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屠呦呦事迹写一篇演讲稿600字
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有感——诺奖与推拿 获奖了
获诺贝尔奖了
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全世界多少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获得的荣誉,今天终于降临中国。
获取这份最高荣誉是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
很多中医脑残粉开始宣告中医的胜利,许多中医高级黑开始准备各种材料继续黑。
任何关于中医的话题,随时可以引爆一场社会大讨论,过去有之,现在有之,将来有之。
作为一位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这次获奖心情很复杂。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
诺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本次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这样的回答并不出人意料,诺奖关注的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以及发现真理带给世界的变化。
至于发现者的灵感来源,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诺奖的奖励范围。
换句话说,青蒿素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科学发现,但是作为其灵感来源的中医药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
中医药非议多,搞中医药研究更不受人待见,而且这种不屑不仅来自外部,有时常常来自内部的同行之间。
为什么做动物实验
为什么要做细胞
为什么要发SCI?这个研究和临床有什么关系
参加各种科研评审会,面对专家各种不着边际的提问,只能用呵呵来表达这种无奈的心情。
中医药研究,大半个世纪毁誉参半。
从开始推进中西医结合以来,无论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科研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大量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研究最终都束之高阁,与世人隔绝。
很多科研都变成一种任务,一种晋升职称必要条件,这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想明白:为什么做科研
研究是为了发现真理 正如《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序言中写道:这个世界需要好的研究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日益泛滥但真理更加难求的年代。
过去是信息一条难求,现在是应有尽有,即便你不想知道,信息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强行侵入大脑信息库中。
信息世界里充斥着关于中医药的各种神奇验方和秘法,相信不用多久就会有很多相关信息借助这次诺奖大做文章。
在这个垃圾信息横行的世界里,科学研究是破除迷雾的一把利剑。
科研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理,通过真理的发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科研不能是片面的,不能是急躁的,更不能是功利的。
小心谨慎的研究和清晰明了的报道的异常辛苦的工作,无论在科研设计之初多么周全,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弯曲的道路,甚至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转折或是原地打转止步不前。
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之所在,如同在营救美丽公主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才会让最终救出公主的一幕充满胜利的欢欣。
推拿的灵感 那推拿有没有可能为获得诺贝尔奖提供灵感呢
答案是肯定的。
推拿作为一种用手产生物理机械刺激皮肤肌肉骨骼进而引发机体相应变化的物理疗法。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种手摸心会的特殊感受,是其他任何一个临床疗法都所不具备和体会的。
尤其至明清以后,对于小儿推拿积累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与成人的诊疗思路,特定刺激穴位,频率和方向,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要素中都可能蕴藏着一些惊天秘密等待有心人的挖掘。
从事推拿研究不仅只是为了验证推拿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也应该站在一个丰富自然科学大厦的视角,从历史积累的临床经验中去分析有价值的现象,通过现代科学的手段去揭示背后蕴含的真理,从而发现可以被验证的科学真理。
关于屠呦呦获诺奖的演讲稿
中国人才多多,中国的人骄傲与自豪,我们要以她为榜样,奋发图强,做好自己的事,通过她的事例说明人生只要不断努力,胜利是迟早的事情
读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有感
历经岁月的洗礼,我们走过童稚,步入青春。
对于青春的我们,也开有着自己喜欢的偶像。
然而,我也不例外,我也有我的偶像。
在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位头发蓬乱的老者正在谈奏着动人的乐曲。
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写着沉浸于音乐中的快乐。
他就是—。
双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等不幸,而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
一次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一片,可他却听不见。
直到一个登台献花的女孩抱住他,他才回过神来。
他说过,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他一分钟心里所想的音乐。
这不是他狂妄,而是他的内心澎湃着对音乐的向往。
性情孤傲,勇于挑战权威。
一次,他与同行,迎面遇到一支贵族队伍。
急忙脱帽致敬,而却不卑不亢地等着贵族们向他致敬。
贝多芬对权贵的轻视更显示他人格的高贵,不禁让人叹服。
贝多芬虽双耳失聪,却仍坚持创作。
他为艺术而献身,把美妙的音符留在了后世。
贝多芬在挫折中站了起来,以坚强的意志,创作的激情,谱写出惊人的杰作。
贝 多芬是一个传奇,他用心灵感受世界,用生命谱写歌曲。
贝多芬是一个巨人,是一位英雄,生活简朴,淡泊名利。
他是我的偶像,他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和赞颂。
贝多芬的乐曲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的心田;贝多芬的乐曲像一只战鼓,擂响了战斗的声音;贝多芬的乐曲像一把利剑,直刺邪恶的心脏。
贝多芬,我像对你说:你的着我,你的品格引领着我,你的音乐熏陶着我。
你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巨大的浪花,你是人类天空中一颗夺目的明星……有人说,命运掌握在上帝手里。
你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证明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用激昂的音乐诠释了大写的“人”,谱写了你辉煌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偶像,钢琴界伟大的贝多芬。
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默默的想起我的偶像贝多芬,还记他的坚强,还记的他对待挫折时的从容。
他的话总是会在我孤单无助的时候,为我照亮黑暗的前途。
望采纳
屠呦呦事迹素材
描写生动的。
。
。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
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
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
“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
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
”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屠呦呦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
”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
《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不管是否屠呦呦女士的获奖感言,都有道理: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
嗯,不是,至少不是在上的感言,获奖发言听了,主要与有关,也很励志,但话语不是这么感性和生动,内容更加艰辛和实在,讲的道理差不多,但楼主文中更多讲的不是智商,是情商,这话让苦苦追求小女朋友的男孩子们看到更励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