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静下心学习,沉下心做事——《怎样读懂学生》读书心得,今年暑假,学校发给一本书,《怎样读懂学生》。
一本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完两本书,掩卷而思,最大的感悟是: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静下心学习,沉下心做事。
《怎样读读懂学生》一书中,作者记录了48个典型的案例,加上自己的“聆听手记”。
我们在读这些小故事时,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这些故事,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
有心的人,把它记录下来,便成了此书。
无心的人,让那些故事沉淀,渐渐被遗忘在记忆的深处。
管老师的书,几年前就已读过。
他的经历,说传奇是传奇,说普通也普通。
管老师坚持做一件事,做久了,就成了传奇。
然而,这样的事,每一个普通老师都能做,就看你是否能坚持,是否能沉下心去做。
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颇为感慨。
我不会上公开课作秀,我不会稿科研写论文,我不会在评课时侃侃而谈……我唯一的长处,就是能沉下心来做事。
一本班刊,一坚持就是十五年;对子一结,就是几年。
其实,这班刊,简单得很,每个老师都能做,也有很多老师曾做过,比我做得更为精致的大有人在。
只是,能坚持的却没几人。
一分钟读懂孩子读后感
学会爱对孩子的读后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学会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所有这些围绕的话题就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习爱、懂得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性格,同一种教育方法并不适应每一个孩子,但是“爱”适用于每一个人。
看了《学会爱》这本书,认识到了很多作为家长、老师的不足之处,如何去爱孩子,如何懂得孩子的需求,需要下功夫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为孩子勇于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跟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管教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一点一滴做起,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需要负责任的、需要耐心、细心、恒心谅解与宽容。
让我们以爱为动力,家庭教育为先驱,结合学校教育及社会各界、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读后感
弗罗姆认为:“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信、父亲的指点和忠告。
”而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的爱,它是有条件的。
父亲有条件的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是私有制的产物。
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这典型地体现了弗罗姆的学术渊源
怎样才是真正爱子女,<>读后感
中学时期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这是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我在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孩子们行为、心理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是一样的,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但是后来为什么会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学习差,有的孩子爱犯纪律,有的孩子遵字纪律呢,我觉的这和我们对孩子的先期教育有关。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对他的一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现代家庭祖、父两代的爱都集中到一个孩子的身上,导致过分溺爱,使得孩子的性格有偏差,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什么的爱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这是我们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什么是爱
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身心超越现实的纯美反应,精致敏锐,牵动着整个身心和悲喜情绪,而且力量巨大,大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无理可讲。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唯有爱自己的孩子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超出了所有的爱,甚至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而不自知。
如何疼爱孩子。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所以特别宝贝,不知道如何去疼爱,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真正的爱孩子是要刻意创造条件、创造环境去培养锻炼孩子的各种品质。
现在有些家长整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非常好,心里非常高兴,忽视了孩子的缺点,甚至把缺点也当成了优点。
孩子在学走路时,摔脚是常有的,但是跌倒了爬起来。
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了错误,要及时纠正。
如果老是看着自己的孩子那里都好,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不能及时纠正。
时间长了形成了毛病,长大之后就不能改正了。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要及时的做工作,解决问题。
如果第一次犯错,没有及时解决,当犯了三次之后,他就会认为这不是错的,是对的,因为没有人给他说这是错的,再出现此类问题时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你批评他他接受不了,反而觉得是你不对,是你为难他,不让他自由,不让做他想做的事,是你的不对,他就会又哭又闹。
第一次犯错,没有及时纠正,将来就很难改正了。
有些家长在孩子到初中时期发现非常难管,说什么也不听,且有毛病也很难纠正,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论要求是否合理。
这是孩子将来非常犟的原因,也是将来成家之后,不管父母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么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心理学上讲,你就给了他一个暗示,形成了一个观念,你给他什么都是应该的,因为你就应该给他,不给才是不对的。
因为你没有在行为上给他形成一个回报的观念,他从心理上就没有给回报的概念,他为什么要给你。
有时候有的孩子在家长不给他买什么东西时,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听,家长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说这个孩子从小就“拧”,管不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不懂事,不心疼家长,不孝敬父母。
这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是溺爱的结果。
“溺”字如何写,有三点水啊,那么多的水啊,你的爱太多了,把孩子淹没了,淹死了。
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
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工作。
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一不能锻炼他的意志,二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
将来就不能很好的工作。
有的家长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学习完了收拾桌子、铺床叠被、洗衣服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反而任何事都不乐意做。
长大之后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将来进入社会能做什么,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如何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呢,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运动了手指,锻炼了大脑。
有的孩子学电子琴,锻炼了手指,学习成绩稳定增长,是个很好的例证。
还有孩子参加劳动时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动脑去解决,他就会动脑筋想方法,这就开发了智力。
在他面对困难不后退,解决困难的同时也磨练了意志、学会了生活技能,为将来生活打下了基础,一举三得不是这样的吗。
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我们社会的将来,我们用球王贝利的一句话共勉:爱孩子要爱在将来。
读巜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读后感
一:家庭教育先要从自我做起当自己喜欢阅读,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同时也给孩子起到了一个表率的作用。
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不能光说不做。
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必定要先自己做好。
现在孩子接触各类信息的途径很多范围很广,信息量也随之增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会把我们都给难住。
所以我们自己也一定要多学习与阅读。
当我们看书的时候,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也在旁边看书。
带孩子出去游玩或运动,可以一起探讨某个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孩子的知识性,也更加近了亲子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我们会要求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比如作业,我们会给他检查一遍。
如果看到字迹不清楚,就会要求擦了重写;有错题时,不要轻易的告诉他,必须让他自己去检查发现,才能让他把检查也当作业去完成。
刚开始,他非常地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一定要这样才能让他记住,第一次不做好,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不要过分溺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2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提出要求,基本都是要什么有什么,不给还要发脾气有的甚至还会自残,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从而导致自主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可以让他一起参与。
可以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也能让他明白书要读好,但更要学会生活和关爱他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不用成绩决定一切,鼓励多余批评,但要严格要求。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同样也有这种心理。
首先尽量不让孩子干他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以后遇事都会变得叛逆和逃避。
可以做到爱好广泛,让孩子在他喜欢的一件事上持之以恒,做事认真,将来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初中的孩子,每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每次的考试成绩总有那么些不稳定不理想,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以成绩来给孩子定性,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寻找错误点,一起制定方法,在以后的作业和考试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多鼓励多帮助,当然学习态度不能松懈要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重拾信心,面对更多的挑战。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多倾听,多沟通,与孩子成为朋友。
当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千万不可在他旁边看电视,玩电脑,用手机。
我们可以看一些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
当然,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孩子爱看的书,这样不但及时了解了孩子成长期的变化与想法,和孩子间的沟通更进了一步。
家我们与孩子间,也不要总以学习为话题,关系不要总是弄得很可怕,孩子没有倾诉权,只能听从父母的,这是万万不可的。
我们可以找个适当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我们希望被尊重,孩子也希望被尊重,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人人都要被关爱。
在我们家,如果面对面觉得不好说,可能会发生些不愉快,那我们会采取写信的方式来相互沟通,避免了一些话题的尴尬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