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烈士纪念馆导游词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
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
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建筑布局陵园占地3.6万平方米,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
塔尖上有象征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
塔身正面嵌着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
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
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
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
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寒晖等。
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
[1] 历史事件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的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四·八”烈士陵园藏品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
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
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作文,题目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导游词】300字左右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
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
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1984年7月改称现名。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东西长约7公里,纵横约10公里。
在这个“特区”周围完全用碉堡、岗亭和铁丝封锁着,任何人也不能通行。
它名义上是以中美联合对日作间谍战、中美交换情报为幌子。
实际上,完全是一个训练法西斯刽子手的机构,对中国共产党员和搞日民主人士进行大量的搜捕和迫害。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解放后,在这个“特区”内,办起了工厂、农场和学校,原平的白公馆、渣滓洞两个在监狱已开辟为展览馆,陈列了当年的实物、图片等。
如今,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来此参观、凭吊烈士英灵。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占地698平方米。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成立,恢复了白公馆、渣滓洞的原貌,于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1988年,这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96年被中央六部委局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景点旅游提示 门票: 渣滓洞:5元\\\/人;白公馆:5元\\\/人;松林坡:5元\\\/人;梅园:2元\\\/人;陈列大厅(含半景画):5元\\\/人 到达方式:重庆市内乘坐215、217、221、227、265、801等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开放时间:08:30到17:00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包括红岩村13号、曾家岩 50号、 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
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 革命斗争的中心。
因业绩卓著,故设馆加以纪念。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作为中 共代表的周恩来,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 同志也相继抵达,组成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当时的南方 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都设在红岩村。
1945年,同志从延安到重庆与 国民党进行谈判的43天内,也住在红岩村13号。
因此,当年的红岩村成了举世 瞩目的政治活动中心。
红岩村13号,为3层简易建筑,是由当时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必机 关工作人员动手改建的。
为适应在敌特包围中斗争的需要,设置奇特:右侧传 达室装置了脚踏电铃,以便在紧急时向内部发出通知;传达室门后掩蔽着一个 通向二楼的小门,大门开时,即掩了小门。
、周恩来同志和南方局的领 导人在此办公住宿的房间里陈列着许多革命文物。
曾家岩50号,是当时南方局在重庆市城内租用的办公处。
它是一幢3层楼 房,右侧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侧有国民党警察局的派出所,这 幢楼挺立在中间。
楼的二层有两个房间分别作为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的办公 室兼宿舍,底层和三层为南方局其他同志用。
1945年8月,同志在重庆 与国民党谈判期间,曾在底楼会议室接见过中外人士。
周恩来同志会见各界 人士和中外记者也常在这里。
桂园,是同志在“重庆谈判”期间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
它是 一座砖楼小院,位于曾家岩50号右侧200米处,原是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张 治中先生的公馆,为了同志的安全和方便而特意提供的。
楼下会客厅 是当年、周恩来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 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曾在这里接见过各界民主人士和记 者。
在右边的餐厅里,和周恩来曾宴请各国驻华使节和中外各界人士。
二楼是和周恩来办公、休息的地方。
现在这里陈列着他们在重庆期间 活动的照片,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登载的有关在重庆 活动的报道。
假如你是一名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你将怎样向人介绍《金色的鱼钩》
请写一段解说词
欢迎大家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我是这的解说员,现在我为大家解说“金色的鱼钩”,为大家简要介绍它的故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慢,老班长留下照顾我们。
才半个月,青稞面都吃完了,老班长为没吃的发愁时,他发现池塘边有鱼,便给我们钓鱼,做鱼汤喝。
我从未见老班长吃过一口鱼,而他却说吃过了。
于是,一天吃完饭,我悄悄地跟在老班长身后,见他只吃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
老班长看我发现了这事,就给我讲弄吃的不易,让我别告诉那两个小同志。
渐渐地接近草地边了,可我们病得越来越重,老班长也 瘦得皮包骨头。
这天,老班长说要好好弄点吃的。
我们就四处找野菜,拾干草,老班长去钓鱼,过了很久,也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在一个池塘边发现了老班长。
当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弄好鱼汤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老班长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自己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了很久。
我把鱼钩包好,想等革命胜利了,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急求辽沈战役纪念馆导游词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
锦州地处东北的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南至辽宁西部、北至沈阳、长春等地的千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万之众。
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
历时52个日日夜夜(140天),共歼灭敌人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此,开国领袖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
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开放,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馆名。
2002年11月由国家、省、市投资6000万元对纪念馆又进行整修和扩建,权力打造“红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2004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园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展到18万平方米。
我们从云飞街向北过铁路双桥洞,就可看到一组具有现代气息的三个巨石方块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中国的“凯旋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胜利之门。
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2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东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单体建筑最高16米,三个单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三块巨石形状既有门的功能,又有城市雕塑的强烈视觉效果,还兼有建筑物的功能,该工程是由辽宁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而成的,设计人员引用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皇宫和皇陵的设计理念,从南到北,从低到高,以纪念馆建筑主体和纪念塔为中轴线,使游客在进入景区的时候有一种纵深感,对纪念塔产生了一种崇敬和高尚的思想感受,造成波澜起伏之情。
穿过胜利之门,大家就可踏上了纪念馆园区的胜利之路,园区的地面是采用花岗岩铺设象征人民军队是从大山内长出的石头,坚硬,勇敢。
而从南大门到纪念塔一共经历104个台阶,则意味着辽沈战役经历了104天。
经过了胜利之路,我们来到了提升广场,提升广场把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园和北园完整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引线穿珠的特殊作用(立交平台长600米)。
提升广场中间地面采用玻璃钢制透明地面,上雕刻着国旗上的5颗五角星,游人在上面可透视广场下面的马路,两侧的玻璃墙壁上刻着10枚奖章,一侧为解放勋章、解放奖章、奖章、艰苦奋斗奖章、模范奖章,另一侧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朱德奖章、英雄奖章、勇敢奖章。
烈士名录墙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
主体由花岗岩方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
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
主体碑铭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
按《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名录》共有5万多名,去掉当年牺牲重名的烈士,实刻47100多位。
名录为魏碑体。
名字总体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比划顺序排列,外国籍和女同志有标注。
尾碑为彭真和伍修权的亲笔题词。
“后记”为捐资单位名称及捐款数额 辽沈战役纪念塔是纪念馆园区中心建筑物,1957年2月落成。
塔身高8米,为花岗岩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
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
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高浮雕群像,表现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的战斗场面。
塔座91.5平方米。
塔后4.2米处立有一方纪念碑即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3米、宽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文。
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
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
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
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
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的生平简介。
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84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
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
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在辽沈战役纪念塔东侧60米处有两座相并列的陵墓,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
梁士英、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
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花岗岩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
北立墓碑,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
墓地呈扇形,周围环以苍松。
梁士英墓为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馆藏文物11000多件,包括彭真的公文包和陈云的棉背心等国家文物23件。
其中,再现“攻克锦州”宏大战争场面的全景画馆为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2001年世界全景画中国年会期间,外国专家专程来锦考察,并称赞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是世界一流水平。
新馆开馆15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景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重量达4吨。
怎么写“请你以导游身份向旅游们介绍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草地,一位红军——小梁和两个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慢,老班长留下照顾他们。
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为此发愁时,他发现池塘边有鱼,便给他们钓鱼,做鱼汤喝。
小梁从未见老班长吃过鱼,他却说吃过了。
于是,小梁悄悄跟在他身后,只见他吃草根和鱼骨头。
老班长看小梁发现了,就给他讲弄吃的不容易,让他别告诉同志们。
渐渐地接近草地边了,可小梁等人病得越来越重,老班长也瘦得皮包骨头。
这天,老班长说要好好弄点吃的。
他们就四处找野菜,拾干草,老班长去钓鱼,过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小梁他们在池塘边发现了老班长。
他们费了很大劲才弄好鱼汤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老班长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自己却闭上了眼睛。
他们抽噎了很久。
小梁把鱼钩包好,想革命胜利了,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让大家来瞻仰它。
烈士公园导游词400字
大家好,我叫姚丹,是烈士公园旅游社的导游。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来游玩烈士公园。
祝大家在这里玩的愉快。
现在,我们来到烈士公园的南门口,进了南门口,向上仰望,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物耸立在高处,灰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纪念塔。
走进纪念塔,首先看到的是许多烈士用过的东西用过的东西。
向左走,里面就是许多烈士的照片,和他们的一些资料,这里面有的事卫国打仗而死的,有的是落水救人而死的,说也说不尽,都是中国的好儿女。
从纪念塔里出来,绕过纪念塔,走过一条方砖铺成的小路就来到了游乐场。
游乐场里有过山车,有飞椅;有旋转木马等等游乐项目,从每个游乐项目里都会传来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这里真是孩子们快乐的乐园啊
从游乐场下来,我们来到咸嘉湖。
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艇,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突然,一艘游艇飞快地开过来,打破了这份安静,慢慢地湖面上变得热闹极了。
好了,今天烈士公园就要结束了,烈士陵园还有很多很多美丽的地方,希望你有机会再来细细游
刘胡兰纪念馆简短导游词
刘胡兰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村南。
该馆座北朝南,占地六万平方米,步入馆门是一万多平方米的广场,洁白高大的题词纪念碑矗立在广场花坛中央,碑的正面镌着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背面刻着郭沫若书写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纪念碑后面是宽敞明亮的刘胡兰革命事迹陈列室,这里陈列着刘胡兰的遗物和反映她生平事迹的绘画、雕塑、照片、文献资料等。
碑廊中陈竖着、朱德、董必武、乌兰夫。
郭沫若、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汉白玉石碑。
碑廊北侧分别是刘胡兰事迹影视室,纪念刘胡兰就义书画展览室。
翠柏中是一座宫殿式建筑——七烈士纪念厅,这里有反映七烈士刑场斗争的雕塑和六烈士生平陈列。
过大厅是陵园,刘胡兰的忠骨就安葬在北端正面高台上,台上柏翠松苍,墓上绿草茵茵,墓前是采用最优质湖南汉白玉重塑的胡兰雕像,雕像气宇轩昂,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雕像东侧是刘胡兰被捕、斥敌、就义的旧址,西侧是碑亭,亭内陈放着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晋绥分团一九五一年给刘胡兰建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