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有哪些好的熟悉的素材
(3)理论论据忍耐能消弥一切灾祸。
[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不能改变的事,最好忍受。
[古罗马]塞内加《书信集》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周书•君陈》忍事敌灾星。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宣《理学粹言》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结出的果实是甜美的。
[法]卢梭《爱弥尔》忍一忍,让一让,千仇万恨解一半。
中国谚语不忍不耐,小事惹大。
中国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忍耐和时间是我的勇士和英雄。
[俄]列夫•托尔斯泰《战急与和平》忍受妩法忍受的事才是真正的坚忍。
日本谚语人能忍受的事情之多,是难以相信的。
考伐尔斯卡《乌托邦》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中国谚语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来逞英豪。
中国谚语没有耐性的人是多么可怜
[英]莎士比亚《奥赛罗》要输得起自己,才赢得起别人。
中国谚语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
中国谚语暂且忍耐一下,诽谤不会常存。
真相是时间的产物,不久她会出头为你辩诬。
[德]康德犯而不较。
春秋•曾参在急端来到眼前,最好隐忍,这样温和才能关闭纠纷之门。
[波斯]萨迪40.师道(1)引言历史证明:教育乃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世界人类进步之本。
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教育弘扬师道。
(2)事实论据岳飞祭师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庭贫寒,无钱上学。
岳飞少年时十分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
塾师周侗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寒门之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看出岳飞是个好苗子,着意培养他,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向他传授武艺,教会他射箭绝技,岳飞后来终于成为使金人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
周侗去世后,岳飞以父礼葬之,且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伏,还是驻孔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
朱德元帅敬师张澜老先生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
张先生才学渊博,人品高洁,极受学生尊敬,他常常教导学生,当立志为国为民。
朱德年青时就牢记张老师的教诲,收益颇大。
后来他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
这是与青年时期受张澜先生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革命成功以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
1949年张老至京,朱德亲赴车站迎接。
1955年张老病逝,朱德元帅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
(3)理论论据不但学生应当尊重老师,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老师。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
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择其善者以为师资。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教育儿童的教师应得到比父母更多的尊敬。
父母只是生养了儿童,只是给予了他的生命,而教师则将赋予他有益的人生。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引自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陶行知《我们的信条》教师力量的全部秘廖在于深信人是可以改造的。
[美]爱默生《目记》教师当然须教,而尢宜致力于“导”。
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师的严厉比父亲的溺爱更有益。
[波斯]萨迪《蔷薇园》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
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
陶行知《湘湖教学讨论会记》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创造宣言》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在浙之演说》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
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
鲁迅《我还不能“带住”》古之学者必有师。
唐•韩愈《师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学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
《韩诗外传》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谢觉哉《哭凌波同志》务学不如务求师。
汉•扬雄《法言•学行》师以身为正义,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修身》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陆九渊《与符舜功》师道立则善人多。
明•海瑞《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言教不如身教之易于感人。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
陶行知《创造宣言》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
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
[俄]村勃罗留波夫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更不消说了。
一个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觉有趣味,我劝他立刻改行。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师者,人之模范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堤愈《师说》41.事业(1)引言事业的成败得失常常是衡量人生价值天平上的砝码。
事业又是人生的长青树,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就会永远年轻。
人类中的精英,都热爱他们从事的事业,他们在自己创造性的事业中,使自己伟大人生熠熠生辉。
(2)事实论据警枕《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巨著,共294卷。
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6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中国古代历史。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这部巨著,历史19年之久。
他每天都写至深夜,第二天未到五更便又起床。
为了防止贪睡不醒,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头枕在上面,进入梦乡后,只要稍稍一动,这个圆形木枕就会翻流通,把司马光惊醒,他就立即起床,握笔书写。
他为此枕取名为“警枕”。
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书中所记每一史实都从多种史料中比较选取,精详考证,有疑问者,又另著《考异》30卷,用以辨证各种史事的不同记载。
《资治通鉴》的数百万字的初稿,司马光都用典雅的楷书抄成的,工整不苟。
司马光的名字和这部历史巨著一样,永垂千古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对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11岁开始写作钢琴奏鸣曲,13岁参加乐队。
22岁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音乐,差不多就在这时患耳疾,听觉开始衰退。
从此,他就与可怕的耳聋苦战,音乐家遭耳聋,这是惨酷的致命伤
若没有对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一定会倒在这恶运的脚下。
可他面对恶运挑战,呼喊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患耳疾以后。
他的全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全聋后写成的。
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公演时,大厅里迸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听众对于贝多芬在场上出现,一共报以五次热烈掌声。
按照礼节,对皇族也只用三次鼓掌礼。
可是,贝多芬对此毫无觉察,因为他什么也听不见。
贝多芬只活了57个年头,但给后人留下大量音乐作品。
主要有交响曲九部,歌剧《菲岱里奥》、歌德悲剧《哀格蒙特》的配乐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和《庄严弥撒曲》等。
可当死的影子迫近他的时候,他却叹息道:“唉
我只写几个音符
”(3)理论论据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介绍一件大事》人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的演说》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
[前苏联]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不靠力气和体力的活动而获得成就,必须依靠忠言、权威和学识,而这三件事不会因年高而削弱,相反,年事越增,他们就越加坚强和丰富。
[英]乔叟《梅利比的故事》不要因为想干大事就不做小事。
日本谚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宋•张耒《示秸》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法]巴斯德42.守纪(1)引言纪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持正常秩序而制订的一种行为规则。
它是法律和道德的补充。
要求全社会所有成员,都要各自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纪律。
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能否自觉遵守它又是衡量社会的文明高低的标志。
纪律和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
对于不守纪律的人来说,纪律是一种约束,限制。
对自觉守纪者来说,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2)事实论据孙武力斩王妃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
字长卿,齐国人。
后到误国,助吴王阖癌改革图强,他以冶军严明见长,误王想实际考察他治军的本领,就让他训练宫中的美女,阖癌症选派了180名宫中美女,指定他两个宠妃当队长。
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就进行训练,并有令在先,不能违反纪律,如果违反军纪,按军法处治。
王妃自恃吴王宠幸,根本不把孙武命令当回事,扭扭捏捏,嘻嘻哈哈,谁也不听孙武的指挥。
孙武再三传令也不顶事。
孙武立即召来执法官把吴王的两个宠妃推出斩首,吴王派人来说情,孙武说:如果不按军法处治违反纪律者,今后就无法指挥打仗。
孙武力斩两个队长以后又挑选了两个队长,继续训练,宫女们再也不敢违抗命令了。
后孙武为吴帅,五次攻打楚国,并且一度占领了楚的都城。
著有《孙子兵法》传世。
纪律严明的戚家军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
相继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荡平东南沿海的多年倭患。
后来又镇守北方,使塞外统治者不敢南犯。
这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主要是靠铁的纪律保证。
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的舅舅也在军中任职,有一次他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罚治了他的舅舅。
由于军纪严明,军中将士,不敢随便违纪,所以戚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周恩来严守纪律周恩来严守纪律的事例很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和电子表颖超同志严守党的保密纪律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即使在他当了总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事事处处严守纪律。
有一年夏天,周恩来总理要向北戴河区文化馆的图书室借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
按图书室的规则,这些书不外借。
他就冒着大雨亲自到图书室查阅,衣裤都淋湿了。
图书管理员见此情形,十分后悔,觉得应该将书给总理送去。
总理安慰她说:“你们图书馆管理得很好,应该有规章制度,没有制度就不好管理,无论什么人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拿破仑论纪律历史上精于骑术而善于单个格斗的马木留克骑兵却被骑术不精但有纪元律的法国骑兵击败了。
对此,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是这样评述的:“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造成这种强弱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马木留克骑兵缺乏纪律,而法国骑兵有严格纪律。
严格的纪律,把许多人组织起来,溶合为一个整个力量,这种力量就不只是单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大得多的新的力量。
(3)理论论据在我们社会里,没有纪律性,不守纪律的人就是反对社会的人。
[前苏联]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纪律就是自由,它把个人摆在更受保护和更自由的地位,使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道路和可能性有充分的信心。
[前苏联]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韩非子》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之中。
[德]马克思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
《荀子》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
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
纪律是达到一切宏图的阶梯。
只要把纪律的琴弦拆去,多少刺耳的声音就会发出来。
[英]莎士比亚公民的行为应以不扰乱法律规定的公共秩序为限。
《人权宣言》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我所指的唯一的自由是与秩序相结合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与秩序和道德共存,而且若无秩序和道德,它不可能存在。
[英]伯克1774年10月13日在布里斯托的演讲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江河若没有堤岸,便不成其为江河。
[美国]金斯伯格《镣铐》享有极端的自由——这是一件危险的和有害的事情。
没有纪律,就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也不会有保护健康和预防危险的方法了。
[俄]赫尔岑摆接吻土壤的束缚,对于树来说并不是自由。
[印]泰戈尔《流萤集》43.守信(1)引言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守信,把守信作为做人的根本。
轻诺寡信,为人们所不齿。
“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受人尊重,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和修养,做重诺言守信用的人。
(2)事实论据晋文公以信服众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攻打小国原,晋文公重耳,命令出征部队只带三天的军粮,三天攻打不下,部队就撤退。
原国凭城固守,顽强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国,晋文公文令撤退,军队统帅请求说:根据情报,原国已不能久守了,等原国投降后再撤。
晋文公说:“信用,乃立国之本,百姓的依靠,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百姓,那是得不偿失。
”晋军按晋文公命令撤退30里。
原国闻讯后自愿投降了晋国。
李苦禅守信焚画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
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
后因生病和另一些事情牵扯,耽误了及时作画,后来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闻讯后,后悔不已。
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钤印。
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典亡灵。
事后,他不无自丽地对儿子说:今后若再有老友索画,要及时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守信楷模周恩来敬爱的周罪状来总理是一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有一年他视察农村,在座谈会上认识了一位老农民张二廷。
会后还专门访问了张二廷的家,临走时他紧握着总理的手请求总理抽空再来,周总理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来,也一定派人来看望你。
”在后来的几年中,周总理不管多忙,每年都派专人去看望张二廷。
(3)理论论据同心可断金,首要重然诺。
董必武矢信矢忠,始终不渝。
孙中山至诚则金石开。
康有为《乱后罪言》中心信,立身之本。
明•薛宣《读书录》不负责任的,不能照办的教训多,则相信的人少。
鲁迅《难行和不信》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外储说上》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至诚则金石为开。
汉•刘歆《西京杂记》万善之首必曰信。
谭嗣同《遗墨三篇》巧诈不如拙成。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
隋•王通《中说•周公》信为民宝。
章太炎《革命之道德》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宋•林逋《省心录》能信不为人下。
《左传昭公元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宋•林逋《省心录》44.团结(1)引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会形成合力、产生凝聚力。
讲团结需要宽广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以全局利益为重;讲团结需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相互理解。
(2)事实论据郭子仪、李光弼团结对敌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
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
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
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
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
”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维勒与李比希亲密无间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
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
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
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
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
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
”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
(3)理论论据三人一条心,其力之大可断金。
郭沫若《国庆颂》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不但要那同走几步的“同路人”,还要招致那站在路旁看看的看客也一同前进。
鲁迅《论“第三种人”》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整顿党的作风》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鲁迅《无声的中国》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
中国谚语当坏人们聚成一团的时候,好人也必须联合起来,否则他们就会在微不足道的抵抗中一个个倒下,成为得不到同情的牺牲品。
[英]伯克《关于目前不满情绪根源的感想》最弱者的力量如果联合起来,那也是非同小可的。
[古希腊]荷马《伊利昂记》人道以合群为义,以合群而强。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
[法]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德]恩格斯《致卡•特尔察吉》以群而强,以孤而败。
谭嗣同《群学会叙》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
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
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
[德]恩格斯《路易•勃朗在第戎宴会上的演说》众人齐心能填海,蚂蚁齐心能搬山。
中国谚语指头不合拢,针也拿不稳。
中国谚语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邦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
[前苏联]高尔基《卡利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合则存,散则灭。
李大钊《劳动问题的祸源》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党内团结的辩证法》精诚团结与民主制度是不能分离的。
徐特立《抗日十大纲领》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伊朗谚语纱线也能捆住雄狮,只要能拧成一股绳。
非洲谚语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德]马克思《首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
《愚公移山》巨厦将倾,一木固不能支;黄河将决,一掌固不能掩。
恽代英《力行救国论》四马不和,取道不长。
汉•刘向《说苑•敬慎》兰艾不同香,自然难为和。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众志成城不可摧,弃之却之终自绝。
何香凝《纪念死难烈士》休戚与共,患难相救。
孙中山《军政》单撩易断,众撩难折。
闻一多《演讲录•诗与批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清•曹雪芹《红楼梦》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不怕虎长三张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中国谚语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
元•施耐庵《水浒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川》惟当同心人,可与论金铁。
清•顾图河《息交》推心置腹,人莫能间。
宋•司马光《应诏言朝政阙失状》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北史•吐谷浑传》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鲁僖公五年》狼众食人,人众食狼。
汉•王充《论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北齐书•尉景传》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45.文明(1)引言文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水平。
文明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要养成整个社会讲文明的风气,就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文明行为。
(2)事实论据周恩来的风采世人除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精明智慧和学识渊博外,还十分仰慕他的迷人风采。
他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态度优雅。
他身为国家总理,但总是谦恭有礼,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起身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每到一处,他总要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在公共场所他总是模范地遵守一切公共秩序,遇见人民群众,他都要微笔着向大家招手致意;他每天工作18小时,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和蔼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离开。
外国记者赞美他:“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总理道歉霍克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困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3)理论论据夫子湿、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心平气和四个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礼乐为本,刑政为末。
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荀子•大略》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邓析子•转辞篇》言得其宜,智愚同赞。
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文明就是造就文明的人。
[英]罗斯金《野橄榄花冠》一个时代的文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
[英]康诺利《不平静的坟墓》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的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
[美]爱默生《文明》增多的物质财富和增多的空余时间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两大因素。
[英]狄斯累里《保守的原则》我们剪去指甲不是为了解除自己的防卫能力,恰恰相反:这是为了使我们自己显得更文明,这样,在比我们祖先仅用利爪搏斗更为无情的斗争中,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意]皮兰德娄《诚实之欢乐》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法]雨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
胡适我亲爱的朋友,清除你头脑里的粗话。
[英]约翰逊,引自鲍斯韦尔《约翰逊传》说话放肆不可原谅,须知不得体便是无知。
[英]狄龙《论译诗》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真正的文明人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
[俄]列夫•托尔斯泰善言暖于布帛,伤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奶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
宋•苏辙第三单元 论据要充实引言:议论文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充分、有力。
所谓真实,是指引用的论据确凿可靠,准确无误;所谓充分,就是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注意广泛选择论据,使论据多样化,做到论据理由充足,事例广泛,令人信服;所谓有力,就是指所引用的论据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既扎实又有分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由此可见议论文的论据应该做到充实。
学习重点能够选择典型多样、新颖充实的事实论据,增加事实论证的说服力。
2017年北海舰队新兵营第二大队受枪宜事
训俭示康宋代: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
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
”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镂簋朱纮,山节藻棁,鄙其小器。
享,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翻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
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
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
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
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
”于是才在头上插。
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回答他们说:“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
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
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
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
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
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
如果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
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
唉
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
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
”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
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
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
”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
”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
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
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
”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
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
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
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
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
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
”唉
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
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
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
”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
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
辅佐、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
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
在家中宴请,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
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
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
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
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
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赏析第一段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
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二是考中进士,参加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
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与宋朝初年大不相同,然后说居高位的人不应随波逐流。
作者开始就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一是衣着日尚华丽;二是饮食趋向精细丰腴,以宋初士大夫家宴客情况与近年士大夫家宴客情况来对比说明。
衣食固已如此,其余自可想见。
列举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
第三段举出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加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
作者在指出近年风俗侈靡以后,又举出宋初大贤的节俭事例来反衬近年与宋初风俗习惯的不同。
宰相李沆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他并不以为太隘,反而认为这里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地方已经很宽了。
参政鲁宗道,由于家贫无肴果,只好宴客于酒家。
张知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
这这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而能励行节约,保持勤俭作风。
这样的深谋远虑,深为作者叹服。
第四段引用御孙的话加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必致的后果。
上述以近年风俗的侈靡与宋初大贤的节俭对比,从正反两面来突出近年风俗侈靡的程度。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引用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指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
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
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
所以,他们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
这就从道理上阐明了节俭和奢侈必然导致的后果。
俭和侈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段再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连举六个古人和当代人的事迹,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文章先叙述自己素来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对别人的讥笑不以为然,并说自己并非故作不同流俗而沽名钓誉,乃顺应自己的性情;又追忆天圣年间士大夫往来宴聚普遍尚俭的旧事,慨叹近日愈趋侈靡的风气;接着以本朝有识之士的俭朴美德为例,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引述古人的遗训,分析“俭”与“侈”的得失利弊;最后以古人俭、奢的历史事实,阐明俭能列名得福,奢必招祸自败,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
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于后世颇具教益。
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
虽是告诫后人,却不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而是以老人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信笔写来,未经心组织而自然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