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奋力抗战的三个事例急急急急
阎海文(1916―1937)辽宁北镇大市乡道台子屯人,满族。
1934年秋,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1936年10月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见习。
1937年4月任少尉飞行员。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后,第五大队奉命派6架飞机支援陆军八十八师轰炸虹口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阎海文多次请战,终于争得出征任务。
8月16日阎海文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座机被敌高射炮击中。
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敌阵地,为敌包围。
被围后,阎海文宁死不降,拔手枪击毙日军5人,击伤数人,在“中国无被俘空军
”(另一种说法是:他在空中喊了这句话,然后掏枪向日军射击,最后在空中被日军击毙)的呐喊声中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时年21岁。
同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
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 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同年10月,日本东京新宿区举办了“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展出其生前用过的飞行服、降落伞和手枪等遗物。
此次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
20多天的时间里,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一向崇尚武威的日本人似乎全然忘记了英雄的国籍、身份,一张张面孔上无不充满敬意。
甚至有人为他惋惜、落泪……沈崇诲 (1911―1937) 湖北武昌人。
著名抗日英雄沈崇诲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淞沪会战期间驾机英勇撞击日寇舰队旗舰,与敌同归于尽。
时年仅26岁。
1937年8月19日,第二大队轰炸长江口外日舰。
分队长沈崇诲和轰炸员陈锡纯的座机发生故障,他们不跳伞,驾机从2000米高空对准日寇旗舰“出云号”撞去,最终与敌同归于尽。
沈崇诲和战友陈锡纯的壮烈之举令日本侵略者心惊胆寒。
当时,日本东京大本营的军方公报被迫承认:“淞沪战争中,支那空军飞行员以少敌众,抵抗强大的帝国军队,八一九白龙港海空之战中,竟有支那飞行员驾机撞沉皇军主力驱逐舰一艘,其勇猛精神颇出吾人意料”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在上海江山码头向部属训话时,就止不住地哀叹:“过去日俄战争时,大和民族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安在
它已被中国的沈崇诲、阎海文夺去了。
”郝梦龄(1898.2.18—1937), 字锡九,汉族,河北藁城县庄合村人。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郝梦龄正在去四川陆大的途中。
得知消息,立即自重庆返回部队;请求北上抗日。
他在请求报告中写到:“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
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
”关心国家生死存亡的心情跃然纸上。
但不知什么原因,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并未批准。
后郝梦龄再次上书请缨,要求当局允许他率部出征。
军事当局见其报国心切,加之日军沿平汉路、平绥路长驱直入,华北前线吃紧,才批准他由贵阳率部北上。
这时山西雁门关已经失守,晋北忻口成了山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郝梦龄于是率部队于10月初先期到达了忻口前线。
在卫立煌的统一部署、指挥下,任中央兵团长(即忻口中间地区前线总指挥)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等部,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的主阵地。
郝将军夜以继日地奔波在最前沿,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鼓励官兵奋勇作战。
他对官兵们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
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
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他反复强调:人人都应抱定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决心与敌拼杀。
官兵备受鼓舞,誓死杀敌。
10月11日,著名的忻口保卫战开始了,指挥进攻忻口的日军指挥官是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他集中日军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装备,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倾全力向我忻口阵地猛攻。
当时,首当其冲的是布防于中央地区的第九军。
面对强敌,郝梦龄毫无惧色,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
在敌人飞机、大炮轰炸时,他指挥部队躲入掩蔽部,待炮火一停,我军又马上冲上阵地,用步兵武器狠狠打击日军。
敌人志在必得,我军宁死不退,双方多次展开了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真是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战况之惨烈,实为抗战中之罕见。
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阵地前布满了敌人的尸体。
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敌我双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两北、南怀化东北的 204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竟易手13次之多。
第九军在夺回被敌人占领的高地时,有的团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
三二二团在经过反复冲杀后只有百余人了。
郝梦龄在阵地上对他们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
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
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打不败日军决不生还。
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
我若是先退,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
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
”他又大声问了一句:“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
”所有官兵齐声回答:“誓死坚守阵地
”次日晨 5时,郝将军命令所部开始向南怀化、新陈庄出击。
三二二团在前,晋军在后,限三小时攻下,后因为伤亡过重,两翼未动,还是停留在原阵地上。
他在《阵中日记》中写道:“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
”“今日督战,李(仙州)师长负伤,戴(慕真)团长负伤,官员受伤过多。
往日见伤兵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
”郝梦龄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10月15日夜,总司令卫立煌增派七个旅交郝梦龄军长指挥,由正面袭击,左右两侧同时出击策应,以期夹击敌 人。
16日凌晨,我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枪炮声如雷,喊杀声震天,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和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将军亲自到前线督战,连克敌人几个山头,到了早晨 5点,天已微明。
郝梦龄恐怕天明后我军阵地受敌炮火威胁,不能巩固,不如乘胜追击,迅速歼灭残敌,于是挥兵奋进,敌军混乱,以机枪、手榴弹掩护后退。
这时,郝、刘二将军已快到散兵线之前,距离敌人只有 200米。
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郝梦龄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倒下后仍力呼所部杀敌报国,而后壮烈牺牲。
刘家骐也为国捐躯了。
中华儿女奋力抗战故事
黄继光:黄继光,男,汉族,四川省中江县人。
1931年1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授予称号时任15军135团2营通信员。
1952年10月,他所在营向上甘岭597.9高地反击。
当打下4、5号阵地后,部队有了伤亡,前面又发现新的火力点,反击受阻。
这时他挺身而出,带领两名同志去执行爆破任务。
打下几个地堡后,前面仍有一个地堡火力点的机枪在疯狂扫射。
他忍受7处伤痛,直扑上去,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机枪射孔,用生命换取了胜利董存瑞:董存瑞,男,汉族,河北省怀来县人。
1929年10月出生,1945年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生前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2师96团6连班长。
董存瑞从小就受着革命思想的薰陶,对敌人怀有刻骨仇恨,14岁参加了儿童团,被选为团长,16岁时,参加了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每参加战斗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曾荣立大功1次。
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省(今河北省)隆化战斗中,为了扫除部队前进的障碍,他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桥头碉堡,壮烈牺牲,时年19岁。
1959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有哪些中华儿女奋力抗战事例
《杨靖宇》——爱国英雄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王二小》——抗日小英雄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 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 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 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雨来》——抗日小英雄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里。
雨来从小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钻来钻去,练得一身好水性,村里人都叫他“小鸭子”。
一天早晨,雨来拿着课本准备去上学,突然一个人闯了进来,雨来一看,是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直奔墙角,把一个盛着水的大水缸搬开,跳进了水缸下的洞里,并对雨来说:“外面有鬼子在追我,你快,快把缸搬回来堵上洞口,对谁也不许说。
” 雨来用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把缸搬了回来。
这时,十几个鬼子端着刺刀冲了进来,带头的是一个满口金牙的鬼子军官,他假装温和地对雨来说:“你的,小孩,不要害怕,皇军的有话要问。
刚才有个八路的,跑了进来,你的,看见了没有
撒谎的,死了死了的
”雨来用手背抹了抹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 扁鼻子军官掏出来一把糖块,说:“你的,吃糖的有,八路的,藏在什么地方
”雨来没有接过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扁鼻子军官气急败坏地在雨来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两巴掌,又把雨来的后脑勺狠狠地撞在门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他脑袋嗡嗡地响,两眼直冒金光,鼻子流着血。
鬼子又打又骂,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我,没看见,我就是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嗷嗷叫:“他的,拉出去枪毙,统统的枪毙!” 河岸边响起了“砰砰”几声枪声,芦花村里的人听见了都难过地哭了。
大家顺着河岸寻找着雨来的尸体。
突然在芦苇丛里,露出个小脑袋,大家叫了起来:“啊!雨来!雨来没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一头扎进了河里。
鬼子慌忙向水里开枪,哈哈,我们勇敢的小英雄--雨来早已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张自忠——抗日战争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张自忠 汉族,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
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本来率部防守襄河以西,当日军攻破第五战区第一道防线,直扑襄阳、枣阳时,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七十四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
他写信给河东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渡河后,张自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日军,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
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
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军杀害,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
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
”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
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
《狼牙山五壮士》——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
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
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班长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戴安澜》——身经百战的爱国将领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
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同古会战、收复棠吉,获得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赞誉,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在缅北茅邦村壮烈殉国。
1943年,为戴安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举行国葬。
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
蒋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斗志也无违。
”
中华儿女抗战故事
董存瑞: 入伍两年多便立大功3次、小功4 次,荣获过勋章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
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
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
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
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隆化战斗打响前,在比武中夺得 “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 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 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
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
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
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
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
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
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
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背景 ■兵团司令程子华战后视察隆化中 学时,奇怪地发现许多战士在哭泣 ■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邀 请董存瑞的父亲登上天安门城楼 参加国庆观礼 ■董存瑞的母亲收到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 里惟一的男孩,信中内容最多的是要求给老人当儿子 董存瑞是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孩子,从儿童团长、民兵一直成长为主力部队的班长、战斗英雄,所走的正是千千万万农村根据地的革命青年共同的道路,也就是在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下追求解放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新型的农民战争。
党通过给农民土地,引导他们打倒地主老财,打倒帝国主义,从而唤发起冲天的革命精神。
董存瑞恰恰是其中光辉的代表。
董存瑞牺牲不久,兵团的程子华司令员率前指人员进城视察战果,在隆化中学前见许多战士哭泣。
程司令很奇怪,问他们打了胜仗为什么还哭
战士们介绍了董存瑞的壮举,令身经百战的程将军唏嘘不已。
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
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了他。
朱德也为其纪念碑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的母亲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里惟一的男孩,信中内容最多的是要求给老人当儿子。
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董存瑞》时,片中的董存瑞高喊出时代强音:“为了新中国,前进
”不过,据当时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他最后时刻的郅顺义回忆,不记得他喊过这句话。
据电影《董存瑞》编剧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口号,‘为了新中国’那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 虽然文艺作品中有加工的成分,但是烈士的确倒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进攻中,他用自己的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着道路。
故事 ■英雄没有留下遗体,爆炸后的现 场只找到一只鞋,棺材中只好装 入一块写有名字的木牌 突击隆化中学,董存瑞的爆破组共用了100公斤黄色炸药,用麻布和麻绳捆扎成均匀的7包。
董存瑞托举的炸药包所含药量在15公斤左右,威力能将桥形暗堡炸开。
事后,战友们在现场搜寻他的遗体,只确认了一只鞋是他的。
四周一些血肉模糊的零散残骸只能和其他烈士的遗骨一同收殓。
1957年春,整修烈士陵园的时候,县里曾组织人挖开烈士坟,因分辨不清哪块遗骨是董存瑞的,只好请木匠做了一个四尺长的棺材,选了一块楠木,用朱砂写下了“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藏于棺内。
英雄虽然尸骨无存,但精神风范长留人间。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英雄。
如解放锦州时,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10连的战斗组长梁士英,用身体堵住了塞进敌地堡的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锦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锦州西北门命名为“士英门”。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身上,也闪动着当年董存瑞的影子。
■他是个性很强的人,因批评连队 干部“吃了猪心,失了人心”,险些 入不了党 据战友们讲,董存瑞是个性很强的人。
他乐观开朗,爱说爱唱,打仗勇敢机灵,勇于承担责任,是个不可多得的战斗骨干。
同时,他也爱向领导提意见,为此还一度差点影响了入党。
有一次,连里改善伙食,炊事班杀了一头猪,用猪心另炒了个菜,给连部送去。
恰巧董存瑞看到此事,马上觉得干部搞特殊化不应该,便在民主会上尖刻地批评连队干部是“吃了猪心,失了人心”。
支部大会讨论他入党的时候,有人就说他对领导不尊重,缺乏阶级感情。
连长却十分嘉许他的耿直,做了自我批评:“过去条件艰苦,干部还能与战士同甘共苦;现在形势好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
战士们能吃苦,我们干部为什么就吃不得苦呢
”连长说了这番话后,党支部终于同意吸收董存瑞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