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800字心得体会
读《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流浪我有点后悔这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来不及过滤,却忍不住要提笔。
一直以来,我总无知地以为撒哈拉沙漠只是一望无垠的柔软而质硬的黄沙,漫天的风沙也许席卷出几个憔悴的身影,他们拥有浓密而长的头发,白色的纶巾以及长裙般的白衫,黝黑的面上一如绿洲里的沟壑;他们牵着挂满货物的骆驼,艰难地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跋涉着……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沙漠里也有居民,也有一同我们的安宁的生活。
三毛,用她的笔,诠释了撒哈拉威(即撒哈拉人民)生存的意义。
也许他们暴戾、无知、迷信、愚昧,甚至一切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劣行。
是的,那里的人其实并不友好,可三毛却固执地在那里生存下去,同荷西——最爱她的丈夫,固守在这片陌生却又异常熟悉的土地上。
汹涌着的崇拜包裹着我不能平复下来的心。
我相信,她是个十分坚强的人。
看她描述着自身的处境,我们所不能承受的苦她都一一承受:吃着咸井水做的饭,驾车去一百二十多里的荒原找化石差点死掉,忍受周围所有人固有的体臭以及他们的骚扰(如站在有孔的房间上偷看她和荷西,因为她老好而总不请自来地拿她家的一切——除了她的牙刷和她的丈夫),步行四十分钟排四个小时的队买便宜三分之一的菜——因为要省钱供她和荷西的吃住……三毛花了很大工夫去观察当地人的住行习惯,一切的愚昧无知在我们眼前被分剥离析地展览,我想这种可怜又可恨的感觉就像当年外国人看我们一样,只是现在,我们不会嘲笑他们,因为这是环境因素又或许是人为所造成的,我们只有深深地怜悯与叹息。
我为姑卡的早婚感到震惊,为沙仑的痴情感到悲哀,为哑奴的善良感到温暖,也为他悲剧性的结局感到不忍;我为那个无名军曹感到伤感,为巴西里和沙伊达的苦恋感到心悸,为鲁阿感到叹惋,为荷西感到惋惜,为三毛感到无奈与痛心。
世间百态,我想三毛已经尝尽了大部分。
我无法诉说我内心的遗憾,看到她和荷西的相处,心里很开心,可我知道荷西终先她一步而走。
《撒哈拉的故事》之后,三毛的笔下少有快活肆意让人忍不住跟着大笑的文章,荷西死后,她的文风更是有了很大转变。
不知不觉中,身处万里之外的我似乎也爱上了那里,爱上了她和她的丈夫。
PS:这是我好几年前随手写的一篇读感,或者也不能说是非常正规的读后感,只是当时看了《撒哈拉的故事》后很喜欢,觉得自己要写点什么,加上那时候文采也不咋地,估计可能达不到提问者的要求,但还是把它贴上来吧,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喜欢三毛的文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让人感觉很真实。
从真实入手,围绕真实生活 开篇,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
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
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
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
但是,内容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有趣。
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
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
他们终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
我想,每个女人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可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
婚礼简单中的简单。
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不过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起。
对于结婚礼仪只不过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欢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
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
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个男的。
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
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
不过,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助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
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
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
可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
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
还有沙哈拉威女人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
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
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
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
但确实是充满艺术。
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
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
正本书一直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别有一番风味。
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
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
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
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求《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顺便说说这本书写读后感可以从什么角度写。
谢谢。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子的女子:随性、勇敢、浪漫,可以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的梦想。
正如三毛。
翻开她的撒哈拉,便如翻开一叠绚烂温馨的画片。
贫瘠僻远的沙漠在她的笔下披上一件美妙而新鲜的外衣,她总能制造那么多快乐的事。
她用指甲油去替邻居们补牙,她把维生素钙片当作药物送给患病的人们使用。
她教他们用叉子吃饭,她把棺材木板拖回家去做成沙发。
那样一串一串使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犹如油漆,给沙漠刷上一层五颜六色的彩妆。
事实上,她的生活是艰苦且多难的。
少得可怜的水,一个月如果幸运会来那么两三次的电,丈夫长期在外工作的寂寞,以及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和贫穷。
就像她自己所说:“生命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的蓬勃生长着。
”她自娱自乐在黄沙漫天的沙漠,即使兴致勃勃地偷溜出去寻找宝藏却遇到登徒子的威胁,即使与邻居的关系维系的自己都身心劳累,她仍然是有着力量将活力注入沙漠的。
所有好的不好的都被她描述的幸福无比,这样子的三毛。
也只有这样的她,心亮如清泉,如风般我行我素,才能热爱着并让他人也热爱着撒哈拉沙漠。
她乐观,坚忍,抱着新奇的眼光去探寻刺激,她一路旅游那么多的风景,然后用笔留给我们那么多的风景。
、 我想起当初她不顾朋友、父母的反对,那样不容置疑地说:“我已经决定好去撒哈拉了。
”我便觉得,她就是一股风,生性跟着目标跑。
也正是她这股风,给那炎热的、闭塞的、物质精神皆缺乏着的撒哈拉大沙漠带去了一阵凉爽,一片绿意。
1、内容,从中选一些有趣的事,谈谈感想 2、人物,作者或她的丈夫的性格谈谈感想,如上篇 3、写作特色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是个台湾文学女青年,初恋失败后,她远赴他乡留学,漫游欧洲等地。
三毛第二次的爱情却极度悲伤,未婚夫在结婚前夕心脏病突发离世,而这才有了她进入撒哈拉重启人生的故事。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条件极度残酷恶劣。
看《撒哈拉的故事》,读者被作者三毛的经历打动,同时,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荷西,这个将陪伴三毛走完后半生的西班牙人。
当荷西得知三毛打算去撒哈拉时,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撒哈拉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差事,安顿下来,等三毛去沙漠时好照顾她。
人们现在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没有荷西精神的支持,物质的保证,很难想象三毛能在沙漠呆多久,一个文学女青年站在荷西的肩膀上,终于成为华语文学的著名作家。
《撒哈拉的故事》,以《沙漠中的饭店》开篇,吃饭只是生活每天的需要,被三毛生动而幽默的呈现了。
一个异乡女子,能忍受沙漠那份孤寂,《悬壶济世》中,她又是一个活泼大胆的女子,看过几本闲书,也敢死马当做活马医做起郎中。
三毛也平实地描述她的沙漠大妈邻居,只知索取,东西一借再借,有去无回。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大沙漠,三毛的善也表现出来,将自己花钱买来的东西无条件的赠予大妈她们。
由于闭塞的传统,沙漠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男人大夫的医院。
她们没有地位,连数数都不会,可怜可悲啊。
三毛对妇女们的帮助很大。
《娃娃新娘》沙拉威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
故事中,三毛写到女孩的无奈,也表现出自己的“愤怒”。
全书以《白手成家》作结,记叙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一步一步终于建成了他们的家。
虽然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但家里都是俩人辛苦布置起来。
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
他们物质上清苦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来,一直让人沉静于平淡而真实的喜乐之中。
要初二两篇读后感:1.《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堂.吉诃德》读后感(或者《雷雨》读后感)
最近清理自己的书(因为我从不整理,所以都成书堆了><),突然发现很久以前买的一本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原来我从买了之后就一直忘了读,一时兴起,便抄起这本书坐在地上看得不亦乐乎。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
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在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是一篇叫做《娃娃新娘》的文章。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正统的女权主义者,一向BS欺负女人、看不起女人的男人。
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女人哪有男人的存在。
我明白古代的重男轻女是很严重的,可却没想到当朝代气息退去,还有这种不堪入耳的事情。
新娘坐上迎亲的车,居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并且有风俗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
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
”这是哪门子道理
难道被打进婆家象征着对丈夫的顺从
结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真是不公平。
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
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
这一切听起来是多么荒唐
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
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
书中还有一篇很玄乎的文章——《死果》。
说的是作者偶然捡到一个带有诅咒的小布包,结果却引发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自从小时候作第一次飞机,没有发现所谓的“天庭”之后,我就不相信有神的存在。
有些人和事我都只是当成巧合。
可《死果》这文章实在太玄了,用巧合来解释似乎不现实。
这世界上未解之谜太多,或许这只是所有谜团中的一小部分,可是真的有神、鬼之类的吗
我们说没有,只是因为没有发现就觉得是存在的,人依然是靠眼睛判断事物的物种。
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识别那种神、鬼之类的呢
有时候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可能有人会说我迷信,可是这种事谁也说不好。
总之,这么久了都没事,说明即使是有,他们也是善良的吧。
读完整本书下来,发觉三毛是一个坚强的人。
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其实很脆弱却装作非常坚强的样子。
真正坚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大家都因为失去过什么而悲伤失落。
可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天注定的,强求不来,何不泰然的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