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房地产采摘主持词

房地产采摘主持词

时间:2019-10-01 23:19

为什么姓梁的人大多在南方

分布- -Tag: 梁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姓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仅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

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

从长安、洛阳、汴梁、余杭,到扬州、益州、福州、广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像近代中国的梁启超、梁实秋、梁漱溟,他们都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

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现代化城市,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几个梁姓人氏来。

像天皇影星梁朝伟、著名作家梁凤仪、流行歌星梁咏琪,都是家喻户跷的大众人物。

反倒是在梁氏的发源地,那里却没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北京 华北是梁姓的重要发源地,许多梁姓家族就是从这里迁移到世界各地的。

在北京,晋、冀等地的某些中心城市和乡村,那里也集中了许多完整的梁姓宗族。

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梁姓人口约占北京人口的0.813%,位居第21位。

像梁启超家族、梁实秋的后代,都生活在首都北京。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子一女,一个在新华社工作,一个在出版部门工作。

梁思永与李福曼的独生女梁柏有,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长期在植物科研部门工作。

梁思庄与吴鲁强的女儿在北京大学工作,连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也是梁姓人物。

梁思达的女儿梁忆冰,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担任研究员。

儿子梁任堪,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现任职于内贸部。

梁思礼的女儿梁红、梁旋;均在北京工作。

梁实秋的女儿则在中国社科院工作。

英年早逝的作家梁左和电影喜剧演员梁天,也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公众人物。

山西在山西晋南的梁家滩,那里生活着整村整村的梁姓家族。

这些村落位于黄河大转弯处,距离梁姓的发源地夏阳(今陕西韩城)和解梁(今山西临猗西南)都非常近,他们是否是中国最古老的梁姓,由于没有家乘谱牒的记载,我们已无从考证。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很少有著名历史人物出现。

宋元时期,这里只出现了几位义军首领和草莽英雄。

明清时期,这里出生的几位梁姓名人,不是知县,就是知府,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芝麻官。

整个山西也就出了几个梁姓名人,影响也十分有限。

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梁姓人物分别是梁纶、梁格、梁纪、梁明翰、梁纶是山西曲沃人,字文音。

正德癸酉年的举人,授隆庆知州,勤劳廉明,性格耿介,忠君爱民,只做了七年官,就主动要求回家务农,著《稽古叶声》三卷,享年81岁。

梁格,字君正。

嘉靖己未进士,授济阳知县。

济阳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老百姓自古以来喜欢争斗诉讼。

梁格下车伊始,别涉慝,察情伪,对无事生非者进行严厉惩处,对忠厚老实之民进行大力表扬,使争斗诉讼事件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日趋安定。

梁格又清查户口,查出无名隐田数万亩,使数千农民有了田种。

他又罢免无名之税,定宾旅之式,供梓宫戢阉寺之横,白禹城久滞之冤,自奉贬损,纤毫不取,甚有美政,因此升南兵科给事中。

途经平阳府,听说母亲病故,忧伤过度,逾年而卒。

著作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

梁纪,山西稷山人,以忠孝闻名。

《山西通志》说他是梁格的长子,嘉靖己酉举人,和父亲中进士的时间相差15年。

梁纪贯通经史,勋以圣贤,曾经为父亲守墓三年。

乡里举荐他去做官,梁纪以母亲年老病多,需要他照顾为借口,不肯赴职,躬自给母亲端茶上饭三十余年。

他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勉强登上公车,忽然梦见母亲病重,中途而返。

观风使多次表彰他的高洁品德,并向朝廷作了汇报。

朝廷特赐他在都察院做事。

凡后生执经问业,向他请教者,后来都在科举场上有不凡成就。

所著《樗栎子》等书共计14种,享年八十二。

梁明翰是山西孝义人,嘉靖丁未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陕西庆阳府知府。

梁明翰平易近民,关心百姓疾苦,做官没有架子。

后转按察司副使,处理回民起义,他耐心抚降,巧妙化解了这场民族纠纷。

梁明翰“天性孝友,虽与诸弟分门立户,凡有储蓄,绝不吝惜”。

他赈灾恤孤,助人为乐,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

官至四川按察使,享年八十三。

河北 河北地区的梁姓主要分布在石家庄,正定,保定,蔚县和与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区。

石家庄。

正定的梁姓,多为明朝兵部尚书梁梦龙家族之后,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线的城市和乡镇里。

梁梦龙,字乾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进士。

他出生在河北真定,即今天的石家庄市下属的正定县。

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兵科给事中,历任刑部都给事中、顺天府丞。

因京察拾遗,出任河南副使,三迁河南右布政使,隆庆四年(1570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第二年升为右副都御史。

当时,正值张居正在朝廷当宰相,梁梦龙讨好张居正,深受他的喜爱,特意把梁梦龙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事防御,先后在永莫堡、丁字泊、马兰峪、养善木、红土城、宽奠、广宁、右屯、锦养、大宁堡取得不俗战绩,因此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擢升兵部尚书。

为了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御,他又主持黄华镇、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的修建,因此加太子少保。

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当上了宰相,梁梦龙怕张四维排挤自己,就通过冯保向权贵贿赂金钱,勉强被安排了个吏部尚书的职务,没有超过一个月就被罢免,在家度过了晚年。

梁梦龙的后代有一部分就生活在河北正定。

河北蔚县的梁氏是宋元间戍守边疆的梁姓军人的后代,蔚县古称蔚州,隶属山西的大同府管辖,故蔚县的梁氏族谱通常写作“山西蔚州梁氏族谱”。

蔚州梁氏的第一代始祖是梁友才,家有数十顷良田,仗义好施,不与人争,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元末之际,许多梁姓人迁往南方,惟独梁友才的后代还居住于此。

明朝洪武年间,梁姓的一支迁往真定,就形成了梁梦龙这一支梁氏。

蔚州梁姓的谱系是: 河北蔚州的梁姓还有一部分来自河南新野。

河南新野人梁震,曾担任榆林卫指挥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都指挥佥事,不久又升任陕西总兵、右都督,镇守大同。

明朝的将领带兵打仗,一般喜欢依靠自己的家丁,之所以喜欢重用自己的家丁,是因为“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

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

”梁震所率领的500名家丁,都是清一色的梁姓家奴,骁勇异常,作战十分勇敢。

而大同地处边塞,民风粗犷,卒骄兵狂,经常因为小事制造事端,连续杀死好几名总兵、巡抚。

等梁震来到了大同,那些骄兵悍卒,惮其家丁众多,皆帖然不敢放肆。

梁震去世之后,这些梁姓家丁没有去处,朝廷下诏,将这些家丁全都编人军伍。

接替梁震职务的后续将领,依靠这些家丁,安抚骄卒,屡立奇功。

退伍后的梁姓家丁,就散居在大同、蔚州一带,形成了梁姓群落。

广东 广东梁姓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汉族梁姓的35%,是梁姓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中国当代的著名人物,其中姓梁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

广东的梁姓主要分布在东莞、顺德、新会、南海、中山、佛山、南雄及粤东的一些地区,他们主要是从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移居而来。

移居时间基本上集中在宋元、明清之际,移居原因则五花八门,十分复杂。

据笔者对《当代中国名人录》上的专家学者的统计分析,榜上有名的40位梁姓教授、专家,其中来自广东的有16人,约占总数的40%。

他们分别是来自广东中山市的梁树权院士、来自广东南海的梁祖德教授、来自广东顺德的梁晓光教授、来自广州的梁栋材教授、来自广东南海的梁世雄教授、珠海市市长梁广大、来自广东顺德的梁创韬教授、来自广东开平的梁寒光教授、来自广东高州的梁俊华教授、来自广东中山的梁小琴教授。

此外还有广东魔术团团长梁义、剧作家梁汉伦等。

明清和民国时期,是梁姓人士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代,而地处沿海的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最先接触到外来文化,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是梁姓人士。

江西省 江西省吉安县出了不少驰名中国的高级将领,像梁必业、梁兴初是参加过长征的中将,梁仁芥是少将。

浙江 据《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本、《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本、《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记载,宁波、丽水、定海、钱塘是古代梁姓迁移南方和海外的中继站,许多著名梁姓人物的源流都可以追溯于此,浙江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本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教育发达,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历史人物出现。

钱塘人梁仲人,字大举,号梅谷,曾担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判官,卓有异政,清白闻远。

家素饶裕而自奉俭约,好士喜施。

身材高大,喜欢高谈阔论,昂然如鹤立鸡群,翰林检讨王洪特意为他写了一本《梅谷先生传》。

关于“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

”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

“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

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诗经》卷之二《(北阝)·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之类的小鱼。

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颤-页)”。

“鳢”就是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

《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

”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

赢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

《禹贡》上有“治梁及岐”。

《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梁山古属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

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

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

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

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

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

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

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

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

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

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

”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

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

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

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

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

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

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

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

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

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

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

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

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

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

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

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

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

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

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

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

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

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

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

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

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

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

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

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

新里,梁伯所城者。

《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

”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

安定梁氏出此。

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

”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

《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

”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

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

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

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

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

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

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

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

“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

”(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

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

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

”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

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

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

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

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

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

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

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

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

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

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

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

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

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

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

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

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

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

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

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

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

”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

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

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

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

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

”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

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

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

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

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

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

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

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

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

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

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

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

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

万历末,举于乡。

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

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

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

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

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

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

思仁等亦不屈死。

”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

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

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

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

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

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