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速写家有哪些
叶浅予的艺术宗旨是自强不息。
他一生勤奋,作画千千万,出版画集文集几十种,晚年“画思渐稀文思寄,细叙沧桑记流年”,还写成了一生的回忆录,连童年的事也补成,准备修订时补入。
诗志言,他近年还不计平仄写起旧体诗来。
诗如其人,类皆透明。
浅予一生的艺术,可以归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漫画。
以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开其端,《小陈留京外史》发于中,《天堂记》殿其后。
这是浅予艺术的发皇期。
上海杂志公司在三十年代后期出齐了他的王先生、小陈漫画集,留下了一份上海生活的形象资料,描绘了市井的众生相,推出了一套现代官场现形图 第二类是速写,叶浅予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
他从30年代起就速写本子不离身。
那是从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处学来的。
速写本成为画家的形象库。
浅予速写,自然以舞台人物最有名。
年轻一代人认识浅予艺术是从他五六十年代发表在报刊上的舞台速写开始的。
他的速写,大部分是用铅笔线,从《天鹅湖》开始用水墨改画,线条减至无可再减,堪称减笔大师。
第三类是舞蹈人物画。
40年代,叶浅予离开漫画,走向国画。
第一批作品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
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画天竺舞,用色厚重,线条工整流畅,有点壁画风。
对这批画,徐悲鸿的评语是:“浅予之国画,如其速写人物,笔法轻快,动中肯綮。
”宗白华的评语是:“浅予的印度舞面,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
”到了60年代,他的笔墨解放,出现了画舞的高潮。
代表作如婆罗多舞和献花舞,和阗装和夏河装,画上人物洒脱、妩媚、奔放,画界咸谓浅予舞画,60年代是高峰。
可惜一阵政治狂飚,打落了他的画笔,掐断了他的艺术黄金时期。
70年代后期,他重握画笔,把全部感情倾注到家乡的山水人物。
他以两年之期,三易其稿,画成《富春山居新图》长卷,以后又再画《富春人物画谱》百本,老笔纷披,重见他30年代画漫画时的姿肆笔墨。
这时期,他不以画舞为满足,尝试国画与漫画的融合,《长安怀古》四题便是。
半坡纹、马嵬坡两题,都是有点漫画味。
黄苗子说有点马蒂斯味,这当然是画家寻求绘画形式色彩中的一种巧合。
造形、造形,造形艺术就是创造形象的艺术。
中国画延绵千余年,直到齐白石,总结造形原则有“似与不似之间”一句话,有时也说为“不似之似”,真是说得极明白,极透彻,极概括,一句话就把画理说清楚了。
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
用浅予的说法是不能遗形传神,也不能死抠细节。
前者就是那种抽象画,后者大概就是照相画了。
浅予是白石的信徒,所以主张以形写神,有神才灵。
赵士英,(1938.10—) 山东烟台人。
擅长舞台速写。
1960年毕业 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科。
历任中学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编辑部副主 任、美术编辑,全国政协委员。
作品有《鹰》、《舞》等。
在全国报刊发表大量舞台速写。
出版有《舞台速写选 》、《赵士英舞台速写选》、《外国艺术家访华演出速写专辑》、《速写的话与画》、《赵 士英画集》。
其以舞蹈速写艺术闻名于画坛。
最近,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又在探索以油画语言创造舞蹈速写艺术。
艺术的真诚执著,壮心不已的探求,使他的艺术之树又生长出新芽,开始结出了嫩果。
油画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士英的油画探索也是多方面的,他有运用传统油画色彩造型手法的创作,也有突出装饰变形意味的,更有强调抽象美趣味的。
但更多的是吸收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绘画精华的作品。
士英这些年的探索追求实际上是在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却又十分艰巨的事,一种融汇中西,连接舞蹈与绘画姊妹艺术,创造新艺术的心智劳动。
卢宇光,1948年4月生,广东省开平县人,中国著名画家、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专家津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卢延光把精力从人物线描逐渐投入到山水画创作中去,20多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现为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艺术研究室主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州市政协常委。
“全国连环画十家之一”称号的出名画家,以画人物知名。
他的《一百皇帝图》、《一百仕女图》、《一百儒士图》、《一百僧佛图》等等百图系列,一本一本不断地被出版。
接着,他以国画形式画人物画,尤其以仕女为多。
他的仕女由较为写实,向象征性发展,比如将眼珠(古时候称为传神“阿睹”)虚掉,造型上最富于表现力的那一只手,只集中写她的手部甚至手指,而其余诸如手臂、衣袖等全部虚掉,留出了让人联想的空间,设色也淡素。
这样一处理,仕女似乎神仙化了,写出了残缺、不完整的美。
其实,他要表现的是其心目中理想的优雅德馨、无欲无求,一种格调很高的美。
总的看来,卢延光的仕女画以线条为擅长。
近几年来,他的兴趣已经转向了写山水,总的风格也是以线条为擅长。
中国绘画中的山卢有光画作(7张)水,是个很有历史传统的大系统。
这最早是作为人物的一个陪衬、背景出现,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就是说人物是主要的,山是作陪衬的,水全都装载得住。
我们国家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现藏故宫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有宋徽宗皇帝题签,虽然最近有人考证说不到隋,只到唐代,但也是山水画成形的实物代表。
唐代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王维,宋代李成、范宽、“大小米”(米芾,米友仁),元代的黄子久、王蒙、吴镇、倪云林四大家,明代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四大家以及董其昌、清代四王、四僧等等,都是历史上杰出的山水画家。
卢延光先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专攻国画仕女画之后,路子一转,写起山水来。
他的山水画布局图繁密完整、勾画点染精谨、笔墨爽劲秀逸,不遗传统法度的同时,也有生活的体验。
卢延光先生的一些山水画,如《归庐图》、《高卧图》、《访客图》、《听松图》、《避暑图》、《山居图》等等,颇有元人风度,其构图布局间层层叠叠,繁密丰富,尤其近元四家之一黄鹤山樵(王蒙)的路子,也有吴镇的路子。
范曾,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 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常署“抱冲斋主十翼江东范曾”,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出版有画集、书法集、诗集、散文集、艺术论、演讲集等百馀种,近年《范曾序跋集》(海南出版社)、《画外话·范曾卷》(人文出版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河教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人美出版社)、《范曾临八大山人》(人美出版社)、《范曾谈艺录》(中青出版社)、《范曾诗稿》(华宝斋出版)、《鲁迅小说插图集》(线装书局·广陵书社)、《插图本鲁迅小说经典集》(海南出版社)等影响甚大…… 1938年7月5日生,江苏南通人,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
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
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
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
多幅作品为中外美术机构收藏,并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自述》等 。
范曾的《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
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1982年获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
范曾-年表 年轻时期的范曾1938年 戊寅1岁,7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通诗书世家。
1938年 为避日寇,潜居南通城外乡村潮桥。
1942年 壬午4岁 入城北小学幼稚园。
南通儿童智力比赛,诵《岳阳楼记》 、《木兰辞》 ,并自为短诗,得特等奖第一名。
开始学画达摩,以至满墙千佛,其兴趣浓烈如此。
1943年 癸未5岁 入城北小学读书。
1945年 乙酉7岁 入南通女子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母亲缪镜心先生为长,范曾品学兼优,累获嘉奖。
1949年 己丑11岁 南通解放,大兄范恒自东北解放区进城,为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后为南通市报主编。
同年夏,考入江苏省立南通中学。
1950年 庚寅12岁 加入中国少年儿童队。
1951年 辛卯13岁 加入南通市美协。
与袁运生、顾乐夫并称“南通三小画家”。
1955年 乙未17岁 考取南开大学历史系,从学于著名教授郑天挺、雷海宗、王玉哲、杨志玖、杨翼骧、黎国彬、杨森茂、来新夏、辜燮高、谢国祯等,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等生。
1956年 两早春18岁 加入。
1957年 丁酉19岁 家庭剧变,大兄被划,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得为一言。
1958年 戊戌 20岁 “大跃进”开始。
时初见美院中国画系老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郭味蕖、李斛、刘凌沧、常任侠、尚爱松、黄均、宗其香、沈叔羊诸先生,其中受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诸大师影响最深。
少年风华,刻苦自励,猛志常在,一年级时成绩尚不足观,二年级后,科科成绩均为优秀,尤受李苦禅、李可染先生所激赏。
1960年 庚子 22岁 进蒋兆和画室。
1962年 壬寅24岁 毕业创作,画《文姬归汉》辅导老师为刘凌沧先生。
1964年 甲辰26岁 至陕西山门品公社沙井村参加社教。
与王宏多先生同时被“右倾”,至《二十三条》公布始得平反。
1966年 丙午28岁 开始,诸罪行被造反派揪斗。
1970年 庚戌32岁 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1年 辛亥 33岁 回北京,继续为历史博物馆陈列作画,其间所画《韩非子像》为代表作。
1972年 壬子34岁 创作《在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 母亲、大兄、二兄相继病故1974年 甲寅36岁 开始。
与贺捷生、白桦、张锲等联名上书周总理,揭发于文艺界倒行逆施的罪行。
1976年 丙辰 38岁 发生。
因书大挽联和写悼总理文而被批斗。
范 曾—书法作品10月,心境无限兴奋。
1977年 丁巳 39岁 新年于作大幅泼墨钟馗,以喻正气伸张,《民日报》头版报道。
1978年 戊午40岁 《鲁迅小说插图集》出版。
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讲师、副教授。
1979年 已未41岁 应日本丁武百华店之邀,参加宁宝斋代表团访日,与董寿平先生于东京兴行联展。
1980年 庚申42岁 与张仃先生联合展览于香港举行。
1981年 辛酉43岁 应日贩株式会社之邀赴于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范曾中国人物画》。
获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设计一等奖。
1982年 壬戌44岁 为南通广教寺法乳堂画十八高僧壁画并参加建成开幕式。
此堂之设得朴先生支持并为起名题匾。
画中高僧由巨赞大师、净慧法师拟定名单。
开幕式时有楼适夷、侯宝林、张仃、丁玲、文怀沙、康殷、净慧、方成、黄宗英、袁运甫、郭兰英等参加。
由邢白、朱剑、徐虎、曹从坡等南通市领导主持其事。
应日本高岛屋之邀举行画展于东京,符浩大使夫妇出席开幕式。
平山郁夫先生于nhk介绍范曾艺术。
《范曾画辑》出版。
1983年 癸亥45岁 应日本西武百货店之邀举行个人画展于东京,宋之光大使夫妇出席开幕式。
获日本 诸大学联合所赠“中日文化交流奖杯”。
1984年 甲子46岁 冈山县建立永久性“范曾美术馆”。
网崎嘉平太先生为名誉馆长,松田基先生为馆长。
范曾因故未克赴日。
《范曾画集》、《范曾绘画集》《范曾的艺术》出版,调南开大学筹建东方艺术系。
1985年 乙丑 47岁 “范曾美术馆”一周年赴日,与宋之光大使夫妇同赴冈山参加庆祝隆典。
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先生和原南通市市长、挚友曹从坡先生亦应邀赴日参加盛会。
发表《祖国、艺术、人生》演说,由中央电视台转播。
《范曾吟草》出版。
1986年 丙寅 48岁 美术馆和天津博物馆先后举办“范曾画展”。
为筹备赴日展览,与楠莉于南开大学冒大暑作画百余幅。
发表《胸中浩气,笔底雄风》演讲,提出新思维十条。
同年与亚明、宋文治、崔森茂、米景扬等组成画家代表团访美。
1987年 丁卯 49岁 为捐款建造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赴东京大孤、冈山举办“范曾画展”,画展大获成功。
1987年12月份 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叫《我憧憬人生的清晨》。
1988年 戊辰 50岁 艺术大楼动工,冈崎嘉平太、松田基等国际友人参加典礼。
出版《范曾自述》、《抱冲逸兴》、《范曾怀抱》《范曾自书诗稿》等十种书籍。
1989年 己巳51岁 与宋雨桂、冯大中举行联合国展于香港,出版《莽神州赋》画集。
出版《祖国、艺术、人生》演讲集。
日本出版《现代中国画坛的巨匠范曾》画集,日本评论家陈舜臣先生著《三绝之人》一文为序。
经杨振宁先生视察,以为台湾寒舍画廊颇具规模,范曾同意于举行首展,出版《范曾作品集》。
同年4月丰桥——友好城市建立,丰桥市美术博物馆举行“现代中国画坛的鬼才范曾美术名品展”。
范曾作画1990年 庚午 52岁 应西武百华店之邀“范曾、宋文治画展”于举行并出版画集。
于新加坡举办“范曾画展”,出版《范曾新作集》与楠莉赴欧洲游学考察。
1991年 辛未 53岁 于台湾举行“范曾巴黎新作展”,并出版画集。
1992年 壬申 54岁 应邀到斯德歌尔摩大学讲学。
《范曾精品集》出版并获香港出版优秀奖。
1993年 癸酉 55岁 游欧回国,继续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并被任命为学术带头人。
范曾 1996年作 无量寿 镜框同年11月13日在巴黎与楠莉结婚。
1994年 甲戌 56岁 出版《范曾绘画一百幅》、《范曾书法一百幅》。
1995年 乙亥 57岁 应罗拔教授之请赴丹麦歌本哈根大学讲学。
1997年作 钟馗神威 立轴1996年 丙子 58岁 画风大变,更重简笔泼墨,有代表作《简笔老子》、《泼墨钟馗》等。
深圳举行“范曾书画展”,出版《范曾画集》。
1997年 丁丑 59岁《范曾诗稿》、《十翼还甲自寿》出版。
1998年 戊寅 60岁 “范曾的艺术世纪大展·献给2000年”于香港会展中心举办。
有陈省身、杨振宁、季羡林、李锐、吴祖光诸先生致贺。
作品《丽人行》以1200万港币出售。
散文《风从哪里来》获散文奖。
1999年 己卯 61岁《范曾自书七绝百首》出版,书法风貌大变,此为转折点。
《名家作品精选·范曾》出版。
南开大学80年校庆举办“范曾画展”,画展开幕式由赵忠祥、倪萍主持、陈省身、季羡林、侯自新、洪国起、陈洪、冯骥才、盛中国、王刚、苏民等人参加了典礼。
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范曾 1997年作 钟馗神威 立轴2000年 庚辰 62岁《画外话·范曾卷》出版。
散文《梵高的坟莹》获选于199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为纪念母亲缪镜生先生,于她任校长28年之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修“镜亭”完工,举行隆重典礼。
《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散文选列2000年散文排行榜。
是岁杪,特绘越纪之作《老聃千岁图》并题诗跋。
2001年 辛巳 63岁《范曾谈艺录》、《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顺兴和斋珍藏本《当代大师范曾》出版。
7月,山东梁山县摩崖石刻范曾先生文并貌。
《水泊梁山记》竣工,携博士生、硕士生及友好十数人往观。
2002年 壬午 64岁2003年 癸未 65岁 1月《范曾临八大山人》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值“非典”流行,3-5月间在青岛修养作画。
2004年 甲申 66岁1月《范曾插图本《鲁迅小说经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后现代,我看出你的冷漠》一文在《中华文化画报》第1期刊出。
3月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5月到河北石家庄,亲自参与校对《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并有阱陉县苍岩山、秦古道之游。
《范曾自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7月21日开笔创作《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两天完成。
陈、杨二先生专程到抱冲园赏画。
8月8日人民大会堂澳门厅,21卷本《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发式。
8月10日回巴黎,10月3日回。
《范曾诗书画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17日南开百年校庆,《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在东方艺术大楼揭幕。
2005年 乙酉 67岁1月《故园卮言》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月6日在荣宝斋举办《范曾乙酉新作展》。
善良使人气和,慈爱使人心平2006年 丙戌68岁2006年最具升值潜力的百名画家2006年6月《当代书画市场圈点》范曾题鉴出版2007年 丁亥 69岁2008年 戊子70岁5月18日晚,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直播晚会上,一次性捐款一千万元支援灾区,令全场为之感动。
9月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贡献奖2009年 己丑71岁1月《趋近自然——范曾新作(2007-2008)(范曾诗文书画集·论文卷)》出版 何家英,男,1957年生,天津人。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当代著名画家、工笔画领军人物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突出贡献专家。
何家英是当代画坛崭露头角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出版有《何家英画集》等。
以上这些都是国内甚至国际上知名的速写高手。
我要主持一场关于赞扬和鼓励残疾人的诗歌朗诵会,这个开场白和结尾的串词怎么写
1881年 〔1岁〕 9月25日(夏已年八月初三),诞生于浙江省绍城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宅。
1909年 29岁 六由日本留学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
(据许寿装:《鲁迅先生年谱》)。
(按:这里的六月指明历。
阴历六月为公历7月17日至8月见日。
) 在优级师范教生理学,自编生理卫生讲义,封面由许寿裳题字:《人生象教》。
教初级师范化学课,自编化学讲义(原讲义至今未找到)。
此外,并担任植物课日本教员铃木挂寿的助教,当他的课堂翻译。
据吴克刚:《鲁迅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暑假,与日籍教员铃木等到绍兴游览兰亭。
据裘士雄:《陈古道与鲁迅》。
12月22日(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十),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新任监督、封建顽固派夏震武到任,诬蔑“师校名誉甚坏”,要进村‘调查”“整顿”,并勒令全体教员向他。
参见。
。
鲁迅等教师大愤,一律停课。
12月26日(宣统元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等单身教员迁住湖州会馆,以示与夏震武决绝。
1910年 〔30岁〕 l月5日(宣统元年十。
月甘四日),夏震武被逐离校。
鲁迅、许寿裳等坚持斗争的25个教师胜利回校,摄影留念,称这次战斗为“木瓜之役”。
据《两级师范大风潮余纪》,《申报》,宣统元年十一月甘九日;张宗祥:《回忆鲁迅先生》8月,应杜海生约,到绍兴府中学堂教“天物之学”。
据《鲁迅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1910年8月15日,致许寿裳信。
9、10月间(阴历八月),陈子英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鲁迅应邀任监学,兼博物课教员,教三年级的植物学,四年级的生理卫生学。
据章景鄂:《渐江省立绍兴府中学五十周年史稿》及《绍兴府中学堂章程》。
秋,率领绍兴府中学堂师生二百余人到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历时半个月。
1911年 「31岁」 4月,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越校甚不易治”“决去此校”。
开始为张协和代译日本化学课本。
据《书信集》,1911年4月12日、20日致许表裳信。
7月,辞绍兴府中学堂职务,函托许寿裳在另处谋职。
据《书信集》,1911年7月对日致许寿裳信。
10月,武昌起义后,绍兴府中学堂无人负责,应学生代表坚请,与陈子英一道又回校主持工作数周。
据章景鄂:《浙江省立绍兴府中学五十周年史稿》。
11月5日,越社在绍兴开元寺主持召开迎接光复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发表演说。
后数日,又组织学生武装游行,宣传革命;组织学生迎接王金发革命军进城。
据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
11月11日,王金发组织绍兴军政分府,鲁迅受命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1912年初改称绍兴师范学校)监督。
据《自传》,《朝花夕拾·范爱农》。
冬,作文言小说《怀归》,揭露旧塾师虐杀儿童的罪恶和在革命来临时的丑态。
这是鲁迅“最初排了活字”的一篇短篇小说。
1912年 「32岁」 l月回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随即在南京组成临时政府。
同月,蔡元培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l月14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反动派杀害后,鲁迅积极参与筹办成章学校。
据师之竹:《鲁迅北京时期三次返绍》,《绍兴鲁迅纪念馆馆刊》第三期 1月19日,与周建人联名发表《维持小学之意见》一文于《越锋日报》,建议教育当局应重视小学教育,设法使绍兴的儿童都能上学。
2月16日至24日,在《越择日报》上发表《周豫才告白》,声明已辞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于13日办好交代。
2月底或3月初,应蔡元培邀,到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3月10日,袁世凯篡权得逞,就任临时大总统。
5月初,随教育部启程北上,5日抵北京。
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据《鲁迅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5月10日,“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
据《日记》。
迁北京后,任教育部部员,属社会教育司第二科。
据《教育部职员一览表》,《教育杂志}),1912年第三号。
后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改隶内务部,原第二科改称第一科,鲁迅任科长。
据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
6月ZI日,到教育部举办的暑期讲演会讲《美术略论》,28日、7月10日,又各一次,共讲四次。
讲稿至今未发现。
据《日记》。
7月9日,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蔡元培主持。
鲁迅参与开幕式,8月5日又“赴部听教育会议员说各地教育状况”。
据《日记》。
7月12日,“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在《日记》中气愤记之:“此种豚犬,可怜可怜
”7月22日,蔡元培因受北洋军阀排挤于7月1日愤而辞职,本日鲁迅与许寿裳等为之“饯别”。
据《日记》。
8月6日,“伍博纯来,劝人通俗教育研究会甚力,却之不得,遂允之”。
(《日记》)此会为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分部员等所成立的半官方组织,“施行方针”充满市侩主义,鲁迅只是一个挂名会员,从未热心参加任何活动。
据孙被:《鲁迅在教育部》。
8月22日,“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金事”。
《日记》。
9月6日,“午后赴大学专门课程讨论会,议美术学校课程”。
《日记》。
本年起至1925年,负责筹建历史博物馆,并多次赠送自己买到的文物。
1913年 「33岁」 2月,在本月出版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文中涉及美育:“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 3月12日,“午后赴读音统一会,意在赞助以旧文为音符者,遍表决后,竟得多数”。
《日记》 教育部于二月起召开读音统一会,拟审定字音、核定音素、制定字母。
会上争论不休,几致动武。
鲁迅与许寿裳、马裕藻等提出的方案获得通过,此即后来通用的“注音字母”。
据《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林辰:《鲁迅事迹考》。
5月,在本月出版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所译的《艺术玩赏之教育》一文,原作者为日本上野阳一。
八月出版的第七册续刊完毕。
6月19日,启程回绍兴省亲,至27日回京。
在绍兴期间,曾往成章女校参观,访第五中学(即原绍兴府中学堂)旧同事。
据《日记》。
9月28日,教育总长汪大文等下令相孔,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造舆论。
鲁迅在日记中斥之。
据《日记》。
10月10日,袁世凯操纵国会“选举”,就任大总统。
本月,译日本上野阳一作的《儿童之好奇心》《社会教育与趣味》两文,发表于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九期、第十期。
11月20日,为保护历史博物馆送莱比锡展览会展览的古物,“宿于部中”“不眠至晚”。
据《日记》。
1914年 34岁 2月5日上午,许寿裳“将其大儿世政来开学”。
据《日记》。
4月21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举办的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开幕。
举办展览会的目的是“审全国儿童之能力,暨各省教育之状况,以资教育家之研究”。
展览历时两月。
鲁迅从筹备到展览结束,一直参与主持工作。
据《日记》,孙波:《鲁迅在教育部》。
8月22日,“午后许季市来,同至钱粮胡同谒章师,朱遏先也至,坐至傍晚归”。
(《日记》)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软禁于北京,鲁迅等多次前去探访。
据1915年1月31日,2月14日《日记》正月27日,“夜译《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讫”。
(《日记》)此文为日本高岛平三郎所作,是一篇通过绘画试验研究儿童心理的文章,后来发表于1915年3月教育部出版的《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中。
1915年 35岁 8月3日,被指定为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此会为另一通俗教育研究会,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而成立的官方机构。
九月一日,鲁迅被委任为该会小说股主任,借机另立标准,审核小说,以期有利于社会教育。
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
鲁迅随即辞去小说股主任职,以示抗议。
据孙浪:《鲁迅在教育部》。
1916年 〔36岁〕 1月17日,“参观医学专门学校”。
据《日记》。
3月15日,出席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开幕式。
19日和4月2日均赴展览会。
据《日记》。
3月22日,袁世凯遭全国声讨,被迫宣布撤销帝制。
1917年 「37岁」 l月26日,“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
(《日记》)此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鲁迅对其建设和发展花费许多心血。
据孙波:《鲁迅在教育部》。
7月3日,因张勋复辟,鲁迅愤而离职,“上午赴部与侪辈别”。
据《日记》张勋复辟失败后,鲁迅于16日赴部复职。
据《日记》。
11月7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列宁领导下取得胜林1918年「38岁〕4月2日,作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号召。
收入叫喊」。
9月15日,发表《随感录二十五——从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起》,批判封建家族制度。
文中强调“师范”“父范”的重要性。
收入《热风》。
1919年 〔39岁〕 1月16日,致函许寿裳,指出“少年可读之书,中国绝少”,教育青少年,“以养成适应时代之思想为第一谊”。
据《书信集》。
4月15日,发表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科举制度毒害下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
收入《呐喊》。
5月4日,北京学生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1月1日,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封建的“父权”思想,号召觉醒的父辈解放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收入《坟》。
1920年 「40岁」 5月4日,致函来崇义,指出“无一根抵学问,爱国之类,但是空谈”,勉励他“熬苦求学”。
据《书信集》。
6月26日,得陈望道寄赠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认为翻译本书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据余延石:《鲁迅和(共产党宣言)》,《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1976年10出版。
8月6日,北大中国文学系主任马裕藻代表学校聘请鲁迅担任兼课讲师。
据《日记》。
本年12月24日,鲁迅第一次到北大授课,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自编讲义;后又讲授文艺理论,以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为教材,至1926年8月止。
8月26日,“提高等师范学校信”。
《日记》 次年1月12日起,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讲小说史。
1926年8月2日,最后一次往高师取薪水。
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课6年。
据《日记》。
1921年 「41岁」 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以后定“七一”为党的生日。
10月22日,作《智识即罪恶》,批判朱谦之的《教育上的反智主义》一文。
收入《热风》 10月24日“下午往午门索薪水”。
《日记》 北洋军阀统治政府经常欠薪,教职员组织“索薪”,鲁迅以后又参加过几次教育界的“索薪”运动。
据《日记》。
1922年 〔42岁〕 7月10日,发表小说《白光》,描写因追求功名而发疯致死的塾师陈士成,再次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收入《呐喊》。
12月26日,“夜往东城观燕京女校学生演剧”。
据许寿裳的1922年《鲁迅日记》摘抄本。
1923年 〔43岁〕 1月3日,译剧评《观北京大学学生演剧和燕京女校学生演剧的记》(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河作)。
收入《译丛补》。
1月13日,作《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后的几句声明》,批评北大学生魏建功在其《不敢盲从》一文中对爱罗先河身体残废的“轻薄嘲弄”。
收入《集外集拾遗》。
4月15日,出席北大学生董秋芳等组织的文艺团体春光社的集会,并讲文学创作问题。
据许钦文:《学习鲁迅先生》。
7月,应许寿裳聘,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师大前身)国文系小说史科兼任教员,10月13日,开始到校讲课。
1925年10月,改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至离京去厦门为止,先后讲课约八十次。
据《日记》;陈漱渝:《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9月17日,开始到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小说史,至1925五年1月止。
据《日记》。
12月26日,“往女子师校文艺会讲演”。
(《日记》)讲题为《娜拉走后怎样》收入《坟》 1924年 「44岁」 1月17日,“下午往师大附中校友会讲演”。
(《日记》)讲题为《未有天才之前》。
收入《坟》 5月8日,“午后往国际语言学校(编者按:即集成国际语言学校)讲”。
(《日记》)至本年六月止,共讲六次。
7月14日,应邀到西安讲学。
21日起在西北大学与陕西教育厅合办的暑期讲习会演讲,共十一次,到29日止,讲稿整理后题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收入《全集》第八卷。
据单演义编:《鲁迅在西安》。
7月30日,“下午往讲武堂讲演约半小时”。
(《日记》)此为对西安下级军士演讲,也讲小说史。
据单演义编:《鲁迅在西安》。
8月13日,“寄还女师范校聘书”。
(《日记》)为抗议杨前榆对女师大的反动统治,鲁迅宣布辞职,后因学生挽留,未成。
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11月13日,北师大学生杨鄂生因神经错乱,冒名杨树达,到鲁迅寓所取闹,鲁迅疑其另有目的,作《记“杨树达”君的袭来》记之。
收入《集外集》。
11月21日、24日,写《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证》,说明杨鄂生“确是神经错乱”,对自己的误会郑重地作自我批评。
收入《集外集》。
1925年 45岁 2月10日,作《青年必读书》,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思潮。
收入《华盖集》。
4月20日,“午后往女师校讲,并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据《日记》。
5月10日,作《忽然想到(七)》,第一次公开表态,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杨荫榆的斗争。
5月12日,为女师大学生代拟呈教育部文,说明女师大风潮真相。
5月20日,再次为女师大学生代拟呈教育部文,要求撤换杨荫榆。
5月27日,与马裕藻、沈尹默等六人在北京《京报》共同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说明事实真相,揭露杨荫榆的阴谋,支持学生的斗争。
5月30日,作《并非闲话》,揭露陈源冒充“局外人”,实则站在杨前榆一边迫害女师大学生的帮凶嘴脸。
收入《华盖集》。
自此开始了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8月5日,作《流言与谎话》。
6日,作《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两文揭露了杨荫榆在教育总长章士别纵容下,率领反动军警打入女师大,截断水电,关闭伙房,紧锁校门,殴伤学生,强行解散斗争最坚决的四个班的学生,制造“八一惨案”的真相。
分别收入《集外集》与《集外集拾遗》。
8月13日,斗争坚决的女师大师生正式成立校务维持委员会,抵制北洋军阀政府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鲁迅被聘为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
据陈漱渝:《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
8月14日,章士钊压制鲁迅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无效,12口呈请北洋政府免去鲁迅的教育部金事职务。
鲁迅本日《日记》:“我之免职令发表。
”8月22日,向平政院投诉状,控诉章士树。
据《书信集》,1925年8月23日给台静农信。
8月引日,“上午赴平政院纳诉讼费三十元,控诉章士判”。
据《日记》。
8月19日、20日、22日,刘百昭受章土石u委派,率军警流氓三次打入女师大,搜查抢劫,行凶打人,强行接收女师大。
学生被打伤多人。
鲁迅挺身而出,让这一运动的学生骨干在家中避难。
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陈漱渝:《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
9月10日,开始到黎明中学兼课,教高中文科小说,到12月止。
据《日记》9月18日,开始到大中公学兼课,教高中新文艺,到11月止。
据《日记》。
9月21日,女师大在宗帽胡同另赁校舍,招收新生。
本日正式开学,鲁迅在开学典礼上讲话。
据《日记》,9月22日北京《京报》:《女师大开学盛况》。
10月5日,女师大在宗帽胡同新址开始上课。
鲁迅继续讲中国小说史。
据郑奠:《鲁迅先生与女师大》。
11月18日,作《十四年的“读经”》,戳穿章立利推行愚民政策的骗局。
收入《华盖集》。
11月22日,作《坚壁清野主义》,批判北洋政府教育部借口“有伤风化”,企图禁锢女学生的反动教育措施。
收入《坟》。
11月23日,作《寡妇主义》。
批判杨荫榆对女学生施行的反动教育。
收入《坟》。
11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群众革命运动高涨,提出“驱逐段棋瑞”等口号。
章士列等潜逃出京,女师大学生胜利复校。
下午五时,鲁迅与许寿裳等带领女师大学生由宗帽胡同步行返回石驸马大街女师大原址。
据《日记》;郑奠:《鲁迅先生与女师大》。
11月31日,刘和珍、许广平等二十四个在女师大事件中的斗争骨干在校门口合影留念。
鲁迅于12月1日为照片题辞拟稿。
据陈漱渝:《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
12月8日,作《这个与那个(一)——读经与读史》,批判读经“救国”谬论,提倡读史,总结历史教训,促进社会改革。
收入《华盖集》。
12月13日,作《我观北大》,赞扬北大的进步传统。
收入《华盖集》12月18日,作《“公理”的把戏》,回顾女师大师生一年来遭受反动当局迫害的经过,痛斥“正人君子”的虚伪与无耻。
收入《华盖集》。
1926年 〔46岁〕 l月13日,“上午赴女师大校长欢迎会”。
(《日记》)鲁迅代表女师大校务维持委员会讲话,宣布该会完成历史任务。
据《女师大周刊》第—一八期。
l月17日,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鲁迅对章士制的控诉取得胜利;教育部宣布“复职令”,恢复鲁迅的企事职务。
据1926年教育部令第七十六号,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
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血腥镇压北京学生与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刘和珍、杨德群等四十余人壮烈牺牲。
鲁迅作《无花的著蔽》,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的暴行,指出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上午赴刘和珍、杨德群二君追悼会”。
据《日记》3月26日,“三一八”惨案后,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李大创等进步人士,鲁迅也名列其中。
本日起离家在外避难,间或回家一次;至5月2日回家。
据《日记》。
4月1日,作《记念刘和珍君》,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的烈士、女师大学生刘和珍君。
收入《华盖集续编》。
5月25日,作《五猖会》,回忆童年受的封建教育。
收入《朝花夕抬》。
7月28日,“收厦门大学薪水四百元,旅费百”。
(《日记》)被厦大聘为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8月13日,“上午赴女子师范大学送别会”。
(《日记》)8月22日,“上午往女师大毁校周年纪念并演说”。
(《日记》)演说订正稿收入《华盖集续编》,题为《记谈话》。
8月26日,离京南下去厦大任教。
许广平一同南下。
据《日记》。
1927年 「47岁」 l月4日,“下午赴全体学生送别会。
晚赴送别会”。
据《日记》。
1月6日,函许广平,告厦大正在酝酿风潮,“由挽留运动转为改革学校运动”。
据《两地书·一0九》。
1月8日,应厦大学生谢玉生邀赴其兼课的中山中学演讲,讲题为《革命可在后方,但不要忘了前线》。
据《日记》;厦大中文系编《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
1月16日,“午发厦门”。
(《日记》)离厦大去广州。
1月18日,抵广州。
次日,到中山大学,住大钟楼。
据《日记》。
l月24日,“徐文雅来访”。
(《日记》)徐为中大学生,当时任中共中大总支书记。
同日,甘乃光、朱家华等来访。
甘等均为国民党右派人物,妄图拉拢鲁迅。
据《日记》。
1月25日,“下午往中大学生会欢迎会,演说约二十分钟毕赴茶会”。
(《日记》)演说中指出,当时广州的形势是“红中带白”。
据徐彬如:《回忆鲁迅1927年在广州的情形》。
1月26日,往中大医科欢迎会,讲演半小时。
据《日记》。
l月27日,下午赴中共中大总支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说。
讲题不明。
据《日记》l月31日,“徐文雅、毕磊、陈辅国来并赠《少年先锋》十二本”。
(《日记》),徐等又赠党内刊物《做什么
》等。
据徐彬如;《回忆鲁迅1927年在广州的情况D2月10日,“被任为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开第一次教务会议”。
(《日记》)后又主持教务会议多次。
据《日记》。
2月12日,“上午开文科教授会议”。
据《日记》2月18日,“应邀到香港青年会演讲,题为《无声之中国》,广平翻译”。
(《日记》)收入《三闲集》。
2月19日,“继续在香港青年会演讲,题为《老调子已经唱完》,广平翻译”。
(《日记》)收入《集外集拾遗》。
3月1日,“午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演说十分钟,下午照相”。
(《日记》)演说题为《读书与革命》,发表于1927年4月1日出版的《广东青年》第二期。
此外,又为《国立中山大学开学纪念册》写《中山大学开学致语》一文。
收入《集外集拾遗》。
开学后,鲁迅开设《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上古至隋)》三门课程。
据《国立中山大学开学纪念册》》。
3月11日,“晚往中山先生二周纪念会演说”。
(《日记》)讲题不明。
3月14日,到中山大学“南中国文学会”茶话会演讲,谈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及《阿Q正传》等。
据欧阳山:《光明的探索》,《人民文学》1979年第H期。
3月29日,“黄花节。
……上午往岭南大学讲演十分钟”。
(《日记》)讲题不明。
3月31日,“捐社会科学研究会录十元”。
(《日记》)四月十三日又捐十元。
据《日记》本年春,在广州秘密会见中共两广区委负责人陈延年同志。
据徐彬如:《回忆鲁迅1927年在广州的情况》;伍木:《值得怀念的地方》。
4月8日,由中共党员应修人陪同“到黄埔政治学校讲演”,(《日记》)讲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
收入《而已集》。
4月12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15日,国民党右派在广州开始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工人、进步青年,中山大学学生被搜捕多人。
“下午雨。
赴中大各主任紧急会议”。
(《日记》)会上鲁迅“坚持营救学生,未获通过”。
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
4月16日,“下午捐慰问被捕学生泉十”。
(《日记》)。
4月29日,“上午寄中山大学委员会信并还聘书,辞一切职务”。
(《日记》)中大反动当局多次假意挽留,送聘书,鲁迅均拒之。
5月3日,“寄中山大学信并还聘书”。
5月11日,“上午寄中山大学信并还聘书”。
(均见《日记》)。
5月15日,函章廷谦,告已辞中大一切职务,“现在他们还在挽留我,当然无效,我是不走回头路的”。
据《书信集》。
7月16日,“午后往知用中学讲演一时半,介乎翻译”。
(《日记》)讲题为《读书杂谈》。
收入《而已集》》。
7月23日、26日,应广州教育局邀,去学术讲演会讲演各二小时。
(《日记》)讲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收入《而已集》9月4日,作《反“漫谈”》,揭露北洋军阀(《教育机关为官场、争权夺利的丑态,批评对反动“教育当局”的幻想。
收入《而已集》。
9月27日,离广州去上海,许广平同行。
据《日记》。
10月3日,到上海。
据《日记》。
10月25日,“至劳动大学演讲约一小时”。
(《日记)))讲题为《关于知识阶级》,黄源记。
收入《集外集拾遗》。
10月28日,“下午往立达学园演讲”。
(《日记》)讲题为《伟人的化石》。
据王任叔:《一二感想》,1936年10月23日《申报·文艺副刊》。
11月2日,午后往复旦大学演讲一小时。
(《日记》)讲题为《革命文学》。
据肖立:《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1928年5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副刊《学海》。
11月6日,“上午丐尊来邀至华兴楼所设暨南大学同级会演讲并午餐”。
(《日记》)讲题不明。
11月7日,“午后往劳动大学讲”。
(《日记》)此为给劳动大学开“文学讲座”课,本日第一次讲。
讲题为《关于文学与革命问题》。
14日下午,第二次讲。
(《日记》)讲题不明。
11月16日,“下午往光华大学讲”。
(《日记》)讲题为《文学与社会》。
据《光华周刊》,第二卷第七期,1927年11月28日。
11月17日,“下午往大夏大学演讲一小时”。
(《日记》)讲题不明。
12月18日,由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推荐,任大学院特约著述员。
“晚收大学院聘书并本月薪水钱三百。
”(《日记》)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是按法国“大学院”制而设。
1928年10月2日,蔡元培辞去大学院院长职,大学院又改为教育部。
此后《日记》均改记为收“教育部”“编辑费”,至1931年12月被裁撤止。
12月17日,发表《在钟楼上(夜记之二)》,记在中山大学的生活、思想与斗争。
收入《三闲集》。
12月21日,“午后衣萍来邀至暨南大学演讲”。
(《日记》)讲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收入《集外集》。
1928年 「48岁」 2月24日,函告台静农:“我在上海,大抵译书,间或作文;毫不教书,我很想脱离教书生活。
”据《书信集》。
5月15日,“陈望道来,同往江湾实验中学校讲演一小时,题目:《老而不死论》。
”(《日记》)讲稿未发现。
10月30日,自本日起,教许广平学习日文本《马克思读本》。
从序文讲解起,至1929年4月7日止,历时五个多月。
前此,自1927年12月教许广平学日文一个月,自编讲义Th十七课。
1928年1月至10月,用日文本《尼罗河之草》作课本,教许广平学回
人物专访要怎么写
拾金不昧暖人心拾金不昧象一盏灯,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一盏盏灯相连,就可以照亮整座城的天空。
五月,透蓝的天空,悬着温暖又似火的太阳,我们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到来。
三天的假期其实是短暂的,许多同学出去游玩没有尽兴,却不得不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赶回学校。
这天下午,杨烨同学和表姐一起在打车回学校的途中,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男士的钱包,当她打开钱包时,十分的惊讶。
里面放着价值三万元的现金面炒,还有三四张的银行卡以及一张身份证等。
当时这两个小姑娘也惊呆了,后来心想:如果把钱包交给司机师傅,也许不一定会转交到失主的手上,或者会拖延时间耽误了重要的事情。
于是,杨烨同学和表姐便商量看能不能尝试自己找到失主。
幸运的是,她们在钱包里发现了一张酒宴的票据,凭着里面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失主——刘先生,并约定在云龙区见面。
当刘先生和朋友赶到云龙区时,万分的感动,随即从那三万元中抽出一叠(据悉大概两千元)作为感谢,而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却婉言拒绝。
刘先生想打电话让徐州日报的记者前来报道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时,也被杨烨婉言谢绝。
后来刘先生经过打听知道了杨烨的学校,在第二天和家人一起到学校找到了杨烨和校领导,并赠予一面“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作为感谢。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杨烨同学在平时喜欢在看一些杂志报刊,特别关注一些见义勇为、爱心奉献的社会事例。
在宿舍里有时间会上上网,看一些青春励志的电影、微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