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冠农股份公司鹿丰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兵团是我家》 拿到这个题目,我久久不能平稳自己的情绪,这个题目太大、太重,使我难以起笔,我知道,简单说几句赞美兵团的话,对于我这个题目来说太苍白无力,但我又想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只得反复斟酌,力争完美。
小时候的我,并没有体会到身为一个兵团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应该肩负什么样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兵团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1981年,国家恢复了兵团建制;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被单列; 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红头文件,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肯定兵团的地位、给兵团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兵团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以棉花、番茄制品为代表的一大批“兵团制造”优质产品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切让我振奋,让我骄傲。
参天大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枝叶繁茂的枝干,很少有人会探讨它的根伸到了何方
其实,是根须不断地向大树输送营养,支撑着大树的生命
30载春秋,30载风雨,生产建设兵团这棵大树已在岁月的洗礼中长得郁郁葱葱,树上的累累硕果在岁月年轮的衬托下更显得格外醒目。
5年前,兵团8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兵团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了兵团形象。
在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中凸显了兵团力量。
稳定压倒一切,在冠农公司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经济再发展,人心不能散,工作不能断,秩序不能乱” 历史的车轮,载着曾经的荣辱,带着深沉的思索,驶入了一个新世纪。
前辈们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兵团精神,今天,我辈也在弘扬兵团人的气节“牢记使命,实现跨越式发展” 那么,朋友们,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又该怎样用行动去诠释和弘扬兵团精神呢
对此,我只想说两个字“努力” 我相信,每一个有理智、有热血的年轻人都不希望自己平平庸庸一辈子,都渴望实现理想,渴望自己的青春放出光彩。
那么,朋友们,努力把,乘我们还年轻,把自己的命运同公司事业联系起来。
努力学习,努力做人,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们只有把个人得失与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才能赢得永恒的青春,我们身边不正有大批这样的榜样吗
当奉献成为一种时尚,敬业成为一种需求,知识成为一种资本的时候。
我们所拥有的正是一种激情。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员工对工作的追求不仅仅在制度上,更是来自内心的动力,很令人感动。
当您在家里收看最新电影时,是否想到公司实验室灯火通明
当您坐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是否想到种植农户正顶着烈日在移载果树
当您进入梦乡时,是否知道公司领导们在伏案工作,到天亮
……放弃了休息,每天加班加点,我相信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您的身影,我虽不鼓吹这是大家心甘情愿,但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样一种对工作方式的选择,来自于对工作细节的追求。
时光如流水,三十年转眼即逝。
回顾兵团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得出的宝贵经验是:把发展作为兵团人的第一使命。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收获甜蜜和幸福,所有的荣光都是一路欢歌。
2011年3月9日,兵团政委车俊同志做客中央电视台“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讲述着兵团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着老一辈兵团人奋斗在祖国大漠边缘,用热血青春让亘古荒原展现出的生命色彩,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震撼着现场观众。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屋后头,边境线上放牛羊,界河边上种庄稼。
”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生活,令在场的观众肃然起敬。
曾经在兵团工作过的著名学者易中天,兵团女拖拉机手、“戈壁母亲”,上海知青等等也应邀到节目现场,讲述在的兵团亲身经历。
戈壁母亲们用青春和汗水,把“忠诚”书写在共和国屯垦戍边的旗帜上。
记得去年旅游时,突然间暴风雨来了,我们没地方躲雨,就往前跑,一看前面有一个草棚,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
大家非常高兴“哇,今天运气真好,刚找到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好了”大家也不管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躲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是,房子突然间要倒塌,大家赶紧扶住房子,这种状况下,我大发感慨:同志们,你们说是我们需要房子呢
还是房子需要我们
看来我们太需要这座房子了,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兵团,再苦再难,这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她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是站岗/我们放牧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着什么
祖国富强就是我的欢乐”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二团团歌《军垦战士的心愿》也是兵团人的真实写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起点、新的希望、新的目标、新的追求,兵团人对党的忠诚,对共和国的信仰永远不变。
势不可挡的兵团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正在迅猛发展,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继承先辈遗址 弘扬军垦文化主持词
什么是军垦文化
军垦文化依据文化的定义概括的说,就是人民军队的军队文化和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大融合文化,是依军队文化为背景而又有别于军队文化的、融合多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文化。
我们兵团这些年所说的军垦文化,就是指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积淀的文化。
而兵团成立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和新疆国民党起义部队屯垦戍边。
而后,集体就地转业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然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新疆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
时至今日,兵团依然保留部队编制,也是中国唯一一支不穿军装的、部队编制的、准军事部队的兵团单位。
军垦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军队文化、南泥湾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另外,我认为军垦文化还应该包括北大荒精神。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军垦文化里,缺少了北大荒精神,我们所说的军垦文化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确切的。
所以,军垦文化应包括,军队文化、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南泥湾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精神、北大荒精神、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民族团演讲稿
石河子军垦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争创一流
采访老军垦的范文怎么写
给你找了篇范文参考下: 为弘扬兵团精神,做好《“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的评选,4月21日,头屯河农场相关工作人员来到离休老干部王俊文家中,聆听她爱人崔新丰的故事。
崔新丰,现已去世。
离休前是头屯河农场生产科科长,他研制的细流沟灌技术解决了大坡降地区灌水时引起的土壤冲刷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每亩可节约上百立方的水。
崔新丰也因获得兵团农业科技的特殊贡献获、自治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推广奖。
1983年,崔新丰又被国家科委、经委等部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说起爱人崔新丰的故事,王俊文把家里的老相册统统翻了出来,对着每一张照片讲故事。
对崔新丰的每一个荣誉证书,王俊文更如数家珍。
2011年,是头屯河农场建场60周年,是全军第一个机械化团场。
建场之初,诞生了全军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细流沟灌技术的研发人崔新丰、参加建国10周年庆典的朱效田等等兵团模范人物。
为积极参与 “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评选活动,该场结合《头屯河农场场志》及老同志的回忆,确定重点人物,并进行走访采写。
原来风华正茂的兵团战士,现在有的已经离世,有的病体缠身。
在采访参加建国10周年庆典的朱效田同志时,朱效田老同志在爱人的服侍下正在吃饭,虽然神志不很清楚,但一身干净利落的黄军装依然能看出昔日的风采。
朱效田是农场机耕队队长,曾经和全军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张迪源工作在一起,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爱人把朱效田的各种奖章整齐的摆放在一起,每每拿出来说起其中的故事,爱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走访采写过程中,头屯河农场把建场60周年的相关工作与”感动兵团人物“评选活动相结合,积极对建场英雄们的事迹进行记录、采写,宣传农场建设者们的故事,传承兵团精神。
弘扬兵团精神作文1500字
精神——不屈的脊梁 这是一种无力量,如脊梁般支兵团人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 —题记 我的家在127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的一个小团场里。
听起来你可能会觉得那儿肯定很穷僻。
但是在我眼中,家乡很美很美。
它虽没有水乡江南的旖旎秀丽,也没有繁华都市的时尚动感,但它的内涵美却超过了任何一个地方。
它的美,是垦荒前辈赋予的;它的美,是兵团后代发扬的。
所以,兵团精神是更深刻,更崇高,更让人怦然心动的美
昔日的一片荒凉,到处是荒漠,戈壁;到处是梭梭,红柳。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1954年10月,王震将军带领10.5万名集体转业官兵踏上这片沉寂的土地时,苍茫的漠风吹过他们粗糙的面颊,似乎在宣告:这里的死寂无人能够改变
但是,有什么是兵团人改变不了的呢
战士们铸剑为犁,把汗水,把青春,把奉献洒向这片土地。
他们坚信,在他们手中,一定会种下奇迹
开垦这片土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为了“屯垦戊边”的伟业,河南,山东,上海,山西,四川——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热血儿女一批批从家乡走向新疆,走向兵团。
将青春,将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这片辽阔的土地。
这些“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热血儿女从踏上兵团的那一刻,就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这片土地。
兵团,成了“兵团人”的第二故乡;成了“兵团人”深深眷恋的故土。
风雨寒暑,沧海桑田50年过去了。
50年后的兵团早已换上了新颜:北屯,奎屯,石河子……一座座兵团新城在荒漠中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洲在兵团人手中魔术一般屹立于茫茫沙海戈壁之上。
漫步在城市之中,有林立的高楼,整洁的马路,工业商业街奋力前进;漫步于团场之中,更有比比农田,展示着绿色的魅力,绿色的希望。
兵团,是一个奇迹
支撑着几代兵团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屹立于石河子广场中心“军垦第一犁”的雕像会给每个心存疑问的人明确的回答——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这是兵团人用50多年的奋斗凝聚而成的崇高的兵团精神,脊梁一般支撑兵团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如果,你要问我这奇迹的奥秘,我可以自豪而又骄傲的告诉你:镌刻于风雨中的兵团精神就是答案
兵团。
我没有华丽的语言来描绘你的美丽
兵团人,我没有华丽的语言赞美你的伟大
兵团精神,我没有华丽的语言歌颂你的不朽
我,唯有用我的心为你轻轻吟唱我的祝福:希望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我,兵团人的后代会更加坚定的前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兵团人的热血
我的身体里,有兵团精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