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镇三分钟导游词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
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
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
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
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
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
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01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
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
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
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
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 南 百 床 馆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
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
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
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
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
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
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
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那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还有一种说话,此牌就好比咱们现在住酒店挂在门上的请勿打扰牌哦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可以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
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可以看一下两张小姐床。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可以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
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
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
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
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江 南 民 俗 馆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这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我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
在这个橱窗中我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
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判断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
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
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
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18年由国民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
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民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我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
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
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但是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
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
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
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
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
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
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
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
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 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
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的。
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
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
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
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 公 生 糟 坊走过传统居民区,接着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
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
接着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
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
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但是直到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
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
白米、白面、白水。
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
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
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
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 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
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
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
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
架上铁架,上面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
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
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起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
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接着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蓝 印 花 布 作 坊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
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
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
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
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
在这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
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
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
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
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
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
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
上好浆在这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
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
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
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可以治感冒的。
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
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
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
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
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
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 统 作 坊 区走过仁义桥,现在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
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
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
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姑 嫂 一 条 心 , 同 做 小 酥 饼 。
白 糖 加 焦 盐 , 又 糯 又 香 甜 。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
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
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
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
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
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
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
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
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一定卖不出去,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气。
哪里知道,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特别好,个个赞不绝口。
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
您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
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可是非常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
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
如果您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可是挺有意义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
这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
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
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
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
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
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
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 南 木 雕 馆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
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
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
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
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
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
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
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
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
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
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
上面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
这两根柱子直径1.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
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
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
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
据说,此柱可能来自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
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
在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天花板,我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
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
看完以后我们可以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 榴 梁 钱 币 馆走过东大街,我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现在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
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
1960年当时18岁的他进入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
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著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
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著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
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
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
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
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当然,余先生的货币总价值达360多万元。
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乌镇的名人很多,茅盾先生当属首位。
他的故居正座落于镇中心。
陈巴尔虎旗导游词五十字
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人民热情、好客.由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十多个民族组成.陈巴尔虎草原是一块绿色净土,地域辽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地上地下皆宝藏。
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伦贝尔唯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
故宫导游词结尾怎么写
好了,大家可以拍照留念,注意安全噢。
八坊十三巷作文导游词形式
八坊十三巷,临夏市民族风情古街区,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古街民居保护并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成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
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
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
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分期实施总投资3.4亿元的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严格保护八坊十三巷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其中大旮巷80号院落已完工,大旮巷64、65号院落完成总工程量的90%。
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有选择地使用特色景观语言,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
同时,还结合街区形态及周边环境,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区域设施与建设项目,确保八坊十三巷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动力。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临夏市,也从八坊十三巷穿流而过。
针对河道污染、防洪能力低等问题,临夏市投资近1亿元,对城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风景河。
新西路是临夏市老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也是八坊十三巷的核心道路。
针对路面狭窄、交通拥堵、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临夏市投资1.93亿元,实施综合改造工程,将其建设成为集伊斯兰特色展示、民族特色产品经营、民族风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红园广场和人民公园地处八坊十三巷北端,周边居民多,区位优势明显。
临夏市投资1580万元,分门别类建成集会区、景观区、健身区、幼儿活动区和集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八坊十三巷与红水河、新西路、红园广场等景点有效对接、融为一体,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生态景观。
把八坊十三巷打造成临夏市城市名片、临夏必游地、临夏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点、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是临夏市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最终目标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写一篇关于介绍一个名族的导游词,100字即可,按顺序写
大家好,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族。
汉族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而古老的一个民族,汉族在清朝被称为是汉人,在满族人眼中是十分低贱的,但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
跪求四川稻城亚丁的导游解说词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
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仿盛京清宁宫,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
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
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
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细节:正堂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
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
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清代改作祭神场所 坤宁宫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
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
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因此说,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比如说顺治孝惠皇后住在宁寿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等等。
朱家溍 坤宁宫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
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①。
到了清代,因为皇帝办公地点从外廷移进内廷的乾清官,寝宫西移养心殿,所以坤宁宫也就成为形式上的中宫了。
皇后可以住在东西六宫随便选择一处居住,只有在皇帝大婚时才在坤宁宫和皇帝住上两天②。
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后才举行婚礼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
而根据《大清会典》能肯定皇后曾经在坤宁宫住过的,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朝。
此外,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这里住过。
坤宁宫 除了婚礼之外,清代历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领贵妃等去朝见太后和皇帝礼毕在坤宁宫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嫔们的朝贺。
坤宁宫经常的用途是祭神。
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④,都在坤宁宫的明间举行。
坤宁宫虽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动。
明代坤宁门在清代顺贞门的地方,今天的坤宁门在明代是一道围廊叫“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⑤。
至于清代坤宁宫的室内格局,则完全依照沈阳故宫里清宁宫的样子⑥,保存着一部分满民族的风俗习惯。
室内顺着山墙,有前后檐通连的大炕,窗纸糊在窗棂外面,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挂着弓矢,这些,和明代坤宁宫的室内装饰当然不会相同。
1959年,坤宁宫布置了原状陈列,这里把布置经过和陈列依据,作一简单的介绍。
坤宁宫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
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是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所谓坤宁宫东暖阁,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
这次布置的经过,是先研究资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洲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等清代官书和清室善后委员会时期拍摄的一部分现场照片,并向曾经在坤宁宫吃过肉的老先生进行了访问⑦。
结合这些资料,对坤宁宫以往的收藏物品进行了研究之后,才进行布置。
东暖阁的陈列 东暖阁最主要的用途是帝后合卺。
清代皇帝婚礼,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内务府对于婚礼所置办的物品,其费用往往几十倍于市价⑧。
室内的铺陈,最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布置清代皇帝婚礼期间的原状时,首先对东暖阁的室内环境和固定的装置进行研究。
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二间。
据康熙四年礼部奏折,内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间合卺与神幔甚近,首间次间虽然间隔尚是中宫之正间内北炕吉”,显然,中间即指正中有“坤宁宫”匾额的一间,首间即指有煮肉锅灶的一间,次间的北炕,是指东暖阁靠西边的落地罩炕而言。
又查会典载同治、光绪大婚一切具照康熙四年成案办理,可见从康熙时起这一个北炕就是这个用途。
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点查报告》第二册(坤宁宫部分)上面可以看出,在这个炕的范围内有“紫檀雕龙凤炕几二张,紫檀雕龙凤双喜字桌灯二对,红呢炕罩一件,黄氆氇炕垫一件”等物品。
双喜字桌灯应该是婚礼时用的,龙凤炕几应该是平时和婚礼时都有的陈设,至于黄氆氇炕垫则仅仅是平时的铺陈(这件炕垫早已不存在)。
根据清代宫廷陈设的惯例,每一处所的陈设品,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逢年过节才安设的,包括一些缂绣织锦的炕垫座褥等等杯内,它们有的存贮在本宫,有的收贮在广储司所属的各专库内,至于不常用的地方,陈设物品根本不齐全。
《故宫点查报告》虽然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但也不能受它的局限,例如坤宁宫所有原存的物品中,根本没有适合这个北炕的炕褥,我们在库房中找出了与这个北炕尺寸正合的大红缎绣龙凤双喜字大炕褥一件,褥里有布条写着“东暖阁北大炕”字样,从质料图案风格等方面可以断定这件炕褥是清代晚期的制品,是为同治或光绪婚礼所特制的。
同时选择了与此同一风格的大红缎绣百子图大座褥两件,正适合前檐大炕在炕桌两边的尺寸。
这三件褥子,可以表现婚礼当时的举行情形。
坤宁宫风光(2)(15张) 自道光十五年至宣统二年,共有七册时期不同的坤宁宫东暖阁陈设档,可以看出东暖阁的陈设,前后大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举行婚礼时加上一整份大红绣龙凤双喜百子等图案的座褥炕垫帐幔地衣及喜字灯笼等物品。
陈设档上所载的物品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上的登录,大部分是相符的。
例如前檐大炕东西墙上蒋廷锡和顾铨的画、案上的白玉盘、珐琅炉瓶盒(底有乾隆年制坤宁宫第一份十字款)、紫檀木嵌玉如意(柄上乾隆隶书嵌金丝坤宁宫铭)、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镜、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墙上挂的钥匙口袋,自道光至宣统,一直是这些摆设,它们都是乾隆年间制品,结合墙上乾隆的题诗,这个陈设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时代,不过我们所能找到的档案依据,最早只能及于道光而已。
在点查报告上虽然这些物品不是像陈设档上那样集中而又有次序,但物品都还存在,这些陈列品都曾经对照过几种史料,彼此都没有矛盾。
有时,材料之间也不尽一致,例如关于北墙的东一个炕,《故宫点查报告》和七册陈设档上的记载都不同,前者说是双座,后者说是“紫垣内正宝座”,但是我们认为原状陈列应当按照长时期陈设档上设正座的形式,所以虽然《故宫点查报告》上记载得很确切,还有溥仪占居宫内时拍摄的照片为证,可是为了符合比较长久的陈设情况,就仍设正座,并且在北墙上恢复了坤宁宫铭的挂屏和几部书以及陈设(根据历年陈设档,这里有《盛京舆图》《经史讲义》《敬胜斋法帖》等书帖和陈设。
这显然是为皇帝准备的)。
又有一部分物品是陈设档所未载,而点查报告上所记载的物品和它的部位,都合乎历中情况的,例如炕沿鼻柱的大铜钉上挂着一份弓箭撤袋,虽则不是为了实用,但和坤宁宫的很多从生活实用品变成的象征性陈设品是协调统一的,因而还是摆上去。
明间的陈列 明间的原状陈列,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为表现白天无所活动的状况,一即表现各种祭神礼节中之一种,现在陈列的属于后一种。
在各种祭神礼中从所掌握的物品来考虑以表现每日朝夕祭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只表现朝祭。
而夕祭神位平时就在北炕上,陈设的物品也可以同时存在⑨。
朝祭的布置:故宫博物院从前有一个时期所陈列的坤宁宫祭神状况有个总的缺点,就是既非白天的状况,又不是祭时的状况,现在的布置是根据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二坤宁宫常祭仪注、坤宁宫常祭祝辞、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数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的记载,对原藏坤宁宫的物品和原祭神库物品加以研究核对,有些物品已残缺不堪无法修复,例如“镶红片金黄云缎神幔”和“背灯青绸幕”已经腐朽污损,则保存原件,用复制品陈列。
还有一些陈设,如:省猪(既杀猪)包锡红漆大桌,按制度应为两件(因为每次同时杀两只猪),但藏品只发现一张,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猪⑩,所以多年来只剩下一张包锡红漆大桌了。
朝祭神位所供的,据《满洲祭礼》载,为释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内)、菩萨像、关帝像(画像轴挂神幔上),现在仅存关帝像一轴。
据《满洲祭礼》载,“礼毕司香太监撤菩萨像,位关帝像于正中”,这时才开始杀猪。
现在陈列的状况是炕前有两高桌,摆着盛猪的银里木槽盆,从供品前后次序说明猪肉摆上来之后,菩萨像当然是已经撤收了,所以现在朝祭神位的陈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挂关帝像,和炕前的银里木槽是一致的。
夕祭所供的神根据《满洲祭礼》卷二夕祭仪的记载:“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画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
”从卷六“器皿形式图”供奉古神连靠黑漆座的图式和各种文件上都记载着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断定原存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的两个绸制偶像就是蒙古神。
《清史稿》礼志第四解释坤宁宫夕祭祝辞中“喀屯诺延为蒙古神”,所以这两件偶像现在就定名为喀屯诺延。
在供夕祭神位绘花黑漆抽屉桌中原有画像一轴,当即是画像神。
内容为七个盛装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飞鹊二只,下有清代服装的供养人二人。
夕祭祝辞中有“纳丹岱珲”,《清史稿》礼志和《国朝宫史》解释纳丹岱珲为七星之祀,这个画像神是七个女子,可能就是纳丹岱珲。
至于穆里罕神,估计原来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画像,在藏品中尚未发现此项物品。
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
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
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
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
据《满洲祭礼》卷五解释,打糕是“以稷米蒸饭,置于石,用木榔头打烂”,是粘糕一类的食物。
关于宝座的布置,《啸亭杂录》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
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上(指皇帝)面北坐……”《啸亭杂录》的作者是乾嘉时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
又据《曝直纪略》:“每年坤宁宫吃肉三次,枢臣皆与(按:指的是大祭,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数侍卫参加吃肉的情况不同)。
两宫祭神毕,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则皇上坐北床。
”从这个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间,除了南床上安设座褥靠背隐枕一份宝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设一份。
这次陈列是按这种形式来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经设在正间,后来经过文史馆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对后才改陈在西一间。
还有南北两份宝座各安设铜座牛角灯两个于座褥左右,也是参考照片布置的。
总言之,坤宁宫原状陈列所表现的时间是包括清朝整个朝代的。
在东暖阁内具体地表现同治、光绪婚礼期间内的状况,但并不排斥乾嘉以来遗留下来的陈设品。
在明间内具体地表现举行朝祭的状况,这是坤宁宫从有祭神活动以来的原状,同时也不排斥同治以后南北对面设两份座位的状况。
我们从一切能够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把原地点历史上积累下的室内陈设面貌,重新复原了。
这次布置故宫中路的原状陈列自太和殿至坤宁宫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这种陈列的方法,是否正确,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
① 见《明季北略》。
② 见《翁文恭公日记》。
③ 见《国朝宫史》。
④ 见《大清会典事例》。
⑤ 见《垣宸识论略》。
⑥ 见乾隆《御制诗集》坤宁宫铭。
⑦ 我们曾经特请文史馆的衡亮先生到院参加意见。
衡先生曾经当过清朝的御前侍卫和都统等职,当年他每隔几天在月华门值宿。
他说:“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时候,就听见乾清门有太监喊‘请大人们吃肉’,当时的习惯语是‘叫肉’。
所有乾清门的侍卫进来到坤宁宫门口领肉。
那时候我是伊立答(满语即站班的头目),还有几个御前的和卓钦(即侍卫中管理蒙文翻译事)、太医院值班的,共六人。
进门来,从南窗下每人拿一块毯垫(白心红边),地当中有一灯架子(现在尚在坤宁宫),在灯前放下垫子,向西一叩首,坐下。
有太监给拿出一盘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给盘内撒一把细盐,用手来撕吃,吃完把盘子一举,就有太监接过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
”这是他谈每日吃肉的情况。
⑧ 据衡亮先生谈:同治大婚时,内务府堂郎中文索曾经把价值不过数千两的紫檀龙柜,开价十万两。
⑨ 有些器物是举行祭祀时才陈设出来,平时则撤收,有些器物则是固定的。
⑩ 据衡亮先生口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 坤宁宫 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重建时,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照满族的习俗,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
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
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
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
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
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
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
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
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关于长城的导游词(150字左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
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
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
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
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
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
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
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畛さ姆烙
武隆是贫困县导游词讲解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境内有 “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隆县东邻彭水县、酉阳县,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区、涪陵区,北与丰都县相连。
至2013年底,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14488人。
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
武隆县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 ,获得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县”、“2012年度中国十大体育营销城市”、“中国户外运动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