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内容概括
文物修复,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本来就非常脆弱而又非常珍贵的文物容不得半点闪失。
以王津师傅为代表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长年累月,精益求精,以淡定从容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代言人。
就像王师傅自己说的,“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
”整个纪录片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安静,有一种心驰神往、宁静致远的神圣感觉。
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人们才得以欣赏到瑰丽无比的故宫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要想表达什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无论社会如何发达,手艺都是很重要的,要尊重手艺,要呼唤和发扬这个时代已经淡漠的“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 用了什么词来形容
九十周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
我在故宫修文物木器组科长是谁
屈峰:一个木器修复师的修行他叫屈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组长,今年因为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突然火了,成了位“网红”。
其实,他是个带着点侠义柔肠的文物修复师。
1 心外无理跟屈峰约采访,时间定在早上8点半。
准点赶到故宫神武门,跟他一个部门的同事刘潇雨特意出来迎接,“我们那儿在非开放区,怕你迷路。
”太阳刚升上来,建福宫外的黄顶红墙就贴着墙根儿抹了一小道影儿,偶尔有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经过,遇到熟悉的彼此点个头,或者干脆骗腿儿下车聊两句,然后再滑轮上车。
恍然,人就穿梭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胡同四合院,家家户户都认识,十几米路能走上半个小时。
顺着建福宫西墙拐进一个长夹道。
再往北,春华门前,三位脖子上挂着故宫工作牌的人,指指点点。
“最近这儿可能要修。
”小姑娘刚上班一两年,声音清亮柔和,不急不躁。
刷卡进了科技部的玻璃门。
一阵风涌过来,立了夏的风,还跟春风似的,轻轻柔柔的,探出墙头的杏树叶子沙沙骚动着。
屈峰所在的小院儿就在墙后。
这儿真就是座四合院,没有金碧辉煌的大殿,正房都是朴素的灰瓦。
每天,屈峰走这条路上班,每一次都是一场修行,隔绝凡尘,静心凝神。
他是西安人。
站在40岁的门槛上回首:年少求学坎坷,足够写本小说了;2006年,从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毕业,梦想当艺术家。
当年他的首选是留校任教,可惜学校那届不招人。
为了生存,两个工作他必须选一个。
一个是去一所学校教色彩。
还有一个就是去故宫修文物。
“我也学过画画,但来故宫能做雕刻,所以进了宫。
”不过,当聘用合同真摆到屈峰面前时,他在御花园里长久地愣神儿,“难道人生就这样了吗
”一咬牙,屈峰还是签了。
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往前迈了一步,几次甚至想缩回脚。
“学艺术的嘛,纪律性不是特别强。
”他挠挠头,坦承得像个孩子。
这种不适应,从进门就开始了。
“我以为就算没有窗明几净的工作室,怎么也得是格子间啊。
可是一进门,我一瞅,呦,这不就是‘农家院’吗,各式各样的树郁郁葱葱,大水缸上盖着木盖子,门上还有挂锁。
我从小就是跟这样的农村院子长大的啊。
”进了屋,地面是旧时铺的大石砖,岁月留下的坑坑洼洼里,散落着一层木屑。
也许,这些木屑出自某尊雍正收藏的宋代佛像、乾隆坐过的明代圈椅,也或者是康熙使用过的某件屏风。
窗户上挂着古旧的白色百褶窗帘儿,让人禁不住猜,到了冬天窗台上是不是也会摆着一排存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