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演讲稿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
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
3分钟左右成语演讲稿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关于“人性”的演讲
一,善论”与“性恶论”人都知道,中国为“人之初性本善”,而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有“性本善”说,也有“性本恶”说,而且还出现了“人性本无善恶”说。
西方除了“性恶论”,也有“性善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便认为人性本善。
佛教也认为人性本善。
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人类,悉有佛性”。
“性本善”理论的代表者是孟子。
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其观点已经表达得比较充分,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至于家喻户晓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语,则出自南宋王应麟编著的小学教材《三字经》。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性乃迁”,意即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变坏)。
这就令人有些不解了。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即使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仍会保持其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怎么可能会变坏呢
如果孩子在没受任何教育的情况下变得不善了,那么,其本性还是善的吗
再说,我们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教人向善,有教人作恶的学校吗
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向善的教育
所以,在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之后,又出现了荀子的“人性本恶”说。
《荀子》中有一篇,题目就是《性恶》。
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从小就要教孩子向善。
恶是不用教的,因为人性本恶。
应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只是一种观点,谁也没能成为“主体思想”。
到了汉武帝时代,行“罢黜诸家独尊儒术”之恶政,孔孟学说这才成为主流,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虽然也有人将荀子归为儒家学派,但其“性恶论”已不为人们所重视。
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毕竟是“亚圣”,比儒家的开山鼻祖孔老夫子还低一个档次。
那么,我们感兴趣的是,孔夫子是如何论说人性的呢
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明说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老滑头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每个人后天受到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却很大。
那么,这“相近”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他老人家就没了下文了。
不过,从孔子的另外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孔子的观点。
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可见,孔子承认人生来就有欲望。
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贪权好色,趋利避害,这是人的天性。
所谓“性相近也”,庶几谓此。
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则持“人性本无善恶”论。
他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又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见《孟子·告子》)也就是说,人之初,一切都是出自生之本能,无所谓善恶。
其实告子才是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人。
西汉时,又出现了“善恶混”说——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修身篇》里说:“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善恶混”即说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将善的一面发扬光大则是个好人,使恶的一面发展膨胀则成坏人。
看来杨雄是综合了孟子与荀子的观点,来了个“调和论”。
其实“善恶混”说与告子的“人性本无善恶”论是有相通之处的。
无论是“性善说”、“性恶说”,还是“善恶混”和“人性本无善恶”论,都是似是而非的理论,都没有跳出“善”与“恶”来洞察人性。
二,人之初,性本私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武松打死了老虎,被时人誉为善举;但在老虎的同类看来,他无疑是个恶人。
天下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这要看以什么作为参照系。
人间的善与恶,都是以人的好恶作为参照系的。
婴儿刚出生之时,既不懂何为善,也不懂何为恶,他只有生之本能。
譬如饿了便哭着要吃奶,他不会去想他的哭喊是否会引起大人的紧张、不安甚至烦感,也不管他吃奶是否会剥夺其兄弟姐妹吃奶的权利。
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我认为,人之初,其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种“私”。
人之初,性本私
其实不仅人具有“性本私”的特性,世间各种生物,都有这个特性。
先说植物。
我们在山中旅游时,会发现山谷的树木都长得非常高,这是因为树要生长,就必须得到更多的阳光。
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每棵树必然向上猛长,如果不奋力竞争,就会被其它树木遮蔽,就会见不到阳光,等待它的将是孱弱和死亡。
再说动物。
一只母猪生了一群小猪,如果所生的小猪们数量少于母猪乳头的数量,那么,小猪们会各吸各自占下的乳头,相安无事;如果小猪们数量多于母猪乳头的数量,那么,小猪们会挤来挤去,争取自己先吃到奶。
这就是本性自私的表现。
小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从小就有一种生之本能,这种本能,就是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生长、生活的需要,这是无师自通的。
有人可能认为小孩子天真可爱,天性应该是善良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小孩子不懂什么是善恶,既不会行善,也不会作恶,因此让人感到天真可爱。
小孩子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你有好吃的、好玩的不给他,他会用哭叫来抗议;你给了他,他立即会破涕为笑。
传说中的孔融让梨,并不能说明孔融无私,那是因为年仅七岁的孔融早慧,已经知道通过让出一点小利来赢得大人们的赞赏。
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但他一不留神也说了实话。
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者都可以得到,孟老先生是连鱼也不放过的;如果只让他挑一样,他毫不犹豫地挑选熊掌——熊掌当然比鱼贵重、比鱼好吃了
我们看一种哲学思想的优劣,必须看这种文化是否构建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上。
世间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皆是关于人性的学问。
儒家讲养性、讲修身、讲明德、讲慎独、讲致良知、讲成德成圣、讲内圣外王、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性善为前提。
其实,用不着儒家那些漂亮的道德说教,人逐利之本性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人维护自身利益之需要会推动社会进步;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会使他在现实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互助互利;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会使人有道德、有理想、有操守。
求3分钟左右的语文演讲稿,题材不反人类就行,最好新颖点,不要总是学习什么的。
谢谢了。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为世界、尤其是为西方带来了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的教育制度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高度先进的军事装备等各个方面的令人注目的成就。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统一的经济模式中,使市场、资本、技术及消费逐渐一体化;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国界阻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信息。
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被卷入,事实上中国正在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以便能够从中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
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能否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上,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对维护封建社会、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制度化的儒家纲常伦理——三纲和五常思想,强化等级尊卑,强调绝对的义务关系,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解放,它所维护的封建专制思想遏制着民主政治的实施。
无须讳言,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文化,的确有许多思想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有许多方面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它们将随着旧的社会体制的解体而日益失去控制力和约束力,化为历史的陈迹。
但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依然有很多方面有其超越而恒久的意义,它注重人的精神生命,追求完满的道德人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其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信仰者和实践者;它注重现实人生,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济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以仁为本,以义为上,修身济世,成己成物,齐家治国平天下,赞天地之化育,刚毅有为、积极进取的思想;在现实中实现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不朽的精神世界的观念等。
这些思想在现实中依然有其价值。
东方儒家文化圈内,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儒家文化的人性本善、见利思义、勤勉协同、修身齐家为精神支柱,迅速发展经济,它们在发展中表现出欧美资本主义所不具有的较为协调的劳资关系、注重群体利益、家庭意识、高储蓄等特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⑴。
诚然,东方儒家文化圈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由于引进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竟争、市场机制、良好的法律秩序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但不能否认儒家文化在东亚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兼容、再生、转化和同化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它能够很快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成功地吸收同化西方体制并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⑵。
二、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农业和国防,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卫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儒家文化如何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儒家文化中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经济强国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各种力量的相对平衡上。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在失衡的经济强国和经济弱国之间找到和谐。
文化的较量不能代替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所以发展经济是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儒家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一方面承认文明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为各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和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各种文化、力量的平衡与统一。
历史上,儒家文化在保持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佛道文化,吸收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及西方等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儒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我们在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法律制度,以弥补我国历史上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形成的等级、盲从、人治、独裁、专制等弊端,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表现在政治方面,我们能够成功实施“一国两制”思想,从国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在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开展国营、私营、合营、合资、外资等多种经营模式;文化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积极吸收融会异质文化,形成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
第二,发挥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社会秩序。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目前处于经济中心的美国和欧洲文化影响到亚非拉广阔的地区,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使西方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某种程度的西方化。
但是经济的一体化绝不会带来文化的一体化,世界上主权国家、主体民族依然存在,文化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而消失,相反,目前许多国家和民族纷纷发起保护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运动,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拉美地区的本色化运动、以色列的犹太文化运动、东南亚地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无不表明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
如今,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都在积极开展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只有在承认多元性、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才能使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无视国际公约,干涉别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以强凌弱,使对和平盲目乐观的人们猛然醒悟,陷入沉思;世界许多地区处于战乱中,他们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宗教信仰而相互敌对,相互冲突;他们基于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目的而制造流血、恐怖事件,使黎民百姓受苦遭殃,命归黄泉;使无辜群众丧失家园,颠沛流离。
儒家主张以和为贵,一方面承认差别,“和而不同”,对个人而言,承认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对民族国家而言,承认每一个民族、国家的独立性和尊严;就文化而言,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客观存在性。
另一方面,以仁爱为基础,以“和为贵”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⑶;己之所欲,施之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⑷。
以此为出发点,来处理个人、民族、国家关系,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礼之用,和为贵”⑸。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个人与他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承认差别,承认个体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利与自由,他们的权利与自由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承认每个民族的独立性和尊严,为我们实施民族平等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尊重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历史的长短,也无论其人数的多少——的尊严、传统、文化和权利,维护每一个民族的利益,让每一个民族得到充分发展,应是我们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
目前我国政府较好地实施民族平等政策,缔造了一种相对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避免了邻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发生的种族、民族仇杀事件;承认国家的独立性和尊严,对我们实施“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等外交政策大有裨益。
发挥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处理好民族间、国家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单个民族或单个国家),而且有利于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第三,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历史上儒家文化确有维护宗法等级社会、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但儒家文化同时包含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坚持人本主义,以人而非以神为本位,把爱人视为人的本性;坚持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⑺坚持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管理者)以人与生具有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为出发点,进行统治或管理,广施仁政,“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⑻把保民、养民作为统治者德政的标志。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建立现代民主政治,要避免历史上的专制、人治、盲从等错误行径,就应积极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让更多的人参与政治,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与荣耀;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维护每个人的权益,而不是当政者的权益;努力使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充分体现民意而不是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意愿;允许有不同的政见和意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声音、、、、、当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绝非简单实施仁政。
但根基于原始社会的平等、公正,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基础上的仁爱,却是施政的基础之一。
现代民主政治,不仅需要仁政,而且需要健全的法治,完备的、真正有尊严的法律来引导人、约束人,才能保证真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现代化的挑战及儒家文化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又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扩大了贫富差距,2000年世界上最富国和最穷国人均真实收入的比例高达60:1,是十年前的6倍。
据联合国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称,占全球1\\\/5人口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而占全球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分别仅占14%和18%。
高收入国家的10亿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6万美元,而全球依然有12亿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全球进程,人们日益发现西方文化指导下的现代化的负面影响——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非洲等一些不发达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趋势等;商品经济引起的道德体系的崩溃、社会结构的解体、家庭、亲情、博爱的价值被商品利益所取代,唯我主义、享乐主义、贪婪、急功近利的泛滥,人性的异化,贪欲的膨胀,霸权主义的横行;现代高科技带来了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随之滋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困扰着人们,毒品、暴力、色情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伴随电子高科技滋生的“黑客”的肆虐,给政治、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困扰着人类,使人类的发展蒙上阴影。
发掘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西方社会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兴起东方文化热,印度哲学宗教在西方的风靡,东亚的禅宗气功的盛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教在西方的倍受欢迎,这都表明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能够为解决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弊病提供疗救之方。
当今世界,儒家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依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营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身心和谐)关系,有利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人性异化问题。
第一,有助于防止或解决现代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和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西方文化始终把世界二元化,把人与自然对立,把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作为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尺度,因而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平衡,尤其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现代化进程中全球范围内对自然界进行的掠夺式开发,使得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大面积沙漠化,大量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臭氧层的遭破坏、全球气温的转暖,这些无不使人类的生存遭到威胁;而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天人关系的主旨,把天地的和谐——天人合一视为最高境界,《易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先天地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在自然未变之前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之后加以顺应,以达到天地的相互调适。
中国先民看到了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所以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又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以天地人为三才,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的积极作用,追求万物昌盛、天人共安的境界。
第二,有助于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儒家注重家庭注重亲情,注重家庭的价值,以家庭为社会的核心,把家庭、家族的稳定与和睦作为社会稳定的前提,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家庭成员互相关心爱护,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婆媳和睦,这有助于缓解现代工业社会带给人们的紧张与压力。
坚持由亲情出发的仁爱原则和互惠互利原则,将家庭之爱、家族之爱,扩展为人类之爱,“泛爱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邻里之间、朋友之间讲求礼仪、互相敬让,以仁义礼智信为规范,有利于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
注重团体意识、注重集体利益,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使现代工业中企业与员公、企业家与工人之间不惟是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的金钱关系,不惟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员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因素,有助于缓解劳资关系的紧张。
第三,有助于防治和解决人性异化问题。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注重人的精神追求与身心和谐,注重人的道德情操。
这对医治现代化大潮冲击下出现的种种弊端与趋向,如意义的迷失,精神的危机,人性的扭曲,功利主义的恶性膨胀,均有积极意义。
结语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又艰巨的。
要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要根治几千年的封建余毒,要解决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儒家文化难免会显得苍白而无力。
至于儒家文化中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不再赘述。
三分钟左右的演讲稿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规家训,下面是关于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范文一】家风——一个令人深受感悟的词语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觉得心中满满都怀着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着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伴我成长,让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变成一个积极向上、谦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风改变了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俗话说“父爱是船,母爱是帆。
”父爱破着浪前行,母爱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驶,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不畏前险。
”诚实守信,诚信待人”随着时间的脚步潜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风,他就像春天柔和的双手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心中的花朵绚丽地绽放,让传统的文明美德发扬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我的家风之一。
深深的教导: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有一点儿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丢了那么一点儿的预防坏人的一种正确的心里”。
而且,要尊敬长辈、勤劳节省、诚实守信、乐于组人、不骄不躁。
记得那次我还小,去郊外游玩过程中,闲着无所事事的我,一边用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一边观赏着唯美的画面,突然,呸的一声,一口痰调皮的从我的小嘴跳了出来,随即,又不听话地蹦到了地上,这时妈妈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察觉到我的动静,立马张口就急的火着了似的“哎呀”!你什么能这样破坏环境呢?你知道吗?环卫人士早出晚归,不管什么节日都没有假期,可幸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为会深深的刺痛他们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听着妈妈的喋喋不休的教训中,我渐渐的把红的像小苹果的小脸低到了地上——那次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无”了,所以即使这件小事有多么的小,也教导了我待人处事。
最后,我想说“好家风养育着我,成就了我!”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
是啊,家风给我们播下、收获了一种习惯、性格、命运,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个我,它还让我有一技之长立足之地,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无忧无虑、井井有条。
现在的我,就是你浇灌过的树,你又是一顶小伞帮我挡过那一阵阵风,一滴滴暴雨,谢谢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动涌泉相报!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范文二】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
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优良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优良的家风。
“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
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优良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主动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搞对象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范文三】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
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
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3分钟英语演讲
Courage -- John KennedyThe courage of life is a less dramatic spectacle than the courage of a final moment; but it is no less a magnificent mixture of triumph and tragedy. A man does what he must – in spite of personal consequences, in spite of obstacles and dangers and pressures – and that is the basic of all human morality. To be courageous … requires no exceptional qualifications, no magic formula, no special combination of time, place and circumstance. It is an opportunity that sooner or later is presented to us all. Politics merely furnishes one arena which imposes special tests of courage. In whatever arena of life one may meet the challenge of courage, whatever may be the sacrifices he faces if he follows his conscience – the loss of his friends, his fortune, his contentment, even the esteem of his fellow men – each man must decide for himself the course he will follow. The stories of past courage can define that ingredient – they can teach, they can offer hope, they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But they cannot supply courage itself. For this each man must look into his own soul.勇气——约翰。
肯尼迪人生之中的勇气,常常不像千钧一发时刻的要求那样充满戏剧性;但是它却同样是一个有关胜利与悲剧的壮观结合体。
一个人要去做他必须做的任何事情——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诸多的障碍、危险、和压力抛诸脑后——这便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
勇敢。
。
。
。
。
。
不需要额外的条件,也没有奇妙的规则,同样也不需要时间、地点和情势的特异结合,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机会。
政治只不过是对勇气进行特别考验的一个场所罢了。
无论在人生的何种场合下遭遇勇气的挑战,也不论是为了遵从自己的良知而将面对的牺牲——朋友、财富和满足的丧失,甚至于其他人对你的尊重——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决断其所遵行的方针路线。
他人勇敢的故事可以阐述那个因素——能够教导我们,为我们提供希望和灵感,但却不能给予我们勇气。
因此,每个人必须深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去寻找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