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场面描写作文(超市里的场面)急啊!明天就要交了 超市里的热闹场面!
1.星期天下午,我与妈妈去超市进行购物。
进了超市门,我便急忙存包的地方把包存好,然迅速的跑到了取购物车的地方,取好了购物车。
我刚想推上购物车到食品区去买零食,不料,我被妈妈给逮住了。
妈妈笑着说:“你是不是又想跑到食品区去买零食
”我连忙为自己辩护道:“不啊、不,我不是想到食品区买零食。
”妈妈说:“你这孩子想干什么,我都一清二楚。
”我不禁笑了。
我和妈妈开始购物了。
哇
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啊
妈妈正在选择化妆品时,突然我的眼睛停在了一个儿童油的上面。
我正看的津津有味时,妈妈突然叫了我一声说“琳琳,你快来闻一下哪一个油的味气好一些。
”我匆忙的随便选择了一种,然后我又拉着妈妈到了我刚才看好的儿童油跟前。
哪瓶油的形状是一个小女孩拉着一只小狗狗,而那条绳子和小狗里面都装上了油。
油的气味不但很香,而且很便宜,只卖5.9元。
妈妈看了这瓶油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穿过化妆品区后,我们径直到了食品区。
我和妈妈共同挑选一些小食品,有方便面、薯片、牛肉干等。
到了结账的地方一结算,我们共花去了198.1元。
妈妈付过帐后,我们一同朝出口走去。
我拿着牌子跑到了取包的地方,取好了包后,我和妈妈就回家了。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
尤其是我表现的十分高兴,因为今天我得到了我最想要的东西。
就这样,我和妈妈满载而归的回家了
2. 快过年了,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年货.进入超市,展现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耳边传来的是人声鼎沸,好热闹啊!我们先逛了三楼,我慢慢地浏览着货物架,货物架上的商品真的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服装家电等等,对了,还有好多 好多我爱吃的零食呢!我都挑得眼花缭乱了,突然耳边传来:可乐,大可乐,5元一瓶,10元2瓶,加送环保袋.走过路过,不好错过喽!原来促销员阿姨正在招揽生意呢! 我忙闻声赶去,说:阿姨,我要2瓶.好勒!阿姨开心地把装了2瓶可乐的环保袋递给我。
哇,好沉啊,我都快拎不动了。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
二楼有很多的蔬菜瓜果 。
咦!那边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干吗呢?走近一看,原来大家在抢大米啊!那大米真便宜,只要1元86分一斤,每人限购15斤,难怪大家要抢了,装米的装米,拿袋的拿袋,那场景真叫热闹. 终于,我们买了满满一大车年货 ,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中国年是什么
观众认为,2016央视猴年春晚节目年味儿足,表现了“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主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播出兼具时代特色,弘扬传统美德的歌舞小品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别具一格。
林心如、梁咏琪和刘涛等三地演员演出的《山水中国美》,演唱的立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让苏州评弹的音韵显得格外唯美动人;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感受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孟广禄、小香玉等戏曲界名家与中华武校联袂演出的戏曲节目《戏游花果山》,借鉴《西游记》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把京剧、豫剧、越剧等多个剧种和多个知名戏曲唱段串联起来极具创新性;77名武校小演员个个像灵动的小猴为节日带来了勃勃生机,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父子》和《六尺巷》等歌曲,一个是血缘亲情铸就的传统孝道,一个是在地缘亲情基础上的邻里仁义,都是中国梦主题主线的现实体现。
其中,观众对《父子》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节目表现力上,很多观众认为歌词朴素易懂,演唱饱含真情,动情处演员杨洋潸然泪下,让人十分动容;二是在节目编排上,不仅有歌曲的演唱,还配合了背景画面介绍父子成长,最后以公益广告《父亲的旅程》结尾,编排紧凑,一气呵成,进一步升华了传统孝道的歌曲主题。
另外,《六尺巷》中既有徽州戏曲元素,又有安徽话掺杂在歌曲中,既有乡情又具时代特色。
赵薇的演唱沁人心脾,别有一番情调,体现了浓浓的邻里亲情和礼让、包容等深邃道理。
情景剧《将军与士兵》引爆英雄情结,百岁老人敬礼点燃强军斗志。
结合“九三”阅兵和军改,富国强军梦在春晚的舞台上体现在一个踢正步的将军故事中。
这个情景剧,有观众认为,用一个将军也是一个士兵的朴素道理,表达了中国军人的纪律、斗志和传承。
阅兵的小片拍摄制作精美,与演播室的内景结合穿插,使阅兵练习场实景和演播室有效连接,让人很有现场感。
百岁老人出场设计实在太动人。
有观众称赞,用曾被子弹射穿的手,向英雄致敬,这是向中国血与火的岁月的敬礼,这一设计用英雄主义的火焰点燃了人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从未缺少过英雄主义的存在,现代的英雄主义就投身在强军梦的每个将军、士兵身上。
请问杀猪拜神说吉祥语词
你可以模仿设计板块各地民俗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嵩山天下奥衡山天下秀恒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漓江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华山自古一条道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当过冬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四川没川,山西没山好吃不过茶泡饭讲民风民俗:(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讲土特产:(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宁夏红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白(二毛皮))讲自然风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不到长城非好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漓江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春节各地食俗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
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
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
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
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
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
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
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
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你可以摘抄相关民俗故事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
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
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趣事作文200字至300字之间。
春节就快要到了,按规矩,在春节那天,要包粽子。
我以往不喜欢吃粽子,现在长大后,我倒心血来潮的喜欢上吃粽子,不仅想吃,更想亲手包一包。
于是,我便想学包粽子。
奶奶倒是包粽子的一把好手,包出来的粽子能和商店里卖的媲美。
于是,我便想向奶奶讨教如何包粽子。
首先,我站在一旁看奶奶如何包粽子。
只见,她将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一只手拿着粽叶,另一只手则下馅料,第一层是大米,第二层是剥了皮的绿豆,第三层便是肥猪肉和咸蛋黄,最后一层又是大米,这样一层层地叠上去,香味就完全保留在粽子里面了,味道自然特别好。
看着奶奶如此麻利地干活,我手也痒痒的,很想试一试。
于是,我也拿起三片粽叶,十分生疏地折成三角形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学着奶奶。
这时,问题出现了,我下的料总是从底部漏下去,试了好多次都是这样,最后,我很不耐烦地将粽子一丢,说:“我不学了,在21世纪,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商店买到,还用得着学这些东西吗
”奶奶说:“学东西,就要学彻底,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撒手不干,这样半途而废是学不到任何知识的。
”听了奶奶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就请教奶奶。
奶奶说:“叠粽叶时,折成三角形的形状后,还要按同样的方向,往里面折,虽然剩下的口更小,却不用担心馅料会从下面漏出来。
”我试了试,果然如此。
最后,绑粽子时,我却不小心将粽子打散了,我还是没有成功,心中有小小的失落,但我觉得其乐无穷。
做事不但要注意结果,更要注意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能带给人们一种快乐,一种启示。
形容“腊肉”的句子有哪些
各地民风民俗:(供参考)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
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
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
“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
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
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
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
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
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
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
“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
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
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
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
不许谈话
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
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
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
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
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
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
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
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
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
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
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
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
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
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
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
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
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
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
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
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
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
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
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
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
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
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
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
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
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
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
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
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
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
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
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
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
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
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
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
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
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
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
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
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
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
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
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
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
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
”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
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
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
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
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
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
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
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
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
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
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
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
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
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
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
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
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
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
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
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
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
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
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
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
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
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
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
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
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
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
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
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
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
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
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
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
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
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
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
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
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
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
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
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你烛照天下,
黄字的来历及故事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氏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黄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黄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