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人物对治理河流有突出贡献
1·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
上述地区的河流被疏通后,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并在周围肥沃的土地种植了各种作物,并且心悦诚服的向天子进奉当地特产。
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
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
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
林则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认真。
他上任的时候正是冬天。
冒着严寒,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
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
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
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3.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1]。
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五尺道。
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
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
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
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
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4.西门豹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草百业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
后来才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布律令,禁止巫风。
教育了广大的百姓。
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关于黄河的故事
万里 世界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蜒曲折,蟠伏在中地上。
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
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
人们提到长城时,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其实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都在修筑长城,以便相互防御。
后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把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才成为长达万里的、雄伟壮观的长城,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防御措施。
不过,在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又不断地进行修建,直至明代。
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长城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长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跨高山峻岭,越过沙漠,穿过草原,经绝壁,随着山势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险峻峥嵘而立,宛如一条飞舞着的东方巨龙一样。
在这长达万里的长城间,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建立起无数的箭楼、烽墩和关隘、方城等。
在城墙上还建有许多两层的堡垒,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望洞,便于了望和攻击,下层有砖砌的小房间,可居住士兵和储备粮食和兵器等。
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设有许多烽火台。
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而设立的,每当遇到敌人来犯时,白天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夜间点起火种,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传到京城来。
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在大约每隔10余公里处建造一个关城。
关城口大小要依据地势险要程度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来决定。
其中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嘉峪关等。
例如,居庸关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处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地势非常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座汉白玉石台,叫“云台”。
原来云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现已被毁掉了。
在云台下面有一个六角形的门洞,门洞两旁石壁上,雕刻着四大天王和许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
那四大天王看上去个个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
在门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还有用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种文字雕刻的佛经。
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
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内外人民经常来这里游览的胜地。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
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这时,你也许会想:我们空手攀登长城都会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建筑机械情况下,是怎么建造这样雄伟的长城呢
难怪人们赞誉,长城是人类活动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因此,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流云,尤以松、石、云、泉闻名于天下,被誉为中华大地上的“黄山奇观”。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过黄山之后曾做出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评价,其意是说,去游览过泰山、华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后,就不去看别的山了;如果去过黄山以后,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
一位外国友人游过黄山以后,赞誉黄山风光:“黄山风景居世界风光之冠。
” 黄山山区面积广大,方圆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这里峰峦叠嶂,峰峰相连;有名的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高耸入云,屹立于黄山中部,为黄山风景区的三大主峰。
这几座山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峰高险峻,气冠群山。
在三大主峰周围环峙着千峰万壑,有名可指的景点130多处,著名的有两湖、三瀑、十二泉,潭水二十个,溪水二十四处,大小山峰七十二座。
黄山风景区内群峰挺拔,松石百态,泉潭相连,争奇斗胜;大自然的神功奇力,造就了黄山独具魅力的奇景,这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大奇观,被称为“黄山四绝”。
登黄山南部的玉屏楼,顺山路向上攀登,路过慈光阁,再上半山寺,经过“一线天”就能看到玉屏楼;只见文殊洞顶、玉屏楼旁的悬崖边上,有一棵姿态秀丽、古朴苍劲的千年古松,它就是中外驰名的黄山迎客松,它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有力的“胳膊”欢迎四方来客,这是黄山美好的象征。
像黄山这样的奇松,其他名山中是不多见的,但在黄山这样奇特的古松也还不少。
黄山有十大名松,如牛鼻山下的蒲团松,团团稠密,尤如和尚参禅的坐垫,可在上面盘腿习静;始信峰边的黑虎松,躯干挺拔,枝繁叶茂,傲立山间,俨然是一只黑虎的化身;石笋峰旁的卧龙松,横卧石壁,角崭须张,活像一条将要游飞的青龙……还有许多有名的奇松,如象征着团结友好的姊妹松、陪客松、送客松、团结松;象征刚毅勇敢的探海松、霸王松;以珍禽异兽为名的凤凰松、麒麟松、龙爪松等等。
这些奇松不仅形态奇美,而大多悬附、屹立于奇峰怪石之上。
每当阵风一吹,摇树动影,“迎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一种独特的声色之美。
黄山除了奇松就是怪石,有人说黄山是一个奇峰怪石的世界。
由半山寺向东攀登,就可见到天都峰,这是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陡峭壁立,高耸入云,高峰上有一巨石,开头好像一只大公鸡,据说它叫“金鸡叫天门”。
如继续向前攀登,到了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天都峰上的“大公鸡”已经不见了,它却变成了五位扶肩携手的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
原来黄山的怪石是随不同方位而变化,就是说旅游者站在不同角度去看这些巨石,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怪石”被称为一绝。
黄山的怪石、奇石、巧石,遍布各峰顶、山腰、峡谷。
由于黄山岩石久经风化,岩石形状各异,或圆曲方直,或断裂纵横,其形态多样,如笔、如笋、如刀、如林等,形似人物、鸟兽,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楼,站在文殊台上,四面望去,东面是天都峰和耕云峰,北面是莲花峰、莲芯峰,周围大小峰对峙辉映,山间云雾飘浮,峰峦时隐时现,景色奇美壮观。
去黄山必到天都峰,常有人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
登天都峰最为惊险的一段,叫“鲫鱼背”,是绝壁上一段豁口,宽度只有一米左右,是一段长达10多米纯石向上隆起的峰岗。
像大鲫鱼露出水面的脊背,脊背的两侧为万丈深渊。
登天都峰走过这段石脊,不免会有些胆战心惊的。
登上天都峰极目远眺,只见那上山的小路,就像一条绳梯悬挂在悬崖绝壁上;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云山相接,江河一线,确为奇景。
莲花峰矗立于天都峰的北面,为黄山最高峰,海拔1873米,它主峰突起,周围山峰簇拥,若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朵初开的莲花,仰天怒放。
莲花峰北面是光明顶,海拔1841米,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这里是看日出、观云海的胜地。
从峰顶望去,只见云雾弥漫,整个山区就像一片茫茫大海,唯有一些高山之顶露出云海之上,宛如大海中的小岛,这里就是天海。
如果在早上到峰顶观日出,景色十分壮观,只见那天壁上显现出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一会儿就会金光四射,一轮红日从群峰中徐徐升起,染红了茫茫云海,重重秀峰也变为红色。
云海茫茫,无边无际,绮丽多姿,变幻无穷,这种景象是黄山特有的云海奇观。
黄山云海广大,它“五海”相连,遍布前后山群之中。
白鹅岭以东为东海,可在东海门观看;丹霞峰与飞来峰以西为西海,可在北海宾馆的排云亭上观看;天都峰、莲花峰以南为南海,可在玉屏楼观看;丹霞峰、狮子峰与始信峰以北为北海,可在清凉台观看;光明顶前东南为天海,观看的最好地方当然是光明顶了。
黄山的松奇、石奇,不算奇,主要是泉、瀑、潭、溪之美点缀其间。
只要进入黄山的怀抱,随处可见泉、溪涓涓细流,叮咚动听;有的泉水则是从高山岩壁之间骤然流出,形成一落千丈的瀑布。
著名瀑布有百丈瀑、九龙瀑、人字瀑等。
山泉从紫云峰、天都峰流出,奔腾于百丈悬崖,形成百丈瀑;在香炉峰与罗汉峰之间,飞瀑九折而下,每折必落一潭,瀑折为九,如九条白龙,气势雄伟,所以叫九龙瀑;在紫云峰与朱砂峰之间,清泉分左右两边沿壁下泻,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称为人字瀑。
黄山山美景奇,称为“四绝”,有人把它概括为:山峰峻峭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峰苍郁稠密,千姿百态;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流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味,可饮可浴。
也有人说黄山之美,具有名山之优。
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怪石,又有桂林山水之美,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闻名于天下的风景旅游胜地。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行宫。
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
这里还兼备草原、河川、峡谷、温泉等有利的地理条件,这是清代皇朝联系北部蒙古等少数民族各部盟主,巩固北部边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猎活动最为理想之地。
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地兴建热河行宫,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
热河行宫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10多处,宫墙蜿蜒起伏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宫苑。
热河行宫背山面水,山峦起伏,草木葱郁,宫殿亭阁掩映,湖沼洲岛错落,风光十分旖旎。
行宫建筑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广,工匠工艺之巧,都是堪称我国最为著名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
由于这里六月无暑,九月生风,清康熙帝在正宫主殿前的午朝门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名号。
避暑山庄整个建筑群,分为宫殿区、苑景区和外八庙三部分。
宫殿区主要包括东南部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等四组宫殿。
正宫是清代皇帝举行盛典之地,颇有北京故宫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绘,芳香浓郁,殿前庭院有参天古松,更显得威严。
清代皇帝留驻山庄时,接迎少数民族王公、各国使节,以及其他重大典礼等,都在这里进行。
正宫后廷为皇帝的寝宫,其主楼为“烟波致爽楼”,楼殿有七间,宽阔敞亮,室内布置精巧富丽。
每当春夏之交或雨过天晴时,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康熙赞许山庄“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
松鹤斋在正宫的东侧,是皇太后和嫔妃们的寝宫;这里的宫殿主要有门殿、松鹤斋、绥成殿、乐寿堂、畅远楼等,自成格局,但与正宫相比其规模要小些。
松鹤斋的后面是万壑松风,在正宫的北侧,主要由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组成,为宫殿区中最早的一级建筑;这里建筑布局灵活,颇有南方园林的特点,周围古松很多,故有此题名。
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优美,康熙、乾隆有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文武百官,或欣赏湖光山色、风光美景。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止,全长约200多公里,成为中国著名的长江峡谷景观。
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
长江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竞秀,云雨变幻多姿,成为中外驰名的峡谷风景区。
长江三峡可以说是大自然对江山创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神奇,庐山之变幻等多方面景观,并以山河雄奇壮美、峰石林涧幽深而闻名于华夏。
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巫山大溪镇,峡长约8公里,峡谷深而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是长江航道中最为狭窄、形势最为险峻的一段。
奉节古称夔州,这里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公孙述称帝的白帝城等古迹。
在峡口山崖绝壁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赫然醒目,说明这里的奇观。
当航船随江水推波涌浪冲出奉节时,船上的人们好像行立于水上,大有“峰与天关相接,舟从地窟而行”之感。
瞿塘峡中主要景观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
“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横延100多米,上下高数十米,为宋代以来名人题刻,行、楷、隶、篆一应俱全,风格各异;其中南宋赵公硕书写的“宋中兴圣德颂”,行草端庄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价值。
“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东,是一块倒悬的钟乳石,石上长满青滕、小树、杂草,远远看去好像一条绳索捆着一个光头和尚,相传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杨继业遗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来惩罚示众。
孟良梯在峡南岸白盐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经考证,它是宋以后瞿塘峡铁索桥的遗址。
从瞿塘峡下行便是巫峡,它西起巫山大宁河口,向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横跨四川、湖北边界,绵延40多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最为幽深秀丽的一段峡谷,又称为“大峡”。
峡谷两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峡谷幽深,朝云暮雨,变幻多姿,是三峡中最为壮美秀丽的一段,如果说瞿塘峡像一座“险关”的话,那么巫峡就好像一条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画廊。
巫峡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时而大山当前,“石出疑无路”,时而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山”。
这段峡谷最为有名的景观,就是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峡江南北两岸,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石灰岩被溶解蚀侵以后,人们根据山峰的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个形象化的名称,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圣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飞凤峰、聚鹤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为挺拔秀丽的,仰望峰顶,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这就是“神女峰”。
关于神女峰,古代文学作品中曾想象出巫山有朝行为云,暮行而雨的女神;这方面传说神话也很多,相传有关于“神女导航”的故事。
故事中说:古时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腾云来到巫山上空,只见一群恶龙在天空殴斗,骚扰百姓;于是她停下来用宝剑斩杀恶龙,为民除了害。
后来她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并亲来这里为行船导航,最后留在三峡,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视江面,总是第一个来迎接朝霞,最后一个目送晚霞归去。
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
巫峡的景观中,还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风亭等,每一景观都有一段民间流传的故事。
从巫峡往下就是西陵峡,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5公里,是三峡中最后一段峡谷。
西陵峡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东段有灯影峡(明月峡)、黄猫峡(宜昌峡)等。
西陵峡从西到东峡谷宽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宽峡,一段窄峡,几乎各占一半;峡江中礁滩很多,水势急涌,以滩多水急而著称。
青滩、泄滩、崆岭滩连绵相接,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冲下来的砂石,险滩之处,水流如沸,惊险万分,因而就有“西陵滩多节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之说。
行人经过此处大多贪图有别巫峡幽深秀丽的惊心动魄的壮美,为三峡的壮丽风光增添了不少奇险景观,但对于船的航行也会造成不少的障碍,更需倍加小心,保证航行安全。
西陵峡中景观传说也不少,比如峡中香溪据说是王昭君故乡之水,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
在三斗坪南岸黄牛岩前有黄陵庙(原名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时代,据说这是为纪念神牛帮助大禹开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庙内雕梁画柱,黄瓦龙柱,为三峡中罕见而壮丽的景观。
在西陵峡口的下牢溪入江处北岸的西陵山上,有历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峡中著名的溶洞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览过,随后每人写诗一首,写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三洞游序”,后来人们叫做“前三游”。
北宋时苏轼父子三人也曾到这里畅游,三人也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内石壁上,人们把他们父子之游叫做“后三游”。
“三游洞”属石灰岩洞,洞内有许多天然的石笋、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击打,发出钟声或鼓声,因而有“天钟、地鼓、旁磬”三绝景观,明代曾有人将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里。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将在西陵峡中部的三斗坪动工建设,设计大坝高为185米,预计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坝建成后将会出现一个宽为1公里,库长600公里,总水面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中国中心地带的人造“地中海”。
届时以往的礁石、险滩、泡漩、急流,都将消失,而出现的是高峡平湖,烟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壮观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而得名。
西湖旧称西子湖、钱塘湖,自宋代以来一直通称为西湖。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风景区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长约15公里,由苏堤与白堤将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区。
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个岛屿。
于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岛、五湖”来概括西湖的风景。
其实,西湖的名胜古迹很多,约有40多处,光是重点古迹也有30余处。
西湖的景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景区,即西湖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
西湖区自古以来就有传统著名景观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双峰插云,花港观鱼等。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湖区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晓,雾中西湖苏醒,鸟语花香,意境动人,因而这里被称“苏堤春晓”,为西湖之首。
在西湖的东南岸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湖滨地带,为南宋时期的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绿色的幔帐,春风吹动,如碧浪翻飞,柳荫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故名曰“柳浪闻莺”。
现在这已扩建成公园,全园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带还有一片樱花和海棠,景致别有特色。
位于苏堤虹桥西北、洪春桥南有一座造酒的曲院,院中种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映日荷花别样红”,因而取名“曲院风荷”;水静风来,游人犹如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位于白堤西端,三面临水,背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里,湖水平静如镜,清辉如泻,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诗云:“万顷湖平长似境,四时月好最宜秋”。
在小瀛洲岛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别致的小石塔,塔高约2米,塔身中空,周围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内点上蜡烛,烛光从塔洞口内透出,倒映在水中,构成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丽。
雷峰塔又叫黄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旧有七级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压在此塔下面,此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
南屏山下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寺院之一,每当晚祷时,寺钟响彻四方,“南屏晚钟”由此得名,余音悦耳,启人禅心。
断桥又叫段桥,此桥在里西湖与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连环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当瑞雪初下,桥上拱顶处的积雪先融化了,远远看去桥好像断了一节,又像似桥与堤断开了,这就是“断桥残雪”;相传白娘子与许仙曾在此桥相会过。
环绕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与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在茫茫云海中,山峰隐约可见,好像山峰插在云海之中,名曰“双峰插云”。
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为湖区最大的公园,园内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花港等景点,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都有应时的花卉,成为花、港、鱼连为一体的名胜特色景观,
贾鲁河新密-荥阳-郑州段是元代贾鲁带领开凿的吗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多km,总落差5400m左右
上海为什么叫申城
申城 开放分类: 地名、直辖市、上海、沪、申 1.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
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
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
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
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
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2007年,随着上海进入世博会建设期,申城开始高调宣传世博会,“春申君”的名字频繁进入国人视野。
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
那么,春申君和上海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被封为春申君的楚国人站在东海之滨,凝望着脚下自己刚刚带人开凿疏浚的黄浦江,满意地笑了。
这个出生在历史上曾经叫做黄国、现在被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的人,当时身居楚国相位,名列“”之一。
按现在的户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在我看来,他请封江东、开拓上海周边封地的原始动机,不过是广积粮、多挣钱,好维持他养活3000门客的日用。
”信阳市文联副主席陈峻峰说。
为创作,陈峻峰对楚国晚期历史曾潜心研究。
这个河南人的举手之劳,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础。
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一定很惊讶:沧海桑田。
原来我呕心沥血开垦的地方,在2300年之后,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远郊城区。
当年的黄浦江入海口,被滚滚长江水挟裹来的泥沙冲积,向东偏移了几十公里。
在他疏通的黄浦江的两岸,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对中外文明兼容并蓄的上海,铭记着自己的发家史。
等记载:上海简称“申”,这一简称,源自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
黄歇,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人称“”。
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的上海,只是战火纷飞的“国际”社会里被楚国征服的江东地区一个无名入海口。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
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尽数归楚。
85年后的公元前248年,身为楚令尹(相国)、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黄歇来到这里,成为当地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整个楚国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春申君手里。
黄歇执相25年,在信阳楚王城(今信阳市)里韬光养晦,积累资本,蓄势待发;在淮阳陈城(今周口市淮阳县)执掌相位,走入楚国权力中心;在黄国故里信阳潢川中兴黄氏家族,后迁都安徽寿春,最终被门客、赵人李园买凶斩首。
他在楚国政坛的30年间,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叱咤风云,“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足迹遍布沪鲁苏杭及鄂豫皖等,遗风流布,楚文化进一步和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流。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一路追寻春申君2300年前的踪迹,试图还原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开“申”之作从治理黄浦江起 2300年后的2007年3月4日,记者从曾为楚国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出发,前往上海一路追寻这个河南老乡的踪迹。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方滨中路上的,人海如潮。
这个与毗邻的豫园同样名扬天下的道观,是上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街,也是大型小商品、土特产、特色商品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和当地的市民纷至沓来,休闲观光,祭神礼佛。
这里曾是金山神庙,明朝永乐年间被改为城隍庙,供奉着土地神和春申君。
以后,这里开始主祀道教。
现在,关公和观音菩萨也跻身其间,众神和平共处,分享俗世顶礼膜拜的飨饷。
主殿里,道士们宽服高帽,在道教音乐声中焚香唱颂。
记者转遍整个庙宇,找不到春申君的神位。
一位年长的道士告诉记者:日军占领上海时,春申君的神像被毁了。
上海人没有重塑春申君的神像,他们改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先贤。
在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村委会负责人领着记者,找到了松江区于2003年重新扩建的春申君祠堂。
一组巨大的铜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黄歇领着当地居民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
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
陆逊封侯,华亭昭昭…… 重建的祠堂占地500平方米,为仿古民居建筑。
室内陈列着春申君的相关史料及松江古迹、历史名人名作。
祠堂里的匾额,分别为著名松江籍学者和书法家施蛰存、程十发、郑为题写。
祠堂西面的大型铜雕照壁,主题叫做“上海之根”。
祠堂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南边一条小河环绕,河边三五个人正在垂钓。
和市中心的喧嚣相比,这里很安静。
春申村的老人说,这个祠堂的历史很悠久,这个村子,就是黄歇当年住过的村子;祠堂边的春申塘,就是当年春申君黄歇带人修建的。
,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历史。
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种种举措中,治水是各个朝代、众多贤达喜欢干的事情。
楚国的宰相们有这个光荣的传统,黄歇的前任们给他做出过榜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现河南老乡、当时的潘国(今河南固始)人孙叔敖。
黄歇来到江东后,以苏州为基地,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的同时,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当时尚无正式名称的上海。
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
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沿河两岸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导致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高。
黄歇来到这里时,这条小江严重淤塞,两岸丰水期内涝成灾,淀山湖至东海之滨的广袤原野即今天的上海市域,一片沼泽。
当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
这条小江,被当地百姓咒为“断头河”。
巡视自己的领地后,黄歇一眼看出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他要把这块泽国变成千里沃野,变成他的粮仓。
尽管无数军国大事还在等着这位“令尹”决断,但刚刚获得江东的黄歇还是忙里偷闲,大规模组织人力,疏浚这条浅水,将其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至今,黄浦江仍然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
” 春申君祠堂北侧一座假山前,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前嬉戏玩耍,嘴里唱着这首古老的童谣。
看守祠堂的一个老人说:“这首儿歌在当地传唱不知多少代了。
老人们说我们这个春申村,就是春申君黄歇开挖黄浦江时的‘指挥所’,这首儿歌,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 黄浦江疏浚后,当地水系分明起来,泽国变成良田,经济长足发展,地位日彰。
隋代,当地开始设镇,名曰华亭镇。
唐时开始设县。
北宋淳化年间(990年~994年),这里开始称上海,为上海镇。
到了明代,,这里日益兴盛。
1553年,朝廷为抵抗倭寇,筑上海城,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
清代,上海属松江府。
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外国列强在华的租界,使上海逐渐由一个东南名邑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
民国时期,上海属江苏省。
1928年,政府设上海特别市。
后,上海成为直辖市。
黄浦江之于上海的意义,无异于黄河、长江对中国的意义。
这条江,由此成为上海市的母亲河。
至今,黄浦江仍是上海市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并承担着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另一个彰显春申君丰功伟绩的地方,叫做黄渡。
这是上海市嘉定区南部靠近上海中心、南临黄浦江重要支流吴淞江的一个小镇。
小镇以一个花园为中心。
尽管是冬末春初,这里的树木已经显露出一片生机。
花园尽头的绿苑路上,一块石碑赫然标示“黄渡”。
关于黄渡,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楚国黄歇受命伐秦,在此率军渡江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黄歇驻上海时,有一次率领部下出巡吴淞江,随后从陆皎浦摆渡过江,其摆渡处,被后人称“黄歇渡”或“横渡”,后渐渐变为现在的黄渡。
春申君渡过吴淞江的地方,叫做“黄渡”;人们为了迎候他的到来,特地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凉亭,古上海地区因此叫做“华亭”,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经对史料的考证,黄歇伐秦是在其受封江东之前十几年,时光上相差甚远;第二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也许正因如此,上海虽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贵为亚洲金融中心,却一直对春申君念念不忘。
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
“海派文化”春申君是其“始祖” 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称,“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画中的“海上画派”。
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了“华洋杂处”的租界,当时一大批画家来到上海,受新风气的影响,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之上,借鉴西洋画的技法,逐渐形成了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画派,“海派”只是这种“海上画派”的简称。
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互补、不拘一格、灵活而创新的文化风格,逐渐由画坛扩展到戏曲、电影、小说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等方面,“海派文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上海学者张汝皋认为,“海上画派”只是“海派文化”的起端,而非源,黄歇应为“海派文化”的“开山鼻祖”,因为“海派文化”的地域由他而起。
他的提法,被上海部分学者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多元文化熔于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
而这一切,并不是上海在晚清以来所独有的,之前的上海就有这种特征的文化。
从历史学上追溯“海派文化”,也大多追溯至春申君时期,因为这时上海的文化身份开始形成。
春申君开发上海,带来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文献的局限,通过考古的发现,也得到一些补充。
上海金山戚家墩、青浦重固、嘉定外冈,都发现有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青浦重固、嘉定外冈是楚人之墓,属于楚文化传统,随葬品以泥质灰陶为主,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壶、盒等。
但在这典型的楚墓中,却出土了一部分具有本地文化色彩、吴越风格的器物。
而在具有浓郁的本地文化色彩、属于吴越文化传统的金山戚家墩之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传统遗物。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童心、吕建昌先生说:“战国时期的上海,传统的吴越文化和外来的楚文化是并存的,这两种文化的混合情形与我们现在一般概念中的‘海派文化’是极其相似的。
” 兼容并蓄能使文化多元化,能使文化丰富多彩。
战国与清代不同的仅是,清朝末年是帝国主义入侵、西方文化渗透,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形成“海派文化”,而二千多年前,则是楚国的征服、楚文化的进入。
战国时期应该是为“海派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的重要时期,张童心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研究‘海派文化’是没有理由忽视它的”。
“海派文化”之于上海,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上海才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
在经济和文化的意义上,上海人对春申君的纪念,将是世世代代持续的事情。
2300年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人春申君请封江东。
在这里,他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使黄浦江造福于百姓。
为了怀念他,人们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
后来,人们又以“申”代称上海。
图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春申村的春申君祠堂。
2.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
信阳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
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于此地,故信阳市又称“申城”。
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地隶南阳郡,为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
晋、南北朝改设司州、义州、申州。
隋唐又复义阳郡。
北宋始称信阳。
元初改为府,后改称信阳州,明清仍沿例设州,后改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即置市。
市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
历史典故“亡羊补牢”即出于长台关楚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