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口号 > 粮食生产基地口号标语

粮食生产基地口号标语

时间:2013-05-28 11:57

关于保护土地珍惜土地的宣传标语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设美好家园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节约土地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节约用地牢记心 保护耕地多尽力土地不光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十三亿人的命根子节约用地始于心,科学发展践于行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是耕地的保护神牢记土地法 利民利国家严格土地执法,保护土地资源土地是民生之本 和谐是发展之魂有了脚下地 才有口中粮以节约土地为荣 以抛荒耕地为耻土地最珍贵 保护第一位节约今天一片土 留给后人一寸金开发资源,不可急功近利 使用土地,不忘依法合理珍惜土地资源 当好国家主人保护耕地人人参与 节约资源家家受益土地是世代生存的基石,资源是持续发展的保障群策群力保护土地资源 同心同德共建皖美家园珍惜国土资源 实现持续发展保护土地功在当代 珍惜资源利在千秋科学发展合理利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损坏耕地一损百损 节约资源一荣百荣浪费耕地可耻 节约资源光荣彻底告别粘土砖 留得沃土千万年用好土地就是发展生产力 管好土地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依法征地 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节约是大家的共同责任牢固树立惜土惜地意识,坚决制止乱圈乱占现象保护耕地,寸土必珍保护耕地你是参与者,和谐家园你是受益者节约用地是美德,乱占滥用要制裁保护土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农田,依法用地,科学规划,和谐发展耕地保护始于心,节约用地践于行土地连着千万家,监管要靠你我他利用与保护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科学发展人人受益有限耕地,无限珍惜。

合理合法利用土地,共建共享和谐安徽用地要节约,规划要科学国土,今天你保护了吗

热爱国土在我心 珍惜资源见我行珍惜国土人人有责 振兴安徽从我开始珍惜耕地人人关注,粮食安全家家受益。

国土资源有限,节约意识无限 --安徽国土资源厅宣保护耕地在于一点一滴珍惜资源在于一朝一夕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守住土地,就有粮仓

土地资源是块宝,子孙万代离不了农田保护身体力行 粮食安全警钟长鸣珍爱土地有你有我 节约资源你好我好生态源于耕地保护 和谐始于节约资源让土地母亲修养生息,为子孙后代留得良田节约用地是大事,集约用地是好事,没有批地别办事,违规用地要犯事有你有我有大家 保护耕地为万家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和谐安徽你我共享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珍惜土地子孙受益人多地少是国情 保护耕地是国策依法使用土地 利己利国利民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切实保障发展用地用地要节约 规划要科学控制用地总量,禁止盲目开发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土地资源是金,人地和谐是福推进土地开发和整理,服务安徽新农村建设土地关系你我他,合理利用靠大家保护耕地粮为纲,坚守红线法是本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一分土地,万分珍惜严格土地执法,节约集约用地一心一意节约用地 一分一亩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 建设绿色家园保护土地,节约资源,造福子孙万代加强土地管理,构建和谐安徽保护耕地全民参与,合理用地国人受益人类靠耕地生存,耕地靠人类保护土地利用依法依规,经济发展又快又好依法用地,科学用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法管地 依法用地 依法护地 构建和谐新天地土地最珍贵 保护第一位“徽”土如金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矿产资源不再生,开采利用需谨慎。

多节约一寸土地资源,为后代多出一方发展空间为了明天的美好,请珍惜每一寸土地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坚守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珍惜资源代代受益。

国土资源是“生命线”,土地法制是“高压线”珍惜国土功在当代,保护资源惠及子孙

爱惜国土 珍惜资源 你我携手 共创家园珍爱土地,就是珍爱生命线;保护资源,就是保护幸福泉。

国土资源保护人人参与保护国土资源个个受益保护矿山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珍爱土地人人有责 保护耕地利国利民保护国土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一寸国土一寸金,珍爱国土胜黄金

互联网十农业的宣传标语

1.全面转型,跨越发展积薄发,加速崛起。

2.金迎八方宾朋,摇热务四海客商。

3.加强农业执法,保障消费者权益4.土地整理,政府投资,群众得实惠。

5.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6.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一律不得采收上市7.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科学用药,合理施肥9.消费绿色食品,体现健康人生10.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11.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2.全面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13.加大监管力度生产合格农产品1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5.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7.放心食品,从源头抓起1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19.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0.农业发展路千条,质量安全第一条2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22.坚决打击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行为2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24.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5.弘扬大包干精神,摇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6.实施战略,摇做大做强安徽农业。

27.抢抓土地整理机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

28.土地整理,利国惠民29.食用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30.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满足消费者优质安全需求31.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促进”三农”发展32.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34.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摇加速农业国际化进程。

35.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健康36.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食品安全37.以产业化统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38.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9.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40.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1.土地整理,机遇难得,积极支持,人人有责。

42.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摇强化农业发展基础。

44.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45.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46.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你和我

搞农业的,新划定的“两区”,包括哪些怎么构成的

(一)抓学习宣传,打牢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的思想基础镇党委把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职工和村(居)组干部分层次进行专题培训,系统学习了麻柳乡党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民主、尊重民意的观念,艰苦奋斗、为民谋利的精神,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作风,使全体干部领会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明确了推广“八步工作法”的重要意义。

期间,镇党委统一印制了学习资料250份,保证镇、村(居)、组干部人手一份。

办宣传专栏20期,书写宣传标语82幅,利用赶场天组织宣传队10余次,使麻柳乡党委的好思想、好作风、好方法深入人心,在全镇上下掀起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的热潮。

  (二)抓组织领导,打牢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的组织基础镇党委充分认识到“八步工作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八步工作法”学习推广工作,将之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举措,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创新,作为解决干部执政为民能力的大事来抓。

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孙铭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红、党委副书记李勇为副组长,党委其它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办公,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的组织领导到位。

  (三)抓制度建设,打牢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的制度基础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制度的约束力远胜于一般性的动员和号召。

为了使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收到实效,镇党委逐步建立起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调研制度。

成立了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督查小组,每月的最后五天深入农户调查走访,及时了解老百姓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的透明度等。

二是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度。

镇党委与联系村(居)领导和各村(居)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是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是否推动各项工作、是否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维护了农村稳定作为检验学习推广工作实效的根本标准。

三是建立了濯水镇机关运行规则制度。

加强了对镇干部和村(居)干部管理,要求村(居)干部每月坐班10天,下农户15天,并实行24小时全天值班,每班2名村干部值班,值班期间吃住在活动室,以方便群众办事,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

进一步加强村(居)务公开工作,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做到干部管事不管钱,村(居)务开支明明白白。

  (四)抓工作落实,确保学习推广“八步工作法”收到实效通过学习推广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创新了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保证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全镇各项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开展促农增收,加大支柱产业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12个促农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落实3名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大力宣传“三农”政策,落实增收规划。

以烤烟、蚕桑、经果、畜牧、水产五大产业建设为重点,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落实烤烟种植面积11723亩,完成供肥面积12100亩,目前田间管理进入高潮;新植桑园2000亩,实现在地桑面积6000亩,春季养蚕400张,力争全年产茧1100担;以园区500亩优质果园为  示范,全面加强4000亩核桃的管理,杜绝林粮间作;抓好牲畜疫病防治,加强畜牧基地建设,计划全年存栏生猪3.8万头,出栏2万头,进一步提高畜牧商品率;依托蒲花园区开发三期工程建设,新建鱼池200亩,把园区水产业培植成了新的产业和亮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10亩撂荒地复耕,小春新增播面500亩,粮食增产300吨。

  二是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心镇建设。

本着“科学规划、推进建设、强化管理、完善功能”的原则,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完成了城镇总规修编初稿,正着手评审工作;投资122万元,启动了街道“五化”建设工程,铺设人行彩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新建下水道1300米,广播电话线路下地管道铺设,电网改造将于近期实施;汽车二级站已于3月20日进场施工,地基平整工程接近尾声;联网街建设于3月7日开工,完成街口房屋拆迁和进口街道硬化工程;对街道保洁和城镇管理权实行以村为主双重管理,新建垃圾池5个,落实了街道长效保洁制度,脏、乱、差现象得以改观。

努力强化城镇产业支撑,破解城镇“空心化”难题,龙头企业建设取得进展。

鑫渝署类食品加工厂于3月9日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680万元,已到位资金88万元,将于7月试投产,当年产量可实现150吨,产值170万元,利税50万元。

新建了旺鸿肉兔繁殖场,现有种兔600只,年末以公司+农户形式建成4000只种兔规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两小时”黔江路面硬化工程启动,“半小时”濯水交通建设规划制定,蒲花公路路基改造完工,新建白杨路、蒲花-堰塘等村道路近10公里,整治甘家-后槽村道路12公里,落实了全镇村道路养护工人14人;完成了泉门、五福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25户2750人的人畜饮水难;整治了三门、龙门2个村的农田灌溉堰;扫尾全镇3个村农网改造,实现同网同价。

  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争取了区扶贫办、区妇联、区中心医院共同解决60名贫困学生读书困难;高山梯级移民建房稳妥推进,地基平整工程已完工;村级畜牧防疫员和卫生员报酬已兑现;加大计生基础工作力度,提高了村(居)计生干部报酬。

  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有力。

目前,千坪、双龙两个村活动室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三门、桐木、五福、白杨、龙门、堰塘六个村级活动室已动工,泉门、濯水两个村(居)正在进行选址、征地和争资工作。

可望在今年10月底全面建齐村级活动室。

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能建设什么

1、禁止新建、扩水体排放污的建设项目; 2、禁止国 家规定的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标准排放污染物;3、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4、在保护区内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5、在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禁止规定以外的。

株洲怎么样

走进株洲  株洲——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株洲位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间,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面积11262平方千米,总人口385.56万,其中城区人口约120万,城镇化率约52%。

是湖南省副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二强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中南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之间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机动力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

创造了共和国多项工业的第一。

  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古时株洲于地名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

“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

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

“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

联缀而成地名。

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现在的株洲市由四个市辖城区、一个两型社会示范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及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组成  繁华市区(18张),辖134个乡镇(街道)。

市区分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四个行政区,及云龙示范区。

其中,天元区因在株洲湘江西侧,习惯性称之为河西,其余三区笼统地称之为河东 。

株洲是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以及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201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74.8亿元,人均33064元,地方财政收入130.9亿。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7:58.5:3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0元。

株洲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目前,全市有9家上市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冶炼集团等3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唐人神集团等4个企业过50亿。

  魅力新城  株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古称建宁,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市境内炎陵县鹿原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炎帝陵名,炎帝陵也被称为“神州第一陵”,它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

南宋遗存的茶陵铁犀更是熠熠生辉。

而株洲也是革命老区,秋收起义、朱毛第一次会面、建立湘赣边根据地,都发生在株洲这片革命热土上。

  株洲也是一座自然风光名城。

“天下第一洞”桃源洞古木参天,与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旅游观光、疗养避暑的佳境。

攸县的酒埠江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茶陵云阳山更被誉为湘东名山。

湘江也宛如一条玉带,流经市区,被称“东方莱茵河”,2010年开放的株洲湘江风光带景色十分优美,沙滩、石头林、露天剧场、木制酒吧房等精致点缀于玉带之上,使株洲的母亲河更显魅力。

2009年动工造价过百亿的“神农城”也致力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2011年建成核心区。

  湘江风光(20张)  株洲城市环境比之前得到极大改善,那座之前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不复存在。

2009年,株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近年来还相继被国家评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10多项光荣称号。

目前,株洲正向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迈进。

  株洲是国家政策优先实现地。

株洲市享有“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等6个国家级政策。

  株洲是投资沃土。

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10个在株洲投资了11个项目,如日本雅马哈、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美国ABC、日本三菱,美国希尔顿大酒店,法国家乐福荷兰分公司等等。

“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2009年,株洲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第82名,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  山水桥城(20张)商业城市排名61名,皆为湖南第二,此外,株洲还是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 南宁市、郑州市、兰州市、宁波市、厦门市、徐州市、鄂尔多斯市、青岛市、吉林市、株洲市)   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2000年研制成功的时速达到305公里的“蓝箭”交传高速动力火车,创造了当时中国第一速,驰骋在深广铁路线(深圳至广州段)、黔桂铁路线(贵阳至都匀段)、川黔铁路线(贵阳至六盘水段)上,如今和谐号动车组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第一速。

  株洲是商业之都。

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整个中国首屈一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是继长沙五一商圈后湖南又一商业购物集群。

株洲百货大楼、沃尔玛、平和堂、王府井百货、银座百货、华润万家、家润多、家乐福、步步高等云集  城市景观(17张)一起,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株洲是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

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衡茶吉铁路正在加紧建设。

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到北京只要4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

株洲火车站平均每3分钟接发一趟列车,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

公路方面,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京珠高速、上瑞高速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

随着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长株高速的竣工通车,株洲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

空运方面,距黄花国际机场仅40公里、20多分钟车程。

[1]   株洲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

近年来,深入开展“四创四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数字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吸引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0家、“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株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

位于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被称为“神  市规划展览馆(2张)州第一陵”,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

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陵县、茶陵县是6个革命老县之一。

  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是:持续提升株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业上打造“四城两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

总体规划上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株洲这座魅力新城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城市特色  株洲是一座年轻开放的新兴工业城市,移民特征很显著,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同其他移民城  火车头精神开进湘江风光带  市一样,这里没有地域保护,没有外来歧视,“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是株洲鲜明的城市特色。

  株洲也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走在大街小巷,城市景观无一不体现着这一历史内涵,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

火车头具有“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象征意义,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是株洲无可比拟的城市特色。

  自然条件  1、气候环境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

  2、自然资源  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地形地势  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

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历史沿革  1、古代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县,孙权割湖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建宁县城商业发达,后一度毁于战火,据《水经注》建宁有新旧二城:旧城在槠州,吴所立:其新城则朱亭、淦田间有古城基地是也。

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废建宁。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

  2、近代  岳飞题字  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

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

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

民国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株洲新街(建宁街)开设米店。

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

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

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3、现代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由长沙专署领导。

1953年6月,株洲升格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领导。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  解放初期和90年代株洲街头  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

1965年4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

1983年5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

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

2008年12月22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株洲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被明确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截至目前,株洲市共辖5区4县1市。

  文化遗存  1、古代遗址  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2、近代红色遗产  株洲是革命老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伟人足迹,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先烈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感受了刀光剑影,也遗存了许多红色的遗迹: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我党我军第一次肃反——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3、近现代工业遗产  株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国家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安排在此。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

如南方公司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仿苏建筑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些车间和办公楼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还有一些工业设备、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工业发展的光彩。

  4、非物质文化遗产  株洲的非物质遗产也大放异彩,音乐如醴陵的思情鬼歌、 茶陵炎陵攸县的苏区歌谣、炎陵的客家山歌;舞蹈如醴陵的星子灯 、攸县大同桥火龙灯;手工技艺如株洲县南阳桥乡刘双喜漆画、邹桂文木雕、堂市乡谭建强制鼓、株洲县剪纸、醴陵鞭炮制作工艺、醴陵大蒜加工工艺、茶陵攸县的腐乳加工工艺、 茶陵冬酒酿造瓜皮帽工艺、茶陵蓝印花印染工艺、“补锅”手工技艺、攸县皇图岭豆腐制作;民俗如茶陵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攸县阳升关庙会;民间曲艺如醴陵的《春锣》和《赞土地》;戏剧如株洲县攸县的皮影戏;民间文学如炎陵茶陵的炎帝传说等。

  旅游资源  株洲,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

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羽扇纶巾的周瑜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杜甫留恋湘东美丽的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是我国重要革命发源地之一。

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

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镇叶家祠;亲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株洲域内目前还有现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谭震林墓等。

株洲,是一块红色的圣土。

共和国第一批(1955—1964)授衔,产生了十大元帅和众多的将军。

其中株洲籍将军有41名,仅茶陵一县就出了25名将军,茶陵成了有名的“将军之乡”。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