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主要的工作是做什么的
地震台的工就是日复一日看着满眼的数字根据每天观测的数值判断情况是否异常。
我想要一份演讲稿,是关于国庆的或5.12地震的或关于奥运的。
字数要500字左右
急用。
拜托各位大神
畅想国庆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棵金色的麦穗,鸽子在风风雨雨中飞过……”这首歌在昨天就已经传唱,但在今天,这首歌同样适用。
因为今天,共和国又迎来了58岁的生日。
58年来,每一次胜利,都在史册上一一记载,每一次胜利,都将中国各民族人的心结在一起。
和成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姿,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亲自按动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光荣和尊严一同升起,信念和理想一同升起,心和祝福一同升起
在场的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心潮澎湃。
、,世界都在欢庆。
那些散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无不同国人一道,举行盛大的庆典。
那两天,祖国彻夜不眠,香港和澳门彻夜不眠,世界各地的华人彻夜不眠。
那两天,是中华民族大喜的日子;那两天,流泪的华人和最多。
所有的人们都激动地挥舞着鲜红的国旗,高声唱着庄严肃穆的国歌。
收回香港和澳门,这是全世界中国人共同的期盼
在1984年,在得第一枚金牌。
从而突破中国在奥运会史上“0”的纪录。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时,当高高响起时,五星红旗飘扬在他的头顶上时,就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中国已经强大起来。
2001年7月13日22时08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那一刻,13亿人都欢呼雀跃起来,多少年的辛酸泪水都是值得的
在那伟大的一刻,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不会再让世界上的人们对中国失望,“东亚病夫”已经不再是中国的“代称”,申奥成功,代表着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祖国母亲,您看呀
在您的这58年里,您取得了多少个“双喜临门”的成功,您的儿女在58年里,创造了多少丰功伟绩。
祖国母亲,您生日快乐,祖国母亲,我们将会从胜利走向大的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唐山大地震三千多字演讲稿
10年的重建,重塑了一座城市,修筑了心灵的城墙。
简易城市存在了10年,“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市区有98%的居民搬进了新房,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
人们就是居住在简易房里,开始了唐山的重建。
1977年5月14日,3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制订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这一规划,后来1982年和1984年两次进行了调整。
规划通过后,经过一些试点,“1979年下半年大规模的重建开始了”程才实说。
白天黑夜都在施工,新华道,那时就已经是唐山市的主干道。
地震以后,改名为新华道,实行分段建设, 以市中心和建设路的交叉口为界,西边为新华西道,东面为新华东道,1985年最终完成建设时,路面宽50米,全长9.55公里,被称为“二十里长街”,也被称为“唐山的长安街”。
《唐山市志》记载,最多的时候一共有11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援建单位的工人在唐山施工。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施工现场投入的大塔吊200多台,载重车辆2500多辆。
建设最快的是1985年建成的龙华小区。
十年建一城 1983年以后“清理得都差不多了”。
1984年4月28日开业的百货大楼是新华道上比较早完工的商业大楼。
程才实认为唐山重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
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程才实说,“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
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抗震精神编辑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距离唐山北部青龙县城却没有人员伤亡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3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中,国演,讲网,演,讲点考木点西恩,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工作者们把诸如唐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作为实例,作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依靠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力图从中找出制服地震“恶魔”的武器。
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位地震专家分析了21世纪世界上对地震研究的进展后说,在高新技术介入下,不仅在解决“上天易,入地难”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也使人类有可能像观测气象卫星云图一样,研究地壳的运动变形。
它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
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
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
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
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
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
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