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远。
……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时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国语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对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人们回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一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诗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手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有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大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大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
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诗很明显的。
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
我以为不能这么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3篇戴望舒读书笔记300字
第一篇 读书笔记《雨巷》戴望舒再次读起这篇作品,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啊。
戴望舒,“雨巷诗人”,早期创作注重浪漫,注重音乐美,后期创作,更注重内心却没有了早期那种柔情,继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悲愤。
《雨巷》是一首写得相当有情调的诗,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画面感很强,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
在诗的开头,“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了一幅很优雅,很美妙,很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
但是,一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哀怨的姑娘”这句的出现,体现了诗人的希望,也给了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特别是这样的姑娘和这样的雨巷结合在一起是多么地切合啊。
雨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姑娘是像丁香一样结着哀怨的。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姑娘多多少少都能够引起无数男子的兴趣和保护欲。
诗中还写了诗人对丁香姑娘相遇的希冀。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巷,作者的心情也是相当低落的,而丁香姑娘的出现一定能够给他带来慰藉,能遇到一个能懂自己的人。
诗人还是跟这个丁香姑娘相遇了,“她摸摸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起晚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这么短暂的相遇,诗人却是看得那么清晰,像梦一般的美妙。
在诗的最后,诗人继而又重复了诗中开头的那一段,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他希望再次遇到这个丁香姑娘,把梦境变成现实。
这首是一首现代诗,所以,姑且不讨论里面的押韵问题。
这首诗的感情欺负都表现得很好,描写得也比较细腻。
希望,相遇,相离,消失,再希望。
因为这首诗也相当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神经很舒缓,带着淡淡的忧伤。
诗中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最明显地也莫过于把这个雨巷里的姑娘比作丁香花了。
第二篇 戴望舒诗集读书笔记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
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
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
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
”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
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
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
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
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第三篇 我底记忆读书笔记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是其艺术诗歌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类诗歌,《我底记忆》抛弃了华丽的意象表现手法,而采用了一种亲切、朴素的语言叙述方式。
在《雨巷》中,诗人描绘的是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全诗的语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飘动着绵雨的惆怅。
而《我底记忆》则是侧重于内心感悟的叙写,用各种日常事物去表达内心一种抽象的情感,将这些无形的记忆表现在象征的意象之中。
诗中“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记忆纷繁丰富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记忆的广阔与微妙的结合。
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记忆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我”“忠实的好友”。
而第二段诗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组合也是恰到好处的拉近了记忆与自己的关系。
这些意象有远有近,有从前的有现在的;这些时空的错落组合,更是给记忆增添了亲切、生活的气息。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这句话其实正是对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诗人的记忆正是诗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凭证,是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而第三段诗文,则是描写了当记忆到来时的感受。
“它胆小,它怕着人们底喧嚣”,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时,便对我来做密切的拜访。
”我认为在这一段的记忆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诗人对爱情的记忆。
“爱娇的少女底声音”是一处十分明显的对爱情记忆的象征。
除此之外,“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也隐隐的透现记忆中青涩少年时那有笑有泪的爱恋。
同时,将记忆认定为“寂寞”时的拜访,是对记忆涌现时总是在安静独处的环境中。
就全诗来看,诗人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在这些记忆到来时,诗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闷的,是“夹着眼泪,夹着太息”的。
记忆“锁锁的永远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
虽然诗人回忆的时光是悲伤的,但是诗人“永远不讨厌它”,这不仅是因为“回忆忠实于诗人”更因“诗人忠实于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回忆,这都是属于诗人的。
诗人这一生的价值都蕴藏在这回忆中,因此,我们阅读全诗丝毫没有品读出诗人对回忆的排斥。
诗人在一袭袭感伤的记忆涌现时,仍然愿意去回味这一抹酸涩的味道。
《我的记忆》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点是其诗句长短不齐的错落。
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
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
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我底记忆》胜于《雨巷》,这也许有生活经历、背景环境的影响,对于我那《我底记忆》中那种朴质但又寓意隽永的语言是十分美丽的,在品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过“记忆”所散发出来的寂寞苦闷但又充满向往的复杂情感,令我不免佩服与触动。
求烦忧 戴望舒 赏析
所表达的情绪是多重的:1、现实的黑暗和的幻灭在诗中的投影 在这里,诗人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2、表现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
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
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
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1、余秋雨经典 2、余光中散文精选 3、贾平凹散文精选 4爱玲经文 5、梁实秋散文集 6、张小娴散文选集 7、季羡林散文集 8、韩寒作品集 9、席慕容散文集 10、郁达夫散文集 11、史铁生散文集 12、鲁迅散文集 13、冰心散文集 14、杨绛散文集 15、毕淑敏散文 16、安妮宝贝经典语录 17、郭敬明作品 18、徐志摩诗集 19、朱自清散文 20、沈从文散文 21、吴伯箫散文集 22、海子诗集 23、周作人散文 24、林清玄散文 25、张晓风散文 26、巴金散文集 27、胡适散文 28、亦舒散文 29、杨朔散文 30、老舍散文集 31、林语堂散文 32、李广田散文 33、丰子恺散文 34、俞平伯散文集 35、谢冰莹散文集 36、艾青作品 37、钱钟书散文集 38、吴冠中散文集 39、三毛散文集 40、张恨水散文集 41、叶圣陶散文集 42、周国平散文集 43、郭沫若散文集 44、舒婷诗集 45、张抗抗散文集 46、王蒙散文集 47、赵丽宏散文 48、冯骥才散文集 49、刘墉散文 50、铁凝散文集 51、宗璞散文 52、董桥散文集 53、徐霞客游记 54、丁立梅散文 55、迟子建散文 56、池莉散文集 57、张中行散文 58、茅盾散文 59、苏雪林散文 60、辛弃疾诗词 61、李清照诗词 62、秦牧散文 63、张悦然散文 64、柯灵散文集 65、杨莹散文集 66、萧红散文集 67、丁玲散文 68、耿林莽散文诗集 69、简贞散文集 70、杏林子散文集 71、孙犁散文 72、琦君散文集 73、罗兰散文 74、林文月散文集 75、朱天文散文 76、许地山散文 77、朱湘作品 78、苏雪林散文集 79、韩小惠散文集 80、林徽因散文 81、台静农散文 82、汪曾祺散文集 83、林海音散文 84、叶灵凤散文 85、何其芳散文诗歌集 86、闻一多散文诗歌 87、张悦然语录 88、刘白羽散文集 89、七堇年散文 90、七堇年经典语录 91、夏丏尊散文 92、夏衍散文 93、庐隐散文 94、毕淑敏语录 95、于丹语录 96、巴人作品集 97、陈学昭散文 98、戴望舒诗集 99、戴望舒散文 100、李健吾散文 101、瞿秋白散文 102、北岛诗集 103、刘亮程散文 104、高洪波散文 105、冯至散文诗歌 106、洛夫散文诗歌 107、卞之琳诗集 108、韩少功散文集 109、纳兰性德的词 110、梁遇春散文集 111、张洁散文集 112、冯雪峰作品 113、阿英文章集 114、李存葆散文集 115、王充闾散文集 116、莫怀戚散文 117、应修人诗集 118、刘再复散文集 119、汪国真诗集 120、顾城诗集 121、林萧的散文集 119、肖复兴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