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苏州园林中第五段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找出来 归纳第四五两段的说明方法
时光荏苒,老师你还好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风雨之中为我的遮挡;感谢你冰天雪地之时给予我温暖;感谢你对我的培育之恩;感谢你对我的知遇之情。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每天扳着脸走上讲台,我们刚下课玩后的愉快心情又被破坏了。
这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笑一笑啊
开始上课了,你一直眉头紧锁,忽然叫起一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老师顿时火冒三丈,问他怎么回事。
“后面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解释道,全班哄堂大笑,但老师不笑,仍然眉头深锁,用箭一样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只好马上闭上嘴巴,正襟危坐。
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老师你也能笑一笑啊
这样,你的不快、同学们的不认真,也许就会在一笑之中飘然而去,我们与你的距离会因这一笑而变得亲近起来。
下课了,有很多同学跑上讲台,想跟你谈谈话,可一头忙碌的你一句:“什么事
”正欲张嘴的我们不好意思开口了。
那时,我们多想你笑着与我们放松地聊一聊啊
“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学习会更好;笑一笑,真轻松,苦恼、伤心抛脑后。
”我以前也写过这样的儿歌或小诗,但都没敢唱,什么时候能在你面前开心地唱一唱呢
最后,老师,我要对你说:兔年到了,祝愿你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地度过每天
好人一生平安
我和祖国共成长征文
一 公元1991年的寒冬,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开始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片改革开放的土地。
童年,我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学会写的第一个词是“中华”,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和祖国就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随着祖国一步步强大,我也在一天天成长。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的顺利成长都得益于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这为我们成为现代公民提供了有利条件;六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去韩国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让我们感受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也切身体验到了客观存在的差距。
初中,我就读于四十二中微机班,我们六十名同学每人都拥有一台电脑,三年学习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六中;在六中,每个班级都有完备的投影和音响教学设备,很多教师使用电脑幻灯片授课,这为我们成为信息化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参加军训、社会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我和我的同龄人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学校与社会为我们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回顾我人生的十六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祖国的高速发展。
1997年紫荆花开,香江潮起,我知道祖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香港回归的必备条件;1999年国庆阅兵盛典,气势恢宏,我知道国富兵强是人民幸福安宁的基础;2001年申奥成功,举国欢庆,我知道祖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16年,祖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为祖国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青春岁月我不再幼稚地梦想摘下夜空的星星,因为2005年我看到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冲向太空,;我不再满怀期待有朝一日在雪域高原策马扬鞭,因为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使我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不再深情遥望海峡另一岸的同胞,因为大陆台海已经通邮、通商、通航。
祖国曾经走过文革等风云变幻的悲怆近代,如今终于走进了高速发展、跨越腾飞的现代。
正如我国是钢铁大国,但非钢铁强国;在全球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任重而道远。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在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得益于祖国的发展与强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勤奋学习,注重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中国的未来属于我们。
我与祖国共成长。
二 新年伊始,我们迎接2009年的同时,转瞬间新中国即将迎来60年华诞,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30年,尽管我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成长的,但是我深刻感觉的到了生活中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偶尔翻开小时候的照片,记忆着那时的生活,虽然感受不到父辈那时满目疮痍的生活环境,但也感觉到了,那时中国的落后。
抚今追昔,历历在目。
经过曲折的发展前进,走向欣欣向荣民富国强的社会,60年的成就,不仅仅使国人欢庆,也让世人羡慕赞叹。
从历史课本我们学到了,在历史60年前的今天,中国即将迎来她的新纪元,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开始,在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那刻起,举国欢腾,到处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那一天被所有中国人永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那种百废待兴的中国面貌似乎只能从祖辈口中知道,就像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走向成功的路途中似乎永远不会和风平浪静有任何关系,在黑暗中,我们曾经迷茫过,也遭受这不同的灾难,也许走了不少弯路,但是那些始终阻止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这条沉睡在东方的巨龙没有丝毫停止过觉醒。
我生活的年代已经进入了建国70年的后半期,1978年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中看到了最为闪耀的光芒,指引着中国正一步步的走向光明,我出生的那个时候已经不知道曾经父亲还有过那种凭粮票,布票等票证供应生活用品的时代,到现在还记得爸爸常常讲过去为了买生活用品排很长的队伍,一年最幸福的事就是吃上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大肉少的可怜的饺子。
如果有人说中国建立30年前是波浪式的前进,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是呈直线上升,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日新月异,在我的记忆中,从第一个固定电话到现在的人手一部手机,从过去的小黑白电视天线,到现在的液晶宽屏数字电视,从初中第一次接触电脑,到现在电脑的普及等等,这都让我深深感觉到了中国快速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科技进步改变这人们的生活,记得课本中学到新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那颗放有东方红歌曲的卫星,人们欢欣鼓舞,从那时的“两弹一星”到现在神七成功发射,宇航员出仓并且顺利返回,我们不仅赞叹,为中国而骄傲。
不仅仅在航天技术,中国在发展工业和农业还有其他方面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爸爸老是说要珍惜现在学习环境,他们当时很可怜上学真是要翻山越岭,寒冷的冬季却要坐在和现在相差甚远的教室学习。
然而当今铁路,和高速路在中国大地密密麻麻的交织着,并且在还在不断提速。
还有西藏铁路,三峡工程,还以像“鸟巢”等工程都无不体现中国的发展,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农民这个占有中国最大人口比重的人群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一座小洋楼的建成,一个个幸福的笑脸都映射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自然的灾难是必不可免的,尤其是刚刚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66岁的温家宝总理迅速的指导救灾,人们解放军冲向第一线,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灾难,但现在因为我们有伟大的祖国作为依靠,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学会了坚强。
从过去的殖民半殖民的中国,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成立至今的60年,中国让世人看到了她的坚强,从那时的战乱,贫瘠,落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不断探索尝试探索和缓慢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民主,富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在向世人证明中国一个值得所有人尊重的国家。
建国前我们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中国土地上一片狼藉,我们没有倒下去。
建国之初,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跌倒过,但是我们从来都是坚强的爬了起来,现在改革开放,壮壮高楼拔地而起,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港澳的回归,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样坚不可摧,面对雪灾,地震,无情的灾难我们团结一心,挺起了坚实的脊梁骨。
走过60年,发生这太多讲不完的故事,那些让人们为之感动,传送,骄傲的故事伴随着中国走过了这60年,相信祖国的未来也将会遇到各种的困难,但是中国不会退缩,中国人民不会害怕,我们的祖国将会茁壮成长,会更加富强,我坚信,人们都会为自己为中华儿女而自豪。
三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
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
1983年,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
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
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
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仅仅有60年,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您讲,您们小时侯,买布需布票,经济好的人过年时扯一块新布,花钱请裁缝给孩子做新衣 ;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得给弟弟妹妹穿。
而现在到处是琳琅瞒目的服装店,各种流型式样,应有尽有。
人们过去都住的瓦房、平房、窑洞……现在什么都有,别墅、公寓等,妈妈说普通人家除了床、桌子再什么也没有了,黑白电视机就是宝贝了;现在公交车线路布满全市的各个角落,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人们出行公交车、出租车随心所欲;远程旅游、出差,飞机、火车,方便、快捷,家家户户也都拥有了交通工具——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好多人家还拥有了小轿车。
爸爸说,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爸爸小的时候,爷爷有一辆“长征”牌自行车,这是让爸爸在伙伴们面前最自豪的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利用资源,盖了公园、盖了大桥……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吃的方面: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菜式丰富,人们越来越看重绿色食品,注重营养饮食。
住的方面:从以前的瓦房,向平房,楼房,公寓,别墅等发展。
穿的方面:由以前的单一颜色和款式很少向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发展,尤其中国的年轻人赶潮流,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服装市场。
经济方面:家庭条件富裕,由以前的月收入30元到现在的3000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前不久,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
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在祖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 ,我真诚祝愿祖国在未来更灿烂。
五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仅仅有60年,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您讲,您们小时侯,买布需布票,经济好的人过年时扯一块新布,花钱请裁缝给孩子做新衣 ;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得给弟弟妹妹穿。
而现在到处是琳琅瞒目的服装店,各种流型式样,应有尽有。
人们过去都住的瓦房、平房、窑洞……现在什么都有,别墅、公寓等,妈妈说普通人家除了床、桌子再什么也没有了,黑白电视机就是宝贝了;现在公交车线路布满全市的各个角落,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人们出行公交车、出租车随心所欲;远程旅游、出差,飞机、火车,方便、快捷,家家户户也都拥有了交通工具——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好多人家还拥有了小轿车。
爸爸说,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爸爸小的时候,爷爷有一辆“长征”牌自行车,这是让爸爸在伙伴们面前最自豪的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利用资源,盖了公园、盖了大桥……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吃的方面: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菜式丰富,人们越来越看重绿色食品,注重营养饮食。
住的方面:从以前的瓦房,向平房,楼房,公寓,别墅等发展。
穿的方面:由以前的单一颜色和款式很少向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发展,尤其中国的年轻人赶潮流,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服装市场。
经济方面:家庭条件富裕,由以前的月收入30元到现在的3000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前不久,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
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在祖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 ,我真诚祝愿祖国在未来更灿烂。
参考资料:一共五个
干洗店开在什么地方合适
一般来说,干洗店的店面位置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行业客户相对稳定和集中,市场容易打开。
建议成熟小区门口,常住人口达到百分之八十,以家庭户为佳,中青年为主要对象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消费意识强,生活品质要求高,干洗行业的客户回头率高,市场忠诚度好,是优势,把握店面选址,一些大型商贸市场附近也是不错的选择。
《苏州园林》中有哪儿些好的句子,试着做简要分析
13 苏州园林课文研讨把握本文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
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
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
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
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
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
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
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
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
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
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
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
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
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
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
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
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
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
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
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
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
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
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
”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
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
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
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
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
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
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
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
“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
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
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
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
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
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
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
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
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
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
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
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
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
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
“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
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
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
“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
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
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
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
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
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
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
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
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
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
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
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
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
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
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
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
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
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
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
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
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
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
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
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
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
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
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
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
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
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
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
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
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
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
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
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
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