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和读后感,1000字以上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露。
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
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杜少卿。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
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
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
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
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
”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
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
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
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
”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
”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
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
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
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
”小厮打发差人去了。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
”杜少卿道:“你好呆
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
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
还是不去的妥当。
”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约束女子。
《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
”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
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
”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
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
大醉后,任性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在尊重妇女方面,杜少卿与贾宝玉相得益彰,皆以平等心态对待妇女,不任意打骂纳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人物代表。
沈父沈大年本以为宋家会将女儿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
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
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
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
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
”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杜少卿看来,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
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
但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可见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尊重,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
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三、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少卿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
当娄太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
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
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一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
[1] 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
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 (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史记·游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己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 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
且施恩不图报,例如: “门上人进来禀道:“张二爷来了。
”只见张俊民走进来,跪下磕头。
杜少卿道:“你又怎的
”张俊民道:“就是小儿要考的事,蒙少爷的恩典,”杜少卿道:“我已说过了。
”张俊民道:“各位廪主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宫,门下那里捐的起
故此,又来求少爷商议。
”杜少卿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
”张俊民道:“不要了。
”杜少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
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官求入籍的呈子来。
臧三哥,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
”臧三爷道:“今日有事,明日我和你去罢。
”张俊民谢过,去了。
”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
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四,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杜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勇气。
高翰林指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
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
”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
《诗经》的《郑风·溱洧》是一副古代风俗图画。
农历三月上巳那天,溱洧两河春水涣涣,人们都到水边采花草拔除不详。
在这种群众聚会的场合,青年男女互赠芍药以结爱情。
汉儒解释这首诗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
”朱熹的《诗集传》说《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杜少卿反驳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
”[2]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
他对《女目鸡鸣》的解释,宣说着一种弃却功名富贵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
他极力反对,认为应“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
杜少卿夫妇是平等的、恩爱的,“携着娘子的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游走了一里多路。
夫妇逛园游山,携手同行,在今天是极平常的事,但在封建社会却有违男尊女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礼·内则》)和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有伤风化。
世人称奇,因而在他们携手春游的当时,“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
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
坐了一会儿,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
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里,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着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 杜少卿要变卖住屋移家南京时,先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才行动。
在这里丝毫看不见封建的夫权、“夫为妻纲”、“妻受命于夫”、“三从四德”的古训古礼。
五、尊重个性,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杜少卿家到南京之后,封建统治者为征聘人才,诏开“博学鸿词”科,三品以上官员及各省督抚保荐人才,送京廷试。
这种征辟大典几十年才遇一次,多少文人士子梦寐以求,乞望被荐。
朝廷征辟他,为辞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托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
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不受牢笼,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这后半句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前半句“逍遥自在”表现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囿的超拔情怀,一种以主体为本体的人生境界。
说明杜少卿不远做朝廷的驯服工具,把君臣之称都丢掉了。
[3] 他初搬到秦淮河房,与友朋聚会的情景,就很有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既尊重别人的个性,待人接物也就颇有平等的色彩。
他“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作祖宗”亲自服侍,平素“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
杜少卿做豪杰,接待四方宾客,三教九流,阶层广泛,而他待人有一准则,就是平等,惟独对官场横眉冷对,“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
吴敬梓先生笔下的杜少卿,是理想中的作者自况,现实中,吴敬梓先生曾困顿到冬夜绕城步行数十里借以暖足的地步,书中的杜少卿还不曾到这样的窘境。
这是作者自己不忍,亦是为读者的不忍着想。
高翰林至少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不可学天长杜仪”——但不是他说的理由,而是因为,杜少卿实在是天人自成,非人力可以穿凿效仿的。
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
他的出现无疑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
杜少卿不愿为官,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的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4] 杜少卿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
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鲁迅先生盛称《儒林外史》是中国旧小说中唯一当得起最完善意义上的讽刺小说这一概念的艺术作品。
该书以其“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辛辣讽刺的语言,尖锐地攻击了残害文人的科举制度,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绵延几千年的文化体系,被投诸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发生了深刻的异变,异变所带来的不安和动荡,痛苦和毁灭,集中冲击着文化体系的承传者知识分子,改变和左右着他们的人生选择的走向。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急求小说《儒林外史》的内容简介(200字以上)和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
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
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
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
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
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
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
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
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
以杜绍卿最为突出。
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
《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
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
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后感和赏析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
严监生是个有十多万银子的财主,临死前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
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
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拿出十多两银子平息官司;为了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不得不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
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王玉辉劝女殉节,写出他内心的波澜:先是一次关于青史留名的侃侃而谈,接着是两次仰天大笑,后又写他三次触景生情,伤心落泪。
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层层宕开,写出王玉辉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
又如第一回多层次地揭示了时知县的内心世界。
他先是在危素面前夸口,心想官长见百姓有何难处,谁知王冕居然将请帖退回,不予理睬。
他便想:可能是翟买办恐吓了王冕,因此不敢来。
于是决定亲自出马。
可是他这一念头被另一种想法推翻,认为堂堂县令屈尊去拜见一个乡民,会惹人笑话。
但又想到“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
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
”于是“当下定了主意”。
这里,种种复杂心理不断转折、变幻,心态在纵向中曲线延伸,让人看到他那灵魂深处的活动。
《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
匡超人从朴实的青年到人品堕落,写出他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关系而改变的性格,在他性格变化中又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等。
《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如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子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通过这一简洁的白描,夏总甲的身份、教养、性格跃然纸上。
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
如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第四十一回,杜少卿留朋友在河房看月,“那新月已从河底下斜挂一钩,渐渐的照过桥来”。
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的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式,骄人欺人,较少对人物作内心剖白,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的言谈举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
又如作者只写“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并没有剖白周进内心活动,人们却可以想象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
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如西湖边假名士的聚会,主要通过匡超人这个“外来者”的新鲜感受,看到这些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风雅的丑态。
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繁的天然形态的艺术。
《儒林外史》叙事的新特点与作者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儒林外史》每章读后感
回 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从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王冕就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周进的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
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
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
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曲辱,精神失常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
’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这句话着实写活了周进的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周进苦读几十年书却毫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被胡屠夫打清醒后,众乡亲都来奉承巴结了。
这真道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呀。
看看范进在没中举人前的生活,却也给人以一种很压抑的心情,这一回让我想到了一个词,那就微是咸鱼翻身
范进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生命为赌注,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
几十年间的打击、折磨,已使他的心灵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状态。
因此,当一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时,尽管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却反而没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疯了。
范进的疯魔,带有喜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富有喜剧性的悲剧。
范进成了举人,又中了进士之后,地位改变,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举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虚伪、做作等劣性,也真实地表现出来了。
作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
但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余。
第四回可见,吏治的腐败同样源于以功名富贵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还造就了一大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
清代科举唯有“优贡”在制度上强调优良品行以决定应举资格,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谄和尚与妇女通奸。
官吏之残虐是如此,地方缙绅也同样卑劣无耻。
例如劣绅严致中,是个“忝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
他的一口小猪跑到王家,便以八钱银子强行卖与王家,待王家把猪养到一百多斤时,他又把猪关在自己家里,并说这猪本来就是他的。
另外,有一老者黄梦统并没有借用他的银子,但他却强逼黄老汉给他利息。
更为无耻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儿子、儿媳时,拿普通点心云片糕让船夫吃了之后,却硬说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贵药品,以此赖掉船资。
其卑劣可耻的行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愤懑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严致和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在其成为山东学道后,为报老师的恩德特提拔老师的门生荀玫。
古代的官场和现代的没什么区别,只要有关系,就能比别人有更好的机会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