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美文新课程初中语文读本初二第二辑读后感
美文,不仅净化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心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也是精华所在,此时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
对学生来说,晨读既是良好的习惯,也是提高自身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晨读美文:新课程初中语文读本(第1辑)》由数位一线老师倾力完成,欲打造晨读美文第一品牌。
精选中外名家名、名篇,辅以名师导读,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文后附以晨读心得,方便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语文读本闪光的礼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闪光的礼物》这篇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想攒钱,就想天天送报纸,于是,他问当地的《先驱报》在芝加哥的代理人米瑟利先生能不能让他送报纸,米瑟利先生同意了,不过,米瑟利先生要小男孩有一辆单车,小男孩的爸爸给小男孩买了一辆旧单车,不过他爸爸因肺炎住院了,没办法教他骑单车,幸好米瑟利先生只看了一下单车,小男孩只好借用妈妈的手推车,不管什么天气,他都坚持送报纸,下雨或下雪时,小男孩会用爸爸的旧雨衣挡住报纸,每一份报纸都没有弄湿。
小男孩每送一份报挣一分钱,星期天每份挣5分,每星期四晚上收报钱,多数订户每次都要多给他5分或一角的。
小男孩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他原来只有36个订户的线路增加到59户,这些新订户都是老订户介绍的。
有时候,人们在街上拦住小男孩,要他把他们也添到他的订户单上。
有一天,小男孩按了大多数订户的门铃,可是都没有人开门,走到最后时,他看见屋里有很多人,按完门铃后,他发现他的59位订户都到齐了,他们围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旁边还有两个装报纸的袋子,他们要把自行车送给小男孩,因为他们被小男孩勤奋劳动的精神感动了。
我觉得小男孩的诚实守信值得我们学习,他卖报纸都那么卖力,而且每次都很准时,而且报纸都是完好无损的,订户们都很信赖他,就因为他有尊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读后感(人教版)
1. 背影 读后感《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
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
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
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
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
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
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
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
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
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2.阿长与山海经 读后感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
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
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3.芦花荡 读后感在到处都弥漫着销烟的战争年代里,却有着一个弥漫着温馨之气的苇塘,就在这密密的苇丛里,这镜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芦花荡的故事。
一个平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儿,在一次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
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儿于是许下诺言——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敌人。
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儿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故事虽然简单,但他的主人公——撑船老头儿绝对不简单。
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真本领,是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的。
这个老头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对他不设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应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征,在这样的年代里,也是最应具备的特征。
因为对自己多年来撑船经验的自信,他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这艰巨却关系到部队成败的重要任务。
因为自尊,他使鬼子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是一个中国人扛起抗日卫国大任的体现,就在这片苇塘中,一叶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迹般地诞生,为队伍运送来了救命的粮草,护送来了重要的干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但是,一个英雄又怎会畏惧这些呢
直至现在,我仍旧忍不住猜测在那个年代,真的有老头子这样的人或事存在吗
我想,不管是作者虚构的也好,听说的也罢,但是一个时代总会孕育出一个时代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的抗日的岁月里,在那样美丽、恬静的芦花荡中,又怎会少了这群英雄儿女的身影呢
4.信客 读后感虽然说信客这个职业,已经随着世界的变化,,时间的流逝,消失了…… 但是,曾经或者愿意成为信客那样的人却没有消失,他们仍然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这样拥有无私奉献的人,仍存在着,并却永远不会消失。
科技是在进步,可是信客这种高尚的精神,却会成为心中的永恒,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样悠久,如雷锋的象征一样深远。
他们这些人就是我们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品质却永远不会想他们曾经的职业一样消逝,现在,他们仍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默默的奉献着。
信客的苦是并不是一方面的,他们赚的钱仅仅够自己来吃饭而已,但工作却异常艰苦,往往乡亲们的亲戚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然而当收到了如此苦难后的信客们,回乡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致敬,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重视,甚至都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些整天跑东跑西得信客们。
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还得主动去安慰他的家人,任凭别人打骂。
更糟糕的是,信客们常常收到乡亲们的无端怀疑,这是信客们不止身体上过度劳累,也使信客们心理上得不到一丝安慰。
这些痛苦,这些磨难,不是普通人们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们却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没有丝毫怨言。
信客的职业已经消失,并不再回来,但是他们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品质。
信客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八年级下册语文新阅读读后感
你的问题问得不太具体、你看看是这一课不,是、就借鉴一下,学习的感悟是自己的、要好好提升自己的读后感才可能进步得快 、祝你学习愉快进步
----------一部灰色的记忆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友人及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回到了家中,这个暑假定会在阅读中惬意地渡过,我心中窃喜
爱泡上一杯红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
一个有雨的午后我从那叠书中随意抽出了一部,竟是的,脑海中立刻便浮现出了课文中那变幻莫测的,莫不就是里的那个调皮吗
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和感觉,我在这个有雨的午后打开了它------。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满怀着对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着四周的一切。
祖父、后园和她自己,便成了全部的天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
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平静的叙述,灰色的色彩,黯淡的画面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呼兰河小城。
呼兰河畔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啊,什么叫魂啊、跳大神啊。
那里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贫苦愚昧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
烂漫的笔调下却刻画出了一个寂寞而灰色的世界。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几次三番地折磨,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和看热闹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小团圆媳妇最后终于被“跳大神”的用开水活活烫死;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穷困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大家得知他媳妇死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孩子,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又传开了。
这不由让我想起笔下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这也让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当时内心的深深苦闷
呼兰河小城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是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
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 一个漂泊女子,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
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缅怀那些悲苦无依的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
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其中的悲凉绵延不绝。
读完《呼兰河传》,轻轻合上。
心情久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而薄凉的画面中,抿一口茶,胸口竟有隐隐的痛
八年级下语文第六课读后感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语文主题学习》读后感春华篇
几经考验名叫海娃的儿童团长,冒着生命危险,及时把一封重要的鸡毛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八路军的指挥部。
而这个坚强、勇敢的小英雄 正是我需要学习的榜样。
坚强勇敢是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你瞧,面对鬼子,海娃毫无畏惧之情,在鬼子一步步向他逼近的危急关头,一点也不慌张,还能镇定地想办法——把信藏到羊尾巴底下;当敌人枪对他的小脑袋时,他装出傻愣愣的样子,从容地给鬼子做怪脸;当鬼子向他指白旗时,他机智地向敌人挥动自己的衣服……正是由于海娃的危险临近时坚强勇敢,坚持不懈,才能安全地把鸡毛信送到目的地。
往后在这一方面我一定要学习海娃,做一名坚强勇敢的少年,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怕它,靠自己努力去做,体育课上难度比较大的动作我要想办法完成,生活中我不能怕这怕那胆小如鼠,想变得坚强勇敢在家作家长小帮手,在学校想做老师的小助手。
语文好段摘抄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
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
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
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
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
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
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
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
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