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节的导游词
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每年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天水人生活中一个隆重的节日。
天刚放亮,天水市就已经鼓乐喧天,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
8点整,穿红带绿的汉族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从市区东边的天水市政府大院出发,一路展演着缓缓向城区西边的伏羲庙行进。
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是一幅巨大的由众人簇拥着的伏羲的画像,其身后是身穿黑衣黑裤,按8行8列排着的一个64人的方阵,他们手举高高的旗幡,幡上分别是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
这支前后长达1000多米的表演队伍中,有原本用来朝拜玉皇的古乐朝山队;有过去群众用以祈天降雨的夹板鼓队;也有敦煌舞乐队;有衣着秦朝兵士服饰的小学生队伍;有大学生摹仿原始人动作组成的远古先民队;有老年社火队和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少的雄狮队及舞龙队;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武山旋鼓队和秦城夹板鼓队的表演。
武山旋鼓大约由三、四十人组成,大家都身穿黄绸衣裤,说是龙的传人、黄皮肤的象征。
他们一手握鼓锤,一手持一把扇形羊皮鼓,虽然鼓身娇小,但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那快速回旋着的铿锵跳跃的舞姿,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每一个观者随之激动和振奋,据说这种旋鼓出现的年代久远,它原本是牧羊人遭遇狼群时发出求救信号用的,后来被逐渐搬上文艺舞台,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型活动中,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演出。
今天,他们在这里,以这昂扬的鼓声,尽情地倾吐着对先祖伏羲的敬仰、崇拜和赞颂。
定西马家窑文化广场导游词
青岛,最具有代表形容就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黄海之滨是非常有名的避暑胜地。
另外,青岛所特有的欧洲风情同样令人神往。
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蔚蓝的大海边和苍翠的松树下,实在令人神清气爽。
青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贤士所留恋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名人的痕迹。
青岛的崂山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山海相依的景象曾让无数游客为之惊叹。
并且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传奇色彩。
2016长春导游词大纲
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到长春!在这里你们将观赏到长春的美丽景色,感受到长春的无限魅力! 长春四季分明,典型的北方气候,长春夏季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最有特色的是长春的冬天,长春冬天寒冷,长春的冰雪全国闻名!长春不但景色美丽,还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城市,说起长春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别名,比如说“电影城”、“汽车城”“春城”等等等等。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领略长春的美丽风光,我们首先来到长春的南湖公园,南湖公园座落在长春的市中心,南湖公园是长春最美丽的公园,夏天来到南湖,可以在游泳区尽情戏水玩耍。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长春最大的广场—文化广场,那里是放风筝的好地方,广场上还有金童玉女雕像,文化广场是长春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还有一个很重要景点,那就是伪满皇宫,伪满皇宫是末代皇帝傅仪和皇后生活的地方,由于近代日本侵略中国,这个皇帝被日本人控制,一切都听日本鬼子的,伪满皇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它时刻提醒我们:要富国强民,不能被任何人欺负! 刚才我为大家介绍了长春的美丽风光,接下来我就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长春的“文化”,长春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城市,长春之所以被称为“电影城”,是因为长影制片厂就在长春,长影制作出了好多优质的影片。
长春还有一个“长影世纪城”可以和美国好莱坞相媲美。
称她为“汽车城”是因为解放后的第一辆汽车就是长春一汽生产的。
这就是美丽的春城—长春,希望长春之旅能带给您无限乐趣!
风景导游词
导游欢迎词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
(一般出远门都在早上) 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参加神州旅行社组织的春游活动。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汪峰,是神州旅行社的一名专职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汪导或是小汪。
我谨代表公司及我个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男导拱手,女导鞠躬) 这位是我们的驾驶员汪师傅。
汪师傅具有多年的驾龄,技术娴熟,行车稳妥,我们坐他的车既安全又舒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汪将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向我提出,在小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今天,我们由不同的地方走到同一个目的地,乘坐在同一辆车里,大家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正是应了上面那句老话。
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么就让我们将这个美好的缘分进行到底,让我们开心而行,满意而归。
迎着灿烂的朝阳,沐浴着清爽的晨风,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各位朋友平时工作一定非常辛苦,难得有这个机会出来走走。
工作固然重要,但适当的放松还是必不可少的。
哈哈,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啊。
介绍这次旅游的行程。
介绍旅游的注意事项。
看到有的朋友打瞌睡了,是不是平时老爱睡懒觉啊,那可不是好习惯。
好了,小汪不罗嗦了,大家休息一下,或者吃点东西,或者闭目养神,等一
介绍南通的导游词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
锦州地处东北的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南至辽宁西部、北至沈阳、长春等地的千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万之众。
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
历时52个日日夜夜(140天),共歼灭敌人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此,开国领袖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
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开放,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馆名。
2002年11月由国家、省、市投资6000万元对纪念馆又进行整修和扩建,权力打造“红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2004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园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展到18万平方米。
我们从云飞街向北过铁路双桥洞,就可看到一组具有现代气息的三个巨石方块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中国的“凯旋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胜利之门。
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2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东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单体建筑最高16米,三个单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三块巨石形状既有门的功能,又有城市雕塑的强烈视觉效果,还兼有建筑物的功能,该工程是由辽宁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而成的,设计人员引用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皇宫和皇陵的设计理念,从南到北,从低到高,以纪念馆建筑主体和纪念塔为中轴线,使游客在进入景区的时候有一种纵深感,对纪念塔产生了一种崇敬和高尚的思想感受,造成波澜起伏之情。
穿过胜利之门,大家就可踏上了纪念馆园区的胜利之路,园区的地面是采用花岗岩铺设象征人民军队是从大山内长出的石头,坚硬,勇敢。
而从南大门到纪念塔一共经历104个台阶,则意味着辽沈战役经历了104天。
经过了胜利之路,我们来到了提升广场,提升广场把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园和北园完整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引线穿珠的特殊作用(立交平台长600米)。
提升广场中间地面采用玻璃钢制透明地面,上雕刻着国旗上的5颗五角星,游人在上面可透视广场下面的马路,两侧的玻璃墙壁上刻着10枚奖章,一侧为解放勋章、解放奖章、奖章、艰苦奋斗奖章、模范奖章,另一侧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朱德奖章、英雄奖章、勇敢奖章。
烈士名录墙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
主体由花岗岩方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
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
主体碑铭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
按《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名录》共有5万多名,去掉当年牺牲重名的烈士,实刻47100多位。
名录为魏碑体。
名字总体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比划顺序排列,外国籍和女同志有标注。
尾碑为彭真和伍修权的亲笔题词。
“后记”为捐资单位名称及捐款数额 辽沈战役纪念塔是纪念馆园区中心建筑物,1957年2月落成。
塔身高8米,为花岗岩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
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
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高浮雕群像,表现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的战斗场面。
塔座91.5平方米。
塔后4.2米处立有一方纪念碑即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3米、宽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文。
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
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
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
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
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的生平简介。
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84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
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
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在辽沈战役纪念塔东侧60米处有两座相并列的陵墓,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
梁士英、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
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花岗岩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
北立墓碑,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
墓地呈扇形,周围环以苍松。
梁士英墓为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馆藏文物11000多件,包括彭真的公文包和陈云的棉背心等国家文物23件。
其中,再现“攻克锦州”宏大战争场面的全景画馆为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2001年世界全景画中国年会期间,外国专家专程来锦考察,并称赞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是世界一流水平。
新馆开馆15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景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重量达4吨。
肇庆七星岩导游词
4A级旅游景区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
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
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七星岩历史悠久 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
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 七星岩风光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
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门 票:60元(部分景点需另外收费) 建设 肇庆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七年底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七星岩景区内的六个小岛、七座山岩,八公里长的湖堤上安装了环湖园林路灯560盏、1000瓦的射灯、彩色泛光灯250盏及3000米的彩虹管,运用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光源的变化多姿。
以不同的颜色交错投射到景物上,勾画出七星岩景区内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桥,花木,岩山与湖水交相辉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岩更加绚丽多彩;同时开辟了星湖夜游项目,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夜色中游湖观光提供了一个美丽的环境 ,再造出“第二星湖”。
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
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
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
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区的游览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并使得陆上景点与水上景观浑然一体。
如果你坐在游船上环湖游览,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高12米,宽17.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四根大圆柱饰以朱红,仿歇山顶,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
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2.83万平方米,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
广场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文化在省内颇有名气,周末游客可在此免费观赏文艺演出。
七星岩摩崖石刻 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 七星岩外拍的石刻群,1957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石刻以唐为贵,七星岩就有唐刻4题。
石刻以汉字为主,还有藏文和西班牙文。
汉字各种书体俱全,以楷书为最,行书次之,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刻群文体有诗、词、歌、赋、对联、题记,其中诗有252首,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
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
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
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
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清嘉庆三年 (1798)、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
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
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莲湖泛舟 最佳观赏点在红莲桥南风情码头处。
[1]此处设有竹排、摇橹木船、电瓶船等,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
自古有云:“不乘舟游湖,不知湖光之胜,枉来星岩。
” 肇庆的特产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
肇庆裹蒸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 公斤。
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绿豆和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
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
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当地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
紫背天葵,名丹叶、散血子,是夏季清凉饮料中的佳品。
紫背天葵属秋海棠科,是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长在阴暗湿润的山崖上,叶面有毛,呈深绿色,叶背紫色。
紫背天葵能清热解毒,润燥止咳。
用开水冲泡,其色紫红,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许白糖,其味更佳,能消暑除热,又有解酒之效。
气候 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七星岩风景区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年均气温摄氏21.6度,夏日最高月均气温摄氏28.9度 ,冬日最低月均气温13.4度,确是一个御寒避暑的游览胜地。
这里最佳旅游季节为七、八、九月和春节期间,最高日达4万人次。
交通 从广州到肇庆约二小时车程,肇庆火车站前的迎宾大道不远处就是七星岩;肇庆市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都直达景区内。
风景区内有公共汽车,环湖旅游专线车、出租小汽车和交通船,旅游、度假、开会都非常方便。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历史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
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
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编辑本段 七星岩-景点景观 七星岩,隋唐至宋,称栖霞洞。
相传桂林在远古是海,海陆变迁后,隆起而成为今日的七星岩洞,100万年来,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遂使那石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于中层10米,下层为地下河。
游览中层,游程820 米,洞内恒温20℃左右。
在隋唐时代,这里就成为游览胜地,洞口有隋开皇十年(590年)昙迁题栖霞洞和唐显庆四年(659 年)佚名玄玄栖霞全洞题刻。
从岩口沿石级而下,有明朝张文熙写的第一洞天大字。
过老君台、白兔守门,就是白玉长廊。
这里岩顶光洁平坦,石壁洁白晶莹,有玉为墙壁雪为城之称。
继续前行,佳景很多,有仙人晒网,米粮山,唐僧晒袈裟。
过了狮子抢黄沙景点,便是歌仙台。
传说刘三姐和她的情人白马郎到了桂林七星岩,唱了三天三夜的歌,吸引了许多听众,后来三姐要走,白马郎依依不舍,紧握她的手不放,三姐在他耳边轻唱一首离歌,化成一尊石像成仙去了,因为声音很小,只有白马郎一人听得清,只有这几句流传下来:少陪了,日头落岭在西方。
天各一方心一个。
过云山壁画,到广场,这里景点最集中,银河鹊桥、十八娃娃倒攀莲、奇象异洞等等,最后一景是送客蟠桃 七星岩雄伟深邃,整个游程814米,洞中经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也流传美丽的传说。
以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碧虚铭》最为有名。
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之上。
古人称此景为“栖霞真境”。
1963年叶剑英游完七星岩后,作诗写道:“海洋冲刷山穿洞,石乳冰凝玉塑山。
幽窟千年供避难,今游人乐舜尧天。
” 没有天上宫阙,却有北斗七星在人间;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
这就是七星岩最真实的写照。
七座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排列状如天上北斗,镶嵌在如镜的湖面上,如梦如幻。
叶剑英元帅亦诗赞:“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 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中北部,南临城区,北倚北岭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6.5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景区湖中耸立着七座峻峭的石灰岩山,名曰: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岩。
形似北斗星,故得名“七星岩”,其中石室岩因古迹众多,成为游览的中心。
围绕七星岩的湖名曰星湖,划分为五个湖: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
景区集“桂林之山,杭州之水”为一地,以“峰险、石异、洞奇、庙古”著称,可供观赏的景点有80余处。
景区分中心游览区、仙女湖游览区、东方禅林游览区、玉屏和阆风岩游览区、仙掌岩游览点及荫梓岗(半岛)游览点。
可供游人攀登的有天柱、石室、仙掌、玉屏和阆风岩。
可供游人参观的石洞有双源、石室和出米洞,其中前两个为水洞,后者为旱洞。
特色景观 七星岩牌坊 位于景区中心湖南部,仿古建筑,高12米,宽17.5米,四柱三间,柱础花篮形,上盖琉璃瓦,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于1959年手书的“七星岩”三个大字,为肇庆的重要标志物。
牌坊北侧有广场,面积2.83万平方米,有广东最大的音乐喷泉,是集娱乐、休闲、观赏、购物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
七星岩摩崖石刻 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位于景区中心,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陈毅元帅撰诗称之为“千年诗廊”。
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洞 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
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
其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
洞中存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庙 位于七星岩东北部,仙女湖游览区内。
始建于唐初,明清皆有重修,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
庙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称周氏神。
因传说庙中石钟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称“出米洞”。
水月岩 石室洞南口左侧,一座依山面水的宫殿式建筑,名曰水月宫,水月宫旁湖面上有一组作放射式排列、玲珑剔透的水亭,中间一座八角重檐,四旁各一座四角单檐,曲栏相接,连成一体,又以一道长桥连接湖滨,与水月宫合成一个整体。
在亭上环视周围景色,水、月、岩、云人间天上浑然一体,便是水月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