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木瓜之味》经典台词
剖开青木瓜,一瓢洁白的瓜子,闪着珍珠样的光彩。幸福注定是她的。
拓展阅读
电影《青木瓜之味》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她先后在两个家庭环境中的生活境遇。因父亲去世,小女孩梅10岁时被邻居送到西贡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女佣.
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幸福,男主人是一个音乐家,经常在外沾花惹草不回家,女主人整天为死去的女儿伤心难过,因为梅长得很像她死去的女儿,所以深受女主人的疼爱。不久男主人惹下一场官司,为了躲避官司到外面躲了起来从此再没有他的消息。
女主人的三个儿子整日无所事事,只知道拿梅打发时间,但是在接触中他们渐渐发现了梅的独特之处,温和善良的梅给这个家带来了生气。
光阴如箭,转眼梅已经长大了,女主人却渐渐老去,她觉知梅已经到出阁的时候了,她曾经非常期盼他的二儿子蓝娶梅,但是儿子也离开了,她把当初给桃准备的嫁妆送给梅,想把梅嫁给浩仁先生,就把她送去当佣人。
浩仁先生是一个年轻的钢琴家,他的未婚妻却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梅的自然淳朴吸引了钢琴家,最终年轻的钢琴家解除了婚约,选择了梅。
电影《青木瓜之味》影评
和陈英雄在威尼斯捧下金狮的《三轮车夫》相比,我更喜爱他的《青木瓜之味》,“越南三部曲”,以这个首篇最为清新,也最具诗情画意。
电影围绕着一个叫梅的小女孩展开,小时候,她被送到一个有钱的大户去当佣人。因为她为人沉静乖巧,又秀气可爱,像极了女主人已经去世的女儿,因此深受其喜爱。梅的到来,为这个破碎的家庭增加了一层温馨和甜蜜的色调。许多年后,梅成了一个出落的美人少女,而这个人家,却慢慢家道中落,衰败了下去。女主人忍痛将梅送给了另一户有钱的人家,家里的男主人是一个音乐家。梅的到来,为男主人和他的女友带来了更多舒适体贴的照顾。渐渐的,男主人被梅的那份古典气质以及其无微不至的照顾所打动,最终选择娶其为妻。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陈英雄曾经花费了许多精力研究过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他的电影,也因此带上了浓烈的小津的风气,很好的继承了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诗歌风格。《青木瓜之味》这个名字,也许也正是因此而向小津的几部著名作品(《秋刀鱼之味》,《茶泡饭之味》)致敬吧。用几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内敛”、“沉静”、“婉约”、“平和”、“清新”。如同东方传统的写意画一样,淡淡的笔触,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极具乡土魅力、安静而葱郁的越南,一个朴素亲和、一尘不染的少女,一段简约美好的人生和温婉细腻的爱情。
相比于美国电影里那个战火纷争,贫穷破败的越南。陈英雄所描摹出来的越南,是一个唯美清新的世界。东方美成了整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一系列的长镜头、空镜头、自然物象的写意、蒙太奇的交错,将整部电影讲述的充满了诗意,如同散文一样,“形散神聚”,以优美的渲染绘制出一个个干净安详的镜头,打破了故事的情节,来推动电影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木瓜之味》就是一个理想的越南,是陈英雄梦中的故土致美的那一面。
意象,是东方美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陈英雄将各种具有浓烈越南美的意象构建进了影像之中,以此来表现电影那股浓烈的东方诗意。
青木瓜是最重要的一个意象,青木瓜是越南最有代表的植物了,传统安静的越南人家小院和街道边,随处可见的都是青木瓜树。青木瓜的枝叶的茂盛浓绿,相对于湿热的越南,就充满了清新的美感,清凉舒爽。电影中,一方面,青木瓜到处融入了越南人的生活,从精致的菜点,到日常的解暑水果,再到房屋的装饰,无不体现了青木瓜的美。另一方面,电影主人公梅和青木瓜,也有着不解的情缘,梅经常和青木瓜同时出现,尤其许多蒙太奇的运用——将青木瓜和梅反复的交叠——赋予了梅青木瓜的特点,青木瓜之味,就是梅之味。梅的存在,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舒心,带来了体贴,也带来了清新。特别的滤镜和光线的效果下,青木瓜那洁白纯净光滑细腻而放着光泽的籽,如同珍珠一样灿烂。青木瓜青色的外衣内,是如此珠玉的纯净之心。这何尝不是梅的真实写照?梅外在的青涩羞怯,内在对美的向往和沉静,就是青木瓜的甜美滋味啊。青木瓜——梅——青木瓜——梅……导演反复如此的切换镜头或者让两者同处,就是在不断强化这样一个概念。交叠的蒙太奇效果,既赋予了青木瓜最清新的滋味,也赋予了梅最温婉的形象。两者的互相交叠,形成了“1+1>2"的感染力。
为了配合这种东方式的古典美感,除了青木瓜,导演还搭配了更多优美的意象,来衬托这份美。青蛙的鸣奏、知了的聒噪、木瓜树上缓缓流下的乳白汁液、湿热里忙碌搬东西的蚂蚁、还有那个微笑的佛头,都将这种东方式的内敛和沉静,自然而含蓄的美深深浅浅、或明或暗的表达了出来。还有借助传统审美的大量留白——空镜头的使用,以一些绿荫覆盖的街道、光影斑驳的变换等,涂抹了一层更加神秘而似有似无的诗意氛围,如同雾气一样。
相比于许多依靠情节取胜的电影,《青木瓜之味》确实做到了“形散神聚”的散文诗意境。整部电影显得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以一个又一个意象的单镜头将情节轻轻推过。核心是梅的成长和爱情,除了几个重要场景稍作停留之外,大体的情节都是一带而过。梅的纯净开朗,永远都不带一丝阴郁,无论生活怎么变化、怎么辛苦,她脸上的沉静内敛的微笑永远不变,如同那个佛头一样。梅是一个具有典型东方古典魅力的美人,钢琴师在丰满妖艳的女友和清秀脱俗的梅之间,最终以心的选择,娶了梅。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气质而不是外表。
更深层次的美感,则来源于电影对东方情愫的把握,尤其是爱情——东方式的爱情。
梅的敏感和纯净,让她虽然渴望爱情,却不敢表露出来,她也爱美,也喜欢打扮,却都是悄悄的。无意看见半支口红,她忍不住悄悄试了试,穿着前女主人送的衣服首饰,站在镜前打量自己,钢琴师一回来,就急忙逃走躲起来,怕被看见。这个细节就体现出了一种传统的东方少女的内心,渴望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孤芳自赏,寂寞而美好。
对于那个终身为年轻便逝去的丈夫守节念经的老太太,对于那个深爱着这个老太太而不忍心打扰其生活而一直默默注视着她的老爷爷,我们除了感动别无它话。这也是东方传统爱情观的另一面——隐忍和忠贞。她为那个模糊的他守了一辈子,他为那个梦中的她默默看了一辈子而未娶。这平平淡淡的一幕,就是越南人,东方文化里最美最感人的情怀。
电影的画面十分精致,虽然从颜色上来说,有许多互补的鲜明的颜色,但是朦胧的模糊处理,显得虽然鲜艳却并不刺眼。鲜亮的红色,明艳的黄色,氤氲十足的绿色,都被一层淡淡的白给冲淡了那份刺目的鲜艳,而成为了诗意的又一个载体。这也是陈英雄记忆里越南的鲜活而唯美。配乐,同样采取了大量越南传统乐器的加入糅合西方乐器的精妙,铺陈了高雅婉转的声效,月琴、竹笛的朴素,钢琴的灵巧,也充分诠释了越南的意境是东西交融的。它的东方底蕴,它的殖民历史,都成了如今越南的往事记忆。
《青木瓜之味》的成功,可以说它是一副大量使用东方技巧写意留白的西方油画,也可以说它是借鉴了油画光影透视的东方水墨。没有任何的逢迎,没有任何的媚俗,沉静内敛的将一个清新优美的故事,一份敏感纯净的少女情怀悄悄展现在世人面前。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14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
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
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
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
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
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
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三、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
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推动了气氛、教育了众人、揭示了意义。
小弗朗士为小说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便于心理描写、抒情议论)
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________细节表现了________,刻画了人物_________的形象。”
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总结
1、刚才所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准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我们思想的'练习。练习的意义是什么,强调对祖国语言规范运用的价值是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请从更高的视野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语言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思维模式、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上学路上
⑵最后一课
⑶下课一幕
2、填空:
()的最后一课,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