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试。
写申论收集点名言警句,政治,环境,文化,经济的各来几句,有没得好的啊
多多益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求申论中常用名言警句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心充实,四支虽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
简:通“柬”,选择。
佐:辅助的人。
《意林》引《物理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
逸:安心。
使:经常忙碌。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
其言切至。
”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
备:事先有准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
未有:没有发生之时。
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
修:整治。
近:指国内。
闭:堵塞。
《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
邦:国。
本:根本。
《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全面听取。
圣:无所不通。
《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
正:使正当。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同“猝”,突然。
顺:顺其意。
逆:背其意。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怀:怀柔,感化;《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宽:为政宽大。
信:建立威信。
任:信服。
宋·苏辙《新论下》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任:承担。
患:患难。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释:解除。
明·黄宗羲《原君》 (6)群众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积力:全成之力。
举:举动,行动。
即:就。
《文子·下德》 莫三人而迷 三人:指多数人。
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 (7)为政 政贵有恒 恒:长久不变。
《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弗:不。
为wéi:做。
《尹文子》卷上 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居:平时。
发:发动。
果敢:坚决勇敢。
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宋·苏辙《新论中》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益:增益,扩大。
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
及:及到。
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
《宋史·薛极传》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弊:弊端。
绝:绝迹。
风:风气。
宋·周敦颐《拙赋》 (8)纳谏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先民:古代贤人。
询: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诗经·大雅·板》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夫:一般人。
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
士:有识见的人。
谔è谔:直言争论。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宇:屋檐。
失:失误。
草野:指民间。
经:儒家经典。
诸子:诸子百家。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9)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苟:如果。
法:取法。
周:合。
循:遵循。
《淮南子·氾论训》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治:治理,掌握。
不若:不如。
时:时机,时势。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
申论有哪些可以用到的名言警句
这是关于加强宣传的教育的播种者的种子 最好的和最宝贵的书,读了以后,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这样的书会在我们心里唤起新的,崇高的意识,强烈的渴望,纯洁的感情。
这样的书会推着我们向前,还会带动我们周围的人;这样的书会从沉睡中把我们唤醒,使我们摆脱困惑的泥潭,引我们走上开拓生活之路的人生。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如何善用名言警句
为了更好的运用名言警句希望考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参天之木始于毫末,使用名言警句基础是积累。
考场上不能带材料和其他记录器,所有书写的内容都是大脑的输出,所以一切书写在纸上的内容基本都基于自己的记忆或理解,因此一般来说记得多肯定会用的多,虽然记得多不代表用得好,但是饮水思源,没有源就不可能文思泉涌。
二、记忆是硬功夫,使用是门艺术。
我们一直倡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名言警句亦是如此,在记忆名言警句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内容的适用范围或者场合,一般来说可以按照目前比较热门的分类方式是五位一体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如果自己有更好的分类方法也可以更具五位一体再继续优化,以自己能理解为核心。
三、光说不练假把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申论需要最终体现在文字中,因此在掌握了一定存量的名言警句时,需要适当的模拟,可以找一些模拟题,或者中公的模拟试卷,写一个开头或者分论点等,看自己的使用是否恰当,掌握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请中公老师帮忙把关,进行适当的指导,进一步进行提高。
如果自己在写的方面放不开,真的难以下笔,可以参考中公参考答案或者上网查找一些优秀作文,进行认真阅读和模仿。
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怕认真二字,有志者事竟成!考生一定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才能方得始终!
公务员申论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大领域各自的有哪些子领域
麻烦大家帮帮忙
1.作文聚焦“习惯的是是非非”随着社会的,人们的很多“习惯”发生变。
2015年425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以“习惯”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阐述这一主题,最后聚焦主旨“习惯的是是非非”。
具体分析材料可知,整篇材料从旧习惯和新挑战两方面进行谋篇布局。
旧习惯体现在政治领域,在反腐倡廉、四风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官员延续以往的旧习惯,对新政策有诸多不适;在生态背景下,民众的生活中不注重垃圾分类、生产中仍旧延续秸秆燃烧,旧的习惯不适应新社会的要求,需要破除。
在新挑战方面,列举创客、互联网普及对人们生活的改变的案例,这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对旧习惯带来新挑战,从而最终得出结论,要抛弃旧习惯,迎接新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2.作文题目体现思辨性色彩之所以说2015年425公务员申论考试作文极具思辨性,单从题目本身来看,“习惯的是是非非”既有是,也有非,即体现了是与非二者之间的辩证色彩。
结合整篇材料来看,材料从旧习惯和新挑战正反两方面谋篇布局,既有负面案例,也有正面案例,那么考生在做答此题时,就要紧紧围绕材料,分析出旧习惯和新挑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要分析两者的关系,这样的答题方式才符合主题要求,作文不至于偏题。
作文的辩证性色彩在之前的公务员考试中也有出现过,比如2014年412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拿来与输出”、2012年421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人与动物”都体现了辩证色彩。
对于辩证性的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从一方面分析,而不是注重两者的关系,那么答题就面临“跑偏”的危险。
求公务员申论中可通用的古文或名句
1、上者,民之表也。
表则何物不正
(孔子 释: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
表率好,任何事情 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汉.贾谊)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 北齐 . 刘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