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园写广告词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走路,就像驼背的人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闻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观赏游乐的富豪人家和种树卖果盈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郭橐驼。
看到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
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否还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
”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专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
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
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编辑本段注评得名由来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得名由来)1、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
橐驼:骆驼。
始:最初、原来。
2、病偻(l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乡人因形取号,嘲讽残疾不该。
〗 病:患病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偻:脊背弯曲,即佝偻(gōu lóu)病。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然,……的样子伏行:俯下身体走路。
有类:有些像。
者:的样子,代词。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
号,起外号。
3、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自己敢于接受,表现豁达自信〗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名:名词作动词,称呼。
[1]固:确实。
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
舍:舍弃。
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
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种树专长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种树专长)1、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介绍住址〗 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介绍职业,“豪富人”及“卖果者”争相雇请,侧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 业:名词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为:从事,经营。
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
争迎取养:“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
”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注)意谓争相雇请他。
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正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或:表假设,假如。
移徙:移植。
徙:迁移。
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早结果实。
实,结实。
以:而,表递进。
蕃:多。
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早而且多。
4、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再作比较,反衬技艺高超〗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摹仿。
莫:没有谁,代词。
如:赶得上,动词种树之道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种树之道) 1、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介绍种树经验。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总括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 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能:本领。
木:树。
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
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
孳:繁殖,滋生。
天: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
致,使达到。
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介绍种树要领〗 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词。
植木之性:种植树木的方法。
性,方法。
本:树根。
欲:要。
舒:舒展。
培:培土。
故:指用原有的土。
筑:作动词,捣土。
密:结实。
3、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介绍管理树木的经验。
以上申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然:这样之后。
既:…之后然:这样。
已:(做)完了。
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
顾:回头看,这里指看。
其:如果,连词。
莳:种植。
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
置:放下,这里指放在一边不管。
若弃:像丢弃了它们。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不会丧失了。
则:那么,连词。
者:助词,无义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介以上申述“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
害,妨碍。
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5、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则:就,连词。
不然:不是这样。
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焉:句中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6、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苟:如果,连词。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
恩,有情义,这里可指用心。
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7、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甚者:更严重的。
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
爪,掐,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以:来,连词。
验:检验。
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说明“他植者”“莫能如”的原因〗其实:那实际上。
不我若:“不若我”的倒装,不如我,不及我。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
若,及,赶得上,动词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为何哉”的倒装,我又能做什么呢
治民之道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爱”民,其实在害民。
(治民之道)1、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转入正意道:指种树的经验。
官理:为官治民。
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指种树之“道”。
2、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先表示谦虚。
○再进行类比:以“他植者”类比“长人者”。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业:职业。
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
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烦其令:不断地发号施令。
烦:不断地。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
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
卒以祸:终于因此使百姓受到祸害。
卒,最终、终于。
3、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官命:官府的命令。
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尔:你们。
勖:勉励。
植:栽种。
督:督促。
获:收割。
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缫:煮茧抽丝。
而:通“尔”,你们。
绪:丝头。
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
缕,线。
○为女织“烦其令”。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
” 字:养育。
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
遂,成,这里指喂大。
豚,小猪。
4、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聚之:召集百姓。
木:梆子。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
辍飧饔:不吃饭。
辍,停止。
饔,早饭。
飧,晚饭。
以:来,连词。
劳吏者:慰劳当差的。
且:尚且。
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
蕃吾生:使我们的生产增加。
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
性,生命。
病:困苦。
怠:疲倦5、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同我从事的活计。
业,职业。
其:大概,语气词。
类:相似。
写作目的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写作目的)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养人”也要“顺天致性”,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
嘻: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善夫:不也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术:治民的办法。
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即指此文。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戒:鉴戒。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重点词语 1.长(1)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身长八尺。
”引申为“长久地”,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2)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引申为“长大”,如:“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无长兄。
”再引申为“首领”,如:“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
本文的“长人者”的“长”。
是名词用为动词。
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3)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
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2.若(1)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
”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2)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3)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3.传(1)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
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
”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
”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作传 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2)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通假字 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3.既然已(“已”同“矣”,了)句式 1.判断句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于何名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移之(于)官理,可乎4.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5.定语后置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名词作动词 1.病瘘,隆然伏行。
病,患…病2.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作动词用,手抓,掐4.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5..其莳也若子。
子,对待子女一样6.名我固当。
名:起名7.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活得长久名词作状语 (1)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
旦暮,从早到晚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达到(2)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硕大茂盛(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结得早;蕃,使……多(4)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
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
安,使……安乐。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使……繁琐。
(7)遂而鸡豚。
遂,使……长成,喂大。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业,以……为职业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为……作传其培之也 培 为……培土动词作名词 或移徙 移徙,移栽的树一词多义 1.病病偻。
(得…病)故病且怠。
(困苦)2.害不害其长。
(妨碍)其实害之。
(伤害)3.虽虽窥伺效慕。
(即使)虽曰爱之。
(虽然)4.故其土欲故。
(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故不我若也。
(所以)5.实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
(果实)其实害之。
(实际上)6.若其置也若弃。
(像)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7.而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早织而缕。
(通“尔”,你们)8.为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吾又何能为哉(做)9.以早实以蕃(而且)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以子之道(把)10.名不知始何名(名字)甚善,名我固当(称呼)11.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官理,非吾业也(职业)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乡人(古义:两个词,所有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
既然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
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得养人术。
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7.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窥伺(古义:暗中观察,不含贬义;今义: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有贬义)8.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官方之理,与“民理”相对。
)鉴赏 从体裁上看,本文既是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寓言体的叙事性散文。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
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本文共五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
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
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这里面要注意三点。
一、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
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
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
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
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
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
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
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
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直到近年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
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
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
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
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
其实这是省笔。
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
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
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
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
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
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大段的两小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
上下两节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
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
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
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
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
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
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
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
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
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
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三大段。
第三大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
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
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
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
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在百度搜“种树郭橐驼传”。
自己去看。
望采纳O(∩_∩)O
为窦娥冤电影写广告词 100字左右
一名女子,一段奇冤,一则故事,一处震撼
雪花漫天,葬的不是她的身,是心;狂风大作,吞得不是她的肉,是魂;生于乱世,埋于乱世,不求荣华高座,但求无虑无忧;被诬陷时,无人助援;被残害时,无人呼冤;是了,一无所有,有的是她不屈的身,不甘的心,不死的魂
上天对人不公,那就让鲜血撒满洁白,让寒冰冷冻烈日
ps:(一时大脑受创,我只想大喊一句:原创啊。
。
。
。
。
。
。
)
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类推出“养人”也须“顺性”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养民”治国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请你为宣传鄱阳湖写一句精彩的广告语
2017-09-09聊排除这两个词的其他意义,仅从“本“册 的词性来看,区别不大。
册是表示一本书词;而本是表示一册书的量词。
如:人手一册“与”人手一本“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从词源角度来看。
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一、两词的区别1.”册“是由本义引申为量词的。
甲骨文”册“本义就是指用皮绳串起来的竹简(书);而”本“是由引申义“固有的、原有的、本来的”的引申义“旧本、版本、抄本”再引申为量词的。
2. “册”作为现代汉语的量词有一套丛书不同内容的排序本的含义。
如汉语大字典共八个分册,第一分册、第二分册……,或者第一册、第二册……,或上册、下册,不能说第一分本、第一本或上本,因为现代汉语“本”只有数量概念,没有排序或次第概念。
3. 古代简册典籍是没有“本”的概念,但却有“册”的概念。
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不过这里的“册”主要指书简。
古代书简以“卷”为量词。
4.“本”最早作为量词是用于草木的。
因为“本”的本义就是草木的根或干。
与书籍有关的概念大概在纸张发明后用于书籍典章后才于汉代开始使用。
大概在元代可以用于戏曲的的量词。
如头本《西厢记 》,上本《桃花扇》。
二、词义解析(一)册【汉字】册【汉语拼音】cè【汉语注音】ㄘㄜˋ【基本字义】1. 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纪念~。
花名~。
画~。
2. 量词,指书籍:一~书。
3.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文(文体名,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
简称“册”)。
~命。
~封。
【详细字义】1..〈名词〉(1) (象形。
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
本义:书简。
古代文书用竹简。
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2) 同本义 [book]册,符命也。
诸侯进受于王者。
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古文又从竹。
——《说文》(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史乃册祝。
——《书·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
——《书·洛诰》有册有典。
——《书·多士》(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volume]。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
账本)(6) 特指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祝册自京师至。
——韩愈《南海神庙碑》(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
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词性变化2.〈动词〉(1) 册封,封爵 [grant in a imperial edict]册太子则授玺绶。
——《新唐书·百官至》(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3.〈量词〉(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copy]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二) 本【汉字】 本【汉语拼音】běn【汉字注音】ㄅㄣˇ【基本字义】1.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
无~之木。
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
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3.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4. 中心的,主要的:~部。
~体。
5. 原来:~来。
~领。
6. 自己这方面的:~国。
~身。
~位。
~分(fèn )。
【详细字义】1.〈名词〉(1) (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
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本,木下曰本。
——《说文》本实先拨。
——《诗·大雅·荡》木水之有本原。
——《左传·昭公元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国语·晋语》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论衡·吉验》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本支百世。
——《诗·大雅·文王》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
——鲁迅《呐喊》(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君子务本。
——《论语·学而》今背本而趋末。
——汉· 贾谊《论积贮疏》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马中锡《中山狼传》(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子本相侔。
(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
本钱);本银(本钱,资本)(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礼记·大学》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为是者有本有原。
——唐· 韩愈《原毁》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
由来,缘起);本由(根由)(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汉· 贾谊《论积贮疏》(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
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今存其本不忍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17) 书册,本子 [book]。
如:本子(书本)若止印三二本。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
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亦先有所本。
——蔡元培《图画》2. 〈形容词〉(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3. 〈动词〉(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抑本其成败之迹。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4. 〈代词〉(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本姓曹。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4) 这,那 [this]用芽者自从本说。
——宋· 沈括《梦溪笔谈》(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5.〈量词〉(1) 用于书籍簿册。
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2) 用于植物。
株;棵一边种几本大芭蕉。
——《红楼梦》(3) 又如:二十本葱6.〈副词〉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
——《列子·汤问》自言本是京城女。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本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楍,古文。
布忖切〖注〗徐锴曰:“一,记其处也。
本末朱皆同义。
” 〖注〗、,亦古文本。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下曰本。
从木。
从丅。
此篆各本作本。
解云从木,一在其下。
今依六书故所引唐本正。
本末皆於形得义。
其形一从木丄。
一从木丅。
而意卽在是。
全书如此者多矣。
一记其处之说。
非物形也。
大雅以本奏为奔走。
假借也。
布忖切。
十三部。
查看全部9个回答京东买书的网站,全网超低价。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当当网在线图书 「当当奇妙图书馆」网上买书,应有尽有!关注中国图书网的人也在看「当当图书网」新年新气象,30万图书5折封顶,来当当低价任性go!买书当然是当当!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广告 评论两句
极好,违反广告法吗
里面重要的诗词老师上课会给你勾的 也不多 高三一年的早自习都是背这些东西 别着急
什么叫讳饰
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例如:①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
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
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
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
(曹雪芹《红楼梦》)②他,他在哪
石牯结结巴巴地问。
在后头房里嘛。
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呀
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
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③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
(周立波《山乡巨变》)④他还不是为你们。
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⑤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
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
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
我从小就在这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⑥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
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
于是接上说:是呀
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
(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⑦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
(叶绍钧《夜》)⑧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上面例①那件东西是指棺材;例②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例③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例④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例⑤呆是说关;例⑥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例⑦那个是指枪毙;例⑧双身是指怀孕。
运用讳饰应该注意的是: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
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
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