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简介50-100字谁知道啊(不要演讲搞哦)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中文名:五四运动外文名: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发起时间:1919年5月4日性质: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心:初期北京,后期转移到上海参与阶级:初期学生,后演变为全民运动起因:国外拒绝中国的要求,引发激愤经过:学生示威,全民罢工结果: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分享历史原因新思想与社团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新青年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中华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
到了民初,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
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五四运动演讲稿(要切合高中校园学习生活的)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 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和平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 的七项希望条件及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均被无理否决,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 住宅。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
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 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
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
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 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
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 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 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 模最大。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 罢工。
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
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 大压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
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 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
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 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卖国贼被罢黜,和约被拒签,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 任教,编辑部也迁往北京。
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积极参与到运动之中来,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后,每期杂志的发行量从 1000余份激增到一万五六千份,影响迅速扩大。
新文化运动其基本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这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 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爆发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五四爱国运动,则又极 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其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四之后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鼓吹新思潮的 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 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要求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承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这次 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 ,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正文: 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 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 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 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作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 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 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
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
他们所 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 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
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 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
”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 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 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
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 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
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 ,深入到工农中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 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 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
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 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 春笋大量涌现。
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
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 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1917年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 具。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 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 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逐渐扩大,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中,有 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
五 四运动后,《新中国》、《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等刊物开始刊登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初步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经过比较,鉴别、争辩,马克思主义以其 缜密的科学性和革命精神赢得日益增多的先进分子的信仰,中国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起来。
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 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结束语: 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 分。
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 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这是五四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婢女”是谁说的
“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人打扮”这句话在上世纪50年代批判的时候,流行极可谓妇儒皆知。
然而,胡适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
那句话是由另外的话变化过来的,而且与胡适的原意恰好相反。
50年代批判胡适的时候,好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这句话的原意,但多数作了故意的曲解。
这句话出自胡适的名文《实验主义》,是胡适当时的一个长篇演讲稿,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
是胡适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
原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
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
实在是一个狠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
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胡适在文章的前面说,所谓实在含有三大部分。
一是感觉。
二是感觉与感觉之间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
三是旧有的真理。
看出来胡适原话是讲哲学的,与历史毫无关系。
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却变成了胡适评价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
好多人写文章一上来就是胡适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1946年某次北大演讲中说:“给你自由,你不争独立仍然是奴隶。
”哪位能提供一下全文。
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隆重仪式,我个人来与同学说几句家常的话。
胜利复员之后,人数是大大的增多了。
总计大概要超过四千名,比起联大来还大一倍,比老北大大三倍。
从前抱残守缺地只设文法理三院,现在加医农工三个学院,这局面实在很大,我们觉得责任和前途也正很大。
希望不必说得太高,理想也不要成为梦想,今天我们觉得困难还很多,可是我们的财产,精神的财产、物质的财产都不少。
精神上有蔡、蒋二位先生的传统,三十年来蔡先生的仪风,自由讲争独立研究的精神,加上抗战八年之中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更不要忘记教员在沦陷期间的奋斗,如孟心史先生、马幼渔先生、钱玄同先生皆在沦陷期间替中国保全了清白和忠贞而逝世了。
又如沈兼士在辅仁大学作地下工作,后来隐藏不住冒险到内地。
这是八年中的吃苦和坚忍的精神遗产。
至于物质遗产,北大在国立和私立大学之中是最有点基础的。
这里第四院的十一万册图书,一本都没有损失,北大图书馆五十万卷国书亦未毁坏。
我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
这样的理想不能算夸大,不能算梦想。
至于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我想有两方面,可以提供给先生批评,给同学考虑。
一、提倡学术研究: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
希望各位先生对此精神作高深的学术研究。
二、对于学生,希培养成能够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的研究、独立的思想。
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
外面贴着欢迎我的标语,这“自由思想,自由学术”,为什么不说“独立思想”呢
我用“独立”,因为独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
北大向来的传统是如此,思想当然自由,学术也当然自由,不用再说,而独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
自由是对外界束缚的,北大三十年的传统,并没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学士的研究,自由当作当然的信守。
什么是独立呢?“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用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同时希望个个学生、教授把学校当作学校,当作你们的母校,求学问和研究学问、求知做人和训练做事的机关,不要使得学校惭愧,这是老生常谈;我再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
我五十六岁才觉得这话意义真深刻,我们若忘了自己是学生,我们会把事情把问题看得容易。
我说对政治不感兴趣,昨天安徽同乡问我安徽主席是谁、教育厅长是谁,我皆的确不知道,的确我还未曾学。
人家说我做一年半载小学生是逃避发表意见吗?是客气吗?在我的确希望对政治问题和其它一切问题上永远保持学生的态度。
我送诸君八个字,这是与朱子同时的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说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我以老大哥的资格把这八个大字,送给诸位。
胡适的文章《容忍与自由》与他的同名演讲稿内容上有何关联
文章中容忍,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容忍=tolerance 自由=freedom胡适的大意是讲一个人不仅自己要争取自由,也要容忍别人争取别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