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的导游词50字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莫高窟导游词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编辑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编辑本段【风格演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
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
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
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
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
编辑本段【历史现状】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颇为繁华,周边石窟寺亦颇多。
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东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
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西南30余公里的党河北岸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全长2.5公里,现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个、壁画约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于历史上的保护不周,目前残损坍塌较甚。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罗振玉、王国维、刘半农等人在北京、伦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录敦煌文献,但对莫高窟的真正保护开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编辑本段【屈辱简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注: 王道士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
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
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
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
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
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
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
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
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
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信。
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事”。
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
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
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
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
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
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
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藏经洞前聚满了游人,在黑暗的洞中回响着各种不同国籍的声音,我随着匆匆人流,对王圆箓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个心愿要找到余秋雨所说的“道士塔”。
我问导游:王圆箓葬在何处
他说在莫高窟售票处前面。
我从洞窟中一路下来,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黄色的塔伫立在莫高窟陈列馆前。
在我所驻留的数分钟内,我没有看到还有其他人在注意到它。
细细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来是王的徒子徒孙们用来纪念王圆箓的,墓志上记录了他的功德。
他们建造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
关于王圆箓我说了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向他致敬,也向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致敬。
编辑本段【旅游须知】 1.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谢谢所有人的合作
3.最佳旅游季节 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4.7摄氏度,1月-9.3摄氏度,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游季节。
4.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
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不过似乎不如打的方便。
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甘肃省地处中国腹部,面积45.5万平方公里 。
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从兰州至中国最东头和最西头的距离基本相同 。
全 省呈“哑玲”形 。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5公里。
境内1千多公里长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线上的要卫 。
甘肃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咽喉要道 ,是今天开发中国西北的纽带和依托,也是“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中关键的 一 段。
敦煌面积 约有31200平方公里 ,所辖区耕种面积23万多亩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 1985年甘肃省的人口总数已超过二千万,甘肃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汉 、回、藏、蒙、满、维吾尔等共41个民族。
其中东乡、保 安、裕固等是甘肃独有的民族。
而敦煌人口约11万,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
特产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编辑本段【影视节目】 标题:探索·发现_世界文化遗产之莫高窟 来源:
兴城古城经典导游词
很详细的哦
导游词怎么写成作文啊?
平南县北部鹏化山区和大同山区与桂平北部的紫荆山区连为一体,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150年前,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就在这里策划组织,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当地的胡以晃和蒙得恩在这里广泛发动群众加入拜上帝会,秘密打造武器,革命力量蓬勃发展。
1850年,洪秀全、冯云山二人将拜上帝会总部秘密设于马练瑶族乡山人村胡以晃家,统一领导金田团营的斗争,后来这里又发生了花洲起义、迎主之战、官村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豫王胡以晃旧居,在平南县官成镇罗文村,距县城约30公里,有公路相通。
村前是一片开阔的盘地,四面高山环抱,小溪从当中穿过,流水潺潺,两岸交通有桥,山青水秀,十足的“小桥流水人家”。
胡以晃是太平天国前期诸王中最富有者,父亲胡琛年收粮租48万斤。
兄弟三人,他居老二,他9岁就成了孤儿。
父亲死后家庭中落,至金田起义时,个人年收粮租4.5万斤。
罗文旧居是胡以晃父亲建的,是倚山建筑的一套砖瓦木结构的一列8间平房和一套砖木结构的二层三间的楼房。
8间平房有走廊。
正屋3间的走廊有砖廊柱4根,柱顶架斗拱,拱底靠墙一面有一米高的壁画。
正屋3间当中的是香火堂,堂前屏风与门都是木雕,香火堂两边是套房。
两间套房背后各有厨房一间。
右边厨房之外是两间房,因搬迁外地,早已拆除。
砖瓦木结构的楼房建在右边走廊一米多的坝下。
楼下一列三间房,房外有一间马房。
楼房上层是客厅和厢房。
在宣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时,因年久失修,已无屋顶、楼板,光留砖墙,已属危房,不久已被主人全部拆除。
胡以晃(1812—1856)字杏云,清武庠生,乡试时“才艺压场,本选高魁,惟尾场大弓所误,顿虚虎榜题名。
”因乡试落第,从而激起了对清朝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
胡是平南藤县拜上帝会一方首领,金田起义八杰之一,是八杰中年纪最长者,唯一有功名的人。
旗号为军师,统率平(南)、藤(县)4000拜上帝会众。
永安封王建制时封春官正丞相,定都天京后,为西征军全军主帅,攻克安徽庐州后,晋封为豫王加露师名号。
豫王府设天京原江宁府署,门口画一龙一虎。
门联为:豫州居天下之中万邦为宪;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钦。
蒙得恩(1806—1859),原名上升,因敬拜上帝,上字犯讳,改名得,复因天字崇隆,又改得恩。
得恩父名显扬,生四子,长得恩,次上国,三上信,四上弼,拜上帝前,显扬已死,家庭生活困难,兄弟尚幼,得恩主家务,1850年2月才敬拜上帝,因花王、思洪拜上帝会的头领吉能胜在花洲与团练发生冲突被捕死于平南狱中,花王、思洪缺坚强有力的头领,经肖朝贵物色,知得恩有能力,便提为花王、思洪头领。
不久便由肖朝贵引荐,到桂平在山面见洪秀全。
因他操客家话,拜上帝又格外信实认真,世故又深,又通笔墨,待人甚厚,并有领导格斗能力,所以起义军到象州后,便升任御林侍卫,从侍卫升指挥,而升检点,由检点而升丞相,由丞相而升督率赞天燕,而升正掌率赞天燕,由燕而升安,由安而升义,由义而升朝长,由朝长而升正掌率二干岁,总理朝政。
至1859年封为赞王,任中军主将。
曾破江南大营,克扬州、三河,灭湘军三千,杀敌悍将李续宾,解安庆之围;克庐州,擒安徽巡抚李孟群,1859年因病去世。
金田起义洪秀全指挥地——山人村 山人村,位于广西平南县马练瑶族乡。
这里南邻国安花洲,北靠大瑶山,东与水晏、大旺、藤县大黎相接,遍地山峦叠嶂,山高谷深,山村少,人烟稀,距县城60多公里,有公路可通,交通方便。
此地因是明末知州胡仲康(号山人)的隐居地,故名山人村。
武庠生胡以晃因乡试落第,迁到这里,对清科举制度一直愤愤不平,后认识洪秀全,并到金田接洪秀全来选定这里作为起义指挥地点。
直至1850年12月29日思旺迎主之战告捷后将近半年才离开山人村。
洪秀全在山人村期间做了几件事:一是写成《时势诗》(“近民烟氛大不同”)发动鼓舞拜上帝人;二是救出在平南县狱中的黄为政、胡曰珠;三是与诸王制定金田起义团营令;四是决定秘密在上帝坪打制武器;五是打败三路团练“围剿”,打胜思旺迎主之战。
山人村座西向东,全部是干打垒曲尺形的土瓦木结构一列五间正屋、二间廊屋的平房。
曲尺柄向北。
正屋与廊屋之外有干打垒的围墙,从正屋南头墙拉平向东伸展约10多米后,再拉成直角向北折至廊屋,与廊屋接合。
墙围偏北距廊屋约四米处向小溪开门楼。
墙顶上盖茅草,草之上压坭土以固住茅草。
正屋当中三间,中间是厅屋,厅屋内西边是套房,其他二间是附屋。
正五间前面至墙围的空间是泥土晒场,平时作院子用。
金田起义后,山人村所有房屋都被清军烧光,土墙全部捣平开成水田,但房屋的石脚和屋后高山上用泥石构筑的营盘,即山人营和远处山上的大栀营、双田营、羊枯顶营等营盘的遗址尚在。
太平天国团营起义令发布地——花洲 花洲,位于平南县国安乡,地处马练、大瑶山的三边交界处,距县城约40多公里。
此地崇山峻岭,山深林密,村落稀疏,多见竹木少见人。
1850年11月25日,拜上帝会首领洪秀全在这里发布金田起义团营令,也发布了此年9月13日是花洲拜上帝人团营的日子。
平南、藤县大黎拜上帝人的首领是胡以晃,他们在1848年就以花洲林长坳(上帝坪)为据点开展活动,1849年在这里秘密安装五架打铁炉打制武器。
当教徒到处高呼“拜上帝者食天禄,享天福”,“敬邪神者,上山被虎吃,下水被蛇咬”,“有饭同吃,有钱同使”时,形势发展到“拜上帝与拜上帝一伙,团练与团练一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之际,花洲山口罗丹村团练头子翁振三不服,是年农历八月初二日,在社山口大祭社公,引起拜上帝人与团练发生冲突。
拜上帝人打死了翁振三的儿子翁朝梦、翁朝球和一名寡公佬马咬公,清政府便逮捕了拜上帝人黄厚政(洪秀全表侄)、吉能胜和胡曰珠,关入平南狱中拷打逼供。
这年9月13日拜上帝会首领肖朝贵来到国安花洲等地捐款营救三人,并安定 人心。
终于救出了黄厚政、胡曰珠,吉能胜死在狱中,后追封为宗王。
当时肖朝贵就住在花洲冲尾村(老胡坪)胡曰珠、胡九妹家,提出:“男人要学冯云山,女人要学胡九妹”的口号。
由于肖朝贵感到当地拜上帝人勇猛坚强,1850年农历七月廿四日晚,便命胡以晃备马从金田迎接天王洪秀全、冯云山至平南,在花洲发布团营令。
洪秀全率会众在这里先打败团练三次“围剿”,后在思旺与清将李殿元较量,打败清军后,拜上帝人就从花洲迎接天王洪秀全出思旺,到金田起义。
考试大整理 天王洪秀全舟中诏发布地——大旺圩 公元1851年9月14日,天王洪秀全在平南同和镇大旺圩发布舟中诏,15日发生官村大战,太平军以一万人打败向荣部队四万人,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清军“所有军火炮械,随营粮饷,兵士衣装,全行遗失。
”太平军光斩杀清军官兵就有1000人,杀伤的不计其数,留下朝勇洲、回龙桥、七棵松等大坟墓。
太平军在大旺圩休整数天后分水陆两路进军永安。
金田起义洪秀全指挥地——山人村
壶关导游词作文300字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以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著称于世。
太行山大峡谷内的山西缓东陡,受风化和河流冲刷切割,多森林、山岭、峡谷、洞穴、泉眼、瀑布、水潭、河流等自然景观,以雄伟、壮观、幽邃、奇特、秀丽、险峻取胜。
大峡谷总面积5 848公顷, 最高海拔1705米,由八泉峡、红豆峡、黑龙潭、紫团山、青龙峡等景区构成。
[1] 中文名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面 积 3137公顷 最高海拔 1705米 性 质 国家级森林公园五指峡风景区面积3137公顷,最高海拔1500米。
该风景区以自古闻名的紫团山为中心,周围密布着真泽宫、翠微山、常行窑洞保卫战遗址、五指峰、回车村、黑龙潭、白龙潭、慈母洞、羊肠坂道、曹公垒、辘轳城、仙人桥等近20个景点。
特别是太行八陉之一的羊肠坂景点,是著名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耸立的群山峰峦叠嶂,曲折的沟谷溪水潺潺,幽深的洞穴别有洞天,古朴的庙宇红墙黄瓦,成为五指峡风景区的四大特色。
[2] 王莽峡风景区面积570公顷,最高海拔1705米,是大峡谷内海拔最高的景区。
主要有十八盘、盘龙松、热水湾、众僧朝拜、小天桥、阁老陵、高山寨、朱德大井划界遗址等近10个景点,虽然它面积不大,但海拔最高,落差较大;景点集中,各具特色;民间传说,扑朔迷离,共同构成王莽峡风景区的三大特色。
在王莽峡风景区流传的真、假刘秀民间传说,好似谜语,让游客顿生兴趣,争着要解开古老传说的谜底。
龙泉峡风景区面积2140余公顷,最高海拔1038米,是峡谷中最长、景点最多的景区。
在主峡、支峡里,点缀着七仙峪、双龙潭、滴谷寺、红豆杉、猫路、天桥、桃花路、乱石路、九栈道、一线天、三溶洞、八道水、万佛山、九龙洞、大河关、古驿路、青龙潭、狐仙洞、莲花台、马奇寨、杨六郎寨、鳄鱼沟、女妖洞等20余个景点。
清澈的泉眼,潺潺的溪水,飞溅的瀑布,深邃的潭湖,奔腾的河流,共同构成龙泉峡风景区的五大特色。
与五指峡、王莽峡风景区不同,龙泉峡风景区以水秀著称于世,郊沟河贯穿它的全境,因此龙泉峡又名水峡。
郊沟河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442平方公里,是淇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河流。
故宫的导游词
最佳答案故宫导游词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__的_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
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
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
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
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
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
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
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50悬赏
求语文S版20课故宫的解说词 像导游一样的 350字左右 3Q啦
……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