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关于榆林的导游词大纲

关于榆林的导游词大纲

时间:2016-09-28 17:31

榆林名胜古迹导游词作文400字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跨长城南北。

是1935年解放命老区。

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

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

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靖边县城靖边县城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

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

晋灭后,属魏。

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

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刺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

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

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

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

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

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

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

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

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

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靖边县地图靖边县地图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

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

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

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

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

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

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

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榆林市考导游资格证

1.难,全国数一数二2.2008版《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和《陕西导游》(其中红色旅游占陕导知识的25%,教材为《陕西红色旅游(导游)讲解词》)四科;外语类考生加试外语笔试,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使用导游考试专用教材。

导游服务能力(口试)考试为:景点讲解、语言表达、导游规范、素质仪表和应变能力等。

3.自己考试的话 大概23百元就够了 参加培训的话 要多点 但是学习起来要轻松很多4.跨省的话 不是很现实 具体操作起来很麻烦 建议准备在哪带团直接考哪的

写一篇关于秃尾河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秃尾河观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秃尾河,汉代称圜水,后称吐浑河,明代称秃尾河。

黄河支流。

位于陕西境内,源于神木县瑶镇西北的公泊海子,起初称为公泊沟,与圪丑沟汇流后称为秃尾河,其下游为神木与榆林、佳县的界河,在佳县武家峁附近注入黄河。

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3294.0平方公里。

流域内修建了水洞渠、红花渠、永兴渠等灌溉渠道,及榆林市的赵家峁水库,佳县的杜家沟水库等,对沿岸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秃尾河每年有50多天封冻期,每年11月3日开始结冰,1月8日开始封冻,3月4日解冻,最大冰厚有2.08米,为陕西大河流冰厚之最。

  据大树弯站测,阳离子(K+Na、Ca、Mg)79.32毫克\\\/升,阴离子(Ca、HCO3)237.27毫克\\\/升,离子总量316.58毫克\\\/升。

河水总硬度,上游10.0~15.0度(德度),中游<10.0度,下游15.0~20.5度。

莫高窟导游词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编辑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编辑本段【风格演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

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

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

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

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

  编辑本段【历史现状】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

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

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2.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编辑本段【屈辱简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注:  王道士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

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

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

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

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

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

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

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

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

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

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

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

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

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

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藏经洞前聚满了游人,在黑暗的洞中回响着各种不同国籍的声音,我随着匆匆人流,对王圆箓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个心愿要找到余秋雨所说的“道士塔”。

我问导游:王圆箓葬在何处

他说在莫高窟售票处前面。

我从洞窟中一路下来,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黄色的塔伫立在莫高窟陈列馆前。

在我所驻留的数分钟内,我没有看到还有其他人在注意到它。

细细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来是王的徒子徒孙们用来纪念王圆箓的,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

他们建造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

  关于王圆箓我说了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向他致敬,也向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致敬。

  编辑本段【旅游须知】  1.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谢谢所有人的合作

  3.最佳旅游季节  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4.7摄氏度,1月-9.3摄氏度,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游季节。

  4.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

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不过似乎不如打的方便。

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甘肃省地处中国腹部,面积45.5万平方公里 。

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从兰州至中国最东头和最西头的距离基本相同 。

全 省呈“哑玲”形 。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5公里。

境内1千多公里长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线上的要卫 。

甘肃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咽喉要道 ,是今天开发中国西北的纽带和依托,也是“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中关键的 一 段。

敦煌面积 约有31200平方公里 ,所辖区耕种面积23万多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  1985年甘肃省的人口总数已超过二千万,甘肃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汉 、回、藏、蒙、满、维吾尔等共41个民族。

其中东乡、保 安、裕固等是甘肃独有的民族。

而敦煌人口约11万,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

  特产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编辑本段【影视节目】  标题:探索·发现_世界文化遗产之莫高窟  来源: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关于兰西

兰西县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呼兰河下游,处于“哈尔滨1小时经济圈”内,距哈市区仅67公里,东邻绥化市、西邻大庆市、肇东市、安达市,有“中国亚麻之乡”和“中国东北民猪之乡”之称。

兰西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进行打造,重点突出关东民俗、宗教文化和绿色生态,历经数年建设,现正式开放的景点有: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南山绿色生态景区、东林寺景区和中国亚麻文化展览馆,游人在这里既能体验浓郁的关东民俗民风、尽享恬淡幽静的绿色生态,又能领略佛、道胜境的恢宏大气。

来兰西旅游,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东北民俗,而且在吃、住、娱乐、购物方面,您也会有特殊的收获。

到兰西一定要吃正宗东北民猪肉和榆林筋饼。

兰西是国家“东北民猪”保种基地。

“东北民猪”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名列第四位,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

民猪肉质坚实,肌肉水量少、颜色鲜红,肌间脂肪含量适中,大理石花纹分布均匀,口感细嫩多汁, 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点,优良的肉脂品质是其它品种猪无法比拟的。

兰西有“一家炖肉,满街飘香”的说法。

兰西榆林镇筋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已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小吃。

榆林筋饼,其薄如纸,盖在报纸上可以透过饼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文字,可是又非常结实有弹性,用东北话形容叫“筋到”,卷进很多菜也不会破不会漏,吃起来口感极好。

这种饼作为地方特色小吃已经走出了兰西,榆林筋饼店已开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一张筋饼打天下”之说。

如果想零距离的接触农村,感受农民生活,我们建议您一定要宿在农家客栈。

民俗村有20户农家客栈,每户平均可入住8人,客栈都是本地农户利用自家房舍,按照旅游局规定的标准统一改造的,室内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火炕或木板床、整洁的被褥。

住在这里与农民话家常别有一番滋味。

如果想吃新鲜的柿子、黄瓜、沙果,你可以到房前屋后的小园里自己采摘。

民俗村还有300亩采摘园,有樱桃、李子、沙果、梨、小苹果、山丁子等,春季山花烂漫,金秋硕果累累,美不胜收。

采摘园下是连片的鱼塘,又可供钓者尽情欢乐。

二人转大戏台和篝火晚会是民俗村为您准备的娱乐节目。

民俗村关东大院的东厢房是游客最喜欢的地方,这里的二人转演出常常吸引十里八村的人前来观看。

夜幕降临,在回族农家大院燃起篝火,烤上地道的回家牛羊肉,游客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兰西还有极负盛名的亚麻旅游纪念品,包括亚麻车坐垫、亚麻凉席、亚麻服装、亚麻袜子、亚麻油、亚麻粘贴画等。

兰西是 “中国亚麻之乡”,“中国亚麻文化展览馆”落户在这里,亚麻产业是兰西的“金字招牌”。

亚麻纤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植物纤维,因天然、古老高贵和优质,被称为“纤维皇后”。

它是天然纤维中唯一的束纤维。

具有仿锤形结构和独特的果胶质斜边孔,这种结构类似人体的毛孔,能够遇热张开,遇冷关闭,因而具有优良的透气性、清爽性、排湿性,使亚麻织物成为能够自然呼吸的绿色织品。

常温下使人体的实感温度下降 4~8摄氏度,有“天然空调”之美誉。

亚麻布吸水速度比绸缎、棉布快几倍,与皮肤接触即形成毛细现象,是皮肤的延伸。

其防潮、防霉的特点使皮肤不受细菌的伤害,特别是应用于皮肤治疗,疗效很好。

亚麻内衣可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起镇静作用,消暑效果优于棉制品。

不仅如此,亚麻不产生静电,无灰尘吸附,卫生性能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亚麻系列产品一直以其天然绿色环保的特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榆林市步行街的六座楼分别叫什么名字

北:鼓楼---凯歌楼----钟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 :南

介绍三亚的导游词,大概300字左右,帮帮忙,很急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要到达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海滨城市三亚市,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三亚的概况。

三亚别称“鹿城”,市花是三角梅,市树是酸豆树,酸豆树树体巨大、枝叶茂盛,树姿宏丽,是非常珍贵的草坪孤立风景树。

三亚不仅是我国天然大温室,是南繁育种和冬季瓜菜基地,更是避寒冬泳和开展潜水旅游的绝佳之处。

三亚古称崖州,由于交通闭塞,人烟罕至,被封建统治者当作流放贬官谪臣的蛮荒之地。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

崖州在何处

生度鬼门关。

”唐代杨炎的这首诗,便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三亚的感受。

三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环境、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和热带田园风光等众多旅游资源为一体,可以说三亚是海南热带自然景观最美,人文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三亚热带海滨的主要观光点和度假胜地有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蜈支洲岛等。

它们不仅阳光明媚、沙滩细白、椰风摇翠、海韵迷人,而且都处在纯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

朋友们,三亚市已经到了,让我们放松身心,去融入古时被称为“极地异域”,如今正朝着国际海滨旅游城市方向前进的热土和海水吧。

([图片]2,三亚落日--lengjing)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