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翠屏湖的导游词

翠屏湖的导游词

时间:2016-01-10 13:37

介绍湖头泰山岩的导游词

翠屏山 ——导游词 平阴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姓名:李冉冉指导老师:邱士霞:大家好

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参观列入了市八大旅游区之一的翠屏山。

我是你们的导游——李冉冉,你们可以叫我小李。

游客们,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翠屏山脚下。

直逼眼前的是一层层的阶梯,再向上看,一棵棵苍松竖立在山上,像一个个士兵挺立在山上。

翠屏山呀,还有一个故事呢

听说很久很久以前,这山实际上是个秃山,光溜溜的净石崖连根草毛都没有。

山底有个庄子,庄里有个王小。

这王小人长的模样和他的心眼一样好,实实在在,为人办事也不拐弯抹角的。

他常听老人说,水山肚里有条金驴,金驴拉金磨,磨金豆子。

谁要是能在天天半夜里去半山腰,掏它一百拳,打它一百天,准能掏开。

王小听了,可就认实了,他想:把金驴拉回来,给庄上的人干活,那金豆子抓上一把,分给穷人家。

他照办了,天天半夜里,对准半山腰,连掏一百拳,也不多也不少。

不管刮风下雨,准不误时。

掏到九十九天了,王小高兴地不得了,逢人便说,他要得金驴了,抓金豆子了。

话随风传,这话传到了一个员外老爷的耳朵里。

第二天,他坐着轿子带着百十号人,来找王小了。

王小心直,一五一十的都朝员外讲了。

员外乐得直捋胡子。

并给王小说:“你一个人去多害怕呀,我给你作伴。

”到了一百天的那晚上,王小和员外一块上山了。

王小和以前一样,一拳拳的掏,掏到一百拳上,猛听得天崩地裂一声响,山门开了,望里一看,金光闪闪,那金驴正拉着金磨,金磨里金豆子各各巴巴的响。

王小紧步上前,拉着金驴就走了。

贪心的员外一看见四周金光闪闪,一时不知拿什么好。

抓金豆子

他掖了一把又一把,浑身装满了,还不愿走,又看见磨盘是金的,使上吃奶的劲搬动磨盘,搬呀搬的,终于把磨盘挪到了山洞门口。

他想:来一次可不容易呀,再抓把金豆子去,转身又回去了。

这时,金鸡叫了三遍,没想山门哗地一声给关死了。

那员外急的连喊带哭,那里有动静

伸手一摸,到处是石头,严丝合缝的没点空。

第二天,人们来看时,山门没了,金磨盘也没了,倒有一道山泉哗哩哗啦地流出来。

那山泉水,长年累月地流,日夜不断,人们以为是神仙开的,就在那里修了庙盖了屋,每到春上三月,平阴人还来赶水山庙会,可热闹哩。

从那,老百姓叫它水山,可书上叫它翠屏山,不管人家咋写咋说,当地人还叫它水山。

游客们,你们知道吗

在山西侧半腰处,为宝峰寺之址宝峰寺是翠屏山西侧半腰处最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体, 进山后沿着小路行不多远,宝峰寺便依稀可见, 此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由慈净和尚创建,初名保宁院。

你肯定会问:“宝峰寺里都有什么

”嘻嘻,我可以回答你:由天王殿进入院内,迎面就是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

殿为歇山式斗拱建筑,小灰筒瓦覆顶,上饰螭吻等雕砖。

由泥柱8根,明柱4根支撑。

前为花棂格扇,朱红大门。

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5间,殿殿相接,檐角相叠,巍然壮丽 ,他们分别是东岳门、成贤阁、观音殿、地藏殿、如来殿。

到了宝峰寺,进去一看,呵

好不壮观

看,那些活灵活现的染了颜料的神仙石像高达2米多,掐着腰,瞪着眼,仿佛在看一个小偷一样,看得你不禁心里“砰砰”直跳。

游客们,我们出寺向东沿盘道继续向上攀登,随着盘道越来越陡,一侧绝壁高耸,一侧悬崖森森,请各位带有孩子的游客小心自己的孩子。

看,前面的峭壁耸立突兀,上下两叠,上刻有“叠翠”两个隶书大字,石下还有一个洞,没错,这就是银宝洞。

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石缝隙中,生古柏一株,巍巍悬于高空,树干拧生,树干似虬,根似鹰瓜,冠盖阔大,枝叶繁茂,真是一风美景啊

我们再向上走不远,即来到了此山的山顶。

山顶地势平坦,有数亩宽阔。

此处建有“玉皇庙”一座。

山门外有单孔石桥一座,桥两侧为放生池。

南头东侧还植有柏树一株,据守门的山民介绍,此称“一柏零一孔桥”。

石砌拱顶洞门的山门,是一处较大的院落,院墙为二层,于院内沿阶可登。

院正中建有玉皇阁,阁下石砌券门,阁顶之四隅建筑为三角形锥堞式,似鸟展翅。

中砌垛孔短墙,若西欧古堡,风格奇异。

玉皇阁院内西侧,是此山标志性建筑“多佛塔”。

塔身因镶嵌众多石佛而得名。

大家看,它的主体建筑用此山出产的石灰岩即青石建造,塔高约20米,呈八角形,共十三层。

整塔造型雄伟,简洁古朴。

每层塔都有密檐伸出,东西南北四面,皆有佛龛,内嵌雕石佛像,原有一百余尊,现仅存数十尊。

所有佛像尊尊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形态逼真,造型优美,处处可见用工之精良。

佛像结跏趺坐,背后饰佛光唐草,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塔顶置铁制宝瓶冠刹,高1.9米,内分三级紧扣相连,外形严谨,美观大方,构造甚为巧妙。

宝瓶外铸文清晰,字字可辨,系当时著名金火匠杜文剑、杜思温于嘉靖六年(1527)三月铸造。

重建后的多佛塔,不但大量沿用了原塔的佛雕,整个造型也都保持了唐代佛塔的造型风格。

好了,游客们,这儿的优美景色就有你们自己去细细观赏,两个小时后在翠屏山脚下集合。

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扔垃圾哦

有关介绍无锡梅园和描写梅花的语句或导游词

院外青竹斜插,院内笑语喧哗。

多少古今中外事,尽入茶客闲话。

那边锡山寺塔,这里梅园香花。

手把茶壶看晚霞,一带江山如画。

梅园距无锡市区7公里,坐落在西郊的东山、浒山和横山之间。

园前临太湖万顷,背靠龙山九峰。

以梅饰山,倚山植梅,花径蜿蜒,湖石玲珑。

古雅的亭台楼阁,点缀在香海里,窈窕多姿。

每年早春,山坡上的群梅,冲寒怒放,山翠梅艳,风光旖旎,是久享盛誉的江南赏梅胜地。

  梅园,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来显示出它的高雅古朴风格。

主要景点有:梅园刻石、洗心泉、米襄阳拜石、天心台、揖蠡亭、清芬轩、香海、诵豳堂、招鹤亭、小罗浮、念劬塔、豁然洞、开原寺、松鹤园、小金谷、吟风阁。

梅园,距市区7公里,位于无锡市西郊东山、浒山和横山。

面临太湖万顷,背靠龙山九峰,以梅花驰名,是久享盛誉的江南赏梅胜地。

 著名的有素白洁净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有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有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有浓艳如墨的墨梅有枝杆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游梅等。

还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疏影横斜的梅桩艺术盆景。

 梅园距无锡市区7公里,坐落在西郊的东山、浒山和横山之间。

园前临太湖万顷,背靠龙山九峰。

花径蜿蜒,湖石玲珑。

古雅的亭台楼阁,点缀在香海里,窈窕多梅园 风景图(20张)姿。

每年早春,山坡上的群梅,冲寒怒放,山翠梅艳,风光旖旎,是久享盛誉的江南赏梅胜地。

 梅园(1张) 无锡梅园为著名民族工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为天下布芳香”的宗旨而建。

此园遥临太湖烟波,背倚龙山翠屏,倚山建园,以梅饰山,近山远水,虚实相映,构成一幅天然图画。

早春季节,梅花盛开,这里一片“香雪海”,香气馥郁,沁人心肺。

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

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

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

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梅花的颜色最常见的有红、粉红、白色。

红色的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

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

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

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

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

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为你引路。

待徜徉在梅花丛中,则香气盈怀,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

梅香还能持久,赏梅归家,那梅香仍沾襟染袖,萦身绕体,数日不绝。

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

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

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我爱梅花。

这里有梅花图片,尽量自己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求漓江的导游词

1.四大名山之首——五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

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

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现存寺庙四十余处。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2.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

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

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厅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

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

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

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

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

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

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

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

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3.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

高出五岳,秀甲天下。

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

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

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耸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遥望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犹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于是人们很早便称它为“峨眉”。

纵横200余公里的峨眉山,与“亚洲脊梁”昆仑山的支脉邛峡山相连。

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一般游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这就是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

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

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东汉之初,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初殿”。

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

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约15°C。

这种自然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景区内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数目远远超过了欧洲大陆的所有植物种属。

其中被誉为“花中西施”的杜鹃花就有29个品种。

还有古老的观赏树种“中国鸽子树”--珙桐;景区内野生动物达2300余种,象枯叶蝶、小熊猫、蜂鹰、牛羚、白娴鸟等,尤其山林中顽皮的猴群,常常向游人乞食或嬉戏,惹人注目。

1981年,当英、美、法、德、日等十个国家的学者组成的英国国际树木学会专家团,在峨眉山考察后,以植物学家汤姆.塞蒂为团长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赞美:峨眉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公园,是难得的植物宝库和世界植物爱好者的乐园。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山势的不同,加上古木参天,流泉飞瀑,以及阴、晴、风、雨、云、雾、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风景独秀。

4.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 九华山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 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

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於海内外。

九华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

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

佛教兴起迟於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应归功於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

李白应邀游山,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诗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於是“九华名遂闻於天下”。

稍后,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量,“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华历史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

有佛国仙城之美誉的九 华山,以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九华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 年),即有僧名伏虎,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

开元、天宝年间(公元 713—755 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损资,为金乔觉建寺。

建中二 年(公元781 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额於该寺。

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

九山遂成为地菩萨道场。

千馀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

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

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又形成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祗园寺四大丛林。

到清朝未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馀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华文化 天下名山僧众多。

历代文人雅士、高官显宦游历九华山,交接高僧,谈禅赋诗,留下不少千古佳话。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年间(约公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754年)来游,与友人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称“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

......予乃削其旧号 ,加以九华之目”。

诗曰:“妙有分二气 ,灵山开九华”、“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此后刘禹锡、杜牧、萨都刺、梅尧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为、张大千等历代大诗人、文学家、画家相继来游,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迹,有些至今还保存在九华山佛教文物馆。

九华山历史悠久,遗存的文物众多。

除历代名人书画外,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闵园到天台 途中,石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

又有许多修建寺庙的记事碑,为考证九华山佛教历史提供了确凿史料。

为广度众生,九华山佛教“地藏利生宝印”为一大特色,现存有“九龙金印”、“九龙铜印”、“狮钮 铜印”、“龙钮铜印”、“九狮玉印”等。

佛教经籍是九华山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明版《藏经两部》,明代血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清 版《藏经》三部,弥足珍贵。

还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庙,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