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守望西南联大演讲稿

守望西南联大演讲稿

时间:2014-04-04 20:24

如何看待学衡派对于新诗主张的质疑

从时间上看其借刊物集合力量 由《学衡》的存在而形成所谓的“学衡派”,这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震荡性起伏。

《学衡》杂志的实际存在是1922年1月—1933年7月。

“学衡派”成员的活动却不限于这个具体的时间。

准确地说,“学衡派”的存在是新文化—新文学的反动。

换句话说,“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化—新文学的,是以保守来反对、牵制和制衡激进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在反抗新文化—新文学的话语霸权时,是以求中西思想融通、尊孔、国学研究和古典诗词创作来作为对抗手段的。

成员的活动开始于1915年的美国,是和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发生同步的。

1915—1917年间,与胡适由酝酿、讨论文学变革到矛盾尖锐对立的是梅光迪。

1917—1921年间,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在国内高涨,并成功地借助报刊等大众传媒和中小学教育的推动,取得了成功。

“学衡派”作为反对势力形成之前的基本力量集结、酝酿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

可称这一时期为“前学衡时期”。

这一时期,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师生中,反新文化—新文学的力量也正在鼓动,首先站出来批评胡适等人的是胡先骕(1)、柳诒徵(2),继之便发生了《时事新报•文学旬刊》(郑振铎主编)上“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对《南高东南大学日刊》1921年10月26日上“诗学研究号”的激烈批评和反批评。

(3)由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学生反对新文学,特别是抗拒白话新诗,他们“诗学研究号”中所表现出的文学立场是与新文学相对立的。

1922年1月,《学衡》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其时自哈佛大学归来的梅光迪、吴宓、汤用彤、楼光来都在东南大学执教。

“学衡杂志社”社员基本上是这批留学哈佛的学生,加上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刘伯明、柳诒徵和他们的学生,以及南京支那内学院师生。

极少数为其它学术机构的成员。

1922年1月—1933年7月的这一时段,可称之为“学衡时期”。

在柳诒徵、童季通、朱进之、竺可桢、徐则陵作指导下,由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文史地部学生组织“史地研究会”主办的《史地学报》,创刊在《学衡》之前,实际是《学衡》的外围刊物。

与《学衡》同时出现的还有学生组织“文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合办的《文哲学报》。

稍后“东南大学南高师国学研究会”于1923年3月又创办了《国学丛刊》。

1921年11月—1926年10月《史地学报》共出版4卷21期20册(有两期合一册的)。

1922—1923年间,《文哲学报》出版4期。

《国学丛刊》共出版9期。

这三个刊物锻炼了学生,刊物的作者后来大都成了《学衡》、《国风》、《思想与时代》的主力。

与北京大学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古史辨”派“疑古”立场针锋相对的是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柳诒徵和他的学生刘藜的“信古”。

可以说, 1923—1924年、1926年的两轮论争,是在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派”—“新潮派”和东南大学的“学衡派”之间展开的。

前者的阵地是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的副刊《读书杂志》(顾颉刚主编,共出版18期)、顾颉刚参加编辑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后者的阵地主要是《史地学报》和《学衡》。

(4)同时北京、上海的多家报刊也介入了讨论。

柳诒徵及其学生反对“古史辨”派的“疑古”,一直持续到1940年以后,当时任中央大学历史学教授的缪凤林还写文章批评顾颉刚(5)。

在双方的论争中,顾颉刚明确地认识到,学术上对立的原因“是精神上的不一致”(6)造成的。

钱玄同、魏建功都感受到了“我们的精神与他们不同的地方”(7)。

这种由“精神上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群体“对立”,表现为“疑”与“信”的分歧,是“继承”与“突破”的关系问题。

他们都继承了清代考证学的遗产,在史学观念上,“古史辨”派则突破了传统的格局,“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的‘文献’来处理”(8)。

1922年8月,“学衡派”成员在湖南长沙的明德中学还办了一个《学衡》的外围刊物《湘君》(最初定为季刊,随后成了不定期刊)。

这个刊物与《学衡》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反对新文学的几篇文章,《学衡》都转载(9)。

1928年1月2日—1934年1月1日,与后期《学衡》几乎共存的《大公报•文学副刊》,由吴宓主编,他原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几个学生协编,每周一期,共出313期。

《学衡》停刊前的一二年间,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学衡派”成员因不满吴宓一人在清华大学把持刊物,南京的成员连个空名也没有,于是开始酝酿新办刊物。

实际上,《学衡》后期(1928年以后),南京的成员已经不再与吴宓合作,“学衡派”出现了明显的分裂现象。

1932年9月1日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学衡派”成员创办《国风》杂志,把原《学衡》的大部分作者几乎都吸引过来了。

吴宓一人在清华大学无力支撑《学衡》,1933年7月第79期之后,便宣布自第80期改由南京中央大学的“学衡派”成员接办,交钟山书局出版。

实际上,是《国风》迫使《学衡》停刊的。

南京的“学衡派”成员没有再用《学衡》的名字,而是用《国风》取代。

吴宓本人也只好加入《国风》的作者队伍。

《国风》开始于1932年9月1日,1936年12月终,它把原《学衡》的成员重新集结,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后学衡时期”。

由于反对新文化—新文学的缘故,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很少人写白话新文学作品,而是坚持写旧体诗词。

他们文科的五个主要刊物中,除与其它学校合办的《新教育》外,《史地学报》、《学衡》、《文哲学报》、《国学丛刊》四个刊物上的 “文苑”或“诗词”栏目也只登旧体诗词。

但在1929年10月1日创刊,1931年1月16日停刊的《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出现了例外。

共出版两卷24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上是新文学创作和旧体诗词并存,许多期中有属于新文学的诗歌、小说、剧本或翻译小说,并在第1卷第7期出了“文学专号”(白话新文学作品专辑)(10)。

但至第1卷第15期又出现“学衡派”势力的反弹。

这一期上有“学衡派”成员参加的“上巳社诗钞”和“禊社诗钞”(11)。

但到1932年9月《国风》创刊后,新文学被完全排斥,刊物只登旧体诗词。

在文学古典主义风尚的笼罩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部分毕业生、在校学生组织的新文学社团“土星笔会”和刊物《诗帆》(1934年9月1日—1937年5月5日)也未能充分展开。

1941年8月—1948年11月,原《国风》的主持人张其昀与张荫麟等在浙江大学文学院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学衡派”的成员在大西南再度集结。

1949年以后,“学衡派”成员在中国大陆的活动终止。

到台湾的“学衡派”成员的活动兵分两路:以张其昀为首于1962年创办中国文化学院(1980年改为中国文化大学),复刊《思想与时代》,影印《学衡》、《史地学报》等;以戴运轨(《国风》时期的主要作者)为首于1962年筹备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随后恢复中央大学。

所以,这里的结论应当是:“学衡派”的活动时间不仅仅是在《学衡》时期,而是有这么一个长的不同时期的“时段”。

时间的变化使“学衡派”许多人的生活、思想、学术都产生了变异,但基本的文化保守的精神没有变。

从空间上看其借大学营造舞台 1915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公共空间,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荟萃之地,也是中国现代新思想和新学术的生产基地。

《学衡》时期的主要作者多在大学,他们的学术活动相对集中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学校—清华大学。

少数在湖南长沙的明德中学和其它行业。

《学衡》杂志的编辑工作主要在南京、沈阳、北京完成。

出版、印刷、发行在相对保守的上海中华书局。

《学衡》初期,与之相伴的有三个外围性的兄弟刊物《史地学报》、《文哲学报》、《湘君》,前两种的活动地点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后者的活动地点是在湖南长沙的明德中学。

《湘君》的影响是有限的,或者说只是在长沙的部分学生和“学衡派”的部分成员之间。

《学衡》后期,与之相伴的是《大公报•文学副刊》,主要作者的活动多在北京,组稿、编辑在清华大学,出版发行在天津。

《大公报》是当时北方最大的新闻媒体,实际影响很大。

《文学副刊》的影响也超过了《学衡》。

“学衡派”成员由于没有《学衡》和《文学副刊》的印刷、发行权,因此要受制于中华书局和《大公报》社。

《学衡》的停刊,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

《文学副刊》被杨振声、沈从文主持的《文艺副刊》取代,也主要是由于吴宓等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支撑能力,另外还有守旧的形象和反对新文学的办刊方针。

这时候,“学衡派”成员的学术活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中华书局和《大公报》社这两大文化资本家。

胡适与《大公报》社领导阶层良好关系的确立,必然促使创新的《文艺副刊》取代守旧的《文学副刊》。

吴宓及《学衡》同人本是反对北京大学以胡适为首的新文化—新文学派,北方的反击声自然是很大的,尤其以《晨报副镌》的声音为最。

在南方的上海,吴宓注意到“文学研究会”中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及《小说月报》一派,邵力子及《民国日报•觉悟》一派与《学衡》的敌对。

(12)同时吴宓也注意到了赞同《学衡》的上海《中华新报》(13),和因由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介入,登一些反对新文学的文章的《民心周报》。

《国风》的印刷、发行在张其昀自己主持的南京钟山书局。

刊物和出版社是一家人,内部团结,稿源充足。

《国风》编辑、出版、发行是一体的,没有经济的压力。

这是《国风》有别于《学衡》的地方之一。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华北、东南地区大片沦陷,中国著名的大学都迁到西南,“学衡派” 主要成员也随之散居在昆明、重庆、成都、乐山、遵义等地的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

《思想与时代》在遵义的浙江大学创刊(贵阳出版发行),又将散居西南各地的“学衡派”成员“群聚”在一起。

《思想与时代》在这时就是“学衡派”成员的阵地。

1947—1948年,《思想与时代》在杭州的浙江大学复刊,编辑部在杭州,出版发行在杭州—上海,“学衡派”散居各地的部分成员再次“群聚”于一刊。

正如张其昀所说的,《思想与时代》是“以沟通中西文化为职志,与二十年前的《学衡》杂志宗旨相同”。

(14) 抗战时期,胡先、王易等还把“学衡派”的文化精神带到了江西泰和的中正大学(胡为校长,王为《文史季刊》主编)。

汪国垣在重庆主编《中国学报》,继续刊登旧体诗词,并极力主张尊孔。

空间的变化,所显示出的是“学衡派”作为相对松散的流动的群体存在。

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虽然空间多有变化,但他们坚守的文化道统没有变,守望的精神是一贯的。

(15)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成果(项目批准号:05JZD00027)] 注释: (1)胡先:《中国文学改良论》(上),《东方杂志》第16卷第3号(1919年3月)。

此文是转载,文后注有“《南京高等师范日刊》”。

(2)柳诒徵:《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史地学报》创刊号(1921年11月)。

(3)《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关于《南高东南大学日刊》上“诗学研究号”的激烈批评和反批评的文章共刊7号(期):1921年11月12日第19号上有斯提(叶圣陶):《骸骨之迷恋》。

1921年12月1日第21号上有薛鸿猷:《一条疯狗》、守廷:《对于〈一条疯狗〉的答辩》、卜向:《诗坛底逆流》、东:《看南京(高)日刊里的“七言时文”》、赤:《由〈一条疯狗〉而来的感想》。

1921年12月11日第22号上有缪凤林:《旁观者言》、欧阳翥:《通讯——致守廷》、守廷:《通讯——致欧阳翥》。

1921年12月21日第23号上有静农:《读〈旁观者言〉》、吴文祺:《对于旧体诗的我见》、王警涛:《为新诗家进一言》、薛鸿猷:《通讯——致编辑》。

1922年1月1日第24号上有幼南:《又一旁观者言》。

1922年1月11日第25号上有吴文祺:《驳〈旁观者言〉》、西谛(郑振铎):《通讯——致凤林、幼南》和凤林、幼南:《通讯——致西谛》。

1922年2月1日第28号上有吴文祺:《〈又一旁观者言〉的批评》。

随后此刊转向对《学衡》的批评。

(4)“古史辨”1923—1924年、1926年的两轮论争中“疑古”方的主要人物及言论有: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刊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的副刊《读书杂志》第9期(1923年5月6日),又被《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6月)转载。

《答刘、胡两先生书》,刊《读书杂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这里“胡先生”是胡适的乡友胡堇人。

又被《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6月)、第4期(1924年12月)转载。

《讨论古史答刘、胡两先生书》,刊《读书杂志》第12、13、14、15、16期(1923年8月5日、9月2日、10月7日、11月4日、12月2日)。

《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史地学报》第3卷第3期(1924年10月1日)、第3卷第4期(1924年12月)、第3卷第6期(1925年5月1日)。

《答柳翼谋先生》,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5、16合期 (1926年1月27日)。

上文均收入《古史辨》第1册,北京朴社,1926年。

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刊《读书杂志》第10期(1923年6月10日)。

又被《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6月)转载。

《论〈说文〉及〈壁中古文经〉书》,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5、16合期。

《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刊《读书杂志》第12期(1923年8月5日)、《史地学报》第3卷第3期(1924年10月1日)。

上文均收入《古史辨》第1册。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读书杂志》第18期(1924年2月22日),《史地学报》第3卷第6期(1925年5月1日)。

收入《古史辨》第1册。

魏建功:《新史料与旧心理》,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5、16合期。

收入《古史辨》第1册。

容庚:《论〈说文〉谊例代顾颉刚先生答柳翼谋先生》,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5、16合期。

收入《古史辨》第1册。

反对“疑古”一方的主要人物及言论有: 柳翼谋:《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刊《史地学报》第1卷第1期(1921年11月),首先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学衡》第73期(1931年)转载此文。

此文同时涉及对章太炎、梁启超的批评。

《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刊《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6月),批评顾颉刚。

同时这一期还刊出刘藜、顾颉刚、钱玄同的讨论古史的文章。

《史地学报》讨论古史的文章在第3卷第3、4期继续进行。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5、16合期转载了《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作为“《说文》证史讨论号”的缘由,并同时注销顾、钱、魏、容的文章。

双方的言辞激烈,针对性批评的态度十分明确。

刘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刊《读书杂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又刊《史地学报》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6月)。

收入《古史辨》第1册。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刊《读书杂志》第13、14、15、16期(1923年9月2日、10月7日、11月4日、12月2日)。

收入《古史辨》第1册。

《与顾颉刚讨论古史第二书》,《史地学报》第3卷第3期(1924年10月1日)。

《与顾颉刚先生书》(未完),《史地学报》第3卷第4期(1924年12月)。

《与顾颉刚先生书》(三续,未完),《史地学报》第3卷第6期(1925年5月1日)。

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刊《学衡》第40期(1925年4月)。

张荫麟此时为清华学校的学生。

(5)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6)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

(7)魏建功:《新史料与旧心理》。

(8)余英时:《现代学人与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1页。

(9)据《湘君季刊简章》所示:“本刊以陶写性情,注重文艺趣味,藉以互相观摩砥砺为宗旨” 。

“无论文言白话,新旧体裁,俱所欢迎。

”第一期所登的《湘君发刊词》中有“相尚相勉者三事”:道德、文章、志气。

第一期的负责人为吴芳吉。

刊物分为“学习之部”:诗歌类、散文类、小说类、戏曲类。

“批评之部”:社论类、研究类、介绍类、通信类。

“杂纂之部”:翻译类、图表类、民谣类、附录类。

为《湘君》写文章的主要作者有:吴芳吉、刘朴、刘永济、吴宓、徐桢立、刘先沛、李肱良、凌其垲、景昌极、贺楚楠、胡征、罗元锟、张璞友、刘鹏年、汪剑馀、苏拯、刘作健、陈鼎芬、鄢远猷、谢羡安、孙子仁、易俊(竣)、刘泗英、胡元、王凤歧、周光午、童锡祥、王光益、吕光锡、汤素民、张潜秀、曾安、刘颂、石漱之、刘植、钱无咎、屈凤梧、张镇湖、文大衡、李赓等。

吴宓除刊登旧体诗外,还有《文学入门》的文章。

在大量的旧体诗词外,尚有胡征少量的白话新诗《牵牛花》、《我是一个蚕儿》。

反对新文学的文章主要是吴芳吉的《论吾人眼中之新旧文学观》(共分一、二、三论),分别刊《湘君》第一、二、三期。

刘朴的《辟文学分贵族平民之讹》、刘永济的《迂阔之言》,这些反对新文学的文章,《学衡》有转载。

关于《湘君》与《学衡》的关系,《湘君》第三期所刊出的《上期报告》中特别写道:“《湘君》之稿有互见于《学衡》者,以《学衡》、《湘君》同声气也。

所微有不同之处,《湘君》旨趣但言文章,《学衡》范围更及他事。

《湘君》之性近于浪漫,《学衡》之人恪守典则。

《湘君》意在自愉,《学衡》存心救世。

”《湘君》在第三期末介绍《学衡》的文章《学衡杂志》中特别强调:“凡有志文哲艺术之士,欲不为时髦之言所愚,不为一偏之见所蔽,不为一主义一党派所拘束,不为一家之见解一国之文字言语所颠倒错乱者,请读《学衡》杂志,则黑暗之境,自有光明,烦闷之情,自能解慰,纷乱之象,自有条理,枯燥之思,自滋生趣。

” 文章最后又说《学衡》杂志内涵丰富,“盖其于安身立命之道,齐家治国之方,文化之真谛所存,汉族之精神所在”等等。

(10)1930年1月1日。

刊物每年寒暑假的2月、7月、8月、9月不出版。

(11)1930年6月1日。

(12)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35页。

吴宓错将《学灯》当成《民国日报》的副刊。

《学灯》为《时事新报》的副刊。

《觉悟》为《民国日报》的副刊。

(13)吴宓:《吴宓自编年谱》,第236页。

《中华新报》的主编为张季鸾,同吴宓家有姻亲关系, 为吴乡友,因此时赞同《学衡》和与吴宓的这份特殊关系,1928年他作为天津《大公报》主持人,使得吴宓能自荐主编《文学副刊》成功。

(14)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自序》(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第10841页。

(15)关于“学衡派”的成员、文化精神和学术特性,见作者《“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金岳霖是什么时候认识林徽因的

他一生痴情于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岳霖早年留学欧洲诸国,讲一口漂亮的西式英语。

他一米八的个头,看起来十分魁伟。

回国后金岳霖在西南联大教书,也是出名的怪人。

他言语木讷,总戴一个遮光帽。

于是人们常常看到这个总戴着帽子的金先生,在大学讲堂上走来走去的讲课,或坐在讲桌上对着同学。

他很少板书,却从来不忘带粉笔。

听课的同学很多,没有点名册,他记不住大家的名字,提问时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台下穿红毛衣的同学又紧张又兴奋,后来听他讲课时,穿红毛衣的女生越来越多。

他讲逻辑课时,有人问他逻辑学这么枯燥,你当初为什么学这个

他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有一回,同学请他来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

听者甚众。

同学都以为他会讲出什么有意思的观点,结果到最后,他的结论是: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

他认为意义愈清楚,情感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清楚,意义愈不清楚。

金岳霖就是这样一个怪人,有时也办些呆头呆脑的事情。

他一直单身,为了多接触生活,他约了一个三轮车夫,每天拉着他去王府井转一大圈,还养了只斗鸡,脖子可以伸的很长。

每日他吃饭,斗鸡就立在一旁,也伸长脖子叼桌上的饭。

他也不恼久了就习惯了与斗鸡共食。

有时,他竟连生命也不知道爱惜。

抗战时期,警报拉响,金岳霖只顾在书房苦读,并不知日本飞机来袭。

结果几枚炸弹丢在金岳霖住处前后,他才惊醒过来。

待跑出时,发现前后房子已经不复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文学,喜欢读《江湖奇侠传》的文学博士,对待感情问题却相当理性。

他钟爱的一个学生因爱情受挫,萌发轻生念头。

他对学生说:恋爱是个过程,恋爱的结局是结婚或不结婚。

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该仅仅用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如果用此标准来衡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他对她的精神之恋远远超过了梁思成与徐志摩。

金岳霖评价徐志摩追林徽因是自不量力。

事实上徐志摩是他的好友,他认识林徽因还是志摩牵的线。

他说林徽因与梁思成自小是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徐志摩想钻进去怎么可以

要说金岳霖也不是没有机会。

据梁思成的续弦林女士转述的回忆,说在三十年代,林徽因与梁思成住在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后院,平时走动很勤。

一次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有些沮丧的对梁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好。

梁思成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祝愿你们幸福。

说毕,两个人都哭了。

末了,林徽因又将此话转告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正在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他退出了,但不代表他对她的感情很轻。

恰恰相反,他对林徽因的爱已经超越了肉体,他与徽因的心灵沟通已经非同一般。

这让在得不到徽因时,依然可以待好她。

他关心她的写作,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背出她的诗句,与梁思林徽因,很多人会想起徐志摩和梁思成。

成也保持友好关系,这让他可以自如的出入梁家。

那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喜欢在家里聚会,金岳霖几乎每次都是座上宾;他与徽因和思成经常毗邻而居,而徽因与思成有了摩擦,也总会找金调解。

林徽因生前,徐志摩追不到她而改追陆小曼,成就一段姻缘;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也再娶。

独独金岳霖用一生痴情守望着林徽因。

徽因刚过50岁便因病去世,金岳霖异常悲伤,在挽联上题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也承认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

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依然独处,时常去给徽因扫墓。

某年,他又在北京某饭店请朋友吃饭,众人赶至问请客原因,他说:今天徽因生日。

她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金岳霖依然无法忘记她。

在《林徽因的诗集》出版时,编辑曾去拜访过金岳霖,当他看到编辑手里一张32开的林徽因的照片时,竟然孩子气的问能不能给他,那时他已88岁高龄。

当编辑说明来意并请他作序时,他好半天才一字一句的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

晚年,金岳霖一直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金岳霖用浪漫的一生诠释了他对林徽因最高贵的爱。

这样保持了一种距离的情感,成为他一生最幸福的回忆。

金岳林与林徽因》 by大非 那首你忘记了的歌 他一直唱到了如今 那句终说不出的话 藏在他花白的发鬓 那朝思暮想的人啊 消失在岁月无痕 那颗为你守护著的心 像是断了弦的瑶琴 从来不曾拥有你 就像飞鸟不属於树林 只是想著就足够温暖 即使身在天涯心却比邻 用一生编织的梦啊 深锁在月下的湖滨 虽然只是断续的诗篇 却赌上了幸福去相信 那些痛过的笑过的绽放的凋谢的 刻在灵魂的烙印 就像是风烛残年的金岳霖 依然深爱著林徽因 那些守著的梦著的纠缠的呼啸的 刻在灵魂的烙印 就像是风烛残年的金岳霖 依然深爱著林徽因 听听这首歌吧。

麻烦推荐几篇适合19岁左右女孩子朗诵的散文,400字左右,谢谢

林: 《温一壶月光下的酒》 《打开心灵的门窗》  他的10本菩提系列很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比如《以爱为灯 以美为光》《心的菩提 情的菩提》  张晓风:《我在》、《爱在深秋》、《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周国平:《爱与孤独》《各自的朝圣路》《街头的自语》《守望的距离》《爱情不风流》 这几本我是比较喜欢的 推荐楼主也去读读  席慕蓉:《同心集》《写给幸福》《我的家乡在高原上》这是我高一就读了的 蛮好的 其实她的散文都是和诗歌一起出的 好像好几个出版社都出过席慕蓉作品集 很多都不错 并未将两者分开  诗歌里《七里香》 《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是我最喜欢的 有很多篇都是背得很熟 一想起来还会感动 《无怨的青春》 最爱的一系列诗歌  贾平凹:他的代表作是小说 秦腔 废都  我看过废都 推荐  散文集: 《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汪增祺:散文集 《人间草木》 《旅食小品》 《汪曾祺小品》这几本比较有代表性 他喜欢写凡人小事真境界 有一套现代散文八大家,汪增祺那一册蛮好看,那本书的序已经很有意思了。

有一篇《跑警报》,写西南联大时期的,可有意思了,呵呵,如果读汪增祺的书,你一定要去看  琦君的,没怎么看过,只看过一本《琦君小品》,内容也不记得了。

《此处有仙桃》  以前误以为她和席绢风格一样……汗……

有心人说说自己观点

因为他有鬼才,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才能

作文:我为坚持点赞 600字

美国《时代》杂志于美国时间2014年12月10日公布了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埃博拉病护理最终超过俄罗斯总统普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苹果CEO蒂姆.库克等获得年度人物。

  对于埃博拉护理人员当选的原因,Nancy Cibbs解释道,“世界上其余地方每晚可以安然入睡,就是因为有一群人愿意站出来战斗。

因为他们充满了勇气与仁慈不知疲倦的行动,因为他们为世界赢得的构建防御系统的时间,因为他们的冒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牺牲和救援,埃博拉的这些斗士们,成为了《时代》杂志2014年度人物。

”  这样的斗士,你知道多少

又了解多少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阅卷详解  本题审题上不存在难度,写作范围非常明确,只要围绕“斗士”这和主题展开分析思考即可,但审题没有难度,不等于立意没有区别。

首先我们要对“斗士”这个写作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理解,根据材料提示,“斗士”具有以下品质:勇气、仁慈、冒险、坚持、自我牺牲’帮助他人等等,这些可谓“斗士”的精神内涵,但仅仅理解到这点还不够,还必须意识到这些“斗士”战斗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而战斗,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斗士”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斗士”为世人尊散的原因。

立意上可围绕“为什么需要斗士

怎么才能成为斗士

斗士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角度展开。

  素材.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材料的范围还是相当广阔的,只有具备“斗士”精神内涵的典型人物均可作为论据。

可以呈现“斗士”缺乏的时代的晦暗,可以展现“斗士”的具体行为,也可以展现“斗士”对社会、国家‘时代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宇在2010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致词。

在演讲中,卢新宇如是说:“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感动的: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未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在有那种浩然之气

”  素材点拨:在怀疑的时代依然满怀信仰,这就是斗士精神,不屈从于庸俗的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以浩然之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个时代。

  斗士梁淑溟  著名学者梁漱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皆是备受折磨,但其硬骨不软。

他说自己所做的不过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八字箴言几乎成为他的口头禅。

才子不畏权,书生爱较真。

为文一生,思虑千载,秉天地之正气,凛凛然如霜雪,浩浩然似罡风广瘦骨嶙峋擎天柱,肝胆向人日月明,此乃教育家梁漱溟先生之德风范也,足为后辈代代读书人的仰慕、追随。

  素材点拨:真正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是斗士,是思想者,是批判者,是叛逆者,是敢于说“不”的人,是人类的基本准则:和平、正义、自由、公正、道德的捍卫者。

  标杆范本.必备佳作  时代斗士  斗士,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一诗中写道:“空虚黑暗中,我要高举已灯,那守夜着必会添满油灯,点燃光明。

”是的,斗士也正如那空虚黑暗中的守夜着,只要点燃光明,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那光亮的耀眼。

(开篇切题,引用名言,有内涵)  斗士却又大多是凄苦而寂寞的。

遥想2500年前的孔子,面对礼乐崩坏、攻伐征战的时代,仍心怀天下之大同之志,周游列国,宣讲他的仁爱之说,结果在当时落得个如“丧家之犬”的可怜境遇;又如“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他们都堪称是一个时代的斗士,但他们一生的境遇却又无疑是凄苦寂寞的,得不到时代的理解,光亮的四周尽是墨黑。

(描摹斗士的现实困境,为斗士的行为提供现实背景。

)  但斗士之所以没有被黑暗吞噬,反而黑暗愈浓烈,光亮愈耀眼,光照千古,皆因他们的坚守。

诚如苏格拉底在临死之际,仍告诫世人:“你们务必保持节操。

”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下,人难免被裹挟其中,于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个人的心智、理性的判断、内心的坚守大多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但每一位守望者都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即使是浊世横流,即使是风雨如晦,依然坚守自我。

还记得一生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格吗

在那个红色的年代,他毅然拒绝出任中科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只为坚守自己的学术自由。

而时止今日,守望着寥寥,盖因坚守的缺失。

个人的坚守在名利物欲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所以。

“专家”不再是一个值得信服的群体,“教授”不再是一群值得敬仰的学者。

但历史总是公正的,随波逐流者最终只会成为跳梁小丑,落下笑柄,而那些坚守自我的斗士却是一个时代的心灵捍卫者。

(突出斗士的坚守,素材丰富,具有人文色彩)  斗士的价值不仅仅是坚守,更在于眺望,不仅仅是蜡烛,更是次破时代黑幕的利剑。

他们犹如先知,能诊断时代的病痛,能看到社会的凶兆,是一个时代的眼睛。

鲁迅用他手中的笔解剖国人的灵魂,把国人心底深处的劣根性展露无遗。

揭开伤疤,是为了引起疗伤者的注意。

疗伤必然使伴随疼痛的,因为爱,所以才疼,因为疼,所以才警醒。

因此,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不是守望者的行为,他们往往能言时代之不敢言,是一个时代着批评者、引领者。

他们也是一个时代的先知、预言者,目光如炬,深刻地洞察当下,准确地预言未来,尽管一时受挫,甚至被误解,但历史会还他们清白。

因为这样的斗士,我们对未来多了一份清醒,多了一份期盼。

(层次上形成递进,强调斗士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来的作用)  泰戈尔《飞鸟集》中写道:“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或许这就是斗士最好的注脚,他们身处黑暗之中,但从来不失却对光明的追寻,把所有的痛谱成一首动听的人生之歌,荡涤污垢,净化灵魂。

他们为了时代而生,时代因他们而进步。

(名言做结,思想深刻,升华主题。

)  佳作点评:本文审题准确,围绕斗士展开行文,结构上主要是层进式,条理清晰。

此外,素材丰富,论点与论据的吻合度极高,论证分析很有针对性,且选材很有人文色彩,体现了作者深刻思想。

语言表达流畅,文采斐然,名言警句的运用娴熟而精当。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