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大约5分钟的演讲稿,关于李鸿章。
表述清楚,要有史料。
谢谢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受屈辱,趟混水,涉险滩,挨谩骂,当替罪羊,并替太后一党背历史黑锅的烂差使。
这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丧权辱国“第一责任人”。
后来,读的历史书多了,走进历史的深处才明白,“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善斡旋,善于“与列强打痞子腔”(曾国藩讥讽语)。
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清流领袖翁同龢等辈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好人办不了难事硬事。
在积贫积弱的条件下,熟悉内政外交的李鸿章努力运用老辣的政治智慧,玩“洋毛子”于股掌之间,善于少赔款,多办事,坚持能赔款不割地,能割半岛,最好不割让海岛的原则,尽量减少损失。
在军事方面,李鸿章明知不可为而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和交替,自办军工,自筹经费,自练军队为朝廷作战。
但是,上层支持不够,中层执行不力,下层软弱涣散,扛洋枪的土包子士兵射击不瞄准,持大刀长矛的士兵一看见洋鬼子就跑,军队毫无战斗力,李鸿章为此落下指挥不力,“劳师靡饷”的恶名。
关于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的演讲稿,内容要求积极向上。
字数2000字。
急求
英雄本色 ——评论拿破仑 有的人认为越王勾践是英雄,因为他在山河破碎之际仍壮心不已,能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复国称霸;有的人认为西楚霸王项羽是英雄,因为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仅用三年时间就率领五路诸侯埋葬了盛极一时的秦五朝,即使在“楚汉争霸”中失败了,他也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有的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英雄,因为他拥有雄才伟略,造就了“贞观盛世”,被夷族尊称为“天可汗”,建造了强大的唐帝国……其实,英雄与平民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
时势造英雄,只要出现适合英雄生存并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势,就算越王勾践、西楚霸王项羽、太宗李世民等人不成为英雄,也会有人代替他们成为英雄。
英雄,是那种无私奉献,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人物;是那种不图私利,为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而愿舍生成仁的大义之人。
发中史而视,英雄人物比比皆是,发外史而视,亦然。
他,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他是位伟大的行政家,同时,他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他就是法国著名的英雄人物------法兰西第-----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面对革命后督政府统治的软弱腐败,在1799年,拿破仑毅然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稳定国内秩序;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在法国,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拿破仑给了它一套行政机构,这无疑是大师的杰作。
在他加冕称帝之时,他表现出了一位灵活的军事家和伟大执政者应有的气慨。
当时世界上有千百万人,特别是大部分法国人,在宗教上是相信教皇的, 也即是说在当时欧洲大陆的卦建国家里,教皇的地位是到高无上的,是不容被任何人蔑视的。
然而,伟大的天才人物拿破仑却敢于向这种权威挑战,在当时天主教盛行的法国,拿破仑想要顺利加冕称帝,赢得民心的话,他就必须借助教皇的所谓的“威望”,也就是说,教皇应该是加冕的必要的“点缀品”,更因为他要复活查理大帝的那种权力和野心。
当年,查理大帝是自己到罗马教皇那里去加冕的,而拿破仑却想要罗马教皇到巴黎他这里来。
当加冕仪式进行到关键时刻,[教皇]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却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
他要当着全法国人的面鄙视“实权皇帝”-----教皇。
从他的这个连教皇要根本没有意料到的,与预定计划相违背的十分特别的修改举动来看,他是一位多么具有正义反抗精神、多么灵活、多么伟大的执政者啊
他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的使者”,地位至高无上的“伟大”的教皇看作是一个有意识的在教堂内外靠各种各样的咒语和诡计来利用人们的愚蠢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决心同整个欧洲大陆腐朽的封建势力奋战到底。
于是,在帝国建立之后,对外战争连年不断。
起初,他的对外战争粉碎了第二、三、四次反法联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防止波旁王朝的复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腐朽的封建势力。
然而,几年之后,这位伟大的、聪明的的天才人物疯狂了,他的野心迅速膨胀到了极点,他的占有欲已经远远超过了查理大帝、亚历山大、凯撒和中国的始皇帝帝赢政的占有欲,他企图用武力控制整个欧洲大陆,于是他便放纵他那疯狂了的思维,凭借他那惊人的军事天赋领导着他的“猎队”到处“猎伐”,他用战争侵犯了各国的独立,奴役各国人民,他使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对法国的不满和敌意,最终导致二十年胜利的果实被剥夺一空。
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中他战败了,此后便在忧愤之中渡过了他的余生。
于是,许多后世学者便以此定论,认为拿破仑是一位暴君。
这种说法对已故的拿破仑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应当以一种研究真史之心,一分为二地看待一种事物,评价历史人物,而不能犯以偏概全的思想错误。
拿破仑一生打了四十次胜仗,然而滑铁卢战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光辉煌记忆。
但是他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会被后人忘却的——《民法典》。
他颁布的《民法典》使得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巩固了大革命成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回苏、发展。
这以后,他又颁布了其它几部法典,这些法典灰飞烟灭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传播了法国的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奴的解放。
他的《民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他用《民法典》来组织法国社会,建设国家,他把公民的地位和行政组织连同秩序一起给了法国人民,虽然他减少了法国人民的伟大,可是他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光荣,使他们恢复了实质上的伟大,这是不容否认的。
另外,拿破仑还是一位非常重视文化和人才的统治者。
据说,拿破仑每次在出兵的时候都会命令他的博士兵带上一百多担各种各样的书籍,并且带上成批成批的学者上路。
在行军时,他命令士兵将挑书的士兵和学者保护起来,让他们走在队列的中间,每到开战之时,无论他率领的士兵人数多么的少,他同样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派一队卫士专门保护学者和书籍。
回国闲暇时,他的手从不离开书,他的身边从不缺乏学者;出国战斗时,依然如此,每当他制定了新的战斗策略时,他首先就会征求学者们的意见,在好几次战役中,拿破仑所带的学者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帝国建立后,拿破仑为培养人才,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前进的步伐,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其础。
从这几点上来看,拿破仑并不是一位暴君,而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因此,我觉得现当代某些学者和史家们对拿破仑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
总之,拿破仑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但是世界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粒非常璀璨的明星,他那耀眼的光芒将不会是“昙花一现”,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载史册,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英雄人物
历史演讲稿
骄傲的曾国藩 奔奔曾经说过:“你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历史对你不感兴趣。
”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过去的已经是历史,而历史一再重演。
所以历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活着的人思考如何把正在进行的历史故事演义得更加有趣。
我今天要讲的让“独服”的“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让蒋介石称赞“足为吾人之师资”,被后人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骄傲的曾国藩。
我说的骄傲既不单是褒义也不单是贬义。
曾国藩被许多人评价过,但我认为曾国藩是骄傲的,所以曾国藩一出生下来就是骄傲的。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其祖父阅历丰富,父亲是个秀才。
所以曾国藩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作为老大的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16岁童子试第7,23岁考取秀才。
曾国藩作为8个弟弟妹妹的榜样怎么能不骄傲呢
曾国藩考取进士之后由翰林院庶吉士到侍读到侍讲学士到文渊阁值阁事到内阁学时到稽察中书科事务到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到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作为汉人当时做官能做到“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能不骄傲吗
当官的时候曾国藩讽刺身边的人说:“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还说:“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
”就是说他不跟一般人相处只跟像自己那样贤明的人相处。
作为理学家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的“文傲”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
曾国藩写过很多书《京史百家杂钞》《求阙文集》《诗集》《读书录》《家调》《家书》《求学道》《五箴》等不下百十数本卷。
首先曾国藩很骄傲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噶写书,他写书之后更加骄傲了于是一写几十本。
于是骄傲成了曾国藩的本性。
曾国藩的治学论道,识人修身,持家教子,为官当将成了曾国藩骄傲的资本,并且他还要把他的骄傲传授给别人。
所以很多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看见曾国藩时喊他老师而不是大人。
其实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还是因为他的“武傲”。
有句话为证“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
当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时,清政府很恐慌,曾国藩很高兴。
因为清政府的八旗、六营军腐败到不堪一击,而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卧薪尝胆。
于是曾国藩开始发挥自己笔杆子的骄傲,在《讨粤匪缴》中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之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等等。
他都把自己与孔孟并列了,你说他骄傲不骄傲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时正式出师与太平天国作战。
湘军进围九江时,曾国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
1855年2日11日,太平军放火焚毁停泊在江面的湘军大船百余艘,夺得曾国藩座船,曾国藩走投无路,几次跳水自杀未遂。
然后仓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军的包围之中,使他“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这是曾国藩表露无疑的骄傲,所以曾国藩吃到了骄傲的苦果,然后曾国藩羞愧难当要自杀。
也正是因为曾国藩还是湘军的骄傲,是曾氏家族的骄傲,是汉人为官的骄傲,所以曾国藩自杀未遂,他为了别人的骄傲而活着。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变乱,湘军乘机卷土重来,12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投入江西战场,陷九江,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
显然,曾国藩意图是先拿下武汉、九江,然后以湖北、江西为后方,同太平军争夺安徽,特别着重争夺安庆。
他认为只要占领安庆,就可以沿江东下,直取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1858年11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发起对湘军垢猛攻,三路大军包围了李续宾的大营,湘军大败,李续宾以下文武头目四百余人全部被歼。
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
” 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大捷。
曾国藩的骄傲再次被打击,所以有人说后期的曾国藩很抑郁。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在三河遭到惨败,但力量并未溃灭,他仍然坚持夺取安庆进取天京的战略。
1860年曾国藩亲率湘军八万实现了对安庆的包围。
这时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咸丰帝气急败坏,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是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
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
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
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
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5日,安庆终于落入湘军手中。
这时的曾国藩找回了骄傲的资本,准备有所作为。
当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时,很高兴,他说廉颇只能三遗矢。
1864年,曾国藩攻取南京,湘军在南京屠杀三天三夜,共杀人10余万。
曾国藩不仅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个弟弟也杀人,当时人们就称呼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
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
有人曾经为曾国藩辩解说那是形势所迫,身境所绕,不得已而为行之的谋略而已。
试想一下,我们在拿老鼠兔子做实验时,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动物的生命比人低贱得多
所以曾国藩认为湘军是骄傲的,至少曾国藩认为自己是骄傲的。
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逝,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皇位。
这时候的曾国藩掌握的湘军已经强大到可以让他称帝。
但曾国藩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很骄傲。
儒家思想是曾国藩的骄傲,孝悌忠信是曾国藩的骄傲,个人的完美是曾国藩的骄傲,对旧王朝的愚忠是曾国藩的骄傲。
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
但要他放弃一生所坚持的骄傲是不可能的。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这时候的曾国藩很生气,因为曾国藩很骄傲,他不允许别人鼾睡在自己的榻边。
曾国藩气自己的祖国那样懦弱无能,毁了他的声誉,毁了他的骄傲。
于是以“师以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1872年,曾国藩骄傲地病死在南京。
因为他死的时候,他提拔的人如左宗棠李鸿章,一个个都像那样很骄傲了,他的洋务运动也早就了一批批骄傲的人才,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评价历史人物时“伟大”只用来形容那些力争上游的人,随波逐流的那些人只能用“可怜”形容,我用骄傲来形容曾国藩是因为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前行的步履,变得那么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犹豫、蹒跚而踉跄……
求如何做一个优秀护上演讲稿300字
“做个有社会公德的人”——演讲稿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
不会
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
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文明伴我行演讲稿
礼仪伴,学校常开文明花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学校常开文明花》。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本学期,我们迎来了创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任务,也迎来了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11月份我校还将承担省心理学年会的活动现场。
同时我们有了崭新的教室,有了梦寐以求的塑胶跑道,我们还布置书法、民乐等特色长廊,并设有书法室,将陈列同学们的书法作品。
除了特色长廊,我们还设计了楼梯文化、墙壁文化,布置美德小故事、名人名言、奥运冠军、科学家、舞蹈家等。
校园环境也将更为美丽、和谐。
我们要培养良好习惯。
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一日常规》,言谈举止要符合一个小学生身份,尊敬老师,团结,见到领导或客人老师要彬彬有礼,说话讲文明,懂得应有的礼貌,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冲跑,不大声喧哗,做个文明人。
因此,文明礼仪就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上。
其次,要提高保洁意识。
我们要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我们将继续开展五星级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
各班通过组建 “红领巾保洁小队”,督查校园卫生,提高保洁意识。
我们要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
今天我趁国旗下讲话机会,送大家一首文明歌谣: 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
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
“您好”“谢谢”“对不起”,文明语言通情理。
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修养。
常洗澡,勤换衣,仪表文明好风纪。
同学间,邻里情,民族习惯要尊重。
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
重礼节,讲礼仪,社会生活铺路基。
同学们,让我们拭目以待,全体行动起来,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文明礼仪的好学生。
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老师们,同学们,新校园新面貌新气象催人奋进,让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协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