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美丽的托克托演讲稿

美丽的托克托演讲稿

时间:2017-06-09 22:18

关于内蒙古的诗

I have a new bag. It is blue. This bag is so big! In the bag, there are many books and a pencil-case. I like it very much!

明朝统治了多少年

明(1368~1644) 276年~~ 明朝统治的建立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推翻元朝。

一三六八年夏历正月,在应天府建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领兵攻下元大都,明太祖改大都名北平,以应天府为南京。

元顺帝北逃。

此后三年间,明朝先后降服占据广东的何真和四川的夏国明升(参见本书第七册),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的政权,归于一统。

明朝建立后,与元朝王室诸王连年作战。

一三八八年,元室溃灭,蒙古汗仍据有大漠南北,与明朝对峙,形成明朝的强大威胁。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依据元朝旧制,有因有革,制定各项统治制度,建立起明朝的统治。

(一)对元朝王室及诸王的征战明兵攻下大都后,大都以北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所控制。

云南地区则为元梁王所占有。

新建的明朝处在元朝势力的包围之中。

明太祖一朝对元王室及诸王的征战,延续二十年之久。

一、对元朝王室的追击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于一三六八年七月逃往上都,命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自山西反攻大都。

徐达进攻山西,扩廓败逃甘肃。

一三六九年春,徐达进军陕甘,元地主武装李思齐在临洮降明。

四月,明太祖调副将军常遇春回北平与平章李文忠同率步兵八万、骑兵一万,攻取元上都开平。

六月,明兵攻下开平,元顺帝逃往应昌。

常遇春在途中病死。

洪武三年(一三七○年)正月,朱元璋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北征。

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徐达率军,自潼关出西安,攻取扩廓帖木儿。

四月,徐达军出定西,于沈儿峪口大败扩廓,擒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阎思孝、平章韩扎儿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将校士卒八万四千五百余人,获马万四千八百余匹。

扩廓与妻子从宁夏奔和林。

东路李文忠军,二月间出野狐岭,沿途在云州(独石口南云州堡)、宣德(河北宣化)、东胜州(托克托县)及武州(山西五寨县)、朔州(山西朔县)等地屡与元兵作战,获胜。

四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在应昌病死(明谥顺帝,元谥惠宗),皇子爱猷识理达腊(元昭宗)继位,五月,李文忠军攻下开平,破应昌,元昭宗与数十骑逃遁。

幼子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人、诸王、官属俱为明兵俘获。

李文忠领兵追击元昭宗至北庆州(白城子)不及而还。

明军获得重大胜利。

一三七一年明太祖在平定广西和四川后,对臣下说:现在天下一家,还有三事未了。

一是传国玺仍在蒙古。

二是王保保尚未擒获,三是元太子下落不明。

(《皇明通纪》卷三)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这时的境况是,自应昌北上庆州后,往蒙古旧都和林,倚任扩廓帖木儿,继续称帝,蒙古尊号称必力克图可汗,仍奉大元国号,并建年号宣光。

元廷遣使高丽。

高丽已于一三六九年接受明朝封号,故称岭北的大元为“北元”。

(郑麟趾《高丽史·恭愍王世家》)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正月,明太祖发兵十五万,大举远征岭北,号为“清沙漠”。

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五万骑,分三路出兵。

徐达中路军出雁门直捣和林。

李文忠东路军经应昌赴岭北。

冯胜西路军进兵甘肃。

二月,徐达率领中路军至山西,都督蓝玉为先锋,先出雁门,至野马川,遇蒙古军,获胜。

进至土剌河。

扩廓帖木儿败走诱敌。

五月,徐达亲率大军深入岭北。

扩廓与骁将贺宗哲领兵来战,徐达军大败。

死亡数万人(一作万余人)。

副将汤和别道出兵,也被蒙古军击败。

徐达是一代开国名将,遭此惨败,对明朝的打击是沉重的。

李文忠所率东路军,出应昌,六月,经胪朐河(克鲁伦河)、土剌河,又进至阿鲁浑河,到称海(蒙古国西南部)还师。

沿途与元军屡战,互有胜负。

明军将领多人战死,损失甚重。

西路军由冯胜率领,六月间,至兰州。

副将傅友德为先锋,直趋西凉,败元兵。

又至永昌,获胜。

冯胜军来会师,北攻亦集乃路,元守将以城降。

傅友德进兵至瓜州、沙州,败元兵,多有俘获。

冯、傅两军经此战役,先后掳获驼马牛羊十余万。

十月,冯胜班师回京,被告发私匿驼马。

明太祖不予行赏。

十一月,明在甘州置甘肃卫。

明廷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获胜。

中路主力惨败,兵力大损。

此后十余年间,明王朝与岭北的元廷,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一三七四年九月明太祖将在应昌俘获的元昭宗之子买的里八剌送还元廷,招谕修好。

买的里八剌被俘五年,明廷封为崇礼侯,赐给宅第。

明太祖对他说:“今既长成,不忍令尔久客于此。

”命宦官两人护送北归,并致书元昭宗,附赠织金文绮及锦衣各一件。

信中说:“必得一族于沙漠中,暂尔保持,或得善终,”又说“君之祖宗有天下者几及百年”,“运虽去而祀或未终,此亦天理之常也”。

(《明太祖实录》卷九三)这实际上即默认元廷在大漠蒙古地区的统治,劝谕修好。

元廷并无回报。

明太祖信中曾指责元昭宗“流离边境,意图中兴”,又说“今闻奥鲁(当指元廷宫帐)去全宁未远”,故送归皇子。

大抵此时元廷宫帐已迁至全宁路以北地带,倚用辽东兵力,以图再举。

次年八月,扩廓帖木儿死于元廷。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说他“后从徙金山之北,至是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此金山在辽河以北,为元将纳哈出屯兵之所。

哈剌那海所在不详,当在全宁路庆州以北,岭北行省境内。

这时,辽东一带的形势是:元辽阳守将刘益于一三七一年二月降明。

元平章洪保保杀刘益,走依元太尉纳哈出。

纳哈出是蒙古名将木华黎国王后裔,世袭辽东,统领蒙汉诸军,一三五五年曾在太平与朱元璋军作战被俘。

朱元璋遣归元廷。

一三六九年,据辽阳封地,屯兵金山。

刘益被杀后,部将张良佐领兵降明,上书说:“本卫地方辽远,肘腋之间,皆为敌境。

元平章高家奴固守辽阳山寨,知院哈剌张屯驻沈阳古城,开元则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则有太尉纳哈出之众,互为声援。

今洪保保逃往其营必有扬兵之衅。

”(《明太祖实录》卷六六)明太祖遣使至金山,致书纳哈出劝降。

七月,在辽阳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

自辽阳至岭北行省东部克鲁伦河流域,蒙古东部诸王后裔分驻各地。

纳哈出在金山一带有兵数十万,是元廷依恃的主力。

扩廓帖木儿死后,一三七五年十二月,纳哈出领兵南下攻打盖州。

马云命城中坚壁不战。

纳哈出南至金州,先锋乃剌吾在城下中箭被俘。

纳哈出领兵北还,在盖州城外及连云岛等地,遇明伏兵,损失惨重。

纳哈出大败而回。

这实际上是元廷东迁后“意图中兴”的又一次失败。

一三七八年四月,爱猷识里达腊病死,元臣上庙号为昭宗。

六月,明太祖遣使臣去元廷吊祭,并自撰祭文。

七月,遣使至金山,诏谕纳哈出通使修好,九月,再遣使吊祭。

三次遣使,均不得返。

十一月,明太祖又将山西俘获的元平章完者不花遣还,致书元丞相驴儿,说三次遣使不通,再遣内臣送还平章。

明太祖得知元廷议立新君,又在十二月致书元丞相哈剌章、蛮子、驴儿及哈剌出等人,说:“或闻欲立新君,其亲王有三,卿等正在犹予之间”,“若欲坚忠贞之意,勿抑尊而扶卑,理应自长而至幼。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一)意在明廷送还的买的里八剌。

买的里八剌返元后,赐名脱古思帖木儿,封益王。

他是昭宗的次子。

(见《弇州史料·前集·虏北始末志》,参《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五。

《蒙古源流》作“弟”误)长子不见记载,或已夭亡。

一三七九年,元脱古思帖木儿即帝位,蒙语尊号称乌斯哈勒可汗。

(《汉译蒙古黄金史纲》),仍奉大元国号,并依元制,改年号为“天元”。

二、平云南云南地区自元世祖忽必烈时归属元朝,始设行省。

元世祖封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子孙世袭。

泰定帝时,进封云南王王禅为梁王,仍镇云南,驻中庆路(治在昆明县)。

元顺帝时,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袭封。

顺帝以后,梁王拒不降明,仍向岭北元廷遣使进贡,沿用“宣光”“天元”等年号。

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正月,明太祖派遣翰林院待制王祎去云南,招谕梁王归附明朝,并送还北平俘掳的梁王遣往岭北的使臣。

王祎到云南,适遇岭北元廷来使脱脱。

梁王杀王祎,以示忠于元廷。

一三七五年九月,明太祖又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使云南,送还俘获的梁王派往岭北的铁知院等人。

吴云行至云南沙塘口,被铁知院杀死。

一三八一年九月,明太祖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领大兵征云南,并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向傅友德等面授机宜。

傅友德等受命为征南将军,率兵至湖广,依据明太祖的部署,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

北路从四川南下,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等帅师五万由永宁(四川叙永县)趋乌撒(云南镇雄县)。

攻取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的军事据点。

东路从湖广西进,傅友德副将军与蓝玉、沐英由辰、沅趋贵州,进攻普定、普安。

梁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万屯曲靖,希图阻扼明军。

十二月,傅友德师至曲靖,于白石江大败元兵,生擒达里麻。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此处水陆交通四达。

明军占领曲靖后,扼住云南咽喉,兵分两路:蓝玉、沐英率军直趋云南;傅友德率军向乌撒接援郭英、胡海洋。

梁王闻明军逼近,逃入罗佐山,又逃到普宁州忽纳砦,于草舍中自杀。

同月,蓝玉、沐英军进入昆明。

傅友德军攻下乌撒,东川(今云南会泽)、乌蒙(今云南昭通)、芒部(今云南镇雄),诸部相继降明。

明军转向大理进军,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闰二月,攻下大理。

傅友德受命出征,百余日攻下昆明,六月余攻下大理,平定云南。

明朝在昆明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

并于军事冲要地区,设置卫所,屯兵守御。

次年,将乌撒、乌蒙、芒部等划归四川统辖。

明军占领云南后,当地各族人民仍不时起而反抗。

傅友德、蓝玉等征滇大军在云南留驻两年,至一三八四年三月班师回朝。

副将军沐英仍留镇云南。

十年后病死,封黔宁王。

子春袭爵,继镇云南。

此后沐氏子孙世守云南,直至明亡。

三、降纳哈出与元室覆亡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后,与明朝处于对峙状态。

一三八一年春徐达曾领兵至潢河,击败元军。

西平侯沐英曾一度深入克鲁伦河,擒元知院李宣。

元将纳哈出自辽东败后,退守金山北开元路一带。

据守开元的也先不花也是木华黎后裔。

两军似已合并,统归于纳哈出。

木华黎子孙世袭国王称号,因而纳哈出或被称为开元王(《国朝献征录》卷五),统领军兵仍有十余万人。

明太祖几次遣使招谕,纳哈出不理。

明太祖在平定云南后,一三八七年初,命冯胜为大将军,自云南班师回朝的傅友德、蓝玉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纳哈出。

二月,蓝玉率轻兵至庆州,杀元平章果耒。

从俘虏处得知,元廷仍在迤北,纳哈出已出金山。

明太祖告谕冯胜等,说“纳哈出去金山未远,以兵促之,势必来降”,又说元主“必顺逐水草,往来黑山(大兴安岭)鱼湾(贝尔湖)之间”,乘其无备,可以尽获。

这时,纳哈出分兵三处扎营,主力在龙安(农安)一秃河。

冯胜驻兵大宁,分建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屯营。

留兵五万守大宁,率大军越过金山,纳哈出部将观童投降。

冯胜遣俘将乃剌吾至松花河见纳哈出劝降。

纳哈出见明朝强兵压境,至一秃河向蓝玉投降。

部下诸将相继降明。

明朝命傅友德编为新军,驻守大宁。

九月,纳哈出等进京谒见,明太祖封他为海西侯。

次年夏六月,命纳哈出随傅友德赴云南,途经武昌,死于舟中。

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宫帐驻牧在捕鱼儿海(贝尔湖)一带。

这一带牧地原属元太仆寺管领,历来是直属汗廷的地区。

纳哈出等人降明后,元廷失去辽东兵力。

元丞相哈剌章等前往和林,做西迁的准备。

一三八八年四月,蓝玉奉明太祖命,率马步兵十余万自大宁至庆州追击,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附近地带,遂领兵越黑山,四月十二日至捕鱼儿海,直捣元营,获得重大胜利。

元太尉蛮子战死,部众降明。

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宗室诸王、官属两千余人,军士及家小近七万人。

获得宝玺、金银印及牲畜数万。

蓝玉班师。

明太祖封蓝玉为凉国公。

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及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率领余众西逃和林。

行至土剌河,也速迭儿大王与斡亦剌惕(瓦剌)合兵来袭。

脱古思帖木儿与捏怯来等十六骑败逃。

丞相咬住率三千骑来迎。

也速迭儿又命宗王火儿忽答孙等领兵追袭,擒获脱古思帖木儿,以弓弦缢死。

天保奴也被杀。

捏怯来、失烈门等率部东归,派遣使臣至南京进贡马匹降明。

一三八九年四月,明太祖在元全宁路设置全宁卫,以捏怯来为指挥使,失烈门以下各授武职。

失烈门拒不受命,杀捏怯来。

明太祖在金山以北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

以辽东地区元降将为三卫指挥使。

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被远迁到琉球安置。

袭杀脱古思帖木儿的也速迭儿大王,是一百二十多年前与元世祖忽必烈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大王的后裔,子孙世袭王位。

也速迭儿夺得脱古思帖木儿的汗印,在和林自立为汗,称卓里克图汗(尼咱木丁沙迷《武功记》)。

蒙古汗位由忽必烈一系转入阿里不哥一系。

忽必烈采用汉法,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历代帝王均有汉语谥号并建汉语年号。

但蒙语国号仍称“大蒙古国”,依十二生肖纪年,元朝诸帝也另有蒙语尊号。

阿里不哥是当时反对用汉法的贵族代表。

也速迭儿即汗位后,不再依汉法为脱古思帖木儿立谥号,也不再建年号。

国号仍称蒙古。

明人则依汉人旧称,称之为鞑靼。

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最后灭亡了。

(二)豪富的迁徙与官员的诛杀农民战争中建立的明王朝,不仅需要与元朝王室继续斗争,而且还面临着巩固王朝内部统治的严重课题。

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曾经多次推倒旧王朝,但农民军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却只有汉朝和明朝。

汉高祖刘邦起义前是沛县亭长,可算来自底层。

明太祖朱元璋则是出身于真正的贫苦农民,由起义农民的领袖转化为地主阶级的首脑。

一介贫苦农民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明太祖可谓千古一人。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既对地主豪富怀有深刻的仇恨,又不能不严肃考虑新王朝能否巩固以及如何巩固的严重问题。

他既担心故元王朝的地主官员对他不服,又恐怕同起草昧的文臣武将对他不忠。

在位期间,对地主豪富、开国将领和大小官员一再采取极为严厉的镇压措施,广加杀戮。

明太祖的专制统治显得较前朝更为酷虐。

新建的明王朝却因而得以巩固了。

一、迁徙豪富明太祖出身农民,深知地主豪富的横行乡里,操纵官府,是朝廷的一大威胁。

特别是江南地区,元朝灭宋后,地主豪富的经济势力继续发展,并进而在政治上左右地方官吏,元廷难以控驭。

明太祖对刘基说:“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诚意伯文集》卷一)明太祖对地主豪富的猛政之一,就是强迫迁出本地。

建国不久,即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

此后,一三九一年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

一三九七年,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明太祖定都南京后,以凤阳为中都。

京师与中都,都是朝廷直接统治的地区,拥有较强的统治力量。

地主豪富迁徙到京畿地区,难以操纵官府为非作歹了。

明太祖的这一猛政,为历史上所罕见。

他自称是取法于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是“事出当然,不得不尔”。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贝琼作《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清江贝先生文集》卷十九)说三吴大姓“无一存者”不免夸张,但江南地主豪富在明初遭到沉重的打击,则是事实。

元末江南土地兼并已极严重。

明太祖迫令大批富户迁离本地,是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客观上却也多少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

二、开国将相的诛杀明太祖建国后,为防范文武臣僚的背叛,于一三七二年颁布申诫群臣的《铁榜文》。

一三七五年编录《资世通训》,告诫臣僚,“勿欺、勿蔽”。

一三八○年编《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

一三八六年又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明太祖一再以历代悖逆之事告诫臣僚,表明他一直心存疑虑,对臣下防范甚严。

而他的臣下,也在为了争夺权位相互倾轧。

一三六九年,明太祖起用攻克金陵时留用元代官员杨宪为中书省右丞,又进为左丞,以中书省参政高邮人汪广洋为右丞。

杨宪嗾使御史刘炳劾奏汪广洋“奉母无状”。

汪广洋被罢还乡。

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等揭发杨宪奸谋。

明太祖又处死杨宪、刘炳,召回汪广洋。

明太祖对文臣武将的诛杀,由此开始了。

胡惟庸案——濠州定远人胡惟庸,在和州随明太祖起事。

明太祖建号吴元年(一三六七年),委为太常寺卿。

明朝建国后一三七○年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一三七三年进拜左丞相。

汪广洋被贬黜后奉召还朝,为右丞相,平日饮酒自遣,依违其间,以求自保。

胡惟庸因而得专相权,接纳四方贿遗。

朝中希图升迁的官员或阿附于胡。

明太祖认胡惟庸是擅权植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决心除胡惟庸,夺回相权。

一三七九年,御史中丞涂节迎合帝意,多方罗织罪状,告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谋反。

明太祖先将右相汪广洋贬谪海南,十二月行至太平,驰送敕书斩首,敕中指责汪广洋“前同杨宪在中书,宪奸恶万状,匿而不言。

观尔所为,君之利视之,君之祸亦视之。

如此肆侮,法所难容,特追斩其首,用示柔奸。

”(《国榷》卷六)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正月,明太祖亲自审讯胡惟庸案,斩胡惟庸、陈宁,诛其三族。

又以涂节告发,必曾参予其事,也一并斩首。

明太祖随即撤消国初依元朝旧制设立的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六部直接统属于皇帝。

随后又追查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

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至一万五千余人(《国榷》卷七),朝野震动了。

李善长案——濠州定远人李善长,《明史》本传说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

明太祖起义,在滁州礼聘为军中掌书记,依用为谋士。

此后,明太祖用人行政以至开国定制,都由李善长与儒臣谋议。

建国后,一三七○年,明太祖大封功臣,以功勋大小封予公、侯、伯等爵号。

封国公者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封韩国公,比之于汉萧何。

特授太师、中书左丞相,进而总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是朝中权位最尊的重臣。

李善长弟李存义,取胡惟庸侄女为子媳。

胡惟庸被杀后,一三八五年有人告发李存义也是胡惟庸一党,明太祖诏免死,流放到崇明安置。

一三九○年,明太祖又逮捕李存义父子,审讯胡惟庸与李善长的交谊。

明太祖指斥李善长“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明史》卷一二七),赐死。

李善长年已七十七,奉诏自缢死。

妻女弟侄等家口七十余人被杀。

此案又涉及列侯陆仲亨等封侯的功臣七人,都以胡惟庸党的罪名处死。

已死的侯爵多人,也追论其罪。

明太祖命刑部将涉及此案治罪的都督以上至公侯二十人名氏,汇为奸党录昭示天下。

工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申辩说“故太师李善长与陛下一死生,毕谋智,以得天下,为勋臣第一”,“现在说他辅佐胡惟庸,万一成事,也不过是勋臣第一,并无重福,却必有重祸。

他现在已七十多岁,老迈不堪。

平居安闲,忽然发生此事,臣不能不怀疑”。

最后说:“善长已经不幸失刑。

臣还愿陛下作戒于将来。

”此疏为著名文士御史解缙代为起草,传诵一时。

明太祖无辞以解,对王国用不加罪,但也并没有“作戒于将来”。

两年之后,便又兴起大狱。

蓝玉案——蓝玉也是濠州定远人,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内弟。

明太祖起义过程中,屡立战功。

建国后,多次出兵与元室作战,在捕鱼儿海大获全胜。

明太祖把他比之于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以及匈奴的结局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一)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大秦始皇时,匈奴被秦将蒙恬击败,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

此后,匈奴有十余年很少南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

~公元前174年)继位。

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所建树,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

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

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

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

但冒顿因此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

他制造了一种名 鸣镝 的响箭,规定: 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 ①。

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

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

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

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

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

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摘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

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当时匈奴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是东面的东胡,一是西面的月氏。

冒顿单于即位不久,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

为麻痹东胡,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

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一阏氏。

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

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

冒顿单于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

当时,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千里荒弃地,没有归属,东胡王欲占为己有,遣使通知冒顿单于,令匈奴不得进占。

匈奴臣有人认为可以出让。

冒顿大怒,称: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 ①。

杀主张让地者,发兵突袭东胡。

东胡猝不及 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

不久,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月氏,迫其西徙。

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

随后,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东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

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②,拥有 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③,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冒顿单于在不断扩张领地的同时,曾多次带兵南下袭扰汉边。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迫降韩王信,次年又以40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平城白登山。

同年十二月,冒顿单于再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刘邦兄代王刘仲弃国而逃。

此后,西汉被迫采取 和亲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①。

此后,冒顿单于虽不再大规模入侵,但双方边境地区小规模的战斗始终未断。

刘邦死后,吕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执政。

冒顿单于致信吕后,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

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②,提出愿与吕后结亲。

吕后大怒,欲发兵击匈奴,被诸将劝止,复与匈奴 和亲.冒顿单于在不断对周边用兵,扩展领地的同时,还对匈奴的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法律,巩固和健全了匈奴奴隶制军事政权。

其统治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初期。

(二)汉文帝抗击匈奴入侵的战争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死。

文帝即位,继续对匈奴和亲。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 和亲 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文帝急令丞相灌婴将车骑8万迎击匈奴,自率诸将诣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作为应援。

匈奴右贤王见汉军大队来攻,遂退出塞外。

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 和亲 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初即位,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说为护送使者。

中行说不愿去匈奴,被强令出使。

中行说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对他亲信倍至。

中行说在匈奴千方百计破坏汉匈的 和亲 关系,鼓动老上单于伺机南下攻汉。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烧回中宫(秦宫,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前锋直抵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

文帝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 发车千乘,骑十万 ①,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 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②。

从此,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③。

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 和亲.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 和亲 之约,对汉发动战争。

他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

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

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

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

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

汉军也罢兵撤警。

第二年,文帝死。

景帝时,继续执行高祖刘邦以来的 和亲 政策, 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注意改善与匈奴的关系。

因此,匈奴对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边境袭扰,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入侵。

(三)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1.马邑之谋,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靠一个商人聂律想把匈奴引诱到马邑这个地方,在进行围歼,但是后来匈奴人发现前面静悄悄的,生疑心。

于是抓了个汉朝士兵,一问知道了汉朝的阴谋。

所以撤退了,从此汉匈断绝关系。

2。

关市之战与雁门战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朝派出四路大军,命车骑将军卫青(

~公元前106年)、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万骑,分道出击上谷、云中、代郡、雁门等关市附近的匈奴军。

汉武帝命令他们寻机歼敌。

卫青不负武帝信任,将兵出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一路追击匈奴军至龙城(匈奴祭天地祖宗之处称龙城,无定处。

卫青所至龙城,在今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斩杀敌700余人,得胜而还。

其余3路,李广领军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恃勇急进,遇匈奴军主力。

匈奴诈败设伏,大败李广军,汉军几乎全军覆没,李广也负伤被擒。

李广乃汉之名将,长期在边境任职,历任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与匈奴多次交锋,曾以百骑吓退匈奴数千骑,在匈奴颇有威名,匈奴兵皆畏惧李广。

李广带兵,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常身先士卒。

匈奴单于也知其贤,曾下令: 得李广必生致之 ①。

匈奴兵捉住李广,将其置于两马间的网床之上,送往单于处,李广假装伤重昏迷不醒。

行十余里,李广瞥见近旁有一匈奴兵骑着一匹良马,便乘其不备,跃起夺其良马及弓箭,鞭马南驰。

匈奴数百骑在后面紧紧追赶,李广取弓箭回射,匈奴兵不敢贴近,后遇李广残军,匈奴兵乃退,李广得脱。

另一路,公孙敖出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也被匈奴军击败,损失7000余人,狼狈退回。

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未见一敌,驻扎数日,听说李广、公孙敖两路已败,失去呼应,遂引军退回。

3。

汉军收复河南地之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卫青受命,立即引兵出击。

他采取 迂回侧击 的战术,出云中后,远距离奔袭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首先切断了楼烦王、白羊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

然后沿黄河西岸,折而南下,从侧翼对楼烦王、白羊王部发动猛攻,歼敌数千,获牛羊百万头。

楼烦王、白羊王仅率少数骑兵渡河逃走。

汉军大胜,完全收复了河南地。

捷报传至长安,汉武帝极为高兴,遣专使至卫青军中慰劳,并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赐食邑三千八百户,部下将校皆有封赏。

4。

漠南之战,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伊稚斜单于即位后,对西汉边郡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袭扰。

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杀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率大军出塞,奔袭六、七百里,乘夜悄悄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

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 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

卫青乘机指挥汉军 发起突然进攻,匈奴立刻乱作一团,右贤王从梦中醒来,大惊失色,无法组织抵抗,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

卫青急令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击。

郭成等追赶了数百里,见无法赶上,才返回。

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余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

李息、张次公统率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5。

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

汉军从陇西出塞,6天之内,过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穿过匈奴5个部落王国,沿途消灭抵抗者,安抚降服者。

然后继续西进,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亦称燕支山)1000余里,与河西匈奴军主力接战,杀其折兰王、卢胡王(一作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

6。

漠北决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并以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统归卫青指挥。

霍去病属下虽未配备裨将,但所统兵卒全是经过严格挑选的 敢力战深入之士 ①,随同出征的将领,如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北地都尉■山、校尉李敢和徐自卫等,都是有名的猛将,另外还有一些匈奴降将,如归义侯复陆支(因淳王)、伊即靬(楼 王)等,他们熟知大漠地理,惯于在沙漠中行军作战。

因此,霍去病所统是汉军主力。

为了确保作战胜利,汉武帝还征集 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 ②,步兵数十万,负责转运辎重,保障后勤供应。

为这次大战准备的粮草更是不计其数。

汉军原计划由霍去病出定襄,直攻伊稚斜单于。

后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已东去,乃改变计划,令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兵分两路北进。

匈奴得知汉军来攻,赵信为伊稚斜单于出谋: 汉兵既度幕,人马疲,匈奴可坐收虏耳 ③。

于是伊稚斜单于将部众人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漠北,专候汉军的到来。

卫青出塞后,捕获俘虏,得知伊稚斜单于的确实驻地,便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出击匈奴军侧背,自率主力直攻匈奴军。

卫青大军奔袭1千余里,涉过大沙漠,终于与伊稚斜单于主力相遇。

卫青见匈奴军早育准备,便下令用武刚车(四周及车顶以厚革皮覆盖用于防护的战车)环绕为营,扎站住阵脚,随即以5千骑兵向匈奴发起冲击。

伊稚斜单于也令万骑出动应战。

双方激战。

战至黄昏,大风突起,沙砾扑面,两军不相见。

卫青乘势急令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将匈奴军阵团团围住。

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自料汉兵势众,难以取胜,便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

接着就是李陵攻打匈奴,但是他们投降了。

李广利西征大宛失败。

后来也投降了。

汉昭帝时期没大的战役,只是零星的战斗。

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让汉朝彻底垮了汉宣帝时期,曾经联合乌孙国攻打匈奴,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降,汉元帝时期娶南郡秭归人王昭君。

汉成帝以后很少对匈奴用兵,但到了王莽新朝时,他自以为是,认为汉朝对匈奴的地位应该降低,降为臣属关系。

这就引发了匈奴的不满,这期间打了很长时间仗。

最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东汉对匈奴之战: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等族,并在刘秀进行统一战争时,支持渔阳的彭宠、五原的卢芳反对刘秀。

刘秀为了减轻北部的压力,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没有取得结果。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作战1年,未获任何战果。

后东汉政府被迫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3郡居民内迁至常山关(今河北涞源北)、居庸关以东地区。

匈奴左部乘机入居塞内,不断南下虏掠,袭击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等郡,给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东汉无力回击,只能采取消极防御措施,极为被动。

正在这时,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

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

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

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主管领护南匈奴事务。

后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又增设度辽将军,统领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机起来反抗,加之东汉与南匈奴多次击败北匈奴,其内部矛盾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跟随北单于,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到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已得到相当的恢复,于是东汉政府决定,抓住机会,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遏制其南犯,并相机打通西域。

至于你所提到的那些民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融入了汉族。

也有部分没有融入的,如藏族,满族,蒙古族等等日本今日的做法并不能说明他有多怕中国,而是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正当的国际承认的借口。

否则在国际道义上站不住脚。

另外中国是否是一个记仇的民族很难界定,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人对仇恨的遗忘能力非常强。

如以前侵略中国的那么多国家,现在的中国人多半只记得对日本的仇恨,而对欧美那些国家不止不恨,还巴巴地送上门去,生怕人家不收。

而且对日本现在有好感的人也不在少数,喜欢日本的东西,如樱花,动漫,明星,甚至把日本的那一套准则往国人身上套,来讽刺国人的大有人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