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会议精神
蒙古的兴起,首先是草兵的强大,然后是整个欧亚大陆没有真正强政权来抗衡他。
假如是遇到秦始皇时代...或者是遇到罗马的凯撒跟屋大维...结局都一样,横不起来。
二、西汉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
三、军权、君权、神权(世俗权力)都在成吉思汗一人身上,不服从的都被杀了。
他死后,窝阔台是唯一一个能协调四大汗国的人物,相对来说,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他的管理,所以还能继续“独尊”的现象。
窝阔台以后就没有这种状况了。
四、南朝历代皇帝基本就没有什么好政策。
南朝宋后期“台军”(皇帝的御林军之一,是南朝皇帝直属部队)最为精锐,皇权的维护很多时候都是靠“台军”来镇压。
南朝后期就是在不断的火拼、内讧。
谁的兵更多谁就是老大。
结果是越来越弱。
要有解决方法,不至于后来领土日益窘迫。
五、北朝在前秦、北魏的经营下恢复比较快,而且内讧次数也比较少,军队素质比较高。
而一系列诸如“均田制”的制度得以推行之后,经济上也相当有保障能打得起战争。
北朝的皇权一般比南朝更巩固,而南朝除了有“士族”问题之外,内讧问题过于严重,不等别人来攻击,自己先收拾自己人...比如宋文帝杀檀道济,杀了之后后悔说假使有檀道济在,怎么可能让鲜卑人横行到这地步。
“内讧”是南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北朝自孝文帝改革以后,汉族文化无是在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百姓都基本接受,也就是说,不再是草原汗国,而是实在的中原帝国。
异族问题,已经非常次要。
到杨坚时代,北周已经拥有四分之三的中原,南朝陈国仅仅残存江南而已,连四川都不领有。
加上陈后主只知道享乐,政治混乱,所以能重归统一,实在不是侥幸得来。
六、元朝的行省制度,原先是承袭金代,同时蒙古人更多是从军事管理上来考虑,而不是优先从政治治理上来考虑的。
蒙古人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统治基础其实是很不牢固的,一旦没有军事上的优势,根本就无法维持日常统治。
而且在历史上,蒙古和很多马背民族包括后来的满族一样,草原民族的制度一般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军事制度。
即便是模仿汉族的政治制度,元朝也是比较单纯的。
中央的长官叫“丞相”正一品,行省的长官还叫“丞相”从一品。
有政权之外尚有军队的调动权,论及地方常备官员,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权重。
一句话,假如没有这样的制度,难以保证元朝在地方上的基本统治秩序。
请问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事 ,谢谢大家,急等
明朝的内阁,成员是内阁大学士,最高大学士叫内阁首辅,职责只不过是协助皇帝处理问题.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罢丞相,废中书省,其职被分于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
由于缺少辅政机构,政务繁缛很快使朱元璋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建立四辅官,弥补皇帝个人专断的不足,已经具备了后来内阁职能的基本特征。
但两年以后废除。
其后朱元璋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移入翰林院。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殿阁大学士是在普通翰林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议政咨询机制,是明代内阁辅政制度的开端。
之后明代的内阁制度实际是君主用来牵制宰相、各个部门权利所设立的智囊团。
所谓“授餐大内”和“避宰相之名”。
从永乐初开始内阁“阁臣参预机务”。
仁宗时,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日重,特别是到英宗时期,阁臣通过票拟制度取得相当于前代丞相的权力。
“票拟”。
即对诸司题本,臣民奏章提出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