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杜甫古诗鉴赏演讲稿

杜甫古诗鉴赏演讲稿

时间:2018-05-29 07:22

古诗词赏析 5分钟演讲稿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

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

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

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接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

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

,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

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

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

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

不是瞧不起,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

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

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

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

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

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美好。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那份心情。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不是吗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是的,这是人与人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加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乱跳的心…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和他拉家常似的谈话,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懂得过他,也根本不明白他当初想要的是什么

虽然他的眼中依然闪现出曾经让我心醉的光芒,他的口中说出曾经梦寐的语言。

但,近十年的光阴,虽然他一直存在心里,终不过是个影子,是个疲惫时自我安慰的影子,当这个影子真的出现在面前,竟然产生那么多的不真实,那么多的不敢置信,甚至觉得他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人世间,他应该永远只存在梦境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是谁说的

若只如初见,他依旧是往日谈笑风生,风流倜傥的浪子,而我也只是一个天真娇憨不懂世事的少女,若不是他初次的亲吻,也许他也只是个路人,不会进入自己心里,若不是刚好在不懂情感的年龄遇上,也许我也不会轻易的放手,但最终……遇上了……还是分开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来秋风悲画扇

  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沧海已变桑田,却早已是、换了人间……

杜甫的诗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蜀 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诗: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诗: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诗: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佳 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诗: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

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

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

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客 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译诗: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评析: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译诗: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楼” 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急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⑧字:这里指书信。

【译文】 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

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

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题解】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杜甫的诗及赏析

杜甫《泊岳阳城下》欣赏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

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

临危无惧而弥坚

……读此句,令人心动怦然……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杜甫的诗和赏析有什么?

登高(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请采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