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小当家
一般,两种说法都纳。
但是,两种说法,同父异母认同度更高炎帝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
炎帝生母为羌族之女,名曰“女登”。
故以从母得姓之俗而姓姜,名榆罔,按其后世封官“缙云”为氏,其生前为有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
其时,部落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沿袭氏族社会旧制,其职称曰“后”,后世以为“帝”、“后”都是君主之称,故以炎帝生前在龙门山焚林垦荒之功,以火色之“赤”称曰“赤帝”,此如《周书》之载。
也有以烈火炎上之性,而谓之“炎帝”。
由于西汉末年以来将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时代名称“神农”与五帝时期的具体历史人物名“炎帝”捏合为一,以倡“炎帝神农氏”之妄说,因而,对炎帝史事、阪泉之战、阪泉地名所在等,都产生了大量的错误解释。
对此,我们有必要分别进行清理、辨析,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炎帝非神农。
神农,同“有巢”、“燧人”、“伏牺”一样,是先秦史家追述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史中,依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在生产生活上所出现的不同历史特点而命称的时代划分名称,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
“神农”之所指,是继“伏牺”之后,社会生产全面发展到以农耕经济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时期,在时间上它相当于距今八千年以来到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阶段,也即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前的历史阶段。
当然,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其社会发展进步,都不是一刀齐,在不同的地域,其进步总是存在着快慢之分的。
就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言,按现在考古发现的历史证据表明,桑干河流域进入农耕生产时期,在距今一万两千年左右;若以全国各地普遍进入农耕生产的时间而计,是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历史上。
故,《尸子》云:“神农氏七十世”。
七十世者,也只是一个约略性的估计年代。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曰:“神农十七世”。
《尸子》成书在前,《吕氏春秋》撰写在后,此或误抄“七十”为“十七”所致,或以为言以“七十世”而太久而改之。
《礼记·曲礼》孔颖达疏引三国时谯周之语,则又是一种说法,言“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
今人读此,或者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古人谈及“神农”,会是一人一个说法呢
其实这也本不奇怪。
对于人们知之不详的原始社会历史,有一些探讨性的说法,也并不稀奇。
就像现在,言及古史分期,社会发展史研究者,常用“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之词以作历史分期;古人类学家用“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作分期;考古学家则用“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为分期。
具体到各个学者、各种著作的认识又不尽一致。
这对于研究而言是很正常的。
现在,依考古发现的大量证据而言,《尸子》所言的“神农氏”历史时期有“七十世”之久,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正确的。
古人习以三十年为一个世代,七十世相当于两千多年,换言之,《尸子》之说是将距今七千多年到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前的这一段历史作为“神农氏”历史时期,应该说,这是比较接近于客观历史实际的正确的说法。
“神农”是历史时代名,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
对于这一点,中国产生最早的古籍《山海经》也是一证。
《山海经》保存的上古史料是最多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址、历史人物葬处、山川、河流、湖泊、古代的物产、飞禽走兽、都有记载,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对于古代具体的历史人物,如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都有记载,它就是没有“有巢”、“燧人”、“伏牺”、“神农”这样的历史时代名称。
由此可见,编造“炎帝神农氏”这样不伦不类的名称,是多么的荒唐
正因为“神农”是历史时代名,而非具体的历史人名,所以,在先秦众多古籍中,都有着明确的区分。
这就是,谈到“神农”称“世”,说到黄帝、唐尧、虞舜等用“时”。
例如:《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春秋时,齐桓公已成霸业,欲效帝王行封禅,管仲情知封禅做大,对桓公不利,直理以劝,桓公又不会听从,就灵机一动,将虙羲、神农等一些历史时代名临时“拉”来以充古帝王,编造“受命”、见“祥瑞”方能行封禅,以难桓公。
即使如此,也未将神农与炎帝合而为一。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管子·封禅》)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行文述事须分上下长幼而不可以乱言。
古史黄帝、炎帝并提,总是黄帝在前而炎帝在后,从来未有黄、炎颠倒而作“炎黄”者。
因何
黄帝为兄,炎帝为弟,此其一;黄帝姓姬,为少典之嫡出。
炎帝姓姜,在少典为之庶生。
此其二;黄、炎在有熊虽同为军、政首领,然涿鹿之战后,炎帝争权欲分裂有熊,是为不德,因有阪泉三战之败。
此其三;黄帝此后东西南北“以战去战”一统神州,建立文明的国家之制后,虽仍使炎帝主政于南方,但实际上受封“缙云”之职,已为臣属而不为“帝”。
此其四;对于肇造国家文明之制,施行文明教化,发展科技,如统一文字、发展医学理论、制定法律、音律、历法等各方面,炎帝的贡献都远难与黄帝相比。
此其五。
因此,中国历朝历代举行国家祭典,都是将黄帝列入大典的五年“禘”、三年“袷”之中,上配五天神,下陪历代帝王之祖而享祭。
炎帝则无此殊荣,他只是在一年四季的郊祀之中,配南方天神赤帝赤熛怒、四象中朱雀一象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星神、火神而享祭。
唯其如此,古人黄、炎联述,从来都作“黄炎”而从不称“炎黄”,只在刘歆、班固、皇甫谧等人的笔下,才有了颠倒的“炎黄”之辞。
谓于不信,请观史实: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贾逵注:“少典,黄帝、炎帝之先”; 虞翻、唐固注:“少典,黄帝、炎帝之父”; 《国语·周语》:“夫亡者岂繄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 韦昭注:“鲧,黄帝之后也。
共工,炎帝之后也”; 《左传·昭公一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此文所载乃郯子之不详历史的荒唐语,我们引此,是因其祖述“黄、炎”尚有长幼之序而未乱; 《吕氏春秋·荡兵》:“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新书·益壤》:“黄帝者,炎帝之兄也” 炎帝非“神农”。
炎帝是具体的历史人物,神农是一个历史时代名称。
这个问题举凡认真研究历史的古今学者认识都是一致的。
因此,罗琨就说:“在先秦文献中,凡黄帝连言的炎帝或炎,均置于黄帝或黄之后”;“神农一语最早见于晚周,主要用于表示一个历史时代……神农氏时代包括了从原始农业的发明到取得初步发展的漫长历史,它的上限甚至可延伸到农业前夕。
”(罗琨:《‘炎黄’、‘黄炎’与黄帝陵》,载《炎黄文化研究》1994年一期) 那么,所谓“炎帝神农氏”这种不伦不类的称谓,又是怎么造出来,而又讹传至今的呢
此中,有三个不懂历史而强述史的人物,这里不能不提他们的大名: 第一名,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之子刘歆。
刘向幼年就受到了汉武帝迷信鬼神、言及黄白之术杂书的影响,这些书是刘向之父治淮南王狱时得到的。
宣帝时又欲仿效汉武,刘向言“黄金易成。
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刘向本名)吏。
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前汉书·刘向传》)。
只是,由于刘向之兄赎其罪,才留得一条性命。
刘歆,是刘向诸子中最喜读书的一个,然其自幼所接触到的皆为不少家传方士所编的杂谈鬼神之类怪诞书。
刘歆因读之更钻,常会提出一些连刘向也回答不出来的怪问题。
王莽靠神鬼之说,图谶之谋,篡夺西汉帝位,就靠得是刘歆的谋划,因而被王莽封为“国师”(《前汉书·刘歆传》)。
刘歆先为王莽谋,做了个“假皇帝”,进而又靠造图谶“赤帝行玺某传子黄帝金策书”的所谓“铜匮”天书,“言王莽为真天子”(《前汉书·王莽传》)。
刘歆的这种编造,就把赤帝(炎帝)说成是黄帝的父亲了,刘歆为了更进一步拍王莽的马屁,就进而索性将炎帝与神农氏合户造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 “炎帝神农氏”之称。
第二名,是后汉的班固。
班彪、班固父子二人,原非史官世家,其述史是欲借以美化汉代帝王而获得政治好处。
故班固曾因“私改国史”而下狱。
此后,其弟班超上奏明帝说明班家的述史意图,明帝取其所述之史稿以验,读后很高兴,这才任班固为兰台令史,让其述史的。
无论古今,凡以述史而媚上,为美化当权者服务,就必然要歪曲历史。
而此前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史事的司马迁,已将西汉历史完整地记载到了汉武帝之末,班氏父子欲美化汉代帝王,就必与司马迁对着干:说司马迁述史“是非颇缪于圣人”,其述史“甚多疏略,或有抵啎”(班固:《前汉书·司马迁传·评语》),其父甚至连司马迁蒙难受刑,也用来做幸灾乐祸的诅咒,言之为“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后汉书·班彪传》)司马迁述史,对汉武帝抨击最烈者,莫过于武帝听信方士公孙卿胡编黄帝成仙不死,因而劳民伤财大兴封禅一十三载,最后振兵释旅途中在涿鹿祭轩辕黄帝陵于桥山,却看到了黄帝冢,这使武帝极为尴尬。
于是,班固述史,一是将桥山笔移至陕北阳周县南;二是篡改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振兵释旅的行军路线;三是凡武帝巡幸经过涿鹿县者一律不载,实在避不过者,就用“独鹿”之名以代;四是开列一个与其所述西汉历史没有丝毫关系的所谓《古今人表》,并自注以“炎帝神农氏”、“炎帝妃生黄帝”之类的胡话;五是在《律历志》中塞入一个歪曲古史系统的所谓《世经》。
如此,“炎帝神农氏”这个荒怪不经的提法,就以“正史”的形式流播于后世。
第三名,就是皇甫谧。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在其叔母苦劝之下,始学便“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晋书·皇甫谧传》),不久因患风痹疾而改学医。
二十尚不学,中途又改行。
读书杂乱,而不知分析,以著述为务,必示人以博学。
如此必走东拼西凑、杂相连缀、不足者兼以附会的道路了。
然黄帝史事久远,历史上除司马迁有一个简略之述外,就很少有有系统的史料传世了。
正因为如此,皇甫谧杂相连缀更加附会的《帝王世纪》就被世人当“宝贝”,其错误乃至荒唐之说广为转述、流传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信,我们可以以他对炎帝之述为例: 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
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上面这短短的四十七个字,就是杂揉了《国语·晋语》所载晋大夫司空季子的附会,《前汉书·古今人表》及《律历志·世经》的胡诌,《孝经钩命决》的编造而为其文。
如此的《帝王世纪》还能有多少靠得住的东西
炎帝初娶妻于今山西地方之羌女,生女曰“女娃”。
由于部落方国行政首领负责农业生产、天文观察等事,经常在熊耳、龙门、空桑诸山活动。
当其在空桑之山(今山西省五台山)巡视天文观察之际,其爱女思父而独自离家东行欲见炎帝,行至今山西大同地方,落入“大同古湖”尚未完全退尽的泽水之中,溺水而亡。
炎帝因痛失爱女而悲,除命称今山西浑源西南的一条水为“怿女之水”外,其在与黄帝分治南北之时,于河南、山东两地所筑屯兵之邑都命称为“空桑”,以寄托其对爱女的哀思。
炎帝在蚩尤叛乱之初,能以国为重,从太昊之地北上少昊筑邑监视,但由于不敌蚩尤而败回涿鹿不了解黄帝因使骄兵之计,不放他进入轩辕之丘,而在围困蚩尤之际救其到阪泉屯兵以作战防止蚩尤西逃的侧翼之旅的原因,就心生异心,待黄帝战胜蚩尤的喘息未定之际,突然向黄帝发起争权之战,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阪泉之战”。
当黄帝不得已三战将其打败之后,炎帝仍不肯与黄帝和解。
黄帝四面征战,一统华夏以后,就封炎帝为“缙云”之官,与其重新分治南北,使其重新主政于南方。
至此以后,炎帝虽重视发展农业,精心治理南方,并娶赤水之女听訞为妻,生儿育女,与西南各族和谐相处,但却至死也末与黄帝往来。
因此而死葬于湖南。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而言,原始社会由氏族家长制走向部落时期,其产生的“帝、后”双头领导体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过渡型政治制度。
在进入文明时代之际,其掌握军事领导大权的“帝”取代行政领袖之“后”,成为文明国家制度中的第一代君主,本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炎帝在中华大地统一之前,虽曾是有熊部落方国行政领袖,他对有熊的振兴有功,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南方开发,也曾经做出过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其在思想上不能够作到“与时偕行”,不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发动与黄帝争权位为实质的“阪泉之战”。
所以,论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贡献,炎帝是不能与黄帝相提并论的。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怎样起卦,解卦
人是社会的动物,世上就掉“人伦道德”四个字,有时它虽不律,却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人类伦理围很广,第一篇要讲的是:师生恋。
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不能相爱
这个原因我没有考证过,但似乎世界各国都把它列入“不道德”的行为之一。
就像郭靖痛心疾首地对杨过说:“过儿,龙姑娘是你师傅,你们怎么能在一起
”可是,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
谁能告诉我
广义上的师生恋,范围很宽,只要是指导过你的人都可以算是你的“老师”,例如工厂里的师傅、家庭教师等等。
但这些严格地说并非不道德。
所以,我这里讨论的“师生恋”有两个标准: 第一,发生在学校当中的; 第二,双方当事人均有此意,且真正发生。
一切不成功的以及单恋、暗恋统统不算。
搜肠刮肚,终于凑齐10部,够发一篇了。
丑闻笔记 此片题材真是冒天下之大韪,至少涉及三方面禁忌:1、师生恋;2、同性恋;3、与未成人有关的性行为。
教室别恋 又是涉及未成人的性行为。
但影片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师生恋的范围内,小男孩最终摆脱了对女老师肉体的迷恋,走过了长大成人最艰难的一步,完成了人格上成长。
男人四十 两段师生恋:20年前,自己心爱的女同学与老师生下了孩子;20年后,自己同样没有经受住女学生的诱惑。
这部没有《女人四十》拍得好。
个人以为,并非学友大哥的演技不行,而是许鞍华对男人心理的掌握不如对女人来得深刻。
影片中,梅艳芳这个角色的塑造就可圈可点。
另外,林嘉欣凭此片一炮而红。
钢琴教师 学生总算成年了,老师却足够变态。
耶利内克的小说艰深晦涩,闷不忍读,比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还难懂。
不知道3年后诺贝尔奖颁给她,与影片的推动是否有关。
爱的蹦极 男老师爱上了男学生,因为他相信他是死去恋人的转世。
李秉宪此后在《中毒》中继续了自己的不伦之旅――上演了一段叔嫂恋。
心灰 片中两位主角,一个白种人,一个黄种人;一个英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已近中年的尾声,一个还是青春少年,却有着同样的性别,总之,影片集跨国恋、同性恋、师生恋、忘年恋以及跨种族恋之大成,蔚为大观。
此片入围当年的亚太影展,就是冲着这个名头才看的。
不过说真的,其实一般般啦,除了题材另类以外。
上面这些片子实在太沉重了,接下来换点别的口味吧。
纯情版之窗外 琼瑶阿姨的亲身经历啊
林青霞初登银幕之作,简直惊为天人,而且这是第一次与秦汉合作。
高校教师 也是纯情的经典了。
谈谈情,跳跳舞 自己也知道,这部大概有点勉强~~~不过,舞蹈培训班算不算学校
舞蹈老师算不算老师
好歹,培训班也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模式嘛。
未成年人的恋情看多了,发生在两个中年人之间的,竟是一段纯洁的精神之爱……最后,来一部搞笑的――星爷的《逃学威龙》。
虽然星爷是冒牌的学生,但这段恋情至少是发生在校园当中的,而且确实成功了
在古代,旁系亲属之间的恋情非常普遍,表兄妹、姐弟之间的婚姻都是合法的。
因为父系社会的人们相信:只要不“同姓”,就没问题,有些地方还特别喜欢“亲上加亲”。
直到现代医学证实这种婚姻有遗传学上的危害,才正式被世界各国禁止。
但是,人类社会的伦理一直不能接受直系之间的恋情,无论他们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
姓氏、家族,是氏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中严格的道德规范甚至超越了法律。
女性出嫁后即要改夫姓(世界大部分国家至今仍然如此,婚后,你不再是A小姐,而成了B太太),标志着她成为某姓氏的成员,所以就算与小叔子、公公之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发现恋情,也绝对不可以。
因此,更别说那些发生在直系亲属当中的恋情――兄妹恋、姐弟恋、父女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1、《雷雨》、《血凝》、《天龙八部》里面那种事先不知情的兄妹恋,不能算;《蓝色生死恋》里的“伪兄妹”恋也不算。
这里只讨论彼此明知是亲兄妹,仍然相爱的。
2、《夜宴》里继母与儿子、《洛丽塔》里继父与女儿的也不算。
只讲亲生的。
老男孩――姐弟恋+父女恋 因为姐弟恋被人撞破,导致姐姐自杀,所以把仇人关了整整15年,更不惜安排一切机会让仇人父女乱伦。
这种报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一定要让对方也尝一下乱伦的痛苦。
人类的道德观和羞耻心,竟然成为了最有力的复仇武器。
中毒――叔嫂恋 其实这种恋情只具有伦理上意义,而无法律上的价值。
因为嫂嫂改嫁给小叔子这种事并不违法,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喜欢上哥哥的女人和喜欢上朋友的女人一样,只是让人在心理上比较难受。
火――姑嫂恋 迪帕·梅塔一向喜欢惊世骇俗的题材,她的“女性三部曲”无不如此。
《水》讲的是印度的寡妇问题;《土》我还没看,而这部《火》是讲姑嫂恋:嫁给一对兄弟的两个女人,因为有着同样对家庭和丈夫的失望,而产生了情愫。
这样的主题就是放在观念解放得要死的法国或者美国,估计也会倍受争议,别说是在印度了。
所以后来听说在迪帕·梅塔的片场必须有军人保护,才可以免受极端分子的冲击,也就毫不奇怪了。
父子迷情――父子恋 恋父的故事不稀奇,因为女儿一般总是和爸爸比较亲。
父子同性恋就罕见了。
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母女恋的。
三月的狮子――兄妹恋 这种题材在日剧中非常普遍,电影也不少。
此片比较闷,但还算唯美。
伊莎贝拉――父女恋 其实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讲乱伦的片子,因为这种感情比较隐晦。
虽然大家后来把焦点都集中在梁洛施身上,但显然杜汶泽的表演更具功力。
她比烟花寂寞――小姨恋姐夫 既然小叔可以爱嫂嫂,那么小姨也可以爱姐夫了。
表现这种题材的也很多,例如《一帘幽梦》,呵呵。
不过《她比烟花寂寞》里,我不太明白贾姬为什么一定要和姐夫上床,这种心理实在有点难以理解。
迷情逆恋――母子恋 老妈用色相来“拯救”同性恋+吸毒者”的儿子,这种做法真不可思议。
不过鉴于弗洛依德“俄底浦斯情结”理论的巨大影响,“恋母”已经不算另类了。
爱情重伤――公媳恋+姐弟恋 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也知道焦大那句:“爬灰的爬灰……”这“爬灰”指的就是公公偷媳妇了。
很佩服路易·马勒竟然能够把一个“爬灰”的故事拍得那么美,并且名列世界经典情爱电影的前十名。
另:影片女人公曾经与弟弟有过一段姐弟恋,后来弟弟自杀了。
母女通吃型――女婿恋岳母 这种恋情听上去总有点怪怪的,因为既然是“岳母(包括未来的)”,估计总是上了点年纪,居然会比年轻的女儿更有吸引吗
哎,可这样的电影我偏偏看过不少。
键 此片一共有5个版本,这张海报是池田敏春版的。
个人认为这里的“岳母”最漂亮,川岛直美真是叫人惊艳啊
木村的扮演者也比较英俊。
毕业生 这个就太经典了,应该算是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吧。
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女儿,而不是老妈。
天地无伦 影片中众多无伦故事中的一个:阿桑(就是海报上这个把头埋在女人两腿之间的懵憧少年)不仅和女友上床,还和女友她妈上床。
最让人瞠目的是,女友她妈居然还当着女儿和老公的面,若无其事地邀请阿桑到家里来吃饭,并且在饭桌上和他眉来眼去。
成年人无良至此,叫人无话可说。
PS:最后补充一个《晚娘》。
本来不想把这个放上来的。
因为里面虽然有无数的乱伦,但说到底人物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不过刚刚仔细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认为从情节推断,妹妹的孩子就应该是老爷的(即她的亲生父亲),虽然影片没有明确的指明这一点。
这样说来,到底也是一个父女恋了。
不过这部电影实在太厉害了,远远不止父女恋那么简单--母子恋(继母与继子)、兄妹恋(虽然并非亲生)、母女同性恋(继母与继女),真是乱伦关系的集大成者。
今天又想起来两部,都是国产片。
继续补充
菊豆--侄儿和婶婶内地有段时间特别流行这种主题阴暗的电影和小说,号称新历史主义。
文坛和影坛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性描写,贾平凹、陈忠实、苏童……满眼看去,全是**。
《废都》里面那个“此处删去***字”,简直把性描写推到了顶峰,堪比当年的《金瓶梅》,而且居然都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上。
真不知道都是怎么通过审批的。
张艺谋的这部《菊豆》就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曦伏曦》,主演是巩俐和李保田。
故事讲述不能生育的叔叔弄了漂亮女人回来续香火,结果婶婶和侄儿好上了,生了个儿子。
却不料,长大后的儿子认为母亲有违伦常,在母亲与生父幽会时把老爸丢进了染缸。
最后菊豆(巩俐)放了一把火,把染房给烧了。
影片主题、画面以及人物心理的阴暗叫人喘不过气来,尤其菊豆的儿子,简直就是石头缝出迸出来的冷血动物。
欢乐英雄--公公和媳妇古龙有部小说就叫《欢乐英雄》,但这部电影和古龙完全无关,讲的是一个超阴暗的故事,主题有点鲁迅《药》的意思,不过里面的革命者蔡老六可比夏瑜更倒霉。
话说蔡老六外出革命多年,回到家突然发现老婆身边多了一个六七岁的女儿,当然认为妻子不忠。
不过后来观众才知道这孩子其实是他爸强暴他老婆生下来的(严格说来,应该是他妹妹了。
汗啊……),而他爸根本就是一个大烟鬼,为了一点赏银竟然把亲生儿子给出卖了。
最后蔡老六被砍了头,老婆抱着他的人头回到家供在桌上,然后又是放了一把火把家都烧了。
导演是吴子牛。
此片找不到海报,只有剧照一张,是蔡老六和老婆玉蒜在一起。
当时蔡老六人头供在桌上那一幕可把我恶心坏了。
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没有构成重婚罪,法律仍然无法约束婚外恋。
也就是说,婚外恋至今仍然是“不道德的行为”,属于伦理的范畴,而与法律无关。
现实中,婚外恋的故事无非是这样:男人在外拈花惹草,妻子在家痛哭流涕,然后一面大骂男人负心,一面却死不离婚。
具体情节,大家可以参考各期《知音》杂志。
但是,电影毕竟是不同的。
每一部讲述婚外恋的电影总得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吸引人,否则,和社会新闻也没什么两样。
以婚外恋为主题的电影实在太多了,《廊桥遗梦》、《失乐园》都已经成为经典当中的经典(记得2004 年采访渡边淳一先生,记者中有人问他:《失乐园》的故事是您的亲身经历吗
他回答:当然,不然我怎么能写出那种感受。
彼时,渡边太太正坐在他身旁……),我这里恐怕无法提供一个全面的整理,所以收集范围仅限于华语电影。
囿于本人的观影经历,可能很多未能涉及,希望大家补充。
一声叹息 崔永元曾说过,《一声叹息》为什么拍得好
因为那是冯导的亲身经历,他深有体会嘛。
此片最大的亮点恐怕还是从一个中年男人的角度来谈婚外恋,讲述了他的真实感受。
在这里,男人并非简单的负心汉,他也有痛苦和挣扎,和人们一贯把出轨的男人看成是花心、始乱终弃有很大区别。
经典台词: “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
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
”(真是讲出了男人的心声)手机 要说《手机》没有影射崔永元,我死也不相信。
尽管艺术允许虚构,冯小刚、王朔之类也特别喜欢拿圈内人说事儿,但这次的玩笑真是开得有点大。
《手机》公映之后,传说制造了很多夫妻间的矛盾和间隙。
有个故事,讲一对小夫妻从电影院里出来,妻子突然说,把你的手机给我看看。
丈夫也半开玩笑说:就不给你看
结果妻子当了真,拉下脸非要看。
丈夫也懊恼了,觉得她无理取闹,结果两人大吵一架,数天不说话。
这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此片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要不,中国移动也不会请葛优去当代言人了。
经典台词: 1、做人要厚道。
2、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3、手机
那就是手雷哟……赵先生 《赵先生》与《一声叹息》拍摄时间相近,同样的题材,命运却截然不同,前者被禁映了8年之久,直到2006年才出了DVD,我从卓越网上买到的。
而据说遭禁的原因,是《一声叹息》中的丈夫最终回归了家庭,而《赵先生》却走得更远。
此片最大的突破就是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当赵先生已经成了植物人,妻子和情人也终于和解,但她们在整理他的物品时,却意外听到电话录音里传出第三个女人的声音。
(PS:一个不停出轨的男人,简直是女人的恶梦~) 经典台词: 我会处理好的,我需要时间……(经典的推托之词,不知道有多少男人用过……)花样年华 这个电影太有名了,有名到我已经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句来点评它。
好像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周暮云、苏丽珍,梅林茂迷离的音乐、张曼玉如幻的旗袍,雨夜的长巷,小资得一塌糊涂……总之,此片绝对完全可以当选最唯美的婚外情电影。
经典台词: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小城之春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VCD的时代,而且是翻刻的VCD。
感觉太震撼了:原来30年代的中国电影已经达到了那样的高峰。
王家卫费尽力气营造的氛围,费穆平平淡淡就做到了。
玉纹在志枕屋外来回踱步的那一幕,一点也不输给苏丽珍在昏暗小巷中的身影。
忽然有点惭愧,一直以为王家卫很好,只因为自己还不认识费穆。
也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所以不敢看田壮壮后来重拍的那个版本。
经典台词: 我没有勇气死,他没有勇气活。
好奇害死猫 面对出轨的丈夫,处心积虑地报复,而不是大哭大闹,这样的妻子实在少有。
硬生生把一部婚外情的电影,弄成了悬疑片。
倒让人同情起本该遭人厌的胡军和宋佳来:娶了这么有心计的老婆,还是本分点吧。
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结构也新颖,但总觉得张一白差了点火候,把挺好的剧本糟蹋了。
据说,他还打算凭此片冲击奥斯卡…… 经典台词: 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是在英国玫瑰战争之后出现的,它的花瓣将约克的白色与兰开斯特的红色结合起来。
与长有斑纹的法国蔷薇不同的是,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在一朵花里要么全是红色,要么全是白色。
谁是第三者 很老的电影,好像是中学时代从央视上看到的。
这是内地银幕上第一次正面出现“第三者”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美院教授华超与妻子长期分居,关系冷漠。
女学生桑雨晨比较敬仰他,结果华妻吃醋,诬蔑两人有私情。
阴差阳错,倒真的让两个人发展出一段师生恋。
为此双方都承受了巨大压力,桑还被学校下放到小县城的文化馆工作。
8年之后,桑对爱情的态度始终坚贞如一,华却在社会压力和个人前途的抉择中变得越来越胆怯和懦弱,让桑极度失望,最终分手。
主演李克纯凭此片获当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她另一部比较有名的片子是《红颜》。
导演董克娜拍过《明姑娘》、《相思女子客栈》、《第二次握手》等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都非常有名。
经典台词: 桑:到底谁是第三者
我们是真心相爱的。
华妻:你的意思是说,我才是第三者野山 也是老片,我高中那会儿参加学校的影评社,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一。
是部很棒的电影,获得过一系列奖项:第一部荣获六项金鸡奖的电影,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录音和最佳服装,还获得1985年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法国南特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最后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奖,汗……),足见对它艺术水准的肯定。
在查资料时,还发现此片的另一大意义: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第一部全同期录音的电影。
两对夫妻重新组合的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只喜欢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活,另一个却总想折腾出点名堂出来;两个女人,一个是忙于家务农活的贤妻良母,一个却整天梦想着要见识山外的世界。
于是彼此都发现不合适,人家的老婆(老公)才是最好的,于是互换^-^。
对待出轨的老婆,影片直接表现了传统男人的简单粗暴:狠打一顿
经典台词:无征婚启事 男主角始终没有露面的恋爱故事。
虽然刘若英身份是第三者,但严格来讲这并非关于婚外恋的电影。
我之所以选它,是觉得刘若英这个角色算得上够特别(就像刘嘉玲演了一个够特别的妻子一样)。
印象中似乎还没有哪部电影是从这个角度来拍摄的。
经典台词: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
”――影片中杜家珍“征婚启事”的全部内容。
一一 《一一》的主题并不是婚外情,但NJ在去东京与初恋女友见面后,却对妻子讲了这样一段话:“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 对婚外情最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