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论诗,这是第几回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红楼梦读后感 600字要4篇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 :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
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
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
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
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
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
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
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
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
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
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
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
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
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
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
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
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
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
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
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
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
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
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
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
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 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 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
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
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
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
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
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
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
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
”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
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
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
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
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
”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
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
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黛玉的尊严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
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
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
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
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
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
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
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
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
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
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
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
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
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
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
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
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
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
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
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
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
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鉴赏《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判词《分骨肉》
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画面里,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分骨肉》曲: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鉴赏]贾探春虽然是庶出,但是他在十二金钗正册里排在了他的姐姐迎春、妹妹惜春、精明强干的凤姐姐和史湘云的前面。
贾家四姊妹的名字“元”“迎”“探”“惜”是可以读作“原应叹息”的。
作者对他们的命运一概感到悲惨可叹;不过单单把其中的三姑娘探春写成一个才能出众、不同凡响的人物。
她的报复与才能哪有发挥的机会?论诗才,她不及黛玉和宝钗,但首先发起诗社的却是探春。
从有了诗社之后,林、薛、宝玉、湘云、李纨等才会常集会,展开了青年人不以长辈为中心而自己活动的局面。
这不过是探春具有组织才能的一点侧面表现而已。
至于探春他有个绰号叫做“玫瑰花”从此其中不难看出在娇艳的外表底下有着一颗不想受人摆布,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心。
在四春中才能最为特例独出,理家,起诗社是他带头,抄检大观园时表现最勇敢,最特殊的是他烦宝玉到庙市上去买的小玩意,都是民间工艺,趣味盎然的小品杰作。
可见他的审美水平特高,他批评那种富贵而俗气的“没处搁的”瓷器铜器(大抵宫廷风格)。
都预示了他是一个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的三姑娘。
探春最后是远嫁,不是嫁给了一般的男人,去过一种平庸的生活,而是有其一番独特的作为。
在这我就把前面提到过的。
第五十五回,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赏银一事来跟探春聒噪,探春急切中有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做一个解释。
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伏笔,她在八十回后,果真就像男人那样地出去了,但那是不一般地出去,那是一去难返的流放式的远嫁。
但是,这个美丽、睿智而有管理才干的女性,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释放自己的才能来抗衡内心的痛苦。
探春最后的结局远嫁海外,不知所踪。
探春这样的生存方式,也非作者之理想。
贾探春最后远嫁到海外了吗?是利用前八十回中的伏线、暗示等,来推测八十回后人物的结局。
因为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看法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稿,而是高鹗所续作。
既然是续作,就是“假”的。
“探佚学”,就是要探出曹雪芹的原意。
梁归智先生在探佚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他认为,探春的结局并非是嫁给了“镇海总制之子”,而是嫁到了“中国以外的一个海岛小国作王妃”。
这种看法是不是有道理呢?第五回,探春的判词附有一幅画,是两个人放风筝,有一片大海,一支大船,船中有一个女子掩面涕泣。
判词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幅画很明白是暗示探春要飘洋过海,像风筝断线一样游荡飘泊,远离故国。
如果像程、高续书那样,仅仅是嫁到海疆,那是与判词不合的。
《红楼梦》曲的《分骨肉》,也是咏探春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离家三千里之遥,而且还是水路,只能是海外。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姐妹在怡红院中行酒令抽签。
酒签上的诗句,皆暗喻各人命运。
探春的签上有一枝杏花,底下写着“瑶池仙品”四字,有一句诗,道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探春既是“王妃”,又要乘船远去,远离“骨肉家园”,除了去海外,是没有其它出路的。
二十二回,探春作了一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暗寓探春远适。
那是怎么回事呢?“抄家”是俗常的口头话,官书上的文词叫做严“籍没”——即查抄造册登记没收的意思。
在贾府真被籍没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发生,不是一下子直线发展,一泻到底的形势。
先说元春死后,姊妹中能有作为、可望暂支危厦的人材,只有探春一个了。
有她在,委以实任真权,还能转危为安,救亡收散。
可是她也必须离开骨肉家园,远远地别去了。
探春是朵玫瑰花,又香又艳,只是有刺儿扎手,不好惹。
她又是杏花,命中主得贵婿,嫁为某地的王妃,一去无归。
她离去的时候是清明佳节,送行的在江边上,探春要乘坐一艘大舰远行了,彼此临别都悲怀涕泣。
探春说,这些,孩儿已思虑再四,才敢出头的。
因为,我一走,可换来特恩宽赦,家事可保;我自己虽远嫁不幸,总比抄家之后没入官家给人去做奴婢要强得多。
所以我这一去,可望家里外头勉图各保平安,不致大灾大祸。
如此,只得请父母暂舍不忍之心,别无他路可走了!这就正是所说的“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十个字的真正内涵,这也就是探春大义超常、舍身救众的“脂粉英雄”之本色!第七十回,大家填柳絮词。
曹雪芹写得很精心。
他写到贾探春填词,只填成了上半阙,最后由贾宝玉给他续了下半阙。
宝玉续的下半阙里面有一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柳絮每年春天来一次,宝玉有一个愿望,就是明年还可以再见到。
为什么偏偏要由宝玉来写这样一句?我想曹雪芹的用意很明显,因为探春自己写的上半阙最后一句叫做“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探春自己写的这句意味着永远分离,离开后就再不可能见面了。
如果把整首词都当做探春的作品,那就等于探春预言自己还会回来。
曹雪芹他很精心地安排,他偏写探春一时才力不计,写不出下半阙,宝玉写的下半阙里的那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就成为是一个虚妄的幻想,只是宝玉个人的一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第七十回末尾,写宝玉和众女儿们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只凤凰,这本来很吉祥,但是,忽然又飘来一个凤凰风筝,似乎更吉祥,更怪的是又来了个门扇那么大的喜字风筝,还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这不更锦上添花了吗?两只凤凰一大喜,多好的象征啊,可是,那三只风筝最后竟是绞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结果呢,线全断了,三个风筝全都飘飘摇摇远去了,竟是很糟糕的一个局面。
我认为,这就喻示着,探春的远嫁,表面上体面,其实,是双方政治较量当中的一个互相妥协的产物,借用第五十三回贾珍说的那个歇后语,叫做“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于是,再想想,第五回册页里关于探春那幅画,为什么一定要画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放风筝,船上那个女子为什么掩面泣涕?就是象征着,休战可能是短暂的,两只风筝随时又可能绞成麻花,齐收乱顿,线断无常。
第二十三回,探春的灯谜诗,有一句就是“游丝一断浑无力”,她远嫁后,其实也可以说是命若游丝。
在判词的画中有2两拨人去送探春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就是在放风筝的那一段还有一个另外的解译。
探春远嫁,要有娘家人送行而且,还有两拨娘家人去送探春,是为什么呢。
应该大家想一想。
在贾母80岁的生日上,来了一个是南安王老太妃,她在贾母寿筵上,想见宝玉,叫贾母给推了,他什么叫宝玉呢,估计想和贾家提亲,因为宝玉名声在外,慕名而来。
这一点再此说明了贾母支持木石姻缘的决心。
他看见不到宝玉又叫贾家的几个小姐,来看看。
估计是想为王府里的世子,挑一个媳妇,可是贾母是怎么安排的呢,他叫了薛、林、湘出来,又单单的叫探春出来,因为前面的三个小姐,都不是贾家的,提亲要找他本家的长辈,贾家做不了主。
唯独叫探春出来,就等于直接告诉南安王老太妃这个是我们家的姑娘,我们可以做的了主。
直接就把探春推销了出去。
贾母为什么,不叫迎春出来呢。
迎春应该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女孩子了,因为迎春这个二木头,生性懦弱,又不善言谈。
怎么能叫他去做世子的夫人呢。
要知道世子如果世袭了爵位,他就是王爷,他的夫人就是王妃。
对于探春的能力贾母甚至,所以他单单只叫探春出来,是想贾家再出一位贾元春。
可是,最后这门婚事没有做成,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又要提到他们放风筝时候出现,情况的另一层含义了。
探春放的是一只凤凰,这本来很吉祥,但是,忽然又飘来一个凤凰风筝,搅在了一起,这就是说,贾家和南安王的婚事。
后来呢。
又来了个门扇那么大的喜字风筝,还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那三只风筝最后竟是绞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结果呢,线全断了,三个风筝全都飘飘摇摇远去了。
这就预示着,一个比王爷还大的权利。
把这个婚事给取消了。
那就是皇帝,我上面说了和番的事情在这里就不讲了,那为什么又有2拨人送他呢,因为,虽然探春跟南安郡王的一个儿子订了婚,但南安郡王肯定愿意为圣上奉献一切,把原来将探春娶为媳妇的做法,改为收养他为女儿,这样探春也就真具有了郡主的身份,拿去跟一个弹丸番国和亲,贾家体面,南安郡王家也荣耀,又省的动用真的公主、郡主,启不四角周全?而且人们知道贾政已是待罪之身,圣上能容罪家的女子破格成为郡主,送出和番,也昭显圣上的仁厚德泽。
贾家当然是他的本家,应该会去送他,但南安郡王家既然改娶他为收为养女,也算是他父母家了,也得去江边送他,这就两拨娘家人去送行。
探春远嫁茜香国,当然失去了成为南安王妃的可能,但是去嫁给茜香国女王的儿子,他就是那国的王妃了。
不过你一定要把那个王妃想象得如何美好,漂洋过海,贫会苦闷,当那样的王妃其实就是一种流放。
贾探春就这样告别了自己风雨飘摇的家园,告别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和跟自己耳鬓厮磨美好相处的二哥哥和姐妹们,那气氛,应该是悲怆的。
伏了分骨肉曲中的意境。
她是断线风筝,有去无回。
脂砚斋在她的灯迷诗后有条批语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可见,第一,她的远嫁,不是在贾家遭遇灭顶之灾,彻底败落之后,应该是在荣国府为甄家藏匿罪产的事情刚刚爆发,第一波打击初来的时候;第二,她远嫁没多久,皇帝就把宁荣二府参与“月派”谋反跟当年藏匿秦可卿的罪行新老账一齐算,那时候应该是几乎没有什么再可以回旋的余地了,但是,对她的处世应变能力的激赏,竟使批书人认为在那样一种近乎绝境的情况下,如果她还没远去,竟仍然可以做到使诸子孙不至离散;第三,这条批语的口气,让我们感觉到,“此人”,也就是探春这个角色,在真实生活里是确实存在的,而书里的故事,也是大体都存在的,否则,对一部完全虚构,人物全凭想像捏合的故事书,犯不上去做这样的设想,去哀哉伤哉地悲叹。
探春这个杰出的女性,在那个封建官僚的社会里,最后只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但他的牺牲终究没有挽回贾家的败落,实在真是令人叹息呀。
“艺术张力”具体意思是什么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主要要素是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物。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香菱,一个是黛玉。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乐学、好学、苦学、善学)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其四,与香菱自身刻苦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香菱学诗的刻苦专心
同学们找的都不错,我们欣赏一下其中的精彩段落(屏幕显示精彩赏析)谈谈你的高论。
精彩赏析(课文第五段)(投影)讨论归纳:本段描写香菱第二次刻苦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一段还写了宝玉和宝钗。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
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作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致。
整部作品塑造了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
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这种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七、我们的收获(屏幕显示)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一方面通过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香菱苦心学诗、废寝忘食的痴迷,另一方面借周围人的反映来赞扬香菱的苦学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延伸:塑造香菱这个人物,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
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
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
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曹雪芹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
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抨击,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
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化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和美学观点。
八、黛玉教诗香菱学诗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黛玉的指导之功。
下面看看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
(屏幕显示黛玉教诗)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
(论诗(讲解理论)、选诗(范文例证)、评诗(研究讨论)、写诗(具体实践))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
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
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她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
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
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
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对我们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首先,要多读。
“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基础,对于我们学习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阅读水平鉴赏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其次,要学就要学一流的。
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
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
这也是很对的。
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纵观全文,写了香菱学诗,黛玉教诗,教与学都可以用一个“善”字概括。
延伸: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
在《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
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
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
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
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
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谈谈《香菱学诗》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阶段为“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二阶段为“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
第三阶段为“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
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了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
课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说王维比陆游的诗境界高,什么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
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
”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
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
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
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
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
若说它完全没有人地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
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
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
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
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
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
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
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
王摩诘是释,是禅宗。
李白是道,是老庄。
杜甫是儒,是孔孟。
《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
故特举此三人。
摩诘诗极富禅味。
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
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