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抗疫的诗句有什么
的事迹篇一:(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抗非”英雄在20XX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最前线。
他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在这次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确诊治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病因不明患者从河源送来,其时该病人已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的重症迹象。
一连5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
这一异常情况很快报到钟南山院士那里。
钟院士非常重视,亲自对该病人进行会诊。
但是将病人送进icU的4天临床监测中,所有的诊断都显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例。
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钟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订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来暂时缓解病人的病情。
而就在钟院士率医务人员为病人殚精竭虑寻找救治方案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感染同一种病
钟院士立刻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特殊传染病,当即吩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全体医务人员做好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性。
他请示广医一院将该病人的病情上报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同时应省卫生厅要求派出专家到河源会诊。
但钟院士没有考虑这些,他的心中只有病人。
他说,如果有了危险,医生都逃避,那要医生做什么;他还说,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为党工
武汉欢乐谷有两只企鹅游客是怎么回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
汉族,清代直隶南(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主要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
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
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
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设办新式学堂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
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
注意,那时候的留学生可不是1\\\/4回国,3\\\/4滞留。
可以想象武汉当时的风气
对了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张之洞创办新军(曾记否,双十节,武昌起义
楚望台
)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
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
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
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