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口号 > 上山下乡知青的口号是

上山下乡知青的口号是

时间:2019-05-21 10:39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早在1953年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就非常典型生动地记录了北大荒农垦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

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授意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

全国也开那个年代的宣传画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

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

到1976年连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

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

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

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

1980年5月8日,当时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该怎么评价知青上山下乡,“青春无悔”难道错了么

知识青年下山运动已经过去整整50年了,怎待当一场涉及数千万青少几乎全国每一个家庭“的大移民”运动。

是耶,非耶,福耶,祸耶

大唱赞歌的有之,大加挞伐的有之。

说青春无悔者有之,说青春无奈者有之。

一时各执一词,争执不休,莫衷一是。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争头。

取决你从哪个角度甚么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如从历史角度来看,从国家层面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只能说是为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浩劫收拾烂摊子的无奈之举,是一重大失误,是难以得到正面评价的,是不值得歌颂的。

如果从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自身来讲,如何来回顾和总结这一段人生,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青春无悔一说,道出了大多数知青对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的复杂情感。

当下,一些所谓的“公知”,“精英”,借从整体方向上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由,全面否定广大知青的人生道路,否定他们的忍辱负重,艰苦奋斗。

他们以一付伪贵族似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广大知青的自我人生评价冷嘲热讽,什么“空洞虚假”,什么“强颜欢笑”,甚至用十分下流的语言来亵渎广大知青和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斗的成果。

更令人鄙夷和不齿的是,这些伪贵族伪精英在渲染广大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苦难”的同时,却完全漠视同一时期处在更痛苦更贫穷的数以亿计的淳朴善良的农民的存在,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城市人金贵,广大农村尤其是偏僻山乡的人命中注定该受苦受穷。

这种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我们城市老知青朋友自身都不会认同和接受的。

这一点在我所接触到的大批知青朋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和插队山乡的父老乡亲们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年年去看望他们,他们也像亲人一样地接待你们,乡亲行遇到灾难,他们也感同身受,解囊相助。

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

至于那位老人家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说,可以分析讨论,我个人觉得也不能完全否定。

但是那些精英们把它反向解读为愚昧和野蛮教育开化和文明,这种说法,我们的老知青同学们自已能接受吗

现今广大农村乡亲同胞能够接受吗,对知青价自身来讲,上山下乡这段经历真是毫无价值的吗

就算是充满苦难和辛酸,难道真是不值得追忆的吗

就算往事不堪回首,也得回首

而且他们现在以积极和阳光的心态来回顾这一段历史,说一句“青春无悔”,又有什么不可以

难道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怨恨,泪水和痛苦回忆的阴影中吗

难道硬要重新扒开他们好不容易才愈合的心灵的伤口,还要向上面撒一把盐,你们这些“公知”,“精英”才感到快感吗

以上所见,失之偏颇之处,望众友指教。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知青“是什么意思

上山下乡又是什么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阔天地练红心。

知识青年下乡来,贫下中农乐开怀。

上山下乡时的政策中哪些知青必须下乡

上乡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强奸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文革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

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返城工作彻底结束。

政府对这场运动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另一种解释是:政府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口号,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

失业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失业问题。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