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凯里小高山的导游词
小高山位于贵州省凯里市南面、市政中心、金泉湖水库后侧,海拔1000多米的小高山有时会出现云海奇观,晴天时可俯瞰凯里市,令到此观光和运动的市民流连忘返。
由于它距市区很近,每到周末,前来登山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成为人们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小高山虽不高,但也爬起来让我们这些长期呆在办公室里的“上班族”和整天忙于学习的学生来说颇有点气喘吁吁。
没有执著的信念是爬不到山顶上。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前行,沿着羊肠小道,攀援而登。
在咻咻的喘哆声中,大吼几声,调和一下干哑并有炎症的喉咙,在安静空灵的山际中,口吻一下植物的灵性。
饮一口山泉,品几粒野生草莓,让身心回归大自然,让心里涌起对大自然的敬意,有的人还随身携带的手机不是放起音乐,一路歌声悠悠,自由自在。
在州、市等领导的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8月19号下午,凯里市举办小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文英专家组一行为小高山的规划建言献策,旨在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小高山公园规划、提升凯里市的城市品位。
座谈会上,负责人从小高山公园项目的背景、规划过程、概念性规划成果等方面对小高山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进行了介绍。
黔东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许新桥,市委副书记周文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并就小高山公园的概念性规划作了相应的发言。
凯里下司导游词 急要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
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
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
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
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
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
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
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
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
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贵州家乡的优秀作文500字。
各位团由大家好: 欢迎来到多姿多彩、美丽神奇的贵州,我谨代表贵州热情好客的三千多万同胞和贵州~~旅行社欢迎着大家的到来,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大家此次贵州之行的导游,我叫**,大家可以叫***。
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把贵州奇特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显赫的长征文化介绍给大家,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师傅,我们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直接向我提出,我一定努力改正,预祝大家玩的尽兴、游的愉快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巨大的茅台酒瓶是中国最大的实体广告模型,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古话:生在苏州,长在长州,吃在广州,醉在贵州,”为什么会醉在贵州呢
因为贵州山清水秀,来到这里的客人很容易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其中。
还有一个原因是贵州山好、水好、土壤好,所以能够酿造出“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并被周恩来总理钦点为国酒的世界三大蒸馏白酒——茅台酒刚才大家下榻的机场是贵阳的龙洞堡机场,是一座4D级的机场,年吞吐量在500万人次,已开通了到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的航班和贵阳到香港、澳门、曼谷的直航包机,而且这个机场还有中国之最,那就是炸的山头最多,雷达系统最发达。
除此之外贵州还有4个支线机场,分别是,铜仁机场、兴义机场、黎平机场、荔波机场。
在世界旅游的大棋盘上看贵州,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些都是有贵州特有的天、地、人三个要素组成,天,气候最适宜人,地,有世界喀斯特奇观,人,我们很多的少数民族,行程了“千岛文化”,有人按测字先生的说法,把贵州的“贵”字拆开,正好是“中”、“一”、“贝”三个字,这样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
他有什么宝贝呢
仅仅是从旅游的角度他就有72个国家级品牌。
1种国酒,2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状元,4个生态馆,6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大家处在的是贵州的省会贵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集散中心。
地理位置也恰好在贵州版图的中心,全市所辖6个区1个市和3个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区,以母亲河南明河为界,南明河的北面是云岩区,贵阳市的面积有80.34平方千米,有360万人口。
贵阳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属 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汉代,这里归辖 郡,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置夜郎县,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置晋乐县,唐设矩州,宋称贵州,元朝筑顺元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正式成为贵州省会,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迁城番府与此,次年更贵州府为贵阳府,至清末,贵阳府辖四县三洲一厅。
国民改设贵阳县。
1941年正式成立贵阳市。
贵阳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凯里西江千户苗寨为什么没有英语导游词
这个要问当地的领导咯。
可能外国人去的没有中国人多吧
苗寨导游词
导游词【篇西江千寨导游词】西江千户苗寨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家来到美丽迷人的西江苗寨观光游览,我是你们此行的导游,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
下面请大家跟上我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苗乡。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雷山县境内,距县城37公里,距凯里39公里。
寨内居住着1288户人家,人口近6000人,所以称作“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就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苗族风俗文化及苗家人几千年来保存完好的生活习俗。
映入眼帘的是吊角楼,层层吊角楼依山而建,吊角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和关养牲畜,二层住人,中间是客厅,第三层是粮仓,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称作“美人靠”,这里是苗族姑娘们挑花刺绣的地方,关于美人靠呀,还有这样一个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的民族。
现在我们来到芦笙场,木鼓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最有特色的舞蹈、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苗族的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苗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
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内蒙古大草原 作文400字
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包头.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诗词也很多`如 敕勒歌
作文凯里酸汤鱼解说词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贵阳人,对贵州的风味美食自然是熟悉至极,如数家珍。
黔菜历史悠久,具有一定风格,口味以香辣为主。
汤味醇厚,辣烫鲜香。
如花江狗肉、辣子鸡、糟辣脆皮鱼、宫保鸡、泡椒板筋、酸汤鱼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名菜。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推凯里酸汤鱼。
关于酸汤鱼,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在黔东南苗岭有一山寨,寨老(就是公推的首领)年迈体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
一次,儿媳在煮饭时,不慎多放了些水,于是就把多余的米汤舀在一个土缸里。
四五天后,米汤经发酵后变得清澈透明,并略带酸味,用来煮鱼,其味鲜美异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从此儿媳便常用这种酸米汤煮鱼。
长此以往,寨老渐觉身轻体健,上山下坡不再费力。
这事很快传遍苗岭山寨,家家竞相效仿,酸汤鱼便由此传开。
酸汤鱼由黔东南传入贵阳,在贵阳迅速发展并发扬光大,名扬四海。
其制作方法为:选用鲜鱼为主料,配以黔东南苗岭特色酸汤煨制而成。
酸汤鱼鱼鲜肉嫩,色泽靓丽,酸啦爽口,汤清味美。
有开胃消暑,提神养颜等特殊功效,是苗家人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必备的团圆菜之一。
民间食用酸汤鱼通常采用边煮边食的火锅形式,配以其他新鲜蔬菜,使其营养更为丰富。
橘红色的酸汤环绕着晶莹鲜嫩的鱼,酸中带甜的西红柿点缀其上,还有清爽的芫荽洒在汤里。
醒目的红绿搭配,几乎可以算是工艺品了。
色、香、味俱全的酸汤鱼不悔是特色黔菜的代表,其实像这样的好菜贵族还有很多。
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贵州人在厨艺上的造诣,见证着贵州千百年来文化的堆积。
黔菜之精华,拙笔道不出万分之一。
看到这儿,你是否已心动了呢?欢迎到贵州来,亲自走街窜巷,品味那淘不尽的美食,享受贵州人真挚的情谊。
给西藏的小朋友写信,应该怎么写
亲爱的西部小朋友: 你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愿意将一颗真诚、渴望友情的心献给你——王小薇。
我叫赵雨婷,今年13岁了。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快乐,每天都把微笑挂在脸上的小女孩。
我一头乌黑的长发,再配上一双小得不可以再小的眼睛,简直是绝配
凡是见过我的人都说我的眼睛笑起来就成一条缝了
也许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也有可能是一个为自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烦恼的小女孩。
不管怎么样,让我们融入这个温馨大家庭。
让我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努力地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你一定不知道我的家乡——岱山吧
岱山是一座海岛,四周有一片海洋。
在夏天的晚上,来到海边吹海风,这个感觉那叫一个爽啊
我们岱山的特产——海鲜,这里的海鲜味道鲜美独特,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岱山人的最爱,除了海鲜,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每个外地人来到岱山都要去观赏一下那就是——东沙古镇。
那里有书雕城,博物馆,还可以在整个东沙古镇的空场地上来个模拟战场游戏,让你可以过足瘾。
最近还开了一家方言馆,方言馆里有着我们岱山所有的方言。
据我了解,今天的西藏是一个经济落后,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落后的落后地区。
我从电视上看到,你们那里教室的课桌坏了修,再坏再修,一张课桌修了好多次,却不舍得扔掉。
你们坐的椅子有的断掉了,只能站着听老师上课。
中午睡觉只能睡在冰凉的地面上,午饭有白米饭吃就算是大喜事了,没有就只能饿着肚子,冬天,只能拿着冰当零食,在嘴里啃。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你与我们比起来,我们简直是在上天堂。
我真同情你们
其实你们那里有着珍稀动物,植物,还有许多宝贵的可利用品:石油,煤,矿和天然气。
这些都会在未来被开采。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手拉手”义卖活动,我们为你们这些贫穷的地方捐衣捐物,为西藏尽我们和一份微薄之力。
并且有着一批一批的大学生支援者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也地陆续前往,他们放着在城市高薪的工作不要,却来到了你们这里为西藏的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你们应该,有这么多人来帮助你们。
如是有机会,希望你到我的家乡来玩,我可以做你的导游,再向你详细的介绍我的家乡。
有时间,我也会到你的家乡去做客,与你一起同甘共苦,体会西部农村生活的乐趣和艰苦。
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就请你回信吧
也让我了解你,让我了解你们那里现在的状况。
让我们在信中交流学习的收获和生活所得,畅谈快乐童年和美好的理想
祝你 学习进步,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