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杭州博物馆的导游词

杭州博物馆的导游词

时间:2014-03-14 02:48

杭州湿地博物馆导游词

8686r87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杭州导游词

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

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大诗人白 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

朋友们: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岳庙码头乘船去游览西湖。

在船未启动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概况: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

面积约5.68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5米,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足1米,蓄水量在850万到870万立方米之间。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5个部分。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橹浪闻茑。

如以每个字来点的内涵,它们是: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

点出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明晦晨昏,西湖胜景时时皆有,处处都在的特色。

1985年又评出了“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颁着主要风景名胜有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有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将西湖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1985年,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中,西湖被评为第三。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刚才有的朋友问西湖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纯净

这就从西湖的成因讲起:西湖在12000年以前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水的冲击导致泥沙淤塞,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西湖的湖形已基本固定,西湖真正固定下来是在隋朝(581-618年),地质学上把这种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湖泊叫泻湖。

此后西湖承受山泉活水的冲刷,再经历过历代由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阮元等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人工疏浚治理,终于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风光秀丽的半封闭的浅水风景湖泊。

历史上西湖有很多名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称为武林水、金牛湖、明圣湖;唐朝(618年-907年)时称石函湖、钱塘湖。

此外还有高士湖、贤者湖、上湖、龙川、钱源等称呼。

到了北宋(960-1127年),苏东坡做杭州地方官时,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别出心裁的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雅称。

西湖作为著名的风景地,许多中外名人对这情有独钟。

一生中共40次来杭州,最长的一次整整住了7个月之久,他把杭州当作“第二个家”。

常常称赞西湖秀美,但他生前从未正式发表过描写西湖的诗词。

中国伟人喜欢西湖,国际友人对西湖更是流连忘返。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两次来杭州,他赞叹地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杭州是这个国家的心脏,我还要再来。

”尼克松还把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出产的红杉树送给了杭州。

我们船已缓缓启动了。

我先把整个游湖的行程简单的介绍一下: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

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区的名胜古迹多达30多处,沿湖们所能欣赏到的有西泠桥、秋瑾墓、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等。

孤山之后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终于断桥残雪,桥后还有著名的宝石流霞等景观。

欣赏完沿湖景色,我们再去湖中三岛,游船最后将在苏堤靠岸。

现在船正在自西向东行驶,各位到的是孤山一带的景色。

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

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

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鸟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

大家再看前方那座环洞石拱桥,地处孤山西面,名叫西泠桥。

它和断桥、长桥并称为西湖古代的三大情桥。

过了西泠桥,孤山后麓的绿树丛中有尊汉白玉塑像,只见这位女英雄左手叉腰,右手按剑,目光炯炯,昂首注视前方,似在探求着革命的真理。

她是谁呢

她就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推翻清王朝,争取民族独立而壮烈牺牲的“鉴湖女侠”秋瑾。

这尊塑像高2.7米,墓座高2米,正面碑石上该有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4个大字。

秋瑾烈士的塑像,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西湖的闻名,不仅仅是占了山水之胜,它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而倍增光彩。

在西湖风景区内,被誉为“湖上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还有与秋瑾一起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近代发主革命者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安葬了西子湖畔。

我们的船继续徐徐往东行驶,各位看到前面的一道 粉墙,院内便是著名的西泠印社。

印社右侧,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百年老店楼外楼。

楼外楼创建于1848年,店名取自南宋诗人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名句。

楼外楼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曾经接待过许多中外名人。

楼外楼的当家名菜数西湖醋鱼了,它是选用西湖中在规定范围内养殖的草鱼,先在清水中饿一二天,除去泥土味,然后烹制而成的。

成菜后的西湖醋鱼,色泽红亮,肉味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风味名菜。

现在船已驶向中山公园,孤山的正门就在这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孤山既是一座风景名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

孤山的地位在西湖景区中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景区内有著名的“西湖天下景,”还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

这些景点等上岸后我们起前往参观。

中山公园旁,我们看到的这一组建筑是新近修建落成的“浙江省博物馆”。

进而面陈列着上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下到近现代的文物展品1700余件。

博物馆后面的古建筑是清代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它是我国为珍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七大书阁之一。

请看前面那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台的重檐亭子已展现我们眼前,这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名叫平湖秋月。

它是白堤的起点,也是杭州的三大赏月胜地之一。

历史上杭州人中秋赏月有三大去处:湖中首推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山上应是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至于岸边,就数这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的平湖秋月了

现在各位看到前面这条“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游览长堤就是白堤。

当我们的船驶到这里,西湖最秀丽的风光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堤上两边各有一行杨柳、碧桃,特别是在奏,柳线泛绿、桃树嫣红,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游人到此,仿佛如临仙境。

白堤原名“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

它虽与白居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它与苏东坡主持建造的苏堤犹如湖中的两条锦带,绚丽多姿,交相辉映。

大家再看,白堤中间的这座桥叫锦带桥,以前是座木桥,名中“涵碧桥”,如今更名为石拱桥。

在白堤的尽头,到了断桥,全长1公里的白堤就由此而“断”了。

断桥的名字最早取于唐代,宋代称宝祜桥,元代又叫段家知,以前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虽然是座很普通的石拱桥,但它的名字和《白蛇传》故事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了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

讲到这里,我看到有的朋友已经在仔细观察,或许你们马上会问:这座桥根本没有断,为什么要取名“断桥”呢

这个问题就让我来解答吧。

断桥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

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

还有,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

讲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原来是“堤断桥不断”。

大家再看断桥后面那座山叫宝石山,海拔78米。

这座山的岩石和西湖群山不同,主要由火成岩中的流纹和凝灰岩构成,其中有一种名叫碧玉的“宝石”,嵌在紫灰石中,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这就是宝石山得名的由来。

山上那座秀丽挺拔,高高耸立的塔,名中保俶塔。

保俶塔初建为九级舍利塔,现在的是1933年重建的。

它是用成的实心建筑,塔身呈八棱型,高45.3米,上下匀称,线条柔和优美,在湖上诸塔中,保俶塔的造型最为俏丽,体态最为窈窕。

历史上与保俶塔相对应的还有一座雷峰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一南一北,隔湖相望,一个敦厚典雅,一个纤细俊俏。

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对景,所以民间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道出了当年雷峰塔和保俶塔的不同风姿。

各位朋友:西湖沿岸的景观就介绍到这里,接着我们去观赏湖中三岛。

首先我们来看西湖中最大岛“三潭印月”,也叫小瀛州。

这是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湖上花园。

全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

全岛呈“田”字形,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曲桥两侧,种植着大片红、白各色的睡莲。

此外,历史上三潭钱月还以种植西湖莼菜而著名。

下面请随我上岛游览,三潭印月这座小岛,初建军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用疏浚的湖泥堆积而成的。

它的精华就在于岛南面的三座石塔。

请看:三塔鼎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

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沿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溶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在光的折射中,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月亮,加早天上的一个水中的1个,湖面可以倒映出32个小月亮,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真是“一湖金水欲溶秋”,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接着我们再来看湖中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名叫湖心亭。

它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座亭。

也是在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一座岛,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距念已有440年有历史的。

“湖心平眺”是钱塘十景之一。

站在湖心亭处眺望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湖心亭西北的那个小岛,称为阮公墩。

是西湖三岛吧最小的一个,面积仅5561平方米。

它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用疏浚西湖后的淤泥堆积而成的。

阮墩垂钓已成为杭州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阮墩夜游则是为各地旅游者隆重推出的西湖夏季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游完湖中三岛,我们的船已驶向即将停靠在方向----苏堤。

大家请看:前面这条自南而弱横贯西湖,全长2.8公里的湖中长堤就是苏堤。

堤上共有6座石拱桥,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堤岸种植桃柳、芙蓉,形成“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的景色。

说到苏堤,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宋诗人苏东坡,苏东坡曾二次担任杭州的地方官,他组织20万民工疏浚西湖,然后利用湖泥葑草,筑成了这条从南屏山下直通栖霞岭麓的长堤,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取名“苏堤”。

现在 堤的南端修建了“苏东坡纪念馆”供人们参观,缅怀苏东坡的功绩。

各位朋友:人们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比喻为世界上东西方辉映的两颗名珠,正是因为有了西湖,才使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把杭州经喻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西湖做为著名景点,接待过世界各国的元首不计其数。

因此,西湖不仅是杭州的明珠,更是东方的明珠,世界的明珠。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是白居易为颂扬西湖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

各位朋友,当我们即将结束西湖之行时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但愿后会有期,我们再次相聚,满觉陇埯赏桂子,钱塘江上看潮头,让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住您美好的回忆。

学写有关杭州的导游词

开头:  先向“游客”作自我介绍,再介绍旅游的地点。

  例子: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我叫李明,你们可以叫我李导游,也可以叫我小李。

本次的杭州之旅,就由我来带领大家。

  中间:  一般分1~2个自然段写完,第一个自然段介绍旅游地点的地理位置,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都是上网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写一个自然段就好了。

  不用例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就行了。

  结尾:  简单的收一下尾就好了。

最后一句本人觉得这一句不错:本次的xx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例子:亲爱的旅客们,本次的杭州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下面给LZ一个本人自己的例文吧。

(他人切勿盗取)  =-=-=-=-=-=-=-=-=-=-=-=-=-=-=-=-=-==-=-=-=-=-=-==-=-=-=-=--=-=-=-=-=-=-=-=-=-=-=-=-=-=-=  大家好,我是本次杭州行的导游,我叫李明,你们可以叫我李导游,也可以叫我小李。

本次的杭州之旅,就由我来带领大家。

  杭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

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杭州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两江两湖”即是指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湘湖。

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 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庐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博物馆9个。

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

  亲爱的旅客们,本次的杭州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  LZ喜欢的话就采纳吧。

备注:以上为本人原创。

他人切勿盗取。

  如果LZ觉得少的话可以再去网上搜“杭州”的百度百科。

里面全是关于杭州的。

LZ可以选取一些,但最好不要整段整段的抄。

杭州西湖导游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

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

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

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

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

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

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

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

为陕西古代史。

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

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

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

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

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

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

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

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

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

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

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

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

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

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

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

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

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

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

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

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

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

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

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

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

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

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

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

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

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

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

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

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

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

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

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

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

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

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

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

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

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

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

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

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

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

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

“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

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

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

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

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

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

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

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

“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

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

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

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

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

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

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

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

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

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

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

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

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

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

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

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

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

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

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

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

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

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

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

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

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

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

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

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

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

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

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

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

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

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

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

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

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

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

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

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

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

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

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

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

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

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

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

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

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

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

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

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

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

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

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

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

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

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

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

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

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

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

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

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

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

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

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

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

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

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

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

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

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

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

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

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

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