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内控先进事迹演讲稿
椎圣龙埂堤烙撼杰利凫酌悲蝗油暑壕蛮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由于政府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而将84年1月1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手中的个人及工商企业存款划拨出来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注定是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2005年4月18日,国家批准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截至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改财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资本总额2806亿元,充足率为9.12%,其中核心资本达到2525亿元,充足率为8.07%;境内外机构不良资产率为2.72%,不良贷款率降至4.58%,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工商银行成功迈出了股份制改革的第一步。
在股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工商银行业务经营发展态势也十分良好。
2005年6月末资产总额61400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8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1122亿元人民币,在主要业务领域中均保持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
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外机构实现经营利润746亿元,2005年上半年实现经营利润416亿元。
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的中国工商银行,经过21年发展,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1)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广泛而优质的客户基础中国工商银行通过21000多家境内机构、100家境外分支机构和遍布全球的上千家代理行,以领先的信息科技和电子网络,向八百多万法人客户和1亿多个人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
截至2004年末,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
(2)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产品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通过信贷行业、客户和地区结构调整,中国工商银行巩固了优质的公司和机构业务市场,成功争取了多项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新开发一批跨国公司、大型优质企业和机构客户,拓展了优质中小企业市场。
工商银行在巩固本币结算、国际结算和代理业务等优势领域的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004年的9.71%。
2004年人民币结算量150万亿元,市场占比45%。
在国内首家推出“银保通”系统,2004年代理销售保险、代收保费和代付保险金748亿元,实现银保业务收入7.45亿元。
银行代理保险市场占比30%。
与证券、期货业的业务合作范围涵盖集合资产管理、融资、银证通、发债担保、资金清算等。
与国内33家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代理了多家中央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
“银关通”业务量达到10.6亿元,签约企业919户。
独家代理了国税系统车辆购置税专户管理业务。
2004年代理证券业务实现收入7.9亿元,增长44.5%;全年代销国债811亿元,同业占比33.7%;代理保险销售额244亿,代理基金发行额近300亿元。
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128家会员单位中81家的资金清算,2004年清算金额400亿元,位居黄金交易所资金清算总量第一;同时代理了118家非会员单位的黄金及铂金交易。
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银行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托管银行,2004年托管资产总额1230亿元。
其中托管证券投资基金40只、基金资产1,128亿元,市场占比34.8%,托管基金数量和资产规模连续7年居国内托管银行之首。
工商银行是国内首只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和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托管人,QFII托管客户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日本大和证券和德累斯顿银行等。
2002年4月工商银行在国内业界率先建立了投资银行业务组织体系,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及资产管理等。
2004年实现投行收入12.4亿元。
工商银行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2004年全年通过货币市场融资14,661亿元,央行票据承销和交易量为3,47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21.9亿元;现券买卖2,627亿元,实现收益2.8亿元。
2004年末全行票据融资余额3,123亿元,市场占比升至27.22%,债券投资余额为12,354亿元。
200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839亿元,全年累计投放个人住房贷款1,708亿元,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25亿元,继续保持国内最大按揭银行的地位。
2004年末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73亿元,其它消费贷款余额441亿元,当年实现个人中间业务收入39.6亿元,个人外汇及理财业务收入2.13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和集中化管理,目前拥有国际卡、贷记卡、准贷记卡、灵通卡等产品系列,总发卡量超过1.1亿张,2004年实现银行卡收入30.6亿元。
(3)全球化发展战略工商银行不断推进跨国经营,加快建立本外币、境内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的经营格局。
截至2004年末,工商银行在全球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有100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外币总资产495亿美元,各项外币存款余额309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284亿美元。
2004年全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122亿美元,完成代客外汇资金业务1,489亿美元,结售汇业务量955亿美元,代客外汇买卖449亿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在香港成立了工商东亚和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成为其全资银行,并更名为华比银行。
当年末工银亚洲总资产为993亿港元,实现账面利润7.6亿港元,按总资产排序在香港银行业中升至第6位。
(4)全面的电子银行服务中国工商银行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1.93万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了20倍。
2004年电子银行业务收入2.35亿元,在线支付交易额57亿元,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
(5)先进的科技应用水平数据集中工程、全功能银行系统和数据仓库三大科技项目,是工商银行搭建国际先进水平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
2002年10月完成的数据集中工程,是我国金融系统数据集中的开创性工程。
工程完成后,全行所有经营数据集中于北京、上海两个数据中心。
2004年完成整合迁移,上海数据中心成为生产运行中心,北京为灾难备份中心。
数据中心总处理能力达17000个MIPS(每秒百万次),存储各类账户总数达4.8亿户,日均处理业务量超过2000万笔。
综合业务系统是一套超大型应用软件系统,以“综合化”、“柜员制”和“面向客户”为基础,以会计核算子系统为中心,包括资金汇划清算、个人金融业务、财务、电子银行、国际业务、信贷台账、事后监督等23个业务处理子系统。
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建立起统一、标准、规范的核心业务应用平台,实现了业务处理模式以银行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2003年11月22日,综合业务系统升级为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
此外,数据仓库工程为工商银行开展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为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工商银行相续投产了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升级版、证券、基金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手机和电话银行系统等系列金融信息化产品,赢得了科技应用上的领先优势。
中国工商银行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其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
全行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模式,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资金、信贷、内控和人力资源等管理体制。
中国工商银行具有国内领先的风险控制能力。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 贯穿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处置、补偿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的重要举措包括:不断完善以总行为中心的行业分析、授信管理、信贷审批和监测检查体制;分离信贷前后台业务,强化监督制约,并利用信贷电子化综合管理系统对贷款实行实时逐笔监控;健全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追究机制。
合理配置全行非信贷资产的总量结构和期限结构,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人民币、外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定期的流动性状况报告分析和预测制度;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利用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资金运营的效率与收益;开展全行操作风险情况调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制衡的业务处理流程,明确控制防范重点,加强操作风险控制;实行独立的内外部审计体制,基本构筑了对全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的监管体系,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所属分行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等等。
中国工商银行的经营业绩为世界金融界所瞩目。
多次被《欧洲货币》、《银行家》、《环球金融》、《亚洲货币》和《金融亚洲》杂志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本地银行”、“中国最佳内地商业银行”,并连续被国内媒体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服务产品】:负债业务:人民币储蓄;外币储蓄;储蓄旅行支票;外汇借款;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入;发行金融债券等;资产业务: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和外汇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转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具有专门用途的贷款;消费性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票据贴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认购业务;同业人民币、外汇拆出;项目贷款评估和信用等级评定等;中间业务:人民币现金结算、转账结算;国际结算;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代理企业债券、股票、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发行、清算、兑付、托管;黄金现货买卖、交易清算、实物交割、租赁黄金、黄金项目融资;黄金清算交易;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保险;代理保管有价证券、有价物品;出租保管箱;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或其它金融机构业务等);人民币及外汇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资信调查;资产评估;金融信息咨询;行业信息网服务;开立人民币存款证明);外汇中间业务(进口开证;进口代收;汇出汇款;来证通知;议付;托收;汇入汇款;结汇;售汇;旅行支票;代客外汇买卖;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担保;外汇存款证明;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外币兑换;为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开立周转金账户);融资类和履约类担保业务;商人银行业务(融资顾问和银团贷款安排;企业财务顾问;企业海外上市);个人理财服务;投资基金管理、托管和销售;其他受托和委托资产管理;企业资信评级及其它中间业务等。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作为中国工商银行*集团成员,在融资、清算、信息科技及信用卡业务等多方面享有强大的支持。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前身为香港友联银行有限公司,于一九六四年在香港成立,并于一九七三年在香港公开上市(股份代号:0349),多年来不断为客户开创崭新及多元化的银行服务。
本银行于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一日易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工商银行集团成员。
于二零零一年七月,中国工商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注入香港分行商业银行业务,促使中国工商银行(亚洲)的客户基础扩大、改善存款及贷款组合及使服务产品组合更趋多元化。
透过此业务转移,大大提升中国工商银行(亚洲)的竞争力。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已成为中国工商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旗舰。
于二零零四年四月三十日,中国工商银行(亚洲)购入华比富通银行之零售及商业银行业务。
华比富通银行随后易名为华比银行,成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的全资附属公司。
至二零零五年十月,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正式将华比银行并入。
现时,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在香港上市银行中(以资产总值计)排名第六位。
至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国工商银行(亚洲)获穆迪投资给予A2\\\/Prime-1长期\\\/短期存款评级及D+级银行财务实力评级。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凭借中国工商银行的庞大分行网络优势、领导地位及丰富经验,将继续开拓广泛之银行及财务业务,包括各类存款与贷款、贸易融资、汇款、清算、工商业贷款、银团贷款、出入口押汇、中国业务咨询及融资、证券业务及黄金买卖之经纪服务及保险代理等。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以资产总额计),截至二零零四年年底,总资产值约人民币五万七千亿元,占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和的18%, 位居第一,在境内主要的银行业务领域中均保持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拥有近二万二千多家营业网点,并已建立起全球业务网络,于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釜山、法兰克福、卢森堡及澳门多个地区设有分行,在阿拉木图及伦敦设有子银行,并已在纽约、悉尼及莫斯科开设代表处。
于二零零四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及《欧洲货币》杂志同时评选中国工商银行为「中国最佳银行」。
同年,中国工商银行更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选为「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
【其他业务】:中国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业务的有商业银行。
1984年1月成立。
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办理工商企业、机关、团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款业务,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组织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存款;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管理国有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办理结算和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的其他业务。
求演讲稿 本人想求一篇演讲稿,是关于银行业的
农村信用社“制度执行年”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省联社、**市办及县联社关于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工作部署,巩固和深入案件专项治理、典型案件警示教育活动成果,结合保先教育“回头看”和“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以抓员工,抓主要业务风险点”为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掀起了学习制度,熟练掌握制度,模范执行制度的热潮,逐步建立起了“自我监督,岗位监督,管理监督,稽核监督”四位一体的功能互补,责任明确,查处有力的管理监督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高了信用社服务质量,优化了信用环境,壮大了信合实力,促进了我社信合事业稳健、快速的发展。
截止11月底,各项存款净增1108万,同比增长236万,贷款净投放195万,同比增长45万,财务收入238万,同比增长34万,股金结构得到优化和稳定,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提高,信用社的声誉得到提升。
通过“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高了职工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彻底纠正了业务操作中制度淡漠,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操作的现象,彻底解决了员工的工作作风不深入 ,劳动纪律差,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现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社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制度执行年”活动领导小组,由法人社主任任组长,主办会计任副组长,各分社主任为成员,具体负责“制度执行年”活动日常工作,及时总结汇报、开展经验交流。
同时,黑坪信用社制定了“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分步实施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推动了“制度执行年”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我社二00七年二月十三日召开了“制度执行年”活动职工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全面安排部署“制度执行年”活动工作。
并对员工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自查剖析都作了明确的要求;规定职工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学习笔记不少于20篇,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自查剖析不少于1篇;开展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制度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增强合规经营意识。
以“制度、执行、监督”为重点,以“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为目标。
主要学习内容是:重点学习省联社成立以来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人行法》、《商行法》及银监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贷款通则》、《合同法》、《担保法》、《会计法》等重要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业务典型案例和先进事例。
通过学习,让员工达到“心有所惧,心灵触动”的境界,提高员工对讲规章、讲制度,讲合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落后员工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严格执行制度,就是保护自己”的转变。
据统计、在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期间,信用社组织员工集中学习相关制度9次,参加人数到达117人次,提供学习资料18份;员工开展业余自学,作好学习笔记250篇;员工书写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心得体会人均2篇;组织员工开展“制度执行年”演讲活动1次,业务技能竟赛1次。
三、自查剖析、找准差距通过各项制度、法规的学习,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讨论,分社之间的竞赛,我社认真组织了职工在制度执行方面的自查剖析活动。
对各岗位、各分社的业务操作、内控管理、监督制约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由每位职工结合自身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执行制度情况撰写自查剖析报告,梳理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信用社召开职工自查评议会,展开“查原因、谈危害”的大讨论,深挖根源,找准差距,人人签定“制度执行年”合规承诺书。
四、整改完善、重在实效在“制度执行年”活动中,通过开展学习动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原经办的业务和自身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查自纠,剖析分析,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个别职工工作作风不深入,劳动纪律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制度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小额农贷管理不规范,信贷档案收集不完整,“四双”制度流于形式;三是超权发放贷款和违规发放信用贷款的现象仍有所存在;四是不按时核对往来帐务,“印、押、证、机”的保管和使用不按要求等违规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我社已采取与职工交心谈心,找准差距,对症下药,召开职工会批评教育4人,对活动中违规行为涉及人员给予严肃处理2人,从而切实解决了执行制度不到位、检查监督不到位和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有效防范了操作风险和经济案件。
同时,全社建立了诚信举报制度和自我检讨机制,实行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对员工建立违规积分管理台帐,与个人目标考核、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等挂钩。
层层签定《严格执行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目标责任书》和《防案查案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制度执行的力度在全社职工中得到升华,制度执行的行动在全社职工中得到提升,彻底纠正了视制度而不顾,搞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现象,大力弘扬按制度操作,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营造了健康的企业合规文化,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通过“制度执行年”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执行制度、完善制度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导致部分职工学习不够深入、主人翁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力、发现问题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
今后,我社将继续深入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坚持理论、业务、制度的学习,让员工在思想上筑牢防线,严格执行省、市、县联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监督,强化制度执行力,把逗硬作风贯穿于整个业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动黑坪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地发展。
如何做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一、进一步深化内控体制建设 (一)完善岗位体系,实行岗位牵制与监督 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为基本原则,完善内部岗位体系,把各项业务进行细致的过程与责权划分,然后针对性的设立作业岗位,同时还要从记账、审查、付款、监督等角度出发,设立相关的督管性岗位,严防所谓的“一手清”工作模式出现。
通过这样的岗位细化与分离,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得以明确与落实,并起到岗位牵制与监督的作用效果。
后台监督的岗位人员要核查好非实时性的预警信息,保证每笔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还要查找出其中的违规、差错。
审计岗位的人员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跟踪调查、重点监测、抽样调查等措施,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控。
(二)增强对业务创新与扩展风险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形势,业务的创新与扩展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是银行管理运营的风险薄弱环节。
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在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展的时候,还要配套性的健全、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以及补救制度,以弥补在创新之初因操作不规范带来风险。
(三)强化对银行风险的分析力度,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要想最为有效的对银行管理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一方面是要对监督检查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定期做好总结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下行通报制度,向各个网点、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通报,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受其震慑,进而规范操作;第二,从风险暴露水平、风险度以及风险率三个方向出发,对各个网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然后按月、按季度的进行下行通报,提高各网点与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四)保证银行内控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首先,要合理的调配内部控制资源,根据银行经营业务的变化,指定相应的财务控制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管理的抵御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利用现代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使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得到共享,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最后,要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五)系统性的开展内控合规教育,增强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不断强化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警示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从经营理念、全面风险控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二、对银行的业务运营过程加强监控力度 (一)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运营特征以及相关规定,确定各级财会风险监控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使整个银行内部都能够自上而下的形成一套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其履职能力。
要通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来增强银行自身的财会核算质量,规范业务运营操作,使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以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充分发挥银行风险监控系统时效性 第一,要最大限度将风险监控系统的时效性优点发挥出来,以有效的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要遵循监控系统的提示,规范化的进行业务操作,最后就是要求各个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预警信息复查、确认以及回复,并迅速进行补救,纠正错误操作;第二,对预警的风险点进行跟踪监督与整改,并对各网点进行通报,引起所有人员的注意,确保风险不会第二次出现。
(三)增强对银行重点风险因素的监督与控制 预警监控员一是要重点对“柜员未签退”、“超营业时间的柜员”、“柜员多次查询同一账户”等风险点实施监控;二是要面通过调阅风险监控报告,确定重点监督网点、柜员以及风险点,进一步使检查督导工作有的放矢,经过连续、动态分析判断,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同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四)实行并落实风险预警例会制度 首先,要根据每周、每月以及每季度的风险监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对各岗位人员起到不间断的警示作用;其次,对风险监测情况的分析工作,应当交由实际的业务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如果如果由管理性质的部门人员进行分析,可能会使分析结果流于表面;最后,针对分析结果与风险薄弱点,进一步加大业务运营过程风险监督、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