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看到过一个广告,不理解其中的无远弗届、中国式抹平等语的意思,有谁能解释
出自《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般用来形容人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或者法力无边等等。
你们说 作家们在 写歌曲时候 有没有 预料到自己歌的寿命 为什么有的歌一直在流行 有的却 如风一般
一章 导论 (A)引言 流行音乐,是香港普及文化极重要的一环。
论影响,香港流行音乐几乎无远弗届,而且范围深广得超乎寻常。
全球华人触及之余,连非华人如泰人,如马来西亚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时候,凌驾电影、电视,和文字作品之上。
在90年代之前,此地学术界对香港流行音乐从来少予重视。
只有偶然出现在大学学生刊物的一二文章,会论及流行音乐(1)。
到1991年十二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办了“香港文化与社会”研讨会,香港流行曲才第一次在学术殿堂,有文化学者参加讨论(2)。
跟着,学术界对香港流行歌曲研究日渐增多,但似乎多数讨论,环绕在歌词文本的研究,一本究本探源,阐述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的学术论文,仍然没有出现。
本文作者,从1953年左右,即开始参予香港流行音乐的制作和创作,亲历香港流行曲的几个不同阶段,因此希望可以双管齐下,既从社会学文化研究各家方法,探讨这些普及文化作品的影响,也可以配合本人从事行内工作数十年积累的知识和数据,作出些相辅相承的研究,令史实夹叙夹议,而议论中又有实例佐证。
探讨香港流行音乐的时机也非常恰可。
香港97回归,令学术界兴起了一系列的“香港本土意识”和“文化身份”研究。
在1997前后,出现成绩颇佳的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涉及香港流行文化,正好辅助了本文作者这方面的不足,大大丰富了本人的理论基础,也为这小研究,提供了各种可靠数据。
(1)中文大学音乐系的陈守仁和劳伟忠曾在1980年的《中大学生报》发表过《粤语流行曲综论》,算是唯一比较全面研究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学者文章。
(2)可参冼玉仪编:《香港文化与社会》(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5年)所收论文,即为当年研究会上宣读文章。
(B)定义 1.“流行”的定义 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认为“流行”(popular)一词,至少有四个通行意义:第一,泛指大多数人喜欢的事物。
第二,指不在“精英”或“高尚文化”之列,质素比较低下,价值不高的东西。
第三意思,是故意赢取大众欢心;有“哗众取宠”味道。
最后的意思,是大众为自己个人所做的事(3)。
本文作者认为,用这四个意思来看“流行音乐”,的确非常适合。
连“哗众取宠”也适合之至。
因流行音乐正是想吸引大众,时常刻意哗闹一番,来唤起注意的。
2.“香港流行音乐”的范围 本文所谓“香港流行音乐”,另有些范围限制: (i)香港曱人制作和创作。
(ii)灌录成唱片,作为商品出曱售。
(iii)为人提供娱乐。
(iv)可供伴舞。
(v)有歌词可供一般人歌唱。
因此,在学校传授的歌曲即使十分流行,也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芭蕾舞曲也不在其中。
流行曲的伴舞对象并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舞蹈家,因此节奏上不能太多快慢变化(4)。
没有灌成唱片作商品出曱售的宣传歌曲,亦不在研究范围。
反而与商品关系密切的广告歌曲,因为时常对流行音乐创作构成影响,却破例列入作分析之用。
(3)见C.Lee Harrington及Denise D.Bielby合编:《Popular Culture-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Malden及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页2,引文。
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
(4)梁宝耳:《流行曲风云录》(香港:《百姓文化》,1992年),页2-3。
(C)流行音乐研究 学术界至今仍有大部份学者,反对在大学里正式研究流行音乐。
理由不少,大致可归统为下列各点:第一,认为流行音乐不严肃,也不是艺术。
第二,认为流行音乐商品化,限制了创作。
第三,流行曲不像正统音乐那么具学术研究价值,将流行曲列入学术研究课程,会令学术圈标准下降,地位低落。
第四,是时代的歧视。
时代太接近,不见其价值(5)。
流行音乐,的确是为听众提供娱乐。
大部份人听音乐的习惯,根本不追求严肃。
据蒙特利尔大学音乐系主任菲立德嘉(PhilipTagg)的统计(6),现代人每天平均有三个半小时会和音乐接触,而接触的又大部份是流行音乐。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看,单是比重已经有研究的价值。
何况,严肃和艺术的等号不是绝对。
一个流行音乐人,虽然未必有过严格的学院训练,但真要达到听众接受的一般水平,也要花一段为期不短的浸曱淫,绝非外间所误解的一蹴而就。
至于商品化问题,研究古典音乐史的学者,近年发现了不少资料,证明贝多芬、莫扎特诸人,当年都十分着紧市场需要,和对所得酬劳斤斤计较(7)。
认为古典音乐家就没有把作品“商品化”的是研究不深,资料未足的误会。
音乐学人陈守仁说得好:“我们可知道在创作上,作家根本无法享有百份之百的自曱由。
真正伟大的作家,是虽在限制之下,都能创作出富有新意及个人风格的作品。
”(8) 流行音乐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将其建制化,很多困难。
但这困难和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与研究价值无关。
“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正是一种偏见(9)。
(5)陈守仁、劳伟忠:《粤语流行曲综论》(香港:《中大学生报》,1980年),页50。
(6)Tagg, Philip,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Progressor Falsification” (The Rayson Huang L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2003). (7)Matthews, Denis,“Beethoven”(London: J.M. Dent & Sons,1987)p.30. (8)陈守仁、劳伟忠:《粤语流行曲综论》(香港:《中大学生报》,1980年),页50。
(9)同注(8),页51。
(D)本研究所用方法 本文作者,从1998曱年开始,便旁听本校社会学系的“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和2000年的“普及文化”(Popular Culture)课程。
在熟习了社会学者和文化研究理论之后,就试图将这些外国和本地理论移用来分析香港的流行音乐。
但在尝试过程中,发现外国社会学理论,一到时地不同的香港,就不太适合。
终于改变方法,采用合适的外国理论,加上本地学者的研究,再大量的访问香港流行曲乐人,包括幕前幕后的工作者,并配合作者多年来收藏的凌散文字数据,组织拼合,重新整理。
当文字资料出现疑点,即用访问来协助澄清。
反之,口述数据有时陷入记忆之误,则用文字数据反证。
总之,力求准确,穷追不舍。
在评论歌曲旋律,歌词文字或编乐方式,本文作者必须承认,美学标准,归根究底,纯为个人偏好,因此主观成份,在所难免。
音乐研究,人类刚刚起步,所知甚少,仍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
音乐令人感动,也令人震撼,有时亦令人烦扰。
既可以启发思维,也能带来喜悦和娱乐。
但为什么会如此,我们仍未知道。
声音不同高低、长短、快慢,音色的差异,都会触发我们脑袋不同活动,其中原因,仍待各学科的专家和科学家一起连手研究。
本文作者热切期待学术界能剖析音乐奥秘的一天降临。
(E)分期问题 本研究把香港流行曲的发展,按其情况,分为: (1)《夜来香》时代(1949-1959) (2)《不了情》与《绿岛小夜曲》时代(1960-1973) (3)《我系我》时代(1974-1983) (4)《滔滔两岸潮》时代(1984-1997) 每段时期,长短不一。
第一分期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批上海音乐人南下香港定居开始,一直经过国语时代曲在香港生根,逐渐“港化”,到“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港设厂,掀起“黄梅调”与“港式时代曲”之前止。
称之为《夜来香》,有“夜上海”来到香港的含义。
第二期由1960年到1973,是“港式时代曲”兴起,与台湾时代曲后来在港流行的一段时期,“港式时代曲”的最佳代表,是王曱福龄谱陶秦词的《不了情》。
而《绿岛小夜曲》是周蓝萍名作。
此曲香港曾改成粤语《友谊之光》,人人会唱,但在台湾,却多年成为禁歌。
这也反映了香港歌曲后来流行台湾的一种微妙背景。
第三段分期,由1974年顾嘉辉曲、叶绍德词、仙杜拉唱的《啼笑姻缘》面世开始,到1983年,红磡的“香港体育馆”落成,令“演唱会文化”兴起,促成本港粤语流行曲进入空前旺曱盛阶段之前止。
称之为《我系我》,因为香港本土意识,在这时期确立,所以摘用《问我》一句结语歌词,以名这个香港流行曲找到自己声音的年代。
第四时期,1984年开始,中国开放,香港歌在中央台“春节晚会”出现,“红馆”建成,香港变成海峡两岸最能自曱由表达的华人普及文化重镇,港产流行曲开始传遍海外,连最不可想象的“非粤语地区”,也有人学唱香港的粤语歌曲。
然后,两岸潮来曱潮去,香港音乐工业由盛而衰,内忧外患,令港歌光芒黯哑。
而恰好这由高而低的转捩,正在1997年,真是适逢其会的巧合。
《滔滔两岸潮》是香港流行曲《笑傲江湖》的一句,正好描述了这时代的波涛澎湃,令人身不由己。
踏入1998曱年,香港流行曲市场,更形萎曱缩,唱片行业完全改变运作方式,但已不是本研究范围之内。
本研究在时间上,由1949到1997,长达48年,以北京“天曱安门**”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始,以香港“金紫荆**”响起《义勇军进行曲》作结。
研究的歌曲极多,不能详细一一深入,只能提纲挈领,由一斑管窥,希望可以概括整体全貌。
(F)浅论“法兰克福学派” 研究普及文化而涉及流行音乐,不可不从“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开始。
该派领袖人物阿当诺(Theodor W.Adorno)1941年的一篇《论流行音乐》(“On Popular Music”)(10),时至今天,已经过了六十余年,但每册文化研究或流行音乐研究的学术论著,都仍然不得不一提这位普及文化研究先行者的鸿文,显见其影响之深。
所以在本研究开始之初,就有一谈的必要。
虽然,正如香港文化研究学者梁秉钧(也斯)所说: “面对香港这样复杂的文化现象,运用西方流行文化的评论方法,既可能有帮助,亦会有差隔。
不管是班哲明对复制科技带来进步的乐观,或是亚当诺对现代主义艺术难以被消费的寄望,或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整体批评,移用到香港的脉胳来,恐怕都未能完全通用。
”(11) 可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如果我们吸收了这个又称为“批评学派”(critical school)的论据和其批评者的论点,再配合香港资料如香港流行曲创作及制作过程,与此地社会文化特色,未尝不可整理出一些比较客观而且合理的正确观念来。
这样,总比一下子完全否定流行文化的价值,来得公正。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溯源马曱克曱思(KarlMarx)。
阿当诺和他的同路人如马高曱士(Herbert Marcuse)等对古典音乐及文学有极高评价,但对普及文化的流行音乐,就态度悲观。
阿当诺和霍克海默(Max Harkheimer)认为,制作普及文化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只追求利润;因此利用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大量生产,令文化再无自主(loss of autonomy)。
大众以为生活丰盛,其实却由“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操纵。
他们的论点,以“精英主义”(elitism)为立场,导致了英美学人的不满。
1944年,拉沙非诸人(Lazarfeld, Berelson及Gardet)已有《众人之选》(“The People’s Choice”),扭转“法兰克福学派”看法。
拉沙非在1955年再进一步,发表《个人影响》(“Personal Influence”)一书。
综合两书论调,就是大众并非孤立无援个体,他们接收信息,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作为讯息过滤与缓冲,不致于全无选择的接受大众文化传播或宣扬的讯息。
到70年代,又有传播学者,贺尔(Stuart Hall)领导的“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的崛兴。
他们认为资本家,即使拥有传媒,亦未必可以直接影响普及文化的内容。
他们觉得受众(audience)不一定成为意识形态的奴曱隶。
普及文化,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战地(site of ideological struggle)社会各阶层,都争相把自己的意识,灌注其中,所以主流意识(dominant ideology),未必会为群众信服(12)。
贺尔诸人,又引用意大利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hegemony)理论,来剖析英国如何利用传媒,建立主流意识。
这理论后来发展到希迪治(Hebdige)的次文化(subculture)论点,认为青年人粗言秽语,行为不检,是用符号反抗建制。
这些理论,各有立场,各有论点,真是莫衷一是。
不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指责,到此已几乎溃不成军。
但因为“精英主义”思想,仍然在学术圈中,有颇为人多势众的支持者,因此本研究在后面,仍要提出“法兰克福学派”论点来分析讨论。
谁可以告诉我几句经典的广告词啊
耐克:just do it 戴比尔斯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好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联通:让自由无限连通 大宝:早晚用大宝,皮肤天天好 高露洁: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 新飞冰箱: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
额,暂时就想起这么多。
满意请采纳
探索追求。
。
。
写篇作文。
。
。
求速
一位科学家曾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
”这句话让我联想起了“步步高”的广告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这个广告词道出了探索的真谛,道出了探索者的心声。
是的,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有拼搏就有胜利,有探索就有成功。
是啊,世界最珍贵的就是探索。
苹果落地,本是世人平常见惯了的事情,却引起牛顿深深的思考,忘我的推论,最终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不就是探索之后所获得的成功吗
一代名医李时珍为减轻病人痛苦,不畏严寒酷暑,尝百草,冒着生命危险,走遍神州大地,最终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还有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是啊,无数成功人士都是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他们不畏艰险,不怕辛苦,怀着一颗探索的心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不断走向成功。
其实,作为我们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只要你肯下苦功夫,肯付出,有钻研精神,在学业上定能有好的进展。
探索中,我们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我们可以在网上聊天,尽情地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乐趣;人们又可以操控机器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
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是探索,让社会更加文明;是探索,让我们活得更精彩。
当然,鲜花与荆棘同在,失败与成功为伴,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这需要看你是不是有一颗顽强的心。
学习上的探索,效果更是明显。
一个永远处于探索中的人,定会在书的世界中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从而不断地丰富自我,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成功。
探索没有停止,人类进步也不会停止,还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头脑;一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头脑;还有一个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得到的头脑。
”因此,在探索中,我们将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新世纪的钟声已敲响,让我们永远处在探索之中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世界最珍贵的就是探索,付出总有回报,探索就有成功
以“探索”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要求不少于600子,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做好多次使用环境描写,语言
鸡蛋在水里会跳舞吗?鸡蛋能像游泳健将那样游泳吗?我得探索一下。
假日里的一天,我约我的同学符彦斌到我家来做这个实验。
我准备了一杯水、一碗盐、一个透明杯和一个鸡蛋。
“快开始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符彦斌说。
“好吧。
”我先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到杯子里,哪知鸡蛋正悠闲自得地打鼾,睡大觉。
符彦斌拿起杯子说:“我来倒,我来倒。
”只见他慢慢地倒,倒得差不多了,接着我拿起勺子放了一勺盐,鸡蛋还呆在下面不起来,再放一勺,它慢慢地扭了扭身子,符彦斌又放了二大勺,鸡蛋终于慢慢地浮起来了,好像它睡醒了。
我连忙用一根筷子把鸡蛋按下去,它竟然以最快的速度弹了起来,怎么弄也没有办法把它按下去了。
“为什么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呢?”我好奇地问,我们两个人互相看着,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于是我们打开电脑,到广阔的网络上去寻找答案:水有浮力,但加了盐,浮力比以前更大了,所以鸡蛋就能浮起来了。
哦,这下我们恍然大悟了。
通过这次试验,我知道了鸡蛋能“跳舞”的原因,今后我要和同学一起做更多的试验,让假期更愉快
科学无边界 探索无止境 500字作文
材料:1.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大气层时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个悲剧,世界为之震惊。
2.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的漫长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
相传,14世纪末,中国明代有一位名叫万户的人,他让别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风筝,在椅背上绑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然后叫人将47支火箭一齐点燃,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上天飞行。
万户的试验失败了。
他是人类第一位用火箭做载人升空飞行试验的人,也是人类第一位为探索太空飞行勇于献身的人。
1996年秋,国际宇航联合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到会的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和3名美国宇航员,特地到中国科技馆内的万户雕像前照了一张合影,共同缅怀这位最早为人类航天梦想献身的先驱。
3.前苏联和美国在载人航天试验阶段,都有人献出过宝贵生命。
4.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载人航天风险太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应该停止载人太空飞行,以发展无人飞船为主。
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类永远要为探索未知领域发扬献身精神,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献身。
人类进入浩渺太空刚刚起步,在太空飞行中发生亡人事故,阻止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前进步伐,载人宇宙飞行应当继续推进…… 范文: 探索成功的背后 记得冰心早期的一首诗吟: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又记起步步高的广告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平心静气深思,这诗这歌唱出了探索的真谛,道出了探索者的心声。
是的,古往今来,圣者贤人们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有拼搏就有胜利,有探索就有成功。
苹果落地,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引起牛顿深深的思考、忘我的推论,最终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正常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为此,他默默无闻,潜修静思,终于创立了佛教。
徐霞客踏遍青山成大道;苏轼夜访石钟山;《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从草栖穴居到住进高楼大厦,从二牛抬扛到科学种田,从七十二徒弟到莘莘学子满学堂,从马车到汽车、轮船、飞机……这一次次的探索,让我们告别愚昧落后,走进新时代。
在探索中,我们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科考并遨游;在网上聊天,天涯犹在咫尺;去海底观光,梦寐变现实;机器人成了我们的奴隶,天气陛下俯首称臣。
在探索中,我们破译DNA成分与排列,解读多种遗传密码;攻克困扰人类的顽疾——老年痴呆症;克隆羊、猪的诞生,宣告人类返老还童不再是幻想。
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约4500万年前的类人猿的化石,找到了失落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知晓埋葬136年的沉船之谜。
塔里木河科考,发现小河墓地遗址,解读上个世纪八十年的“大耳朵”之谜、一百年之久的“游移湖”之惑……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将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发达和幸福。
当然,鲜花与荆棘同在,失败与成功为伴。
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巴尔扎克说:“失败是人生的老师。
”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屡仆屡起。
”对有志者来说,失败只是一笔财富。
在探索中,孔圣人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屈原遭中伤被楚怀王放逐,左丘明双目失明……作家严文井六次高考落榜并不气馁,华罗庚交不起学费辍学并未失志,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大气层时发生爆炸,也未阻止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中的困难和失败只会使我们的脚步更坚实更沉稳。
探索没有停止,人类进步也不会终止。
记得曾经有位伟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个头脑。
一个是天生的大脑,一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头脑,还有一个,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中得到的头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人们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勤于探索,人类事事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探索吧,青年人
让奋进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时代的锦绣。
竞争与繁荣召唤新的飞跃,机遇与挑战激发新的追求。
让我们把耕耘的铧犁插入共和国辽阔的地壤,建设一个文明吉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吧
形容草海的词语
无边无垠 [wú biān wú yín] 基本释义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近反义词近义词无边无沿 无边无涯 无边无际 无远弗届反义词狭窄不堪
有关广告设计的名人名言
马云名言:我们是教人钓鱼,而不是给人鱼。
比尔·盖茨名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牛根生名言:有自信不一定会赢,但是,没有自信一定会输。
既然相信自己,就要全力以赴。
政治人物名言: 周恩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普京名言: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刘少奇名言:立大志,攀高峰。
科学家名言: 牛顿名言: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爱因斯坦名言: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艺术家名言: 贝多芬名言: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尼采的名言: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作家名言: 鲁迅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莎士比亚名言: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