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与西画做一个五分钟的演讲稿
中国神韵,西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下列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
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
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
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
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
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
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
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
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
但这弄错并无大碍。
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
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
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
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
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
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
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
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
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
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
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
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
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
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
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
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
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
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
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
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
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
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
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
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
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
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
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
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关于国画与油画区别,一篇800字左右的论文~~谢谢。
很急的~~
由于中西美术的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并由两大体系产生出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的多元性。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是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
它们分别是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强烈的艺术个性,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绘画的差异:首先是媒介、材料不同。
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油画使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能使绘画堆塑成浅浮雕一样的立体色层,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层层罩染的丰厚效果,一个能引起视觉专注的光辉的高点,有三度空间和立体感觉。
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
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因此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
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其次是用线、色彩不同。
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十分讲究骨力。
国画的笔尖、笔肚、笔根都会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
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
其用线体现充分,“十八描”、“十四皴法”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
所以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
国画的色彩同样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体物象的色彩,着意构造色彩的调子。
国画的“墨分五色”就是说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
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
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
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
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象团块结构的理解,线为体面服务。
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
他们在观察自然时,思于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再次是透视、写实性不同。
国画中的空间处理方式是散点透视,即指画面的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
中国山水画空间特征更靠近时空转换,擅长把握生命运动的奥秘。
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能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使国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国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它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
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
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油画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
19世纪末期,西方的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
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非常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第四、诗画结合上的不同。
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和谐。
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式上诗画相济。
诗画相济,首先是意境了的契合,是胸中的感情同时发为诗和画,从而在形式上自然融合,互为表里。
在画面的有限形象中包含无限的不可见的情意。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
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
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
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普遍现象。
第五、画家作手不同。
国画画家多为“业余人世”,官员、文人、士大夫,绘画只是消遣。
“专业人世”往往是画工,他们的作品多留于庙宇中。
国画讲究“一气呵成”,因此作品多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油画画家一般有很强的职业性,只有经过手工作坊式的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学会绘画技术。
油画必须多次修改后,才能得到效果。
最后是审美取向不同。
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
绘画作品灵肉兼顾,情、理交融。
它中庸平衡,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
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
国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
而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神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绘画作品尊崇灵魂,鄙视肉体,希望向上帝赎罪,以企求来世。
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等等。
如果说中国美术尚意,那么西方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这种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油画和国画学哪个好
依个人爱好和天赋。
没有谁比谁难度大之说。
喜欢国画的可能学国画就容易,对西洋画有天赋的可能就学油画容易。
国画:又称“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的一中画。
油画: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
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一个关于国画和油画的问题,急求答案
欣赏国品,等别是山水观众观画,把自身想的山置自身于画中,才有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但是不是每一个观画都有这样的感观,每可人的审美差异,高低不同,而有些人是美盲。
这就另说了。
国画和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画种,受到东西方的审美观点制约。
国画是重在传神,对绘画对象不要求形上的准确,把表达绘画对象的精神面貌作最高要求,而油画则重形体的准确。
不管画国画还是油画,画都作画是都来移动自己的位置,(国画:画小画一般不动)这是国为要看一下画面效果。
国画的人物画和油画的肖像画,观画者因人而异。
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史一下子难讲清,你好好看看以上两个连接,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我还是没搞清自己该报哪个专业
国画油画设计选择难啊
发展哪个好
其实都是各有所长 平分秋色了国画的是写意 油画是写实 (文化历史审美等等的不同造就了国画和油画 以及其他的画种)具体来说 就是没什么可比性。
求5分钟演讲稿。
关于介绍这幅水墨画的,可以瞎编。
若说有——就算——宋时的工笔花鸟画——《果熟来禽图》《枇杷图》等等还有单以墨色渲染的工笔花鸟画——翻翻——宋人画册——就可看有共同的面貌——时代的审美样态吧——当然是与西方不同的—还不仅仅是材料的——关键的是背后的文化观念——包括审美的——就在宋晚期吧——宋•苏轼等文化人(把持着话语权的)——新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画有工笔的极致——转向了——水墨——所谓的文人画——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有着重大的革命性的意义的——以至于影响到了今天的国画审美——还将影响未来——读读《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是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