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一分钟英语演讲 初一的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May in the lunar calendar. A day before this festival, my mother and grandmother began to make zongzi. Of course, I would act as assistant. But it turned out that I was more of a hindrance than a help. When they finished, they started to cook them. This process needed a long time, because I could have them in the next day. Zongzi was very delicious. On the day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our family prepared for dinner after having breakfast. Everyone of my family will come back home for the solid diet. Chicken is indispensable on the dinner des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re were many delicious foods, which made me watering. I ate lots of them. It is a wonderful festival.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是农历五月初五。
我妈妈和奶奶在节日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
当然,我会去打打下手。
但事实证明,我是在帮倒忙。
她们包完粽子之后就开始煮了。
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我要到第二天才可以吃到粽子。
中。
华代,笔网
粽子非常好吃。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里吃过早饭就开始准备晚餐了。
家里所有人都会回家吃这丰盛的食物。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餐桌上鸡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很多好吃的、让我流口水的食物。
我吃了很多。
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日。
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端午节)对,是端午节。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
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
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
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
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
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
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
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
国家富强,民众和谐。
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
”,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
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谢谢!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今天是5月25过四天,就是五月端午节。
一提到端午我好像有话要说。
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随想。
端午节让我想起爱国诗人屈原。
我怀想,滔滔汨罗水,悠悠数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动地情。
我仿佛看到: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臣,屈原仗义直言,却被革职流放。
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楚国,楚国千里疆域毁于一旦。
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
悲愤之下,他抱着一块巨石投汩罗江而去。
当地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湖面上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百舸争游,蔚为壮观。
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已经无法让21世纪的现代人感动。
但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有一篇报道让中国人震惊了
2004年5月6日报道,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送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不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吗
如果有人告诉你,几年后中国人想要划龙舟、吃粽子、过端午节,需要向别的国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家提出申请,你一定会说:“开什么国际玩笑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这还了得
一场“保卫端午节”的论战在民间悄悄发起。
有人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坚决捍卫这一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
”有人说:“我对端午节一直情有独钟,每年这天都要吃棕子看赛龙舟。
如果端午节真被别国抢去了,我会觉得特别别扭。
”还有人说:“我们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本来就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大举进攻下渐显颓势,如果连端午节今后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对祖宗啊。
”后来经过查证,韩国申报的是他们本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并不是想抢我们的传统节日。
不过,韩国的申报,可以说是从外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
也可以说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韩国保护江陵端午祭的经过至少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本土文化态度的转变有多么可贵。
因此,这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去保卫祖宗的“遗产”,去体悟它们的弥足珍贵。
同学们,去年夏天的端午之争让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有了一种忧患意识,并且引发了一些相应的行动。
有关部门正在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交了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
我认为,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
但同时我也觉得,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申报和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
一个偶然的事件,一场热闹的争论,一张申报表,一纸法令,并不能保证老百姓从此以后就真的会很重视对名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激情一过可能又会麻木,危险一过又会不懂珍惜。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和自信。
有了这种内驱力,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伸与丰富,民众的心态也会变得健康、美好和开放。
比如端午节,它的真实内容和真正内涵,并不只是纪念屈原,它是一个全民健身、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
翻开历史书、民俗书学一学,才发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端午节。
怎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的生活,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呢
要有文化内在的驱动力。
内在的驱动力从哪里来
教化。
提高国民教育,加强个人的修行。
整体的国民教育得到提升,国民就会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有一种广泛的认同。
个人的修身齐家到一定层次,民族文化的种子就会在心灵生根发芽。
能在个人的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就会鲜活而永恒。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
因为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由端午节想到屈原,想到去年的端午之争,想到保护民族文化关键在于教化。
这些就是我今天站在国旗下的感悟。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请接受我对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谢谢。
弘扬端午文化的主持人演讲稿
弘扬端化 凝聚民族精神 艾香,端午节至。
吃粽子,赛龙,饮雄黄酒,挂菖蒲、艾草,有了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的文化氛围更显浓郁。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屈原,以其崇高品格而流传千古,为后世人所崇敬。
在端午节里,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体悟其高尚品格,实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其中。
或许每一个节日本身所要凸显的内容不同,但归根到底,都包含着美好的精神内涵,都寄托着世人的良好祝愿。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寄托了伟大的爱国情感,凝结着一心报国的赤胆忠心。
每年此时,因为端午,而记起屈原。
因为对屈原的纪念,爱国情感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升华。
传奇人物的经典故事、崇高品格,熏育后人,世代流传。
在新的时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眷恋的内容和最敬畏的力量。
端午节,再忆屈原,品《楚辞·离骚》之味,大义动天。
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需要有这样崇高的品格。
屈原之后,中华民族在风雨之中,见证着这种强大精神之力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剧烈的变化之中,一些人,一些精神品格,不能被忘却。
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岁月的洗礼,屈原的宝贵品格愈加闪亮。
铭记这样的精神品格,是后人的责任,也是后人的荣耀。
在一个节日里,重温、体味这样的品格,不由心生敬畏。
唐代诗人褚朝阳诗曰:“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这对后世是个永远的提醒。
过端午,怀屈原,我们可以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
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格,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护佑。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博大精深。
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富足。
端午节年年有,然内容岁岁异。
变化了的是人们的生活,不变的是人们的祈愿。
千百年来,岁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
今天,我们同样要传达心意,祈愿祖国繁荣强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过去的90年,每一个端午节的变化,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在90年中经历的坎坷道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更感念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爱国、爱人民的共产党人,我们的民族才重新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
这是感动,也是感恩。
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样的品格,有了共产党人,而大有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写作文
例文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
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
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
“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比赛开始了。
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
大家你追我赶划向终点。
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
”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
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
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
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别人赶上。
“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比赛结束了。
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
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把端午节的演讲稿分为三段400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来历不少于三百字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又称“端五”或“端阳”。
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
“端”是开始的意思。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 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 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 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 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 风俗。
龙舟竞渡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隆重竞渡仪式。
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挂灯下水。
竞赛以鸣炮为号,一声炮响,船似箭发,雪浪摇空,彩旗飘舞,万人喝彩。
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南洋一带侨居的华侨,每到端午,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近年来更在欧 美各国及澳大利亚得到开展。
香港从1976年起还每年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使其变成了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赛龙舟”的习俗。
尤其在南国水乡,每到端午节,总要举行龙舟竞渡的盛会。
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它起源于人民对伟大的爱国主 义诗人屈原的怀念。
但此外,各地区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多达十几种。
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船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
龙舟竞渡除了有缅怀屈原说和纪念伍子胥说,另外,还有起源于越王勾践说。
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对端午节作过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东汉以后这一风俗逐渐向北方传播。
吴越族以 前,我们的祖先华夏族是以龙为部族标志的,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著名领袖,是以龙为图腾的,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
以至华夏族的后人,把 这些著名的祖先也视为龙的化身。
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
直到今天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都以“龙”为中国的象征。
吴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 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
他们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 声,在水面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
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
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
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从发掘的原始文化 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我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团族,即史称的百越族。
现在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住着一群古越族的先民,即 是他们族群的一支。
端午节就是由他们创立的。
不少专家还推测,最早是我们的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 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
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
以后,渐渐形成为我国 各地的传统风俗。
五月五日纪念屈原,抗日战争初期,文艺界曾一致决定这一天为“诗人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拥有自己这样隆重的节日,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历经 2000多年,受到全国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
屈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 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班会演讲稿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于端午节起源的传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
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
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
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
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
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
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