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演讲稿300字(急)
关于的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诚信。
什么是诚信
顾名,诚实守信。
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何又重提诚信
是的,这是因为有许多的事令人骇然:假烟、假酒、假种子、假化肥、假文凭、假职称、假名字?? 不胜枚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必定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坚强有力的支持,失去人格和尊严。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
诚,就是真诚,诚实;信,就是守承诺,讲信用。
通俗地讲,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不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
因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同样以诚相待。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
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
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健康与高尚的道德纤绳,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
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莫大的悲哀。
因此,我们中职学生更应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这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言必信,行必果。
”著名的海尔集团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在与客户签发合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延误了发货时间,为了信守合同,公司决定采用空运,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却由此赢得了信誉。
总裁自豪的说:“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不愿失去信用。
古语说“一诺千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经营中,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准则。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置诚信与不顾。
在当今社会中,为了牟取暴利,商家们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屡见不鲜的假烟假酒,毒大米,劣质奶粉,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子,防不胜防的骗术,以假乱真的产品,在善良人们无奈与无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作为未来祖国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
要想使自己能够适应于这个时代,使我们的民族立于这个竞争的世界,就必须诚实守信。
你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荣誉,也可以没有健康,但你不可以没有诚信,因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
待人以诚信,如同一轮明月的清辉普照大地。
是诚信,让黑暗变得光明,让世界变得美丽;是诚信,让世界充满生机,让生命充满活力。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让诚信只出现在纸上,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诚信无处不在。
让我们共同来营造一个诚信的世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感受世界的宁静与美丽吧
关于讲文明守规则的演讲稿
讲文明守规则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
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
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中华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继承传统、倡导文明、讲究礼仪、树立新风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美丽和谐宁静校园建设的需要,是一个人有气质、有素养、有道德、守规范、成为高尚的人的需要。
做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尊重懂礼貌,讲礼仪的人,佩服能竞争,善合作的人,喜欢能宽容,懂尊重,讲平等,善体谅的人,更崇尚讲文明,懂礼仪之人。
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是培养人的教养,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
中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素质教育,更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
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
为什么呢
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
”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
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更加文明美好的校园。
【楼主】提供得有点多,您可以截取需要的字数,此篇演讲稿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跪求名言警句的演讲稿
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时,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人们纷表示,胡锦涛讲话中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对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 社会中,人们表现得越来越自私,要面子,不讲文明,见利忘友。
不懂得助人为乐,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学生说,他们从德国回来才知道我们的行为举止,礼仪习惯于外国那些发达国家来比真是天壤之别。
在德国的餐厅里,来观光的顾客点菜,都是吃多少,点多少。
小孩子没吃完的饭菜,哪怕只剩下一点点也要打包回去,决不浪费一点儿。
这样一个发达 的国家,他们的国民仍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为祖国节约粮食,我们有什么资格不节约自己国家的粮食呢
当你吃喝玩乐的时候,当你挥霍浪费的时候,当你拜神求仙的时候,当你吹牛撒谎的时候,当你利欲熏心的时候,当你损公肥私的时候,当你无视法纪的时候,当你一毛不拔的时候,当你升官心切的时候,当你作威作福的时候,当你叫苦连天的时候,当你低迷彷徨的时候,那么就请你反复地读一读着八荣八耻吧
就算不做那高大的树木,也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同时也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以劝学为论点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我 劝学 的故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可以使人受益无从小到现在,我一直徜徉在书界,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书中带给我的一份亘古永恒,一份雄伟悲壮,一份豪情壮志,一份过眼烟云,一份孤独惆怅。
在书世界里,我的灵魂不断被升华,唱响高尚人生的篇章。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独一无二的道理。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有一天能读完天下所有的好书。
在书堆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荀子的《劝学》了,我对他简直爱不释手。
圣人那谆谆的教诲,如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
读着《劝学》里“吾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我便想起了一句让我永生难忘的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做事都不能只是空想,只喊口号。
就像艾青说的:“梦里,我走了很远。
但醒来却还在床上。
”在做任何事上我都向《劝学》说的那样,勇于实践,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怕困难。
正如大家所说:“不管你想得有多好,不付出实践,你照样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进展。
”这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中我也养成了做什么事都能坚持的好习惯。
爸爸妈妈都纷纷夸奖我这变化,我心里乐滋滋的,对《劝学》也更是钟爱有加了,一有时间就“咀嚼”《劝学》里那清香的文字,任思绪飘荡在书中。
在《劝学》里我还喜欢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集腋成裘的过程,脚踏实地不可或缺。
但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所以还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每一次的进步并不明显,连自己都难以察觉。
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每一次的进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
《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我记得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面包上,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是啊,“读了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朋友。
”在书的餐桌上,我似乎从来没有吃饱过。
我希望我有更多的这样的“朋友”来改变我的一生。
《孟子》两篇演讲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打倒了“孔家店”,人们不再讲孔、孟,讲也是批判对象,把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归罪于一言九鼎的皇帝和封建制度,而归罪于孔、孟,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把孔子和林彪绑在一起批。
谁还敢再谈孔子
“谈孔色变”。
孔子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谈就不谈吧,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有没有信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今天有的人信仰佛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这些都是外来的,不是我们民族本有的。
而且在全国人口中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现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诸子。
哪一子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墨子的兼爱,不论是谁都一样爱
不。
老庄的清静无为,不。
法家的只认法,不认情
不。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
圣人孔孟,以其超人的智慧“得我心之所同然”。
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的本心是什么呢
是仁义。
圣人掌握了他,也就是掌握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我们创立了儒家学说。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仁义”,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创立了儒家思想。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建了140多个学院,这个学院叫什么名
叫孔子学院。
为什么不叫别的名
老子
庄子、墨子、荀子都不行。
只能叫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点头。
讲孔孟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是关乎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
圣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明在这一阶段,已经悟到宇宙,人生最根本之理,已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还对曾子、子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悟到的理和贯串整个思想的“一”就是“仁”。
不过“子罕实利与命与仁。
”《论语》里共有109个“仁”。
大部分是孔子说的。
为什么还“罕言”呢
孔子说“仁”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的品德一仁厚、仁慈,例如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
”(冉雍的为人,仁厚但不善于口才),另一意义是指人的本心、本质。
《论语》里的“仁”,大都是仁厚、仁慈的意思,作人的本心,本质讲的很少。
所以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的“性与天道”就是“仁与命”。
宋朝理学家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的很好,他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天命的义理微妙),仁之道大(总体宏大),皆夫子罕言也。
”孔子罕言仁,但弟子们,特别是接近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都向老师问什么是“仁”。
记在《论语》里的,就有六个人,愚笨的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
我们把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看:《论语》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仁者先从难的做起,不计较所获的多少。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家里恭敬、规矩、办事情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实诚恳)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的一切顺利,同时也让别人一切顺利)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冉雍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办事如接待贵宾那么恭敬,传唤老百姓,如去承当重大的祭祀那么严肃。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
”(仁者,他是不轻易说话的)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哪五者
“恭宽信敏惠。
”从回答看,孔子是因材施教但都没有谈到仁的本质,明末大儒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论语》一书,论工夫,不论本体(形而上);论见在,不论源头。
盖欲学者由工夫以悟本体,由见在以觅源头耳。
”孔子是否知道仁的本质
当然知道。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已把“仁”和“心”连在一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一再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的每句话,都像宝玉那样珍贵,贯串其中的是“仁”。
5月19日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诸子”,头一位就是孔子。
(孔子、孟子是否属于“子”里面,有争论。
我家有两套子书,一套有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套就没有我认为“四书五经是经书,不属于子书。
)易中天教授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解释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对。
但他没有说孔子把仁和人心连在一起,仁就是人的本心。
孔子没有直接给“仁”下定义,实际上已暗示了“仁”是人的本心。
孟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性善”的思想。
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有发展,但有局限性。
庄子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各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只有一百五十年后的孟子,在心性论、修养论、政治文化论三个方面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月20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了孟子。
他开始就说“今天孔孟并称,我认为孟子的影响比孔子的《论语》大。
”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
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孟子不能相比的。
孟子影响是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孔子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哪一个更重要
一、心性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心性论的思想,又有开创意义。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作性)说“生之谓性”,那么人性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告子说人性如湍水,荀子说人性恶。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另开了一个新领域一人性善。
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那么众人瞩目,但孔子把“仁”提出来了,而且境界那么高。
过去有人讲“仁”,但从来没有人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
这就表明圣人孔子有创辟性的心灵。
到孟子出来,就从仁义礼智说“性”,把孔子说的“仁”,收到性里面来。
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比如,现在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无论谁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孟子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首先他说“乍见”(忽然看到,事实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事先人们毫无心里准备,来不及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最直接、最真挚。
当中很难渗入其他与此事无关的因素,可以说是本心当下的直接显露。
其次,说的是一个孺子(小孩),一个小孩抓到井边要掉到井里。
谁见了都要动心。
一个大人在井边,那感受就不一样了。
第三,孟子说这时你动心,不是因为你和小孩有什么关系,你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关系。
你的心是自然而纯洁的,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
孟子说:孟子是怎样论恻隐之心的呢
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的开端,只是仁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人生来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就是一个好人。
孟子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之后,接着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
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确我们在恻隐之心之外,还有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是以他那创辟性的心灵,对孔子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孟的“性善论”,与世界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不谋而合。
佛教惠能法师的《坛经》里大讲人的价值,大讲人的能动作用。
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有之。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还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教认为人心里有佛,和儒家的人性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是很接近的。
康德认为:你只要是一个理性的存有,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
意思就是: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以人有意志自由。
康德的意志自由是说人生来都是向善的。
譬如你要破坏公物,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
譬如你对朋友撒了谎,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我骗朋友是不对的。
这些自然涌起的思想,不是由于有外力,而是发自人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这“意志自由”,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能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愈隐愈深。
但是,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孟子》中的《告子篇上》就记下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
譬如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的水,从东边开了缺口,水就向东流;从西边开了缺口,水就向西流。
告子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孟子说:水的确可向东流也可向西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
人性表面上有善有恶,但人的本性和水流向下一样,是向善的。
孟子的根本主张是“生之谓性”。
(生命的自然资质叫做性)这是一条古训,是一个老传统。
这一条古训模糊了人与禽兽的区别。
你无论怎样讲究吃、穿、住,你还是个动物。
人除了与禽兽相同的气质之性外。
还有义理之性,具体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动物没有这四心。
因为人有四心,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性善”应该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修养论“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会成为好人呢
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不可能。
因为人除了有道德心之外,还有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
私欲极易接受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把道德心(本心)蒙蔽。
所以,为了克服私欲,恢复本心的纯洁,必须加强修养。
“修养论”是《孟子》中论述的第二个重点。
孔子给学者捐出进德修业的总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六章)人之所以为人,在仁的觉醒。
仁心虽与生俱来,但需要不断修养。
孟子认为,修养的关键是使受私欲蒙蔽的本心,重新呈现出本来的光辉。
这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如何去找回这丢失的本心
关键不是在别人,而在自己。
要主动自发地去寻找。
“(人的善性)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样思
要“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要“自省”。
自省什么
要反省:往日的过错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什么才是我心中真正想要的
你自己会做出许多答案。
要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在反省过程中,如果良心出来做主(而不是私欲做主),你就会醒悟到,自己良心的本愿是“仁”、“义”的概念。
原来,仁义不是别的,不是外来的,就是自己良心的本性本愿。
人若认请了自己,就能掌握住仁义;自己的言行,按良心的要求去做,就会合乎仁义,就是道德行为了。
这叫做“自得”。
“自得”就是根本的自觉,就是使仁义真正成为自己的性格。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章句下》第十四章)“自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还要面对环境,锻炼自己。
对内,随时警惕自己的良心是否放失;对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义。
一个人如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渐渐地在人格上显出其光辉来,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腾文公章句下》第二章)的大丈夫气概。
我们通常把心性论与修养论合称为内圣之学。
在这里,孟子没有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孔孟思想与宋以后的程朱学派不同的地方。
三、政治文化心性论的性善说,通过修养论得到证明。
一个人既有仁心的自觉,就不能独善其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三十章),进而通向国家、天下,通向文化传统,扩充到“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章句上》第四章),扩充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章句上》第十三章)。
这主是所谓的外王事业的开展与最后完成。
对外王事业的开展,孟子反对功利而主张仁义。
《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当梁惠王问孟子:“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这就是为孟子的政治理论定下了基础。
主张仁义的是王政,主张功利的是霸政,王霸之分的价值标准在义利之别。
孟子始终认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不是权利统治。
梁惠王、齐宣王、兵家、纵横家都曾显赫当时,他们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只是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罢了。
孟子立身于战国时代,首先要重建人性的尊严,肯定道德的价值,开发文化的理想。
他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
这一政治文化的外王开展,既是针对时代,同时也继承发扬了历史传统。
孟子外王理论的针对时代,一是以仁政王道责成梁惠王、齐宣王,以求一统天下,结束乱局;二是力辟扬、墨,驳斥许行,以求孔子之道大行于世。
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文化,合在一起为政治文化的外王学。
这是《孟子》论述的第三个重点。
孟子政治文化的理想,固然有来自人性的内在根据,但也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王传统。
如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文王行王道、周公兼夷狄等,这些都是行仁政的最高典范。
但是,圣王传统至周公而断,于是孔子作《春秋》,借用《诗经》蕴涵的褒善贬恶的大义,为外王事业建立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给自己定的使命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腾文公章句下》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