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标语
奢侈品的5个特征 1.历史的沉淀 “3代才能出1个贵族”,这句话用在奢侈品领域更是恰如其分。
所有称得上顶级的奢侈品无一例外都有着许多让消费者回味和沉醉许久的历史故事,很多品牌甚至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看起来很时尚的万宝龙正在庆祝其创立百年;宝珀、江诗丹顿等名表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以前。
就像陈年的酒可以多出几倍价钱一样,消费者也愿意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埋单。
历史是奢侈品之所以奢侈的第一要素,要想让你的品牌变得够奢侈,讲讲历史吧。
2.独特的品牌 1879年“伏特加之王”LarsOlssonSmith在瑞典创造了连续蒸馏法,这种酿造工艺被“绝对伏特加”沿用并发扬光大。
“绝对伏特加”坚持采用原产地小镇的深井天然水来酿造,从而保证每一滴酒的品质。
这也成了“绝对伏特加”最主要的卖点。
不仅如此,波普艺术大师AndyWarhol还把它以另一种全新的形式(即“绝对艺术”)展示在世人面前,“绝对伏特加”实现了与波普艺术的结合。
但这都始终围绕着“绝对伏特加”的品牌诉求:绝对的纯粹而独特。
许多奢侈品都有这样的基因。
宝珀表坚持全手工制造而且不镶嵌任何钻石;LV力求精致与简约;Prada追求完美……这些独特的因素成了消费者选择它们的重要理由。
这些品牌的领导者坚持自己的理念,从来不随潮流而变,也不会迎合大众喜好,因为他们只想把产品卖给那些喜欢它的人。
3.传奇人物的力量 如果追溯这些品牌,不难发现大多数品牌都与一个传奇的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奢侈品以它的创立者命名。
乔治·阿玛尼、路易·威登、宾利、宝珀、江诗丹顿等都是如此。
创立者不但创造了最初的产品传奇,也规定了品牌独特的理念和品牌基因。
许多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奢侈品,还因为它被当作家族生意世代相传,从而使得其工艺和精神被完好地传承至今。
路易·威登品牌(LV)由法国人路易·威登本人创立于1854年。
创始人路易·威登是19世纪专门替王宫贵族制作旅行包的技师,由于制作的皮箱技术精良,他的名气逐渐传遍欧洲。
许多品牌到了20世纪后开始被大的奢侈品集团收购,并开始了市场化运作,但其品牌精髓一直得以传承。
4.限量的经典 当许多奢侈品被商业化运作以后,虽然售价不菲,但依然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于是,限量版商品就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诱惑,因为它代表着稀有的数量、独特的设计和特别的纪念意义。
限量版产品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其生产原则是要把产品奢侈化到无法复制,限量到只有小部分人出高价才能拥有。
限量版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它所能提供的梦想和独占性,这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梦寐以求的。
每年,世界各大品牌都会为生产限量版产品而绞尽脑汁。
从经济角度上讲,限量版产品并不能为品牌带来很高的收益,但很多品牌还是愿意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而推出限量版产品,因为厂商更希望从中得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认可,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如果没有限量版的产品推出,这个品牌肯定进不了奢侈品的殿堂。
5.手工艺的秘密 在机械化和流水线盛行的年代,人们对于手工的东西都有着特别的亲切感。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手工生产的东西更加“地道”,品质精良,内涵丰富。
所以,有历史的奢侈品牌一般都保留了其手工艺时代所留下的传统。
手工耗时巨大,奢侈品价格昂贵也就不足为奇。
侏罗山谷的工匠们日复一日地用简单的工具加工复杂的钟表;LV坚持每一个铆钉都用手工打造;很多时装都是一针一针用手工缝制的……在大量高质量的廉价商品进入市场时,手工艺似乎成了奢侈品保持高价的最主要因素。
奢侈品营销的5大手法 1.结缘名流 19世纪中叶,蒂凡尼(Tiffany)珠宝被世界各地君主指定为御用珠宝。
这段历史让蒂凡尼成功地攀上了贵族的高枝。
从此以后,拥有蒂凡尼珠宝成了许多人的梦想。
许多奢侈品牌都有与皇家贵族结缘的历史。
到了近代,皇家的代言作用转移到了明星身上。
也有许多品牌虽然不请名人代言,但却对自己的名人客户如数家珍。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都被厂商打造成一场名副其实的时装、珠宝发布会,这种晚会对品牌的宣传作用是广告所不能企及的。
2.盛大的发布会 每年的巴黎时装周总会成为世界上最绚丽的舞台。
最顶级的品牌、最知名的模特儿和时尚杂志的编辑、时尚界的评论家们聚在一起,向全世界宣告流行趋势的到来。
Chanel虽然很独特,但也不想错过巴黎时装周,每年在时装周上的发布是Chanel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Chanel将秀场铺上红地毯,当第一位超级名模LindaEvangelista出场后,鱼贯现身的AmberValletta、ShalomHarlow等也一同踏上红毯,担任Chanel经典No.5香水广告模特儿的NicoleKidman与导演BazLuhrmann也连袂出席。
他们全部穿上Chanel经典的黑色小礼服,充满自信地微笑着,向在场观众挥手致意,搭配新生代名模如KarenElson、EliseCrombez与ErinWasson等人,现场犹如星光大道般热闹,同时也适切地传递出本季Chanel的信息。
当然这只是几十场发布会的经典之一,如果你想让你的品牌变得够奢侈,从一个奢侈的发布会开始吧
3.给昂贵一个理由 让消费者以高出普通产品几十倍的价钱买一个不是必需的商品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要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上,也体现在产品所拥有的精神上,奢侈品就是要提供比物质本身更为丰富的精神享受。
强调产地和选材。
“英雄不问出身,奢侈品却要看产地”,几乎所有奢侈品牌都会强调其原料的产地和选材的严格,如伏特加等强调其原料特性和原产地印象,钟表则强调其瑞士血统等等。
这样的信息传递能让奢侈品的价值得到最直观的体现,从而使奢侈品昂贵的价格合理化。
渲染制作工艺。
马爹利、XO等洋酒除了向受众介绍其出身名门外,更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其精致超凡的制作工艺;而服装等一些耐用消费品,每寸多少针、经过了多少道工序都是其营销诉求的重点。
奢侈品的工艺必须体现缜密与细致,再加上传统手工艺的纯正,使奢侈品享用者将这种缜密的工艺与高品质直接联系起来。
瞄准独特品质。
奢侈品必须具有惟一性而且不可复制,这也是奢侈品牌的独特价值所在。
劳斯莱斯代表尊贵;提到阿玛尼则代表简洁;LV象征经典;积家表是精准的代名词--这就是营销的结果。
这些品质不一定是绝对的,但一定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奉为信条的品质。
奢侈品的营销过程就是不断强化这种独特品质的过程。
4.在“彰显”与“低调”中寻求平衡 奢侈品消费者在自己喜欢的品牌中寻求品味,并不喜欢被人称作是暴发户。
但在保持低调的同时,也希望能让人理解到他们消费的奢侈涵义,所以奢侈品营销就需要在“彰显”与“低调”中寻求平衡,即所谓的“低调的奢华”。
如果没有传播,品牌精神不能被人理解,就谈不上销售;如果传播泛滥,品牌贬值,作用则适得其反。
顶级的奢侈品靠口碑传播,大众的奢侈品在杂志上和大众圈子里营销。
顶级奢侈品如果上了电视广告,那就离大众品牌不远了。
对于奢侈品来说,品牌历史、品牌精神比产品本身更为重要。
奢侈品营销就需要选一个好的传播渠道,用正确的方式把品牌精神传递到目标群体当中去。
5.不要推销 任何促销和推销手段都会伤及品牌,在奢侈品领域尤其如此。
如果你的品牌在打折销售而不是在收藏市场看涨,那这个品牌的状况就很糟糕了。
为了保持其高贵的姿态,奢侈品应该始终维持一种“拉”的姿势。
多数奢侈品只要产量有限,而且保持着其高贵的姿态便能吸引消费者,虽然消费者不知道到底生产了多少。
一位资深的奢侈品营销人说:“如果一个人走进店里,不要试图用任何方式和他套近乎。
你可以表示热情,但不要离得太近,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是合适的。
当顾客提出需求时,他需要专业的解答而不是夸大其辞。
”可以看出,对于奢侈品来说,不但在营销上需要表现出高贵的姿态,在店面里也是如此。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 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 键 词: 旅游业, 纳西族传统文化, 影响 Key word: tourism,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序 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
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
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
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
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旅游接待地传统文化的变迁所施加的正负影响,并分析其演化的内在动因,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步伐,丽江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是举世闻名,成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游点之一。
但旅游业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随着成千上万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并已融入旅游市场,得到了重构和新生。
例如:许多人文景观得以修复;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的保护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东巴造纸技术被恢复;打铜、打银、制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民间的传统饮食凉粉、发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颇受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巴文化,作为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涵盖了纳西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随着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急剧变迁,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巴文化便逐渐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机之中。
直到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好转,尤其是当地旅游的开发,给东巴文化的恢复带来了契机。
原本仅限于学术界研究而被人们视为神秘深奥的东巴文化,现已飞速步入市场,成为当地一道最为亮丽的人文景观,发展为推动丽江旅游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居民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了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了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
如丽江的地方政府、民众、企业通过旅游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游收入返还于古城修复、文化保护和抢救、整理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还有在纳西族知识精英大力呼吁和倡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为东巴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建立的学校。
如纳西族知名学者郭大烈先生在黄山镇宏文村开办的“东巴文化传习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乡组织的“纳西文化研习馆”以及东巴文化博物馆和东巴文化学校等等。
1999年、2001年又先后成功举办了99中国丽江国际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更使东巴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璀璨的光芒。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
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
[1]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
由于旅游所引发或加速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功能在不断地被减弱,并逐渐走向消亡。
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丽江城区和坝区,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
约70%的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
在街头巷尾或公共车上,随处可听见父母之间讲纳西语,而父母同子女之间却讲汉语的怪现象。
如今,讲纳西语已不是“纳西族”的识别标志,而成了“农村人”的一个识别标志,就是在那些会讲纳西语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纳西语词汇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现了“用母语能妙语连珠地向后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辈,现在只能与仅会讲汉语的孙辈结结巴巴对话的况”。
[2]旅游的开发使大批游客持续不断地长期涌入,每个游客所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旅游目的地民族——纳西族人来说,每天都在接待游客。
因此,这种接触与冲击是持久的。
“一般而言,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接待地居民会起一种示范效应,其所带来的思想及文化由于成为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争先效仿的对象。
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在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及价值观,从最初仅在装束打扮及娱乐方式上的盲目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刻意追求,并开始对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到厌倦,以至发展到最终的完全抛弃”。
[3]如世居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
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随着旅游的开发,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汉化现象逐渐严重。
他们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穿着轻便灵巧的汉族服装,操着普通话,古朴苍劲的摩梭民谣与现代流行的汉族歌曲同时回荡在泸沽湖上。
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冲击,外出打工的人愿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愿意嫁出村寨。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旅游接待地中,建筑、服饰、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等汉化现象日益严重,“令人直把边寨当杭州”。
(二)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
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大多数旅游者对接待地发生兴趣往往不是真正的关注那种文化的价值,而是受猎奇心理驱使。
对游客来讲,有新鲜感的、令人称奇的、来之不易的、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
他趋近什么,购买什么,就在它们中间选择。
“接待地内但凡一切能吸引游客的事与物均被标上价格‘待价而沽’,传统文化也仅仅只是简单地为经济服务,而真正的内涵却常常被人为地肢解、阉割甚至伪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出现了一个个专为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谓‘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及场合,并按传统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各种礼仪、礼俗,屡屡应邀打破规矩而频频登台亮相,一切都变得那么有模有样,气氛热烈甚至场面壮观,但从实质而言已毫无特殊意义与价值。
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化、程式化、商业化的表演而已”。
如放河灯本是纳西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民俗形式。
现在已被改造成许愿寄托美好祝福的游戏,天天给经营者带来财富。
从表面上看,接待地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其存在的目的与过去已有了根本的区别。
就拿纳西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东巴文化的复兴来说,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东巴文化的恢复。
昔日的以东巴教为重要载体的东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纳西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构筑着纳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纳西族神圣的灵魂所在。
而现在的东巴文化的复兴,已不再是为了满足纳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国内外游客,而游客并不信仰东巴教,只是想了解东巴教,甚至有的游客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
于是就缺少了那种宗教信仰赖以存在的至关重要的情感基础。
所以“东巴文化的复兴,其实质只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兴起”。
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极富装饰性,所以许多人把东巴文化当作赚钱的工具。
山里的农民伐木做成木盘,卖给城里的匠铺,工匠再把成品批发给商贩。
木盘上所雕刻或绘制的蛙神、鹰神以及东巴文字,在传统社会都被视为神圣的信仰对象,如今却被排成行地悬挂在古城的大小店铺中,等待着游客们购买。
由于缺乏对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卖得红火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甚至连店主都不知所云。
这样不仅造成众多游客受骗上当不说,还直接导致东巴文化的肤浅化、庸俗化,从而给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三)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以丽江古城为例) 举世闻名的古城承载着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纳西人民智慧的象征。
但在旅游浪潮的冲击下,古城不得不迎合游客的需要,变得日趋商品化。
丽江古城仅仅3.8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户商家。
门市林立、人声嘈杂,破坏了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而且70%以上的店铺或客栈,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
尽管外来人员的涌入给丽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古城那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些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外地商客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吆喝着,竞相招揽游客,毫无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则摆满了古城街巷。
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冲突,生活和需求空间的被掠夺,纳西人生活的家园悄然在置换。
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丽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遗产申报时的文化优势。
丽江古城可以另辟新址按原来的模样复制和建设,但缺少纳西人这一道风景线,无形的传统文化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并不可再生。
离乡数载归来的游子在惊叹古城的繁荣时,也感觉少了些什么,一样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样的小桥流水,却再难寻回儿时记忆中的古城。
一个不是旅游区,而是家园的地方。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走在复制的古城街道上,身着纳西族服饰,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
让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幅与真实纳西生活无关的经过包装和处理怪异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纳西学者杨福泉指出:‘古城的灵魂,不在小桥,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于这一民族的文化’”。
(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
如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等。
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的大量涌入,有意无意地带来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引起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接待地居民价值观念上的急剧变化。
其中也有进步的积极因素,但也引起了当地居民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从而导致一些诸如传统失落,道德失范的现象发生。
极大的损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规范的旅游氛围,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丽江人把水视做生命,爱护水、珍惜水、保护水、合理利用水。
上游的水烧茶煮饭,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脚是不成文的规矩。
不准往河里丢杂物,倒脏水,不准在上游洗衣服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这些爱河护水的公约不知沿袭了多少年。
可是随着丽江声名大振,大量人流的进入,也带来了陋习。
往河里扔垃圾,倒脏水、吐痰等现象随处可见。
丽江上了年纪的居民痛心的说“过去我们可以从河里取水喝,现在不行了,明天怎么样
更不敢想象。
” 在商品交易方面,纳西人民一贯注重坦诚无欺,公平交易的伦理道德,可是在游客蜂拥而入购买旅游产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经营方式的诱导下,有些纳西居民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事件。
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名声,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有的外地商户制作劣质的丽江粑粑,使得游客以为丽江粑粑就只有这样的水平,严重影响了纳西族的名声和古城的形象。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赌博、色情等违背传统文化观念,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揽活动,大大恶化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使各种犯罪率有所上升,进而严重影响了接待地社会秩序的安定。
纳西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可是随着旅游的开发,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碍和干扰,使其产生排外情绪。
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他们在心里竖起了一道墙,把自己和游客隔开。
三年前的游客可以任意走进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赏主人的园艺,跟主人攀谈,而现在居民对这样的交往已经不感兴趣,很多人家为了安全和不被打扰的需要,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白天不关门的习惯,用禁闭的大门把自己和外界隔开。
(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纳西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据云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纳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于汉族32.7%。
纳西族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5个民族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的进步并没有成正比,现实是纳西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相对降低了,表现在初高中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
与前几年由于收入低,不能负担教育费用或家庭劳动力不足所致的失学不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业机会的增多。
因为旅游经济所创造的服务性就业岗位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机会,致使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及支持程度削弱,学生厌学后即弃学,或完成一阶段的学业后不再升学,或干脆弃学打工。
据笔者在丽江白沙乡了解的情况,近几年小学、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学失败后再次应考的人大大减少,大都能直接就业。
从岗位来看,集中于旅游景区的打跳队,餐馆、酒店的服务员等,其中女性占大多数。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将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传统文化的对策及思考 传统文化是促进丽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纳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点。
丽江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级的人类文化财富。
文化资源是丽江最大的优势资源,丽江最大优势也就是文化优势,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丽江旅游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将会名不副实。
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纳西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使传统与现代整合,怎样才能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
但只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唤醒纳西人民的保护意识。
首先,在各机关单位、农村和学校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培养纳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是加强农村学校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丰富自己的母语词汇,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
三是通过社区的教育,鼓励家长主动承担起向子女传承文化的责任,鼓励人们以讲纳西话为荣,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
四是通过有关部门开发和规范民族传统节日和服饰、歌舞、饮食等,使纳西族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二)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 旅游业波及的地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
虽然丽江依托文化创出了品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外来开发商打文化的主意,使当地文化商品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涂改,变得面目全非。
作为纳西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开发商以优势文化的习惯整理、加工、包装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
这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掠夺式开发,已成了一种假造的民族文化,从而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轨道,极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文化开发必须严格控制,有关部门应该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规范旅游市场,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所谓“文化”开发。
二要正确引导,让当地人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之中,自觉担当起维护传统的使者。
三是继续发挥好民族研究专家和学者的作用,为政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献言献策。
(三)保护古城,保护古城的人文景观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传统聚居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
数百年来,纳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着宁静安详的生活。
这座“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为家的居民们创造出来的,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活”的古城文化。
因此保护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当地的土著居民。
之前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都是较有效的,但这项工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动员社区参与,把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
将社区的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都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之中,使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和重点与本地居民的目标和重点相互协调一致,正确引导当地居民在依靠旅游获得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到维护传统的行列中。
二要关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状况,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如果对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难视而不见,让大多数居民眼睁睁看着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自己不能从中受益,反而还要忍受由于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承担旅游发展的各项成本(包括环境、社会成本等)。
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制、消极和敌对情绪。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愿望、要求、态度、看法和权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要尊重当地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通过运用当地的知识,吸纳当地的做法,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民俗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推出的旅游活动能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与支持。
不断地征询并采纳当地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使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使居民都能从旅游收入中体现出在古城居住的优越性,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人,而非旁观者或受害者。
三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他们适应市场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纳西族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一些诸如传统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现象发生,给人一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消极印象,极大地损害了丽江原本良好规范的旅游氛围,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应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使纳西族传统道德得以恢复,使纳西族的优良传统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弱小民族面临强大主流文化进入而处于困惑时,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应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纳西人的形象。
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
纳西社会却是一个重视情感生活的社会,老人受到爱戴,亲情与友情是维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手段,它营造的温情笼罩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他们从生活中找到幸福。
人伦与亲情是人类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而纳西文化却恰巧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重要补偿。
因此,发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回头路,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将会有利于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教育,不断提高纳西族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纳西人民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饭,走回头路,而是一种警示和激励。
在所谓纳西族先进、文明的赞誉声中,我们应该多关注农村教育,重视各中学的辍学现象。
一是进行升学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是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档次,提高用人的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长效投资与现实经济利益的认识。
四、小 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约束力。
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力加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注释: [1]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旅游学刊,2000 [5]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李颉.纳西族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7]和爱红.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研究[J].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参考文献: [1]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 [2]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3]和爱红.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研究[J]. 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4]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J].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5]李颉.纳西族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方慧,黄琪,周芳,熊琼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9]肖星.严江平 .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十大名表哪些
西汉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汉武帝,便用麻纸剪出了李夫人的影像。
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仿如其人的影子,汉武帝居另一顶帐中遥遥看去,烛影中一美女子如李夫人之貌,却不能近看,为此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
”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德国西门子卫浴这么样
英国人发明马桶,美国人研发,但最后将这些产品发扬光大,建立起卫浴王国的却是德国人。
德国卫浴不但是目前欧洲最为强势,世界上也傲视群雄。
德国重视手工艺的百年传统,依旧保留在卫浴的制作上。
德国人重视卫浴,虽然浴室装饰风格一般都很简洁,但对功能性的设备却十分讲究,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很多知名的瓷砖,大理石品牌,而其工艺考究的水龙头,卫浴设备却畅销全世界。
德国人不喜欢夸张的色彩和装饰,注重的是文化的氛围和历史的沉积。
德国人相信产品都是会说话的,对于近年常被列名为竞争对手的意大利厂,一位德国厂商笑说:They died in their beauty! (他们死在自我沉溺的美),德国卫浴认为产品做得好,无须过度设计包装,就卖得出去。
马桶内部的平整、水龙头的一个斜角,这些细节在不少国家卫浴厂自动化后,都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但是严谨的德国人统统要安排熟练的工匠修饰,马虎不得。
不过德国卫浴工匠也不是一般人做得来,他们除了基本薪资,一件件成品的品质也决定薪水的高低,像Villeroy & Boch的马桶铸模师傅,完成后要在“作品”上盖私章,标示责任归属,也象征了工匠的责任。
现在我将带大家去认识一些德国具有领导性的卫浴品牌.德国“国宝” 卫浴(Villeroy&Boch)在德国素有卫浴国宝之称,曾被元首赐为皇家制造商。
它的身影只出现在顶级豪宅、高档会所和一些五星级以上酒店。
包括游轮,也都采用了产品。
唯宝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凡高等最伟大的艺术家有过很好的合作,所以不论是、洁具,还是桌面陶瓷,唯宝的每款产品都都涵盖了各种生活风格和家庭内涵,被定位为供应全方位家居文化的先驱。
这个来自德国横跨四个世纪的顶级品牌被人们叫做奢侈投资品。
经典的品牌有着经久耐用的质量,是不易更换的一次投资的终身用品。
在国外,很多家庭可以把唯宝产品流传使用几代人。
”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够盛行几百年,有着它独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独孤求败 当代龙头(Dorn bracht)德国当代是一家拥有超过50多年历史的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和创造,至今仍被人们广泛熟悉和使用着,所以德国的发展历史就代表着欧洲卫浴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世界卫浴产品领域里DORN BRACHT就是高档卫浴文化和时尚概念的代名词,是行业内勿庸置疑的领导者。
多年来,德国当代对产品设计、技术、制造领域里的创新和发明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的肯定和称赞,获得有关产品质量、产品设计、环保等各类奖项,累计一共超过180个,遥遥领先于任何品牌。
清澈、纯净、流水是当代龙头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
当代龙头突出体现了简洁、无暇的特点。
德国当代品牌将设计置于产品哲学的核心,以其优良的品质在高端里拥有着笑傲江湖的霸主地位。
德国第一卫浴品牌卫浴有卫浴界的劳斯莱斯之称的德国西门子卫浴,有着18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洁具行业四大驰名品牌之一。
以自行设计陶瓷卫生设备和浴室家具为主,并且以革新的路线和顶尖品质以及功能性获得多项国际设计奖。
德国西门子是第一个提供卫浴设备设计最完整系列的生产商。
产品既符合大众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个人风格的最佳设计。
体现出了一致的风格并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以供选择。
简单的,轮廓分明的外形为所有的形状和尺寸的房间提供了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并且使之适应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风格。
德国西门子产品的舒适和自由的活动空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所有的设备都旨在提供舒适、放松和欢快的沐浴。
优化的排水系统以久经考验的技术做保证。
在中国可能很少人知道哦因为来中国最迟一个德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