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写三句名言佳句

写三句名言佳句

时间:2015-10-14 20:59

写几句关于感动的名言,至少三句

1、感动不是单纯泪是肤浅地感时伤怀。

感动是一种人文,是人与人之间心的共鸣。

2、感动,源自于那微不足道,但却意义非常的一瞬间。

它是葡萄酒散发出的醉人浓香,它是紫水晶闪耀的夺目光芒,它是郁金香所拥有的雍容华贵…… 3、感动,是潜伏在人体另类孤独的智慧。

在面临另一种人生场景时,犹自解开、释放。

遗一地的大悲和大喜。

我们走在路上,不时看过许多的人。

他们继续的和并将继续的生活状态给了我们感动,是良知和人性的不离不弃。

4、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倒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人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礼物,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5、带着感动上路,一路不会寂寞,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荫。

6、感动是春风吹拂下冰封已久的慢慢融化的小河;感动是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动的红梅;感动是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感动是无边的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

7、感动是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

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8、感动是一种幸福。

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顽强闪现着钻石的瑰彩。

当我们为古树下的一株小草决不自惭形秽,而是昂首挺胸成长而感动的时刻,其实我们想到的是人的尊严。

9、漫漫人生旅途,会有鲜花遍地,但也会有痛苦和荆棘。

黑暗时请带上感动上路,你会发现,黎明就在不远处。

10、生活便是如此,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声招呼,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缘分……这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久了,便是深刻,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铭心。

这些温馨的记忆,当我们孤单寂寞时会不自觉的涌出,备感温馨。

金风玉露一相逢,出自哪里

并详细解释一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迢暗度。

金风玉露逢,便胜却人间无 相关图片数。

柔情,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词作者为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鹊桥仙》是常见的词牌。

《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因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

通常以《淮海词》为准。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鹊桥仙》也是曲牌名。

属南曲仙吕宫。

字数与词牌五十六字体半阕同。

用作引子。

[1]  【译文】  轻云做出各种巧妙花样,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金”“玉”暗示了相逢的可贵。

连相逢时候的“风”都如“金”,“露”都如“玉”,可见聚会的宝贵难得。

那是熬过一年整整365天才赢得的一夕短暂小聚,但就是这短暂的聚首,恰恰比人世无数凡夫俗子的庸俗爱情伟大得多,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爱情的弥足珍贵,也多用于形容爱情的高尚伟大,古人对此也有很精彩的描写。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

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秦观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

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

“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思想亦明晰透辟、高屋建瓴。

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语少情多,今昔交织,韵味无穷。

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

这两句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

这首词的意义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望采纳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出自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出自 鹊桥仙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

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

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

“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思想亦明晰透辟、高屋建瓴。

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语少情多,今昔交织,韵味无穷。

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

这两句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

这首词的意义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向一个女生表白,用这个回答你,是什么意思。

dou ke yi,但长久好听,所以通常读长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

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秦观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

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

“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思想亦明晰透辟、高屋建瓴。

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语少情多,今昔交织,韵味无穷。

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

这两句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

这首词的意义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给自己写一句名言,要关于自己的名言

1、自己选择,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2上没有绝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4、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5、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6、每个人都会累,没人能为你承担所有悲伤,人总有一段时间要学会自己长大。

7、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8、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9、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10、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还有我自己相信我。

11、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表达对友人思念的诗句有哪些

《世说新语)朝宋刘义庆(403—444 年)编撰的一部笔记集。

刘义庆是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历任重职,喜好文辞。

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未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

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憎侣,都有记载。

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旧闻轶事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以士族阶级的观点,对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作了较多的反映。

从汉末到魏晋,天下动乱,军阀混战。

特别是晋代,西晋时。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八工之乱,王室衰微,民不聊生,流民起事,割据称雄。

东晋时,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方外族并起,虎视江左;朝廷内外,士族之间,掌握军政实权者互相攻战,甚或举兵威逼朝廷,加以连年用兵,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致使人民群众暴动迭起,东晋王朝终于覆亡。

这样的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本书所要反映的内容,但是个别地方也有所透露。

例如(识鉴》第22 则讲到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直下淮阴,想灭掉东晋;《方正》第32 则讲到王敦谋逆,举兵东下京都,意欲废晋明帝;(政事)第11 则叙述苏峻举兵把晋成帝软禁在石头城,并在成帝面前杀了侍中钟雅的事件;(雅量)第29 则指出桓温想杀掉谢安、王坦之,以篡夺帝位;《德行》第43 则说及江州刺吏桓玄击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俘获殷氏手下将佐以壮大自己;《德行)第45 则对孙恩发动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只以“后值孙恩贼出吴郡”一语匆匆带过。

在这类内容里,我们能看到内忧外患有增无已的动乱局面和作者的观点立场。

政局动荡,弊端迭起,一些人不免讥议政事,不满朝廷,因而受到残酷的镇压。

特别是当时的名士,一旦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

例如汉末名士孔融,因屡次触犯曹操而遭杀害,《言语)第8 则和第5 则分别记载孔融讽刺曹操的话和全家横遭逮捕一事。

又如中散大夫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尽管他为人谨慎小心,但因拒绝与当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氏合作,便遭疑忌。

《雅量》第2 则记他被逮捕后,虽有三千大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还是被司马昭杀害了。

残酷的镇压,使士大夫感到国家前途渺茫,个人生命没有保障,许多人不敢随意议论政治。

为免祸计,就逃避现实,或者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或者崇尚清谈。

不问世事。

隐遁一事,本书单立《栖逸》一篇来记载,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篇章(如《雅量》第28 则记叙谢安隐居东山之状)。

有的人隐居不仕,是不愿和统治者合作,消极反抗。

例如《栖逸》第14 则记德行高洁的范宣“未尝入公门。

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当时政局动乱,范宣要以清白自保,不肯涉足官府,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其中也不乏借隐遁来沽名钓誉的人,据《言语)第69 则记载,王羲之就讽刺过某些隐逸者高谈隐逸而羡慕荣华富贵。

至于崇尚虚无、专谈玄理之风,从魏代何晏、王弼开始,愈演愈烈,士大夫竟相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摈弃世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得到赞颂即为名士,社会风气因之大变。

本书对此也津津乐道,给以绘声绘色的描写。

例如《文学》第31 则记孙安国和殷浩清谈,两人“奋掷麈尾”,情绪激昂,终至互相嘲讽,直到天晚也无暇进食。

又第56 则记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上的一次清谈,当刘惔驳倒孙安国的玄理时,“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甚至清谈还可能成为做官的捷径。

例如《赏誉》第17 则记载王湛年轻时因为沉默寡言,兄弟宗族内夕都认为他痴呆,有一次和侄儿王济清谈,由于他“答对甚有音辞”,妙言奇趣,人所未闻,王济奏闻晋武帝,于是显名,出任官职。

其实清谈除了所涉及的某些哲学问题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只是士大夫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消磨时日的做法而已。

他们讲究的是言辞,追求音调的抑扬顿挫,陶醉于不接触实际的空谈之中,于国于家两无补益。

例如以清谈得重名的殷浩,当时朝野认为,从他的出仕与否,可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亡。

可是殷浩只是个嘴上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能的空谈家,就任高官后,谈不上有政绩,出任中军将军,只落得大败而归,终于被除名为民,这在《识鉴》第18 则、《赏誉》第99 则、《黜免》第3 则都有记载。

当时关心时局的人反对这种废弃政务的清谈,《言语》第70 则记王羲之当面批评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只能用诡辩搪塞。

和崇尚清谈之风密切相关的是魏晋重视对人物的品评,这也是承续汉末遗风的动荡年代的产物。

本来魏晋实行选举人才的制度,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设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优劣,分为九品,以便选人授官。

士大夫也常聚在一起品评人物。

通过品评,统治者可以确立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士人则以此为进身之阶,而擅长品评的人因此而声价十倍,士大夫之间也借品评相标榜,抬高声誉,以致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

品评人物的高下,或者就其容貌举止,或者看其言谈辞气,或者观察仪态风度,诸如才情气质,本性能力,无一不是士人品评的依据。

这种品评,成为本书一个重要内容,《识鉴》《赏誉》《品藻》《容止》诸篇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士族名流的品评,更是一言九鼎,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宦前途。

要想做官,固然必须得到士族名流的吹嘘,即使不为做官,也以得到名流的赏识为荣。

例如《品藻》第25则记评论界品评温峤“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还没有提到他,温峤竟紧张得“失色”。

可见士人对品评的重视。

品评的内容,除了那些涉及德才的评论能让我们看出当时的道德才能规范外,也表明了魏晋士族阶层的风尚。

他们讲究仪容举止,名士风流,追求一种所谓高雅的生活方式,这里包含很多内容。

例如他们出入要侍从搀扶着走路。

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摆出一副尊贵的架子。

《雅量》第36 则记王子敬在房子着火时还不肯站起来走,而是不慌不忙地把仆从叫来搀扶着自己,才慢慢离开。

当时的人还赞赏他这种“不异平常”的神情态度。

又如士族大家注重仪容修饰,喜欢搽粉薰香。

《容止》第2 则记何晏本来脸长得白,魏明帝却怀疑他搽了粉。

可知男人搽粉在当时很普遍。

《假谲》第14 则记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

讲究仪容举止女性化。

体现了上层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观点。

如果姿容秀丽,风度翩翩,就会受到特别的赏识,赢得别人的特殊尊重。

据《容止》第1 则所记,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自以为“形陋”,不敢接见匈奴使者,要派容貌秀美的崔琰代替自己,宁愿自己“捉刀立床头”。

又第23 则记苏峻起兵反帝室,胁持皇帝,陶侃本认为这是庾亮挑起祸端,要杀庾氏兄弟以谢天下,可是一见到庾亮“风姿神貌”,就立刻改变了看法,对他爱重备至。

这类纯粹以貌取人的荒谬做法,最能反映出当时注重仪表的风气。

魏晋士人生活方式的另一面就是作达,其表现方式不过是纵酒寻乐,蔑视礼法,放诞不羁,《任诞》一篇对此作了集中的描写。

各人作达的动机和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以此作为远离世事以避祸端的途径。

例如阮籍,本是正直、高尚的人,他既畏惧权势而屈从司马氏集团,又看到礼法之士的虚伪,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掌握实权者的伪善阴险、滥施杀戮,而自已经国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愤世嫉俗,于是借酒浇愁,借沉醉和放诞来躲避明枪暗箭,以保全自己的纯真。

他当官并不是想为统治者效劳,《任诞》第5 则说他听到步兵营贮藏有三百斛好酒,就请求派去当步兵校尉。

他蔑视礼·法,第2则记他在守丧期间,公然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大吃大喝,礼法之士何曾骂他破坏了以孝治天下的法制,应该严惩,他却照旧吃喝不误。

第7 则记他嫂嫂回娘家,他公然违反嫂叔不通问的礼制。

去与嫂嫂话别;别人讥笑他,他反驳说:“礼岂为我辈设也

”当时那些所谓礼法之士不守孝道和淫乱纵欲的大有人在,而饮酒吃肉、给嫂嫂送行不过是人之常情。

因此阮籍的放诞,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倒更能显出他的纯真。

何况阮籍的纵酒放诞主要是他所处的那个险恶环境逼成的,是不得已的。

所以第13 则记他儿子阮浑也想学他的放达时,他就反对说:侄儿阮咸已经入了我们这一流,你不能再这样了。

这种表面放达而内心痛苦的事,他当然不希望儿子来学样。

又如《任诞》第18 则记阮宣子常以百钱挂杖头,一到酒店,便独自开怀畅饮,借此而不去登权贵者之门。

他是把纵酒作为不肯攀附权贵的一条退路。

不过也有些贵家子弟想附庸风雅,利用纵酒放诞来表现其所谓名士风流。

《任诞》第53则记王孝伯说:“名上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像这样的名士,就一无可取了。

《世说新语》一书并没有忽视社会的其他现象,对许多方面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褒贬。

本书很注意记载道德品行方面的事,举凡忠君敬上,父慈子孝,礼贤下士,为官清正,举止端庄,仗义报恩,亲人爱物,以及妇女的贤淑,都曾留意到。

《德行》一篇记载着各种有德的言行。

例如第26 则记祖纳性至孝,经常亲自为母亲烧火煮饭而得佳名。

第27 则记周镇免官回京都时,乘着又窄又漏雨的小船,以此证明为官之清廉。

又如(贤媛)第20 则肯定陶侃的母亲教子有方:陶侃作鱼梁吏时,曾把公家的鱼寄回家,陶母把鱼退回,并责备陶侃。

这类品德是可取的。

其中也有一些记载是封建槽粕,例如《德行》第45 则宣扬陈遗对母亲最孝顺,后来战败逃匿山泽中时得以活命。

这实际鼓吹了因果报应。

魏晋时期,道教盛行,士大夫中信仰道教的人不少。

道教所用的道术很多,主要的是占卜和符篆。

由于迷信盛行,人们对风水方术都很虔诚,《术解》一篇和其他篇章讲了一些荒诞的事,宣扬了宿命论。

例如《术解》第8则讲郭璞为王导占卦,算出王导命中该遭雷击,劝王导拿一段柏树放在床上做替身,方可消灾,结果柏树被雷击碎。

这里想证明占卜能预示吉凶,宣扬占卜的灵验。

其实既然命中注定,怎么能逃脱;如果神灵有知,何至于误击柏木

又如《术解》第3 则讲有人相羊枯父亲墓地的风水,认为风水很好,“后应出受命君”,羊祜“遂掘断墓后”,破坏地脉,而相风水的人认为“犹应出折臂三公”,结果羊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

这里鼓吹子孙的荣华富贵决定于坟山风水,还吹嘘羊祜对王室的忠贞。

但是沉溺子迷信而不能自拔,终将吃苦头。

《术解》第10 则讲郗愔笃信道教,认为服符水可以消灾除病,而吞下的符篆都积存在肚子里,以致常患肚子痛。

他本想得到天神保佑,反而招来了病痛,这就是迷信的后果。

魏晋注重门第,士族和庶族的等级界限森严。

士族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庶族不能和士族平起平坐,不能通婚。

这种门阀等级制度,书中时有反映。

例如《忿狷》第6 则记王献之去拜访谢安,适逢习凿齿在座,按礼节,王献之应该和习氏并排坐,可是他不肯落座,谢安只好请他坐到对面。

这是因为王、谢当时是豪门望族,炙手可热,而习凿齿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出身寒士,所以以尊贵骄人的王献之就不肯和他并坐。

又如《方正》第58 则记桓温求娶王述的孙女为儿媳,王述很生气,说:“兵,那可嫁女与之

”后来桓温只得把女儿嫁给王述的孙子。

桓温当时虽然位高权重,可是出身寒微,祖辈名位不显,不是名门望族。

而名门之女不能下嫁,所以王述不肯把孙女嫁到他家。

但是庶族之女有可能嫁到名门,一般的士大夫之家为门第考虑也希望攀附门第高的贵族,所以桓温的女儿嫁到了王家。

庶族之女攀附名门也不容易。

例如《贤媛》第15 则记王湛想娶郝普的女儿为妻,王湛的父亲只因看到儿子愚笨痴呆,才同意了这门亲事。

郝氏出身庶族,如果不是遇到这样的女婿,恐怕也攀不上。

从此可见当时门阀制度对婚姻要求很严格,可见联姻是服从一定的政治需要的。

贵族士大夫依仗着自己的门第和权势,有的凶残肆虐,骄奢豪横,无恶不作,而有的则吝啬刻薄,视财如命,一毛不拔。

本书列《汰侈》《俭啬》两篇,只对其奢侈、吝啬作一定程度的描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狰狞、鄙陋的面目。

例如《汰侈》第1 则写显官豪富石崇经常大宴宾客,每次都叫美人劝酒,如果宾客不干杯,就立刻杀掉美人。

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偏不肯举杯,石崇因此连杀三个美人。

在座的王导责备王敦不该如此,王敦还若无其事地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心的场面

两人都视人命如草芥,石崇要令出必行,以杀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王敦偏要观察石崇的动静,看他能杀多少,都是以杀人为乐。

封建贵族嗜血成性,于此可见一斑。

又如《汰侈》第3 则记王武子用人乳喂猪,第4 则记石崇把蜡烛当柴烧,这都说明了他们的穷奢极欲。

他们宁可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却不肯让别人沾到半点好处。

例如《俭啬》第4 则写“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不只是对外人,就是对亲人也是锚铢必较。

例如《俭啬》第5 则写王戎借了几万钱给女婿,后来女儿回娘家,他见面就满脸不高兴,女儿马上还了钱,他才和悦起来。

又如第1 则写富甲一方的和峤,家里有良种李树,他妻弟问他要李子,也只给几十个,舍不得多给。

这些都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的视财如命,贪得无厌。

《世说新语》还记述了一些关于辞令的故事。

古人历来重视言辞表达,魏晋时人也很讲究辞令。

注意辞令,多少是受清谈之风的影响,清谈要求言简意赅,辞锋锐利,思辩力强,寓意深远。

因此人们在其他场合也追求应对得体,或含蓄,或精微,既要富有文采,又要意味隽永。

古人从小就注意语言修养,培养语言技巧。

本书很注意搜集这类启人智慧的佳句名言,《言语》《文学》《排调》诸篇记载了不少。

有的应对,思路敏捷,善于随机应变。

例如《言语》第3 则讲年方十岁的孔融去拜访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当在座的宾客正赞赏孔融的聪明时,陈韪却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随即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名褒实贬,表现了孔融的机敏和锐利的辞锋。

又如《言语》第51 则说顾和偏爱孙子顾敷,引起外孙张玄之的不满。

有一次三人在寺庙时,顾和问卧佛像旁的弟子为什么有的哭,有的不哭,张玄之趁机说:“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

”顾敷知道张玄之对顾和的偏爱耿耿于怀,就说:“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两人都善于捕捉机会,借题发挥,不露形迹。

从以上两例可知魏晋人从小孩时起就注意辞令的培养训练了。

有时,话不能直说,就需要委婉暗示。

例如《言语》第8 则说,很有才华的称衡得罪了曹操,曹操故意录用他做地位卑微的鼓吏,并且叫他击鼓,孔融劝谏说,称衡的罪是“不能发明王之梦”。

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寻味,却是尖刻地讽刺曹操横加罪责,使曹操感到惭愧而又无从发怒。

如果说话得体,就有可能逢凶化吉,免掉许多口舌是非。

例如《品藻》第86 则说,太傅桓玄在朝臣聚会时突然问王桢之:我和你家七叔相比,谁强些

宾客一听,都紧张地为王桢之捏一把汗,王桢之却缓缓地回答说:“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

”他这样说,既没有贬低自己的叔父,也没有因赞美叔父、得罪野心勃勃的桓玄而招致杀身之祸,在座的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

注意言辞,在官场中尤其不可忽视,一旦失言,后果将不堪设想。

例如《轻诋》第11 则说,有一次桓温认为丧失了北中国是王夷甫等人的罪责,而袁虎却轻率地表示异议说:“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

”桓温听了,满脸怒色,当场就对袁虎语露杀机。

至于那些阿谀逢迎,自我解嘲的言辞就不值得称道了。

例如《言语》第18 则说到立志隐居的向子期后来到京都寻求进身的门路,司马昭问他为什么出山,向子期回答说,古代的隐士“不足多慕”。

这不过是厚颜强辩罢了。

除此以外,本书在品德修养、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待人接物等等方面的一些记载,都有值得肯定的东西。

读者自会观察、判断,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

本书所谈内容,除了从大的方面按特点分门别类以外,在每一门类内部,并没有再按事项分小类,而是基本以人物,事件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准来排列顺序。

所以有时实质相同的条目并没有顺次排在一起,这对了解每一门类所涉及的面带来一定不便。

还有,本书一些条目的归类仍有可议之处,不见得都很严格。

本应归此门而放在另一门的情况有之,本来没有什么内容而强立条目者亦有之,这些也比较容易识别。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是广泛的,丰富的。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历史情况,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状况、生活面貌、风尚习俗等等有历史价值的材料。

其次,本书的文学价值也很大。

书中所记,多则百余言,少则十数字,有很多经过作者的着意加工,是短小精悍的佳作。

其中情节的安排、渲染,言行的互为烘托,文辞的隽永质朴,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德行》第11 则以对待金钱和权贵的两种态度,对比描写了管宁和华歆两人的不同志向。

对待黄金,管宁只视同瓦石,华歆却“捉而掷去之”。

一个”捉而掷”画出了华歆的内心活动,他经不起黄金的引诱,情不自禁地捡了起来,又要故作清高,只好强压欲念而掷去。

本书擅长即事见人,寥寥几笔,就可传神,使人物风貌历历在目。

鲁迅先生肯定了《世说新语》和刘孝标为本书所作的注,指出其成就:“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缨惑,亦资一笑。

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

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

”总之,这是古代轶事小说中的代表作。

自《世说新语》问世以后,摹仿它体裁的笔记小说渐多,仍流传至今的也不少,有北宋王谠撰《唐语林》、明代焦竑撰《玉堂丛语》等等。

而本书对后代其他文学作品也很有影响,一些小说、戏曲取材于此,或者学习其手法。

例如《三国演义》所写的击鼓骂曹和望梅止渴等故事都是从《世说新语》取材的。

本书较多地保存了魏晋时期的口语。

编撰者没有刻意求古,不管是记言还是记行,都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实际;所以有些词语的用法既不同于上代,也不同于后代,能反映出用语的时代特点,给语言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其中一些词语甚至渐渐凝为成语,例如芝兰玉树,未能免俗,一往情深等等。

总之,《世说新语》对了解魏晋历史、文学、语言都很有价值。

值得一读。

只是编撰者本人是贵族,书中所搜集记录的人物轶事及作者对人物。

事件的评价,当然都是从贵族阶层的观点出发的、他的褒贬爱憎,有很多地方不能作为我们今天评价古人的标准。

但是书中所反映的一切,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历史知识,具有认识意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