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马 恩的名言进行哲学分析

马 恩的名言进行哲学分析

时间:2014-11-19 12:13

《生活与哲学》的古语或名人名言的解释说明

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

材料中提到,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说明马义哲学能够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围城经典名句的赏析

《围城》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这部被赞誉为“新《儒林外史》”,这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讽世之作,使钱钟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  【明言】  1、“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岂止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

冲进去的人和没冲进去的人,都有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

我们都不过是一群在围城内外出来进去的俗人,得陇望蜀,永不满足,烦恼和快乐都没完没了。

  2、“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今朝有缘来相会,明日你东我向西。

”  ----这首诗道出了人类的许多“自欺欺人”的哲学。

  3、“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都冷眼旁观”  ----这是我见到形容拍马屁的最精彩的比喻,当时笑得人仰马伏。

  4、“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百无一用是文人,只会无病呻吟

这是对方渐鸿做人的简练结论,一句话道尽了他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悲剧性格。

  5、“‘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

”  ----岂止是没有脱手,简直就象是太平天国制造的那个“人人不愁吃穿”的美梦一样,是空中楼阁,对穷苦大众画饼充饥

  6、“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当时的文凭功用如此,今天的文凭功用大抵也是如此

  7、“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

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决不肯偷人家的钱袋”  ----窃国者侯,窃钩者盗

  8、“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难怪如今大家都想出国留学,混个“海归”,就“灵魂健全”了

  9、“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

……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彼此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人与人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的永恒悲哀

  10、“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对科学、科学家、女人,都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11、“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这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在辩争时对校长高松年的评论,讽刺了高松年的“糊涂”是本来就有的,并非是地位高了才有的。

对这位善于玩弄权术、背信弃义的伪君子在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了彻底的嘲弄和讽刺。

  12、“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丫头收房做姨太太,是很普通——至少在以前很普通的事;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  ----置身于名利得失的漩涡之中,在学校这样清静的地方也存在着明争暗斗,讲师、教授与副教授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尔虞我诈的冷漠关系就不足为奇了。

  13、“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14、“西洋赶驴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时,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眼睛之前,唇吻之上。

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会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向前步,嘴愈要咬,脚愈往前赶,不止不觉又走了一站。

到时候,它是否能吃得上萝拨卜,得看驴夫是否高兴”  ----一切机关里,上司驾奴下属,全用这种伎俩;譬如去年,领导就暗示我好好干,到今年可升为副主任,而我卖力工作了一年,却连副主任的影子都没捞到。

  15、“狗为追求水中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  ----既然得不到理想中的爱人,那就如此“阿Q”一下吧,这样很快就心理平衡了。

  有文学家说:“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

钱钟书应属此类大师。

淮南子 61 说山训中有哪些名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句大意是:边塞上的一个老头丢了一匹马,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淮南子·人间训》说: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说:怎么会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

陆游《长安道》说“塞翁失马犹为福”,即本于此。

这两句话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含有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

可用以说明条件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说明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淮南子名言语录见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涔(wèi味):通“秽”,肮脏。

嗜欲:嗜好和欲望。

这几句大意是:日月想要明亮.浮云遮蔽了它们;河水想要清彻,沙石弄脏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损害了它,性情平淡安静,不与人争斗,有益于养生;但人又有嗜好和欲望,总想有所获得,就势必起争强好胜之心;争强好胜之心起,则情绪激烈,平淡安静也就被打破。

人的嗜欲妨害养成平淡的性情,就像浮云总是遮蔽日月,沙石总是弄脏河水一样。

这几句以日月与浮云,河水与沙石的比喻,有力地阐明了嗜欲是破坏人平淡之情的大敌,这几句可用于说明人性要平淡,嗜好贪婪之心要控制;而语句中连比的方法也可学习。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见刘安《淮南子·说山洲》。

致:招引。

树木:植树。

这两句大意是:要想招引游鱼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飞鸟就得先种树。

这两句启迪人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先创造条件;你去创造条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无所获。

文句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在写作方法上也可资借鉴。

国无义,虽大必亡。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即使很强大也定会灭亡。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逐鹿者不顾兔。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逐:追赶。

顾:回头看。

本句大意是: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

此句是说,狩猎者在追逐大猎物时,往往顾不上猎捕小猎物。

从积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目标专一,穷追猛打,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犯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从消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缺乏统盘考虑,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妄:胡乱,随便。

淫:惑乱。

这几句大意是:眼睛随便乱看就会使你惑乱,耳朵随意乱听就会使你迷惑,嘴巴随意胡说就会给你带来乱子。

这几句借以鉴今,不无现实意义。

诸如乱看淫秽书刊,黄色录相,会使人误入岐途,乱听谣言秽语,奇谈怪论,舍使人思想混乱;不负责任的胡言乱浯,不符原则的自由言论,都会引出乱子来。

~几句中的三“妄”,当以“三戒”视之。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莫服:没有人佩带。

莫乘:没有人乘坐。

这几句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幽静偏僻的山谷中,并不因没有人采撷佩带而不吐出迷人的芳香;舟船在大江大海中,并不因没有人乘坐而停止了飘浮;君子做正义的事,并不因没有人知道而罢休。

这几句说明事物各有其本性,不因用与不用而改变;有节操的人即使在不被人知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高尚品德。

可用以作为修身的格言。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汉·刘安《淮南子·缨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与一切邪恶的人和事无染.就能自行抵制各种邪恶的侵蚀。

~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站得正,走得直,特立不倚,临财不苛.廉洁自守,心地纯正,一切邪恶的人不敢相犯则众邪自息。

俗语说“邪不压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本句大意是:君子不认为细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

《淮南子》上这段话是:“~.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意思是说:君子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的好事,不认为小的坏事没啥大妨害而去做,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的坏事。

所以,羽毛虽轻,积累多了可以把船压沉,物体虽轻,数量多了可压断车轴,因此君子在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禁止。

这段话中包含着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最初都不很显眼,逐惭地积少成多,由微入巨,变化就显露出来,人事物理,莫不如此。

因此.为人处世.于小处也不可随便,小善当行,小不善当禁,决不可因“小”而掉以轻心。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慈祥的父亲爱抚儿子.并非是希望儿子将来报答自己。

在原文中,~意思是慈父爱子出于本性,就像火能自热.冰能自寒;又如船失了火.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也不是为求报答一样。

现在可以理解为:父亲爱护教育孩子是应尽的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并不是图报恩。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上:皇上。

材:术材。

残:毁坏。

干谷:车干山谷里的水。

这几句大意是:皇上想要丰材,臣下就毁坏树木,溢伐森林;皇上想吃鲜鱼,臣下就车干山谷,涸泽捕捞。

几句话就写出了贪君谀臣祸国殃民的行径,很有警戒意义。

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西施、毛嫱(qiáng墙):均为古代美人。

配:配偶。

家:成家。

这两句大意是:一定要等待着选择西施、毛嫱那样的美女作自己的配偶,那么就终身不能成家了。

人人都希望找容貌美丽的姑娘作自己的妻子,但限于主客观条件,能找到如西施、毛嫱那样美丽的妻子的机遇又是很小很小的,如果非此不娶,自然就终身不能成家了。

所以,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持现实的态度,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配偶。

娶妻如此,任贤选才亦是如此。

《淮南子·齐俗训》云:“夫待騕袤、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

”任贤而一时又选不到“古之英俊”那样的人才,就从自己所有的人士中择而用之,同样可以自足。

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娶妻要持现实的态度,也可以此作比,说明任用人才也要持现实的态度。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患:灾祸。

欲:欲望。

弗:不。

备:事先防备。

这两句大意是:祸患产生于欲求太多,灾害产生于没有防备。

贪婪会让人失去理智,忘乎所以,从而产生祸患;不预先防备意外的事变,也会造成灾害。

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可无备。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这两句大意是:灾祸与福分出自一家,利益与危害互为邻居。

祸灾与福气,利益与危害,往往是相倚并存,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在幸福与利益到来时,往往已潜伏着灾祸和危害,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贾谊《鵩鸟赋》云:“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又有说“祸福相随”,“利害相连”的,都是这个意思。

这两句合乎辩证法,引人警惕。

可用于论述祸福利害并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告诫人们当幸福与利益到来时不可得意忘形,要预防灾锅和危害;当灾祸和危害加身时也不必过于悲观,要积极努力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乞:求。

燧(suì岁):燧石,古代取火器,通称火石。

寄汲:指借别人的井打水。

这两句大意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二句说明求人不如求己。

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反映出作者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和交换,一切靠自己去作是不现实的。

若从自力更生,不依仗别人的角度去取喻,此二句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毋(wú吴):不要。

贻(yí疑):赠送。

壁(bì币):瘸腿。

这两句大意是:不要送给盲人镜子,不要送给瘸子鞋子。

《淮南子·说林训》“……非其用也。

”送人东西,本是惠人之事,但要实用,如所送之物恰是接受者不能使用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有时反而使对方难堪。

这两句可用以说明送人物品要因人而异,务使对方有用;也可用以喻指办事要有务实的精神,要讲究实效。

或誊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或:有时。

适:恰好。

毁:诋毁。

这几句大意是:有时赞美一个人,却恰好使之身败名裂;有时诋毁一个人,却反而成全了他。

表扬称誉必须适度,否则不仅有谄媚之嫌,甚至有捧杀的可能;批评指责也应恰如其分,否则有打击报复之嫌。

若过分赞誉一个人,有时反会使他名声受损,越捧越臭,为世人所不齿;若肆意诋毁一个人,有时反会使之名声大振,越批越香,提高其知名度。

老子认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此说明表扬、批评应实事求是,也可提示人们正确对待毁誉。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高隆:使他抬高身价。

这几句大意是:美好事物之所在,就是受到玷污辱没,世人也不能使它低贱;丑恶事物之所在,就是有人鼓噪吹捧,使之抬高身价,世人也不能使它贵重。

美恶是客观存在,既不为个人的夸饰或谤贬所变化,也不为舆论流盲所左右。

凡是美的,即使是蒙受了污泥浊水,也掩盖不了其纯真美善的本质,就像俗语所说“乌鸦的翅膀挡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终将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同样,凡是恶的,即使是拼命地抬高其身价,冠以美丽的花环,加以显赫的地位,也不能掩盖其丑恶的本质,最终会受到唾弃,这几句说明善恶乃是客观存在,想以毁誉的手段压制扼杀或粉饰美化,都是无济于事的。

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讳:忌讳之事和尊长之名。

这两句大意是:进入别国要随从别国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中要主动回避人家的家讳。

入乡随俗,入家避讳,这不仅是对别国主权、风尚、习俗的尊重,也是谦逊、文明的标志。

此二句与《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同义,都是说明每到一个新地方,要注意体察,看这个地方有什么禁忌和风俗习惯,做到入乡随俗,对别人尊重,对当地的风俗尊重。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乐:音乐。

化:教化。

这几句大意是:听一听音乐,便可知其民俗风尚;知其民俗风尚,就知道其教化的情况。

这几句指出音乐、风俗与政治、国运的关系。

《礼记·乐记》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刘安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音乐反映了人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们的理想、追求,通过音乐可以观测到时人的风尚、习惯,从中可以知道教化的程度及努力的方向。

可以这几句分析音乐与风俗、政治教化的关系。

善游着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溺(nì腻):溺水,被水淹死。

堕:堕马。

好(hào号):喜好,长处。

这几句大意是:善游泳的人会被水淹死,善骑马的人会堕马而死,各因为他们的爱好和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善泳与善骑是长处,是好的一面,但正因其长于此,经常与水、与马打交道,稍微不留意,就会丧失生命,走向反面。

这就是好事变成了坏事,问题在于大意。

可用于劝人力戒骄傲,凡事小心,切不可自恃所长,马虎大意,酿成祸端。

也可用于说明事物转化的道理。

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几句大意是:太阳不知道黑夜的情况,月亮不了解白昼的景象,太阳与月亮都有光亮可以照明,却不能兼知黑夜与白昼的情景。

~说明这样一个哲理:事物由于存在的条件、所处的地位等局限,都各有其片面性,即使如日月之明,也有不能兼察之处。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这两句大意是:积水成渊,鱼才会聚拢;树茂林密,鸟才会集栖。

成事须先务本,不具备成事的基础和条件,就很难把事办成功。

这两句可用以比喻要罗致人才,就须先创造人才乐于荟萃的环境、条件。

槁竹有火,弗钻不然;土中有水,弗掘无泉。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槁竹:干枯的竹子。

弗:不。

然:燃。

这两句大意是:干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钻它就不会燃烧;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开发就流不出泉水来。

~几句含有这样的哲理:事物的变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槁竹燃烧离不开钻火(条件),土中出水离不开挖掘(条件)。

事业的成功,成就的取得,离不了付出劳动(条件)。

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将永远品尝不到“成功之果”的甜蜜。

即使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不付出劳动也不可能变成现实,成功决不会从天而降。

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吞舟之鱼:大鱼。

荡:摆动。

制:制服。

居:适合于居住的处所。

这几句大意是:摆动的大鱼,一旦失去了水,就会被蝼蚁所制服,这是因为它离开了适于自己居住的处所所致。

事物的生存,凭借于一定的条件。

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该事物就失掉了优势而濒临于死亡。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吕氏春秋·慎势》。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意思与~相同,都比喻英雄失势就会受小人所欺。

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

置:安放。

槛(jiàn鉴):关兽类的笼子。

豚(tún臀):猪。

肆:发挥。

这几句大意是:把猿猴关在笼子里,它就会像猪一样,并不是它没有灵巧攀登、轻捷跳跃的本领,而是没有发挥它的这种本领的条件。

搞工作干事业离不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倘若安置不当,没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即使有非凡的本领,杰出的才能,也“英雄无用武之地”,能量释放不出来,只能混同于一般庸人,碌碌而无为了。

比喻才能无处发挥,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可援引此条。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牖(yǒu有):窗。

户:门。

这几句大意是:很多星星的光芒,不如一个月亮的光亮;把十个窗户打开,不如开一个门明亮。

事物的质以一定的量为自己的存在条件,众星不如一月之光,十窗不及一户之明,可见量的差别并不能弥补质的不同,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质。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太山:即泰山。

背(bèi倍):背对。

弗:不。

秋毫:鸟兽于秋天生出的新的细毛。

末:梢,尖端。

这几句大意是: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对着它就看不见;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细审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像泰山一样高大的事物,如果不去主动接触、观察,也就发现不了它;但如果仔细地观察、了解世界,那么,即使像秋毫之末一样细微的事物也会清楚地认识它。

可见人的认识也具有相对性。

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眦(zì自):眼角。

这两句大意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但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

事物的作用都是有一定范围、一定限度的。

就眼睛来说,它的功能也不是全备的,可以看得很远却不能看到近处的眼角;就一个人来说,他容易观察别人而却不易认识自己。

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细书:细细书写。

甚雾:大雾,浓雾。

寻常: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这几句大意是:明月的光亮,可以使人看得见远处的东西,却不能在月光下细细书写;大雾的日子,可以细细地书写,却望不见一丈开外的东西。

这几句说明世间各种事物各有其长短、利弊,人们应当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白玉不雕,美珠不文。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文:同“纹”,指饰以纹彩。

这两句大意是:洁白的美玉不需要再加以雕琢,美丽的明珠不需要再饰以纹彩。

白玉、美珠,丽质天生,即使不雕、不文,已足以令人赏心悦目了。

何必再施以斧凿,徒增匠气

这几句与“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相近,类似的还有“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孔子家语·好生》)等,可供论述具有天然美质的东西,无须再加人工雕饰;也可供说明好诗好文,只要具有优美的情思就够了,不必要过于讲究辞藻的华丽。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悲哀时,即使唱敢歌声也不会欢快;内心快乐时,即使哭泣哭声也不会悲哀。

唱歌、哭泣,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内心情感是来不得半点勉强的。

所以虽然古来就有“长歌可以当哭”的说法,但用“长歌”来发泄内心的悲哀,那歌声必然不会欢快同样,内心并不悲哀,困为某种缘故又不得不作出哭的样子,那哭声也必然不会凄凉,而只是徒然干嚎而已。

这两句可供说明人们很难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可仅引上句以表现音乐和情感的关系。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壁: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

阴:光阴。

本句大意是:古来的圣哲之人不珍视直径尺把的璧玉,却珍重每一寸光阴。

中国文化有“宗经”、“征圣”的传统,事事总要引经据典,援引圣人的教导,以圣人的行动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

“璧”是整个封建时代都极为珍视的国之瑰宝。

此句以圣人轻视尺壁却重视寸阴的对比垂训后人,说明时间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教导人们要珍惜光阴,用意极为深刻。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

淮南子名言语录汉·刘安《淮南子·椒真训》。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调:能听。

太山:泰山。

这几句大意是: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注视某一细小的东西时,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当人的听觉集中在音乐欣赏之中时,即使像泰山这样高大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

此条以两个生动的实例,传神地表现出当人进入专心致志境界时的客观状况。

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

当人的某一部分神经高度兴奋时,另外一部分神经则受到抑制。

如果此时人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听觉神经高度兴奋,视觉神经则受到抑制,故能闻而不见。

但是,本条并不立足于科学地说明这种现象,而是教导人治学或做事时要进入类似的境界,要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这样才能够有所成就。

疾雷不及掩耳。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本句大意是:迅疾响起的雷声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

此句比喻来势迅猛,使人猝不及防,常用于军事上的快速行动、突然袭击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获取胜利,说明军事学上兵贵神速的道理。

兵贵神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因而~这句形象化的比喻常为兵家所引用。

屡屡出现在古代军事家的论述中。

如《六韬·军势》“~,迅电不及瞑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旦击之,所谓~。

”《晋书·石勒载记》:“直冲未柸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曹操和韩遂,马超作战,假意答应和韩、马割地议和,麻痹对方,然后用奇兵出击,制胜对方。

曹操形容这次战役用兵之神速时就用了~这句话。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举事:指起兵。

自为:为自己。

去:离开。

这几句大意是:为众人的利益而起兵,众人就会帮助他;为个人利益而起兵,众人就会离开他。

这几句本是针对军事而发,也可泛指兴办各种事情,含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举事以为人者必得众凡赞助.举事以谋私者必致众叛亲离,今人仍可引以为戒。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薪:柴。

鬻(yu玉):卖。

这两句大意是:不在树林中卖柴,不在河、湖上卖。

林中柴多,湖上鱼多,人尽可以伐薪、捕鱼,不需要买柴、买鱼。

故于林中卖柴、于湖上鬻鱼,既不易售出,又难得好价钱。

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说明了一条商品经营的原则。

可供引用说明在商品经营中,要时刻密切注意供求关系。

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淮南子好句摘抄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升堂:指进屋。

御:用。

过两句大意是:遇到下雨天,就不穿皮袄;进入屋内,就不甩蓑衣。

《淮南子·齐俗训》:“今之裘与蓑孰急?~,此代为常者也。

”皮衣与蓑衣,就其价值来说,或有贵贱之分,但就其实用来说,则各有所用,不宜有所厚薄,贵此而贱彼。

物如此,人亦然。

人的智薄或有高下之分,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用人时应该扬长避短,使之各得其所,不能贵此而贱彼。

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常:常规,国定的规律、法则。

本:根本。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就是以对人民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有诸多政夸措施,也有诸多规章制度,所有这些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

可用于论述治国施政如何抓住根本。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齐:一致赞成。

这两句大意是:执政者如果公正无私,发一句话万民都会一致赞成,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在封建社会,执政者是很难做到“公正无私”的,但在社会主义时代,这一点却应该能够做到。

这两句古训,在现实政治中仍可借鉴。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翻船的时候,才能出谁是真正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车好把式.看人的关键往往是在危险急难的关头,平时是每不出每个人潜在的差别的。

又有一层意思,真正有本事的人,在平时或许并不能够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但是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淮南子名言语录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只看人下一步棋,不足以判断他的智慧;只听人弹根弦不足以知道他的悲伤。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淮南子好句摘抄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吴王好剑客,民身多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桓嗜异味,易牙蒸其子。

天下之物莫凶于鸠毒,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

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淮南子名言语录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

省事之本,在于节欲。

仁义者,治之本也。

巧治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

淮南子好句摘抄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三心二意,得不到任何一个人的信任;如果他一心一意,始终如一,那么他会得到很多人的信任。

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淮南子名言语录利害之道,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

宽而栗,严而温。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栗(lì):害怕得发抖。

宽中要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淮南子好句摘抄骅骝良马,一日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淮南子名言语录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淮南子好句摘抄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淮南子名言语录西汉·刘安《淮南子》很多河流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但它们最后同样流入了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比喻阐释法,名言诗句阐释法: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

如果想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法)萨特要学会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你能改变的事情上,不要为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担忧。

——(美)克雷恩宇宙间有一个最伟大的定律,就是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说:“思想是原因,环境是结果。

”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环境,你就必须改变脑中的思想。

如果你的想法是正面的,你会得到正面的结果;如果你的想法是负面的,你一定会得到负面的结果。

——(台湾)陈安之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消除一切不良因素,才能享受由于成功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的乐趣。

——(美)露丝•罗茜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常常要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分析,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为“阐释法”。

这是一种以“是什么”为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

一、释义破题,便于议论 通过解释题目的含义,确定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自己论述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论述的准确性,也可以给下面的议论作基础。

如: (1)“时尚”首先是“时”,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尚”,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风气和习惯是社会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我们要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东西。

(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段) 这段话解释清楚了“时尚”的含义,它的两面性就显现出来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只要分开论述就可以了。

再如: (2)原点纤尘不染,是纯净的状态。

回到原点即回到事物的本初。

回到心灵的原点,选择守护生命的本真,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这段话先阐释了“原点”和“回到原点”的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地确立了论点。

如果是关系类题目,能够弄清楚概念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题目或提示语中关键语句的阐释有时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这种方法在提高论述的准确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阐释题义,引起下文 文章的开篇对文题的内涵加以剖析、阐释,或明确范围,或辨析概念,或阐发新义,以引起下文。

这是阐释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如: (1)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见证》片段) (2)诚信如一株梅花,在利益的寒风凄厉中摇曳生姿,令人叹绝。

诚信如一尊峭壁,在利益的汹浪拍击下亘古坚实,令人敬仰。

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诚信铸造高贵灵魂》片段) 第(1)段文字阐释了“见证”的内涵并明确了范围,引起下文。

第(2)段文字运用比喻阐释法阐明了“诚信”因不趋利而“令人叹绝”“令人敬仰”,由此引出“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的论点。

这种依题写作的方法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论述严谨。

三、阐释收尾,总结升华 文章结尾部分,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例如: (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2003年考场优秀作文《宽容是阳光》片段) (2)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温润却也尖锐的心态!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不理会世俗的成熟!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守住经典,守住永恒,不因岁月淘沙而褪色的坚强!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我们这一代不盲目,不屈从,不流俗,坚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90”后的迎战姿态!(2010年考场优秀作文《守得一方明月在》片段) 第(1)段运用引用阐释法,形象而有哲理地阐释了“宽恕”的内涵;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阐释了“守得一方明月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上文内容有总结和升华作用,同时又展示了精彩。

四、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增强议论效果 1.揭示本质法 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

如: 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

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

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

(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 作者在第一段的最后提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独立”,接着在第二段阐释自己对“独立”的理解,揭示了“独立”的本质内涵,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这种写法常常采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2.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是借助事例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阐释的方法。

这种方法让事实说话,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如: (1)信,乍一品来,无色无味,但这一人一言,在岁月的冲刷下,方显其骨鲠大义。

信为何物?商鞅立木于南门,五十金而树立变法之信;尾生抱桥苦等,洪水退去仍坚守桥下树立诺言之信;关云长拒绝上马金下马银树立忠君之信……(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片段) (2)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心耿耿,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击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四溅,雄心勃勃。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片段) 第(1)段运用多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阐释“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第(2)段连续用六个事例来阐释观点。

事实确凿,很有说服力。

3.比喻阐释法 运用比喻阐释法可以把形象和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内涵。

例如: 平庸是无尽的沙漠,拒绝是点亮黄沙的绿洲;平庸是无边的沼泽,拒绝是唱响污浊的鸟儿;平庸是缤纷的愁云,拒绝是抹去阴霾的春风。

平庸让人堕落,堕落扼杀进步;拒绝平庸,救人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如此胸怀,如此睿智,如此豪迈,既让人心生感喟,又让人振臂欢呼!(2011年考场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一段作者分别用三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题目中的“平庸”和“拒绝”,顺理成章地表达了拒绝平庸的观点,且增添了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4.引用(或化用)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借助诗文佳句、名言警句等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

这种阐释法既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又可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浸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增强议论效果。

如: 君子之乐,是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的高歌;君子之乐,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君子之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

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是君子之乐也。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心无愧,君子之乐》片段) 这一段作者先后引用了孟子的文句、于谦和的诗句来阐释自己对“君子之乐”的看法,然后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这两段话借助诗文,既明白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5.比较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与被阐释对象内涵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来厘清自己的看法。

这种阐释法能帮助作者准确把握题目或观点的内涵,显示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透彻性。

例如: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里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所有只是“标新立异”,空谈误韶光。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种阐释法常常用“……不是……”的句式来表达。

五、运用阐释法,确立论点或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运用阐释法,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 (1)题目:绿色生活 中心论点: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 分论点一: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二: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 分论点三: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 分论点四: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 ——201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从“是什么”的角度运用阐释法分析了“绿色生活”的内涵,确立了论点和四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论点和分论点都用“……是……”的句式表达。

(2)题目:宽容是一种境界 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境界 分论点一:宽容如水(温柔、和气、冷静) 分论点二:宽容似火(用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灵) 分论点三:宽容是诗(诗一般的胸襟和气度、旷达、博爱)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阐释法确定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认识深刻。

(3)题目:肩膀 分论点一: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分论点二: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分论点三:肩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