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诗词悼念严父祭文
简短的四字一组:.积德 聚福泽后 2母恩泽 永萦儿心 3.父恩如山 母爱似海 4.音容宛 恩泽永存 5.养育之恩 世代铭记 6.一身傲骨 两袖清风7.严教如山 慈恩似海 整篇的祭文祭文、墓志铭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铭文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日已过,众人邀之,盛情难却,重返江湖。
来之安之,日渐熟矣,下携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祸兮,罹难于心,郁郁心结,苦熬数月。
弥留之际,犹思吾众,为友伤情,欲救乏术。
乏术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别,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呜咽之秋。
不过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笔耘,才情远播。
挚友情分,勿失勿忘,铭记于斯,惦念不忘!友洛水涕泪撰文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先父为人,平和温雅,不见锋芒,志守端直,临事敢决。
养育子女三人,学其德、继之风,幸之。
为扶子成人,母亲日夜操劳,牺牲宝贵青春,当时家贫人多;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后半生家境转好,子孙绕膝生活幸福,长寿而终。
父母一生,坎坷不断,含辛茹苦,霜雪几十年,掖扶儿女成人,恩同海山;思父唤母,音容依稀,无可奈何天地隔,泪涟涟,立此碑,享日月,福星高照,撰此文,寄哀思,天地永存。
歌颂爱情少小相随,老死相伴,相濡以沫,如漆似胶,坟墓是我们生命的终结点,但并不是我们爱情的终结点。
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此情此景,抱恨离天!二十年后,再续前缘。
先父母家境清寒,性笃纯朴,早年投身革命,志为民族解放。
戎马征程,经历磨难。
转战南北,屡建功勋。
胸怀磊落,从不畏苦;克己奉公,无计得失,为党尽忠,藐视逆途。
品德高洁,深受爱戴,言传身教,堪为楷模。
晚节自重,鞠躬尽瘁。
后代思齐,永世铭记。
相濡以沫金婚度,结发如胶风雨同;事业有成功名淡,数剧佳作留园亭;育人教书呕心血,无私奉献桃李松;浪花归海时光逝,精神不朽天地中。
鸡卧凤巢,牛生四月,风流倜傥千般好。
耆逢盛世,窀穸有地,鸟语花香艳阳天。
嘉谷生野 平陆渊注 某地某公 某某讳素 敦仁其德 天姿纯笃 履性刚俭 纯孝不忽 幼承庭训 退是德沐 奥学内溢 名术攸务 生为家昌 去博家福 用行思忠 舍藏思故 德音无绝 宛在胸夙 义方之训 如川流注 既逾甲子 孰阖享馥 梁木圮颓 鸿仪摧蹙 超浮云翱 乃隔越楚 爰勒斯铭 亿载永祜 祷曰: 逍遥道山九福俱 云御灵台仙诀成。
珠潭委逝 玉树收光 某地某公 嘉锡某昂 海岳孕灵 器识弘广 志性端贞 德备珪璋 天符上善 克享遐算 烈望守道 流谦凝煌 业优儒肆 无愧父望 悬壶济世 利惠乡邦 坦腹姑射 岂为樽觞 海运不停 鹏图其敞 夫人某某 郡姓曰昂 进学某某 才艺兼两 青眼烛炬 比翼期翔 妇德母仪 遽而山藏 瑟余弦断 卅载其殇 永为秦晋 萃英腾芳 陵谷崩圮 宏厦颓梁 痛慕罔极 泣血摧肠 安神卜兆 是托玄房 敬镌沉础 永著幽光
高分重谢 急啊 求抗美援朝启示演讲稿 原创最好
抗美援朝60周年血祭 谨以此诗献给在;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牺牲的先烈; 作者; 老兵陈法良;(忆战友) 嫦娥二号秋月绕,鬓白暮岁忆战友。
苍芎今霄忧似我,寒星万点缀天公。
吾随战火十余载,亲历战士洒血时
战友离我从容去,暮年孤身抗病魔。
我奏挽歌唤英灵,心中几多爱和悲
挽歌向天天相应,悲声唤地地有灵。
而今举酒祭何处
空对寒星诉我哀
踏歌独自天边祭,浮云伴我悼英魂。
老朽声残歌亦残,歌罢仰望问苍天。
热血肝胆昭日月,谁为英魂留古今
回想泪别战场时,三军伤心把头低
九月九日万众泪,举国上下为谁哀
如今太平盛世时,多少鲜血凝铸成
纵有万事随风去,岂可仁心良弓藏。
可恨一世自菲薄,未曾为君写生平
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英魂醒。
相见莫要谈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回首莫问风吹雪,功过自有天地知。
浮尘世间不满百,何人笑我鬓发白。
三尺长枪提在手,白发照样震强豪。
(抗曰宣传队长:三连游击队员: 人民解放军:人民志愿军:单位干部) 陈法良敬军礼。
悼念战死的战友
痛惜世人对先烈的淡忘
无奈仁义道德质变
哀叹现实对老兵的冷落
陈法良; 2001;10;25 抗美援朝60周年血祭 老兵陈法良 忆战友之(抗美援朝) 当年送我远征日,正是山花盛开时。
我从大军去东征,千万战士遥相随。
抗美援朝赴战场,长驱直渡鸭绿江。
待到神兵从天降,枪林弹雨助邻帮。
千江万岭皆战火,战火燃烧战友情。
慷慨战友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忍看烈士负离恨,哭泣苍天映河山
难舍战友血肉情,独留忠义在人间。
漫天捷报如飞雪,黄炎威震宇宙间
百年屈辱融鲜血,36万英魂赴九霄
战火渐遥云渐远,而今都做梦里人
悲风送灵君何去
飞鸿梦送断肠句
一声长叹一声雷,九泉烈士不胜悲
多少英灵风雨后
多少青春不再有
多少战友流尽血
多少黄梁一场梦
多少干戈化玉帛
一叶浮萍归东海。
硝烟弥漫凌云志,万般功名皆尘土
风吹落叶舞晴空,泪水尽洒奈何桥。
半生热血洒疆场,苍天问我何所求
遥瞻天堂万里路,战友相逢九泉笑。
勿忘历史,缅怀烈士英魂
关注今天,革命战士现况
展望未来,先烈精神永存
陈法良,2010,10,25 (后续)忆战友之3抗日战争
李洁婷的去世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例文: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岛,能逆睹也,代写。
现代常有人怀古做之,以下为两怀古试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终年二十七岁。
曾用名:西府卷帘人,西府花满楼,卷帘人,花满楼,十天。
喜诗词,国学,并以振兴诗词国学为己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先国学之忧而忧,后国学之乐而乐。
为继承和发扬国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妻,无嗣。
特作铭文以咨纪念-- 初见西府君,乃烟雨楼故地。
此君挥舞折扇翩翩而来,亦梦亦幻、如雾如烟、似真似假、亦快如闪电。
故余深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
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
与之谈诗论词,赋文联对,均能对答无惧、挥洒自如。
应付各色人等游刃有余,进,足以傲视群雄;退,亦可宠辱不惊。
有舌辩群儒之才、渭滨垂钓之志、高阳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黄香温席之德。
有缘识君,欣喜万分。
遂与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
纵横大江南北不谓其累,畅饮五湖四海不谓其忧。
然君郁郁不安,难得其乐,面色痴癫难解其忧。
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
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
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
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
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
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
峰回路转,激流难断。
念及旧情,不复新颜。
大彻大悟,路遇果莲。
随其三日,杂念尽删。
遂起明志,坐化归天。
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
体之心也,去其苦矣。
怅然之间,涕泪难言。
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
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
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
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
艰难险阻,无人相辅。
彼岸花伴,奈何桥前。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
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这篇铭文,写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简括生平。
比较规范。
下面的这篇,则是从结识主人写起,简叙小事。
用以记友。
只写结识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谊。
洛水悼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卷帘人亡故。
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欢国学诗词文章,结交文友。
感于挚友情分,书墓志铭以记之 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 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 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日已过,众人邀之,盛情难却,重返江湖。
来之安之,日渐熟矣,下携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祸兮,罹难于心,郁郁心结,苦熬数月。
弥留之际,犹思吾众,为友伤情,欲救乏术。
乏术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别,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呜咽之秋。
不过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笔耘,才情远播。
挚友情分,勿失勿忘,铭记于斯,惦念不忘! 友洛水涕泪撰文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名人奇趣墓志铭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
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
要坚持锻炼,不要半途而废,加油[拳头]
戴熙(1801—1860)清代画家、官员。
字醇士,号榆庵屏、鹿床居井东居士等。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致仕归。
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杭州时,投水死,谥号文节。
工诗书,善绘事。
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
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
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
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
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
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
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
”有《习苦斋集》、《习苦斋画絮》等。
戴煦(1805—1860):清代数学家。
字鄂士,号鹤墅,又号仲乙。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与项名达同时研究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和椭圆求周等问题,并代项氏续成遗著。
他的代表作有《对数简法》等四种九卷,合刊成《求表捷术》。
得出了指数为任意实数的二项展开式、对数展开式及三角函数对数展开式,并用来计算对数表。
还著有《四元玉鉴细草》等。
戴煦在研究无穷级数时发现了“开方求对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理级对数”和“自然对数级数术”两项定理,比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算法要简单实用得多。
戴修瓒(1887—1957):中国法学家。
字君亮。
湖南常德人。
日本中央大学毕业。
著名法学教授。
历任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法律系主任兼教务长,京师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河南省司法厅长,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检察官,上海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等。
主要著作有《民法债编总论》、《票据法》、《刑事诉讼法释义》等。
戴芳澜(1893—1973):中国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号观亭。
湖北江陵(今荆州)人。
历任广东农业专科学校、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期从事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后从事真菌的分类、形态、遗传等方面的研究。
在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研系统;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
著有《真菌》、《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等。
戴季陶(1890—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
五四期间,思想激进。
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
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戴笠(1897—1946):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将领。
曾就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
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
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务与间谍工作,负责国民政府情报机关,担任军统局负责人,号称蒋介石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最神秘的人。
1946年因飞机失事而身亡,死后被追任为陆军中将。
时人有“雨农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名将。
又名炳阳,字衍功,号海鸥。
安徽省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
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
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受伤殉国,时年38岁。
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朝寀,字丞。
浙江余杭人。
“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克敏(1906—1932):湖北省黄安人。
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戴松恩(1907—1987):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家。
江苏常熟人。
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
193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麦作系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试论中国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作物良种的增产作用》和《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等。
戴曙光(1911-1944):江苏射阳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幼读私塾,后在阜宁读小学,盐城中学读初中。
毕业后,去上海浦东高中、同文书院(日本人办的学校)、复旦大学读书。
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他经常读些马列主义书籍,思想进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参加了我党地下工作。
1944年05月30日被内奸出卖,在去射阳河南和蒋信富面谈中遭伏击,胸口中弹,壮烈牺牲。
1940年,新四军开赴盐阜地区,他不辞劳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书长刘丹等,并经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爱人唐棣华介绍,参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顾乃湘也参加了革命工作。
他开始任我阜宁干校大队长、阜宁县政府第三科科长,1941年9月,又调任县政府第二科科长。
10月,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又划出射阳县,他们夫妻二人都调到射阳县做敌工工作。
1943年初,射阳县政府为开辟对敌斗争,决定在通洋、陈洋、小河东、射阳河南、黄沙港北至滨海一带地区,成立第七区,由他任区长兼武装大队长。
同年7月7日,射阳县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为了悼念他,上级决定将他牺牲地仁水乡改为曙光乡,以示纪念。
戴伯勋:1930年7月生,湖南湘乡人。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
俄语可读、译。
曾任辽宁大学经济系系主 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享 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自编、参编教材专著30多部。
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中国工业经 济管理》1992年获国家“光明杯”荣誉奖;《经济联合·企业集团·企业兼并》1992年获辽 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老工业 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1997年获辽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戴 亮:1934年12月出生,福建仙游人。
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现 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
曾任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石油 、高能燃料的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
在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和过渡金属配合物和簇合物 的质谱研究等方面有精深研究。
其中“SZJ—1型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获1978年全国 科学大会奖,“柬埔寨梯克油评价加工利用”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科学大会奖;发表 《陆森(Roussin)盐阴离子质谱及其断裂过程》等论文40余篇。
戴白夜:1935年生。
四川璧山人。
1953年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 195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
曾任张家口市作协副主席、电影观众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 省广播电视厅《电视文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现任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电影制 片厂)艺委会秘书长。
一级编剧。
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
发表作品近300篇(部)。
拍摄的电 视剧有《舞会皇后》、《最后一次报告》、《OK!暑期“小小虎队”》、《神州之恋》等。
1 981年在国内倡导“电视观众学”研究,发表论文《电影观众学初探》、《关于电影与观众 的几点思考》(获1985年河北省首届文学振兴奖)。
戴文彬(1909-1982) 湖南省浏阳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独立师3团排长、连指导员,红8军27师64团代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第2兵站政治委员,红2军团6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1支队政治委员,独立2旅政治部副主任,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20师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2年11月28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73岁。
戴正华(1901-1966)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六家畈人。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率领医务人员志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健康作出贡献。
1952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60年因病离休。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戴克林(1913-1990)原名戴道驹,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大队长,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团宣传队队长,第27师卫生队队长,第80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第81团副营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连长,第3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挺进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1师1旅4科科长,江都独立团参谋长,第1旅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5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6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0军59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师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师长,第20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工程纵队司令员。
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90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戴克明(1915-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1929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黄冈县区委书记,黄安县特务大队大队长,中共光山县委书记。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电台警卫队队长、支队供给处会计科科长、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伊川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1纵8团政治委员。
中原突围时,指挥8团抢渡襄河,为主力部队打开通道。
8团被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包围,他身先士卒,率全团杀出重围,到豫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受到纵队通电表扬。
后任鄂豫军区潢川军分区4团政治委员,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副司令员,洛阳军分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宁都分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
历任第5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信阳步兵学校校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戴金川(1918-——)河北省高阳县人。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研究室主任,山西朔县武工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3军9师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1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第1军7师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政治委员、第1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未能获得功勋荣誉章。
戴润生(1916-——)江西省吉水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政治营青年干事,公略步兵学校政治指导员,军委干部团俱乐部主任、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保卫局政治指导员、巡视员,第4师10团政治委员。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43旅686团营政治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独立旅第一团政治委员,黄河支队、教导第4旅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旅政治委员、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6军、17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军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员,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顾问组组长。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戴学江(1930.2-—)江苏省靖江市人。
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28团营文化教员,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199团政治处技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部秘书。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副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
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政治部组织处助理员,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科长、副部长,师政治委员,陆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
1985年起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
1992年11月-199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戴怡芳(1940-2001)河北省东光县人,1960年考入河北大学,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参谋、股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
1979年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历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副团职、正团职研究员,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导部副部长、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在部队工作期间,刻苦钻研战术技术,积极探索部队建设规律,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参加过战斗条令、教令的编写、实验、修改和定稿工作。
组织编撰的一批研究报告和理论专著,获得了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奖。
先后组织领导了全军军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全军军事科研工作大会,主持了军事学学科调查,组织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现实课题研究。
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组织领导战略、作战、外军和军事运筹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丰硕的军事科研成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
199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2001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