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春节演讲稿
在我眼中,春节是一个热闹团圆的日子。
每年春节前夕,即使是离家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
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机场、火车站,他们的脸上都挂着无法掩饰的笑容,从他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家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和他们对于家的无限眷恋之情。
我仿佛看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同看“春晚”、吃饺守岁的热闹场面,欢声笑语洋溢着快乐的节日气氛。
在我眼中,春节也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彩旗飘飘,红灯高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福”字、春联或者年画,祈求着来年的幸福生活。
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里拎着各种各样的礼品,走亲访友去拜年,互相传递着美好的新春祝福。
在我眼中,春节还是一个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的日子。
每到春节,孩子们都会穿上父母为自己买的新衣,都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他们可以在除夕夜和大人们一起守岁,可以提着花花绿绿的灯笼去放爆竹和烟花,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佳肴,还可以由大人带着去逛各种有特色的庙会。
当夜晚来临,美丽的烟花绽放在天空中的时候,它们和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节日图景。
在我眼中,春节更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纷纷赶在年前打扫干净房屋,种上水仙花,好让它们在春节期间盛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们用声声的爆竹驱散一年的烦恼和晦气。
听妈妈说,有的地方还有“扔鞋避邪”的习俗呢
当人们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愉悦的心情憧憬未来,勾画明天,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时,新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人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去开创属于他们的崭新的未来。
啊,春节,你让人们嗅到了春的气息,听到了春的脚步。
在我眼中,你就是春天的使者,带领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用英语介绍一下除夕夜的文化习俗的演讲稿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觉得朗诵的诗词不错,供参考
有没有关于春节的英文演讲稿,不要太难,1.5分钟内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对春晚看法的演讲稿
从1956年起,已经陪伴中国人走过了57个春节,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节目与美好的回忆,可以说是中国百姓的第二顿年夜饭。
可见春晚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春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届春晚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获得了许多好评,但是伴随着好评常常也有骂声。
褒贬不一无可厚非,毕竟事物具有两面性,可是近几年骂声越来越响,甚至盖过了叫好声。
从2011年起,坊间甚至开始流行“大家一起来吐槽春晚”的网络活动。
许多网站会在春晚首播结束后,将网民对春晚的吐槽收集整理成帖来吸引点击率。
在我看来,骂声越来越响并不一定就是春晚的错,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21世纪,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渠道多样化,这些意见集中在网络上,力量也越来越大,你想想在1956年,观众对春晚的评价除了在茶余饭后和亲朋好友唠唠嗑,还有什么方法
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越来越娱乐化的结果有关,人们越来越喜欢“娱乐”事物,很多人聚精会神地在屏幕前观看春晚,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只是怀着“我要吐槽”的心态而已,甚至有些人“没有槽点,就算创造槽点也要吐槽”。
春晚让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它的商业化。
表现之一:从1992 年开始,央视开始评选“最喜爱的春晚节目”。
对评选的参与和评选结果的悬念带动了元宵晚会的收视。
在对“**杯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的冠名权争夺战中,06年2580万元底价起,最后由杭州民生药业以4508万元的价格中标。
07年的冠名权底价3280万元,二是贺电、字幕等。
每年大家看春晚的时候都会听到主持人激情地、快速地念到“**企业向全国人民拜年了”。
05年太子奶便第一个向全国人民拜年了。
曾有人评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朱军念电报”。
为了能让周涛和朱军的“金嘴”念一下自己的名字,许多企业都得付出不菲的价格。
之二,互动环节。
在晚会中间会有主持人不断地提醒编辑短信你最喜爱的节目发送至**,或登陆网站进行投票,以及一些有奖竞猜之类的所谓与观众的“互动”,网上互动和手机互动都是为中国电信、移动通讯和中央台自己的网站做广告;观众评选,又是为某品牌作广告。
2003年,仅除夕一天,中国移动的短信发送量就达10亿条,中国联通的短信量亦至少1亿条以上,北京市移动用户的短信量也突破5000万条。
2003年春节前夕,中国传媒巨头中央电视台委托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成立了名为“央视公众资讯”的公司,专门负责从事与各大电信商、各种节目内容的短信合作。
最后也是最让观众“恶心”的就是春晚中的植入式广告。
尤其以2011年,汇源公司6000万的广告费使刘谦在魔术表演中不停给汇源果汁特写镜头的“汇源事件”闹得最火,也是至此开始,网民有了盘点春晚植入式广告的活动。
在春晚制作方方面,他们不断地听取观众意见,不断推陈出新丰富节目内容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0年,央视筹划了“我要上春晚”节目,从民间选拔精彩的节目登上春晚舞台,2011年,春晚取消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活动,2012年,龙年春晚在舞台特效方面做的创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回到开头,虽然现在对春晚的吐槽声越来越大,但是我对春晚还是持积极态度,我也很喜欢看大家吐槽春晚,有些很有趣,也有一些有点无理取闹,不过有人看才有人吐槽,只不过大家找到了另一种消费春晚的方式而已,我是这样想的。
关于春节的演讲稿
(英语简单)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ng the of winter and the warmth of spring. It began in the la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in the 15th day of lunar New Year, also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use red lantern and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decorate a house, put on all kinds of colored clothes, often visit fris and relatives or together eat dumplings, fish, meat and other delicious food. The children are looking forward to receiving red envelope money, and together they play each other the fireworks, with happy. Street with dragon and lion dance and some other carnival activities, will held the grand Spring Festival gala.
春节风俗的演讲稿,要求150字左右,急急急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