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语言与文字表达技能演讲稿英语

语言与文字表达技能演讲稿英语

时间:2019-03-10 23:36

规范化语言文字演讲稿

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 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 范。

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 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 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 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 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 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 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 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

语言规范化是语言规划的一个 重要内容,其具体工作有:标准语的确定,制订正音法,术 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出版规范词典,制定正字法,字母或 拼写法的改革,字符改革,出版规范语法等。

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 他语言影响,古语残存以及使用语言的人常常在习惯爱 好、语言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 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 活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不规范现 象首先表现在语音上。

在汉语普通话里,读音上分歧很 多,如:血xiě——xuè,削xuē——xiāo,剥bāo——bō,秘 mì——bì等。

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

首先 表现在一个意义的不同说法,如“暖瓶”可以说成“热水 瓶”,“看”可以说“瞧”、“瞅”、“?”,“星期日”可以说“礼拜 日”。

其次表现在异体词上,如:煞车—刹车,稀罕—希罕, 朦眬—蒙眬,毋宁—无宁,执勤—值勤,相片—像片,爱滋 病—艾滋病等。

最后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 造词如某些小说中出现的“哑静、期盼、楞生、路道、土尘、 拉躺、克抑”和乱简称如“男牛鞋”(男式牛皮鞋)、“政攻” (政治攻势)等方面。

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

其中最 突出的是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如将“建”写成“■”, 将“展”写成“■”等。

语法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现象。

如“除非 ……”格式有两种用法,既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 能离婚”,也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形成 毫无益处的分歧。

此外,如“和、同、跟、与、及”等词在用法 上怎样详细分工至今没有解决。

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 况,如lingerie一词,仅美国出版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 词典》就标注了25种读音;forget的过去分词可以是for- got,也可以是forgotten;语法方面也有许多分歧,如既可 说There is some paper,a dictionary and two notebooks on the desk。

也可以说There are some paper,a dictionary and two notebooks on the desk.由于语言中存在着分歧 和不规范现象,因此需要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

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四世纪印 度语言学家波尼尼就是一个语言规则的制订者,他在《梵 语语法》即《波尼尼语法》中,用3996(■说4000多)条规 则,描写梵语的语音和语法,对梵语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 用。

在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 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 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欧 洲,文艺复兴以后,拉丁语的地位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各 个新兴民族国家的本地语。

为了“保卫”和“纯洁”这些本 地语,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学院。

1582年,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就成立了旨在净化意大利语的秕糠学会,它帮 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的基础方言,并在1612年出 版了有名的《秕糠学会词典》。

不久法国也相继成立了法 兰西学院,该机构的章程宣称“本院宗旨是:全力以赴规 范我们的语言,使其纯洁、富于表现力,并对文艺和科学 进行充分描述。

”并经过多年努力编成了《法兰西学院词 典》(1694年)。

实际上,19世纪以前所有的语言学都是注 重规范的。

希腊和拉丁语法学家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他们 希望建立一套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和说话的永远不 可改变的规范准则。

这也许是人们总是把他们的工作轻 蔑地称为“前科学的”的原因。

但甚至在19世纪,许多杰出 的新语言科学的奠基人也都深深地卷入了语言规范问 题。

丹麦的拉斯克花了许多时间为丹麦语设计了更合理 的拼写系统,并且就此题目于1826年出版了整整一部书。

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奠基人,象格里木和施莱赫尔,就德 语的正确性这个题目写了许多文章。

19世纪下半叶,新语 法学支配着语言学,他们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保罗在其《语言史原理》一书中,用一整章来探讨标准语, 而诺林写了一篇透彻的文章,研究语言的正确性问题。

在 英国,语言学伟大的奠基人斯威特终生都活跃于“拼写改 革协会”。

在20世纪,梅耶详尽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叶斯 柏森在其《人类、民族和个人》一书中,以两整章的篇幅讨 论“正确性的标准”这个题目。

语言规范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必须要有客观根 据,特别是在选择标准语时,更要注意这点。

标准语是一 个民族的经过加工、规范的共同语。

它是在某个方言的基 础上形成的。

这种作为共同语的根源的方言叫做基础方 言。

在同一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种方言能成为基础方 言,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爱好,而决定于该方言在整个 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常有下列因素使一个方言成为标 准语的基础: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 区广,使用人口多;3.代表整个语言发展的趋向;4.如果 有文字,往往有用这个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一种标准语 的基础方言如果分布很广,各地语音有差别,应该选一个 最有影响的地点的语音作为标准音。

例如,现代汉语的标 准语即汉语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是 因为我国的北方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 区。

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都在这个地区。

由于旧的书面语——文言跟口语日益脱节,十二三世纪 以后,形成了一种与北方口语紧密结合的书面语——白 话。

许多重要的文学著作如《水浒》、《儒林外史》、《红楼 梦》等都是用白话写的。

不仅说这个方言的人占70%,通 行地区也约占说汉语的地区的四分之三,而且许多方言 区的人也看得懂白话文,会写白话文。

所有这些因素使北 方方言成了汉语标准语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很大, 各地语音有差别,于是选择了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这是因 为近六七百年以来,元、明、清三代都建都于北京,所以北 方方言里的北京话影响最大。

“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 使北京语音成了“国音”。

解放以后,我国定都于北京,北 京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威信进 一步提高。

党和政府根据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规定 汉语标准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又 如,意大利的共同语是建立在多斯岗方言的基础上的。

这 是因为当意大利还没有绕一以前,著名的文豪如但丁、彼 特拉克、薄伽丘等人就是用这种方言写作的,他们整理、 锤炼、丰富了这种方言,并使它随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传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意大利的标准语就在多斯岗方 言的基础上形成,而标准音则选多斯岗的首府——佛罗 伦萨的读音。

现代维吾尔标准语的词汇和语法以伊喀方 言为基础,语音则以乌鲁木齐伊犁话为标准音。

语言一般 只有一种标准语,但也有两种或多种标准语的,如傣语就 有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标准语。

标准语的规范不能全部 照搬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的全部内容。

如汉语普通话的语 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因此,凡是不符合这个标 准的,都是不规范的。

这是就整体说的,但不是说北京话 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都是普通话成分。

在北京 语音里,由于各种原因,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异 读和土语成分等等。

对于这类异读词,普通话审音委员会 曾经加以审订。

又如北京语音里,轻声和儿化特别多,普 通话没有必要全部吸收进来,应该吸收哪些,也要进行调 查和研究。

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

北方 话词汇有极大的普遍性。

但不是说,凡是北方话所有的词 都可以进入普通话。

北方话里一些地方色彩特别浓厚的 成分,说出来只有较小地区的人能懂,如北京话的“老爷 儿”、“取灯儿”、“老儿子”就不能吸收到普通话里。

为了丰 富词汇,标准语还应从其他的方言和与本民族具有直接 或间接联系的语言中吸收语言成分。

如果一种语言早就 有了书面形式,标准语还经常从古代文献中汲取有用的 成分。

此外,标准语还从专门的政治用语、科学术语和行 业语中吸收它所需要的词。

如汉语中的“瘪三”、“垃圾”、 “名堂”、“搞”、“扯皮”、“尴尬”、“把戏”“门诊”、“教案”、“排 版”、“黎明”、“和尚”、“消极”等。

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 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 时期的产物。

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乎规范的,在另 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规范的了。

这是因 为语言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论什么时候凡是符合发展 规律的现象都是规范的。

确定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 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和继承 性,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 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 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 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 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 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

从少数人的使用到 多数人使用,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则它一般是合乎语言 的发展规律。

不论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还是衰退消失的 语言现象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的,要有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样就出现一种中间过渡的现象,或是 两种现象并存,这就需要确定哪种现象是发展的,是上升 的,是有生命力的;哪种是衰退的,无生命力的,必将消失 的现象,并把前者定为规范,大力推广。

如现代汉语普通 话一些词的读音的变化,新的读音是发展的趋势,但旧的 读音还没有消失。

例如:“缔结”原来的读音是tī,现在是 dì;“秘密”原来的读音是bì,现在是mì;“收获”原来的读 音是hù,现在是huò;“说客“原来的读音是shuì,现在是 shuō;“暴露”原来的读音是pù,现在是bào等,现在经过 审音,确定后一个读音为规范音。

制定语言规范必须符合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否则 不能促进语音正常的发展。

如我国1977年12月20日发 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事前调查研究 欠周,没有认真贯彻“约定俗成”的原则,把一些未在社会 上广泛流行的简体字也吸收进来,破坏了汉字构造的规 律,容易造成用字的混乱,公布试用以后,群众议论纷纷, 各方面意见不少,不久也就由国家语委报经国务院批准 停止试用了。

语言规范不像法律那样,强制人们遵守,而主要是通 过宣传、提倡、争鸣的形式,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因此要特 别注意对人们的语言规范有极大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和 学校教育。

语言规范化首先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书 面语言的规范化;(二)广播语言的规范化;(三)电影和戏 剧语言的规范化;(四)学校教育语言的规范化,尤其是要 加强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使它能够依照规范化的道路来 进行。

很多语言规范,特别是新词新语,都是首先在大众 传播媒介中使用而逐渐推广的。

如“创收、抢手、紧俏、新 秀、歌星、集资、拼搏、创汇、倒爷、商业网点、公关”等。

文艺作品的语言规范问题也值得注意。

文艺作品的 语言用的是文学语言,也是合乎规范的语言。

但是文艺家 们为了艺术的需要,为了塑造人物的典型,会选择使用生 活中常见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不合乎规范的语言现象,甚 至于故意不正确地使用词语和语法,尤其是在喜剧和相 声的语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不能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新 生的,有发展前途的,只能把它当作一种艺术手段。

规范并不是约束和限制语言的发展,而是促进语言 在正常轨道上发展。

规范化也不是使语言简单化,把一切 规定得很死板,叫人说话写文章都按一个模子,不许有个 人的风格和创新。

规范只是把语言中无用的东西、有碍纯 洁健康的成分淘汰掉,把不必要的分歧格式加以统一,而 那些在不同的文体上具有不同修辞色彩的成分都予以保 留。

这样,标准语就可以沿着纯洁、健康、统一的大道更好 地丰富发展了。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工 作。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 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5年10月教 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 会议”,接着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 会议”。

当时中央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 现汉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务。

经过三十多年 的努力,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普通话推广方面。

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 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民族共同语的 标准,给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制定了“大力提倡,重点 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

1956年国务 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中央推 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

后又出版了 《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各省、市、自治区也 相继成立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机构。

教育部、广播局、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普通话语音教学广播讲 座”。

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普通话 语音研究班。

从1958年起,多次召开“全国普通话教学成 绩观摩会”。

1978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 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

1985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公布了《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 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普通话的推广有了法律依据。

在文字方面。

1952年2月5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 究委员会,1954年12月23日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

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 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5个。

1956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分批公布的简化字共 2238个,经过几年的实践,于1964年又总结、归纳成《简 化字总表》。

1958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订的《汉语拼 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推行。

1965年,文化部 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 定了6196个汉字的通用字体的标准字形(包括笔画数目、 笔画形状、结构方式和笔顺),为现代通用汉字提供了字 形标准。

此外,在汉字常用字、字频统计、汉字标准代码方 面做了不少工作。

1952年6月教育部公布《常用字表》收 一级字1500个,二级字500个。

1981年5月国家标准局 公布《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一级字 3755个、二级字3008个,共6763个。

80年代初,国家标准 局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组织力量用电子计算机对现代 汉语字频进行统计,1985年3月,得出《现代汉语用字频 度表》。

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公布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 个。

在词汇方面。

1958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字 改革委员会词汇小组编《汉语拼音词汇》,收录以词和词 组为拼写单位的现代汉语词汇,收词20100多条,包括单 音词、双音词、三音词、三音节以上的词、词组和成语。

词 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同音字都排在一起。

能提供 同音词资料和正词法初步规范。

1963年出版增订本,收词 59100多条。

1973年9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 同时也收录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常 见的专门术语等,共约56000余条。

1978年12月商务印 书馆出版修订本。

这本词典是一本规范词典,对现代汉语 词汇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在语法方面。

1951年6月至12月,《人民日报》连载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推动了语法知识的普及 和规范化。

195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草拟,经过不断试 教、讨论、修改,于1956年最后修改拟定《暂拟汉语教学语 法系统》,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语法教学系统,它适应 了建国初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中学语法 教学提供了共同遵循的语法系统,对普及汉语语法知识、 提高语法教学及语文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1981年7 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对《暂 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产生了《中学 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建国四十年来,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 绩。

形势变化了,五十年代确定的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务 也必须作适当调整。

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 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任务。

新 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 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推 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 好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 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 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它在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 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 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 服务工作。

”这几项任务中,最重要的是促进语言文字规 范化、标准化。

今后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就要围绕这个中 心进行。

英语演讲稿怎么写

英语演讲稿跟一般的是一样的..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

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

那么,什么是演讲呢

演讲是在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口头语言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第二,它有一定的时间性;第三,它是为了阐述某一问题或整理而开展的;第四,它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说服性。

像演讲比赛、典礼致辞、会议发言、学术讲座、科研报告、竞选演说、就职演说、法庭陈述等,都带有演讲的性质。

演讲稿是演讲用的文稿,也是演讲的依据。

它是为演讲服务的,是体现在书面上的讲话材料。

演讲有内容、目的的不同,演讲稿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有报导、有说明、有论辩、有答谢等。

总的来说,它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

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

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

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4、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

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

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演讲稿对于演讲都有哪些作用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2)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3)通过对语言的推究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由于演讲稿具有以上的特征和作用,它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方法可循。

1、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

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

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

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

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

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

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

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

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

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

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

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主题选定了,还要收集相应的材料对之进行论证。

材料的选择要通俗,要选择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听得懂的,而不能选择太生僻的、很少有人知道的。

因为演讲一即时表演,听众没有时间去验证或查找这些材料的内容或是出处。

因此,在准备演讲稿之前首先要了解听众的情况: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掌握了听众的特征和心理,在此基础上恰当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写作演讲稿还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对演讲节奏和时间的把握。

每一场演讲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少则一分钟,多则一两小时甚至一天,演讲者必须把握自己演讲的速度和内容,既不能时间到了,还没有讲完,也不能距离演讲结束还有一段时间,而演讲者已经无话可说了。

演讲稿对于演讲速度和节奏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写作时,要不时地停下来,用自己的正常语速大声朗读,根据朗读的结果调整演讲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演讲时间的长短调整要讲的内容,做到整场演讲的音调有高低起伏、节奏有轻重缓急、情绪有高涨有低潮,波澜起伏、收舒有度。

最后,演讲稿还要在情绪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上做到生动感人。

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短而精,在听众的精力分散前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话说,1500字的演讲稿,一般多少分钟读完

一般人平常讲话的频率是每分钟160字至180字左右演讲一般会比平时讲话要慢一些.所以三到五分钟的演讲稿,大约在600、700字.

7-10分钟的演讲稿,大概多少字

一般正常演讲的念稿速度是每分钟120至200字,看是否是情感式的演讲,语速可更慢些。

7-10分钟的演讲稿,大概1000至2000字

请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400字以上)

一、是演讲稿一演讲的性质所讲,是人们出于种种主观观的需要,种特定的场合面向公众进行的宣传活动。

它包括讲话和演说两种形式。

前者具有平实性、汇报性和表态性的特征;后者则追求艺术性、鼓动性和感染力。

不管是讲话还是演说,实际上都包含“演”和“讲”两个基本要素。

其中“讲”是主要部分,即通过有声语言传达信息;“演”即“表演”,是态度和姿态的表演,即通过无声的形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表情等)强化有声语言的效果。

只有“讲”和“演”结合,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

二演讲稿的概念和作用演讲稿,也叫演说词,是在演讲时所使用的书面文稿。

一场成功的演讲,首先需要有一篇精彩的演讲稿。

演讲稿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演讲的成败。

演讲稿在演讲中可发挥如下作用:⒈整理思路演讲最忌信马由缰、无目的地纵横驰骋、东拉西扯、言不及意。

而写作演讲稿,可使演讲者在拟写演讲词的过程中根据演讲的目的与主题要求,整理演讲的逻辑思路,以保证演讲自始至终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⒉推敲构式要通过演讲达到引人入胜的现场效果,这就不能不对演讲稿的篇章与语言结构作一番认真推敲。

首先看结构是否精巧地突出了重点,其次看语言构式(陈述、疑问、反诘、对偶、排比等)运用是否精当……这些都需要在演讲稿中外化定型。

⒊临场有据有了精心拟写的比较满意的演讲稿,又作了事先演习,走上讲台就会胸有成竹、信心十足,获得较好的临场效果。

即使偶有疏漏,也可凭手稿提示而从容掠过,不着痕迹。

当然,演讲应当以脱稿为好,捧稿照读终难有好的效果。

⒋控制时限演讲一般有一定时间限制。

倘若信口倾吐,就很难控制时间。

而通过讲稿事先测读,则能保证在一定时限内完成演讲任务。

三演讲稿的特点⒈针对性演讲稿是演讲者在一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形式。

因而,首先要求演讲稿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是为某个特定的宣传任务而存在的。

其次,演讲还要看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演讲内容与形式。

要尽量结合听众的实际情况讲他们感兴趣的事,并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最忌随心所欲、自以为是。

因而在演讲中,要注意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⒉情感性我国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

”美国作家韦拉凯瑟说:“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讲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十分有效。

”可见,演讲者要把火热的激情洋溢在讲词里,抒发在声调中,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例如《最后一次的讲演》中,闻一多演讲开头就质问:“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

竟遭此毒手

”正义的质问,必然会引起听众的共鸣。

接着又质问:“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大家有笔有嘴有理由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这就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